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桑蚕流行病毒病包括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病毒性软化病和浓核病等。这类病害严重制约蚕业生产。尤其以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和病毒性软化病为严重。目前,尚未有特效药治疗  相似文献   

2.
家蚕病毒病的识别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太兴 《农技服务》2009,26(8):110-110,113
介绍了家蚕病毒病(即体腔型脓病、中肠型脓病和病毒性软化病)的发病症状、病程、传染途径,并提出了家蚕病毒病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3.
体腔型脓病、中肠型脓病和病毒性软化病是养蚕中最常见的病毒病,严重威胁着蚕桑生产安全。因此,抓好病毒病防治工作,是提高蚕茧产量和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黄桂辉  黎明  李尧方 《现代农业科技》2012,(17):266-267,274
在养蚕生产中最常见的病毒病具有发病率高、防治难度大、危害性严重等特点,对养蚕生产影响较大。介绍了家蚕病毒病(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病毒性软化病和浓核病)的发病规律、病征、病程,并提出了家蚕病毒病的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家蚕病毒病种类及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远全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4):234-234,236
介绍了4种常见的家蚕病毒病,包括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病毒性软化病和浓核病。在了解家蚕病毒病的发病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预防和防治家蚕病毒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家蚕病毒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病毒病是养蚕生产上最常见、危害又最严重的一类疾病,依其病原种类和寄生部位的不同,主要分为血液型脓病(亦称核型多角体病)、中肠型脓病(亦称质型多角体病)和病毒性软化病(俗称空头病)。为达到提高养蚕效益之目的,就需要充分认识和掌握病毒病的发病规律,以便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王华 《农村百事通》2006,(17):48-48
在盛夏及初秋高温闷热环境下.桑蚕极易发生中肠型脓病和病毒性软化病。由于这两种蚕病外表症状及发病规律相似,在一批蚕中往往同时并发。故蚕农把两种病统称为“白口病”。该病是将一种被病毒污染的桑叶给蚕食后。寄生在蚕中肠细胞内而引起发病。此病在高温多湿闷热环境下极易暴发.特别是常在蚕结茧前不久发生,给蚕农造成严重损失.因此要重视该病的防治工作。现将该病的发生症状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血液型脓病是对桑蚕生产危害最严重的疾病,为杜绝或尽量减少该病对蚕茧生产造成的损失,现提出以下识别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常州市金坛区中肠性脓病、细菌性败血病、血液型脓病、白僵病、病毒性软化病、微粒子病等常见蚕病的发生与防治,以期为蚕病的防治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家蚕脓病主要是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引起的病毒病,是养蚕过程中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分为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病毒性软化病3种类型。1.血液型脓病发生原因及症状在整个养蚕过程中,如饲养处理不当,都容易发生血液型脓病。根据病毒寄生在家蚕的部位不同,血液型脓病传染途径分为病毒经口食入和从蚕体伤口侵入  相似文献   

11.
<正>家蚕病毒病是蚕桑生产上最常见、危害又最严重的一类病症,依其病原物种类和寄生部位的不同,主要分为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和病毒性软化病(俗称空头病)。为达到提高养蚕效益的目的,就需要充分认识和掌握病毒病的传染途径和发病症状,以便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最大限度的控制病毒病的发生和蔓延,减少蚕农损失。1发病原因1.1病原物的存在。在蚕桑生产中,病死的蚕及  相似文献   

12.
家蚕血液型脓病俗称脓病、脓蚕,是对陆良县桑蚕生产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种蚕病,在陆良县蚕桑技术力量较薄弱的中枢镇、芳华镇、小百户镇发病较严重,每年因该病造成的经济损失在千万元以上。现将陆良县家蚕血液型脓病的发生危害和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山区家蚕血液型脓病的发病特点及传染规律,分析了其发病原因,并提出了桑蚕脓病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正>1、病毒病由病毒引起的蚕病,主要有:核型多角体病、质型多角体病、病毒性软化病、浓核病等。1)核型多角体病核型多角体病,又称血液型脓病。病原为桑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杆状病毒科。春蚕期较多发生,经  相似文献   

15.
《新农村》2001,(7)
1.病症诊断家蚕病毒病根据病原及病症表现可分为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和空头性软化病三种。其中血液型脓病的症状较易识别,病蚕的体躯或节间膜处明显肿胀,体色乳白,常爬伏在蚕匾边缘,体皮易破常流出乳白色混浊血液。中肠型脓病发病后群体发育不齐,病蚕个体小,胸部呈  相似文献   

16.
蚕血液型脓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赵亚玲 《现代农业科技》2010,(2):351-351,354
介绍了蚕血液型脓病的发生趋势,分析了其发病原因,并提出综合防治措施,以为蚕血液型脓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广西家蚕血液型脓病发生的原因分析和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广西家蚕血液型脓病的传染途径和发病特征,从病原体的特异性等方面阐述了家蚕血液型脓病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合理的防治对策和新的防治思路。  相似文献   

18.
郑健 《当代农业》2001,(7):18-18
在高温闷热的环境中养蚕,蚕容易发生中肠型脓病和病毒性软化病。这两种蚕病发病规律相似,一批蚕种往往同时发生,蚕农把它们统称为“白口病”。蚕患病后群体大小不一。眠起不齐,发育缓慢,个体瘦小,食桑量减少,行动不活泼,粪便变形并有粘液。  相似文献   

19.
家蚕血液型脓病的病因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依据六安市金安区蚕桑生产中血液型脓病发病规律,分析发病的原因,探讨血液型脓病具体防治措施,以期达到养蚕无病、高产优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以河南省内乡县家蚕血液型脓病发生原因、防治方法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