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凤君  陈卓 《西南大学学报》2022,(1):前插1,2-11
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阶段,成渝地区面临新的发展机遇.2020年党中央提出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开启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时代.该文在总结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演进及成渝地区发展定位的基础上,分析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有利条件和潜力,评价了其比较优势和状态,提出...  相似文献   

2.
地区收敛是共同富裕的重要维度之一,旅游经济发展对地区收敛的积极作用,将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该文基于共同富裕背景,构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研究对象,结合空间自相关分析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的现状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区域差异趋于收敛,但两极分化现象凸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内差异是整体差异的主要贡献者;(2)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空间自相关性且集聚现象显著,高值区呈现出以成都市为核心向外扩张的分布态势,低值区呈带状分布在重庆市九龙坡区、大渡口区及渝东北部分地区.(3)旅游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政府支持力度、交通可进入性等因素均对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有显著影响,且交互作用类型均表现为非线性增强,反映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驱动因素具有复杂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信息化社会下,网络信息相较于传统信息更能准确反映出城市空间网络结构的时空变换.本文基于百度指数数据,借助世界城市网络研究方法,构建城市网络分析模型,分析2013年、2016年和2019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网络结构现状特征与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网络间联系密切,大城市的集聚效应明显,城市网络的...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城市群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地区,也是支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地区.成渝地区在中国区域发展板块上举足轻重.从经济、社会、生态3个维度,运用弹性系数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模型测算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土地利用效益.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有效支撑经济发展,但经济增长建设用地扩张的依赖性仍然较大;土地利用有效保障城镇化发展,但城乡建设用地扩张与常住人口增长匹配度差;土地利用有效引导生态功能建设,但单位土地面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相对较低,土地配置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须加强.未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还须要进一步发挥核心地区的集聚扩散效益,加强毗邻城市的协作发展,并探索构建城市群尺度的土地利用效益监测评估机制,引导和协调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以"流"空间表征的城市空间网络能更好地刻画城市间的空间联系.该研究以经济流和交通流作为流空间的表达参数,利用空间可视化和社会网络分析手段,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流空间网络格局进行解析.结果 发现:①成渝地区经济流和交通流网络整体呈现"双核一轴两带"的空间格局,"双核"强向心性明显,但在川渝交界地区形成"毗邻区塌陷",省界...  相似文献   

6.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平台, 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创新效率, 对于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基于 2005-2019年权威统计数据, 采用 SBM-DEA(Slacks Based Measure-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模型、 核密度模型和多元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7.
成渝地区具有典型的“大城市+大农村”格局,城乡二元结构典型突出,探索该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对于有效促进该地区城乡融合与高质量发展有借鉴意义。本文基于成渝地区2010—2020年35个市(区县)域的城乡收入比数据,选用核密度估计、空间回归模型等方法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乡收入差距的时空分异特点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对比。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成渝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636下降至2.138,下降幅度约为18.89%;空间上表现为东西方向的“U型”和南北方向的“倒U型”分布特点;全局莫兰指数在0.484~0.618区间上下浮动,上升幅度约为13.43%,说明成渝地区各市(区县)间的经济联系愈加紧密;从集聚性及趋向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空间分布特点呈现为比较明显的正自相关性,局部地区也有显著的H-H和L-L聚集特点;从空间计量模型计算结果来看,平均海拔、人口密度、城镇化率、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以及最短通行时间等是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合川是主城都市区发展的重要支点、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重要联结点。”两会期间,市人大代表、合川区委书记李应兰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合川将主动融入主城都市区,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把握新定位从全局谋划合川一域2020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努力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量增长极。  相似文献   

9.
为深入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推动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与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乡村振兴等战略的深度对接和有机融合,探索利用川渝毗邻地区柠檬优势资源,高质量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柠檬产业共同体。文章提出要着力推动安岳柠檬产业绿色发展策略:编制安岳柠檬全产业链绿色发展规划;继续深入推进“一园两核四基地三中心三体系”建设;以科技为支撑,创新柠檬产业链;狠抓国际科技合作,打造科技创新高地;推广先进的标准化种植技术;强化品牌保护意识,促进一二三产联动发展;与潼南区、大足区优势互补,推进成渝柠檬产业协同发展;建设完善柠檬病虫害管理体系;加强良繁体系建设,强化苗木市场监管。  相似文献   

10.
《农家科技》2020,(1):17-17
新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努力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化川渝合作,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新贡献。—区两群完善国土空间规划,制定“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实施意见,促进各片区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包含四川和重庆2个行政区域内的16个城市.该文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宜宾市为研究对象,采用熵权法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对宜宾市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宜宾市2015—2018年生态文明建设综合得分整体上呈现稳定增长状态;(2)宜宾市生态文明建设5个主题领域发展不平衡,差异明显;(3)通过宜宾市4年生态文明指数发展态势分析宜宾市绿色发展成果与不足,为宜宾市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异质性人力资本的条件下,把劳动生产率增长分解为效率的改变、技术改变、人力资本及物质资本.用核密度函数及回归方法分别对劳动生产率增长及收敛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劳动生产率分布由单峰变为多峰,其在初级与高级人力资本下的原因分别为技术改变、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②全国的劳动生产率是β收敛的,而西部并不存在β收敛;③效率改变及技术改变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发散,而人力资本积累及物质资本积累上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收敛.  相似文献   

13.
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占比全国经济份额超过40%,规模经济效应显现,创新要素快速集聚,新的主导产业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密度和网络化程度全面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不断增强,成为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2020年新春伊始,成渝两地惊喜地收到“大礼包”。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产业结构效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吉亚辉  祝凤文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821-19824
根据1978~2008年有关甘肃省三次产业的时间序列数据,在产业结构效益分析方法综述的基础上,应用比较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偏离度和偏离-份额分析模型,从不同角度对改革开放以来甘肃产业结构效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第一、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较小,而第二产业较大;产业结构偏差系数较大,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极不对称;朝阳产业比重较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但三次产业竞争力都相对较弱,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5.
利用2009年世界银行提出的“3D”分析框架,基于2005-2013年成渝经济区县域数据,分析了密度、距离、分割三大经济地理特征对成渝经济区县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考虑到密度变量的内生性问题和各县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采用2SLS估计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分别对估计结果进行纠正.研究发现,密度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为正,距离对其显著为负,以户籍城镇化率衡量的分割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为正,而以民族差异衡量的分割对其无显著影响.这个结论为审视成渝经济区经济增长差异提供了一个系统性视角,对促进成渝经济区区域协调发展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敖晨  郑达燕 《农业与技术》2023,(11):164-168
本文基于农业农村部公布2013—2021年9个批次美丽乡村的相关数据,运用内容分析法、缓冲区分析和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美丽乡村的时空分布特征,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群的开发模式,以期为未来成渝地区打造乡村振兴群奠下基础。结果表明:乡村振兴战略与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的建设密切相关;从数量来看,成渝地区美丽休闲乡村示范点的数量在逐年增多;从市域尺度分析来看,成渝地区美丽休闲乡村集中分布在重庆市和成都市2市;从整体分布状况来看,美丽休闲乡村形成了西部地区聚集中心和东部地区集聚中心;在发展模式上,构建以“成德绵乐城市带”发展轴线和“沿江城市带”发展轴线为主线的美丽休闲乡村群。  相似文献   

17.
利用2009年世界银行提出的"3D"分析框架,基于2005-2013年成渝经济区县域数据,分析了密度、距离、分割三大经济地理特征对成渝经济区县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考虑到密度变量的内生性问题和各县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采用2SLS估计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分别对估计结果进行纠正.研究发现,密度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为正,距离对其显著为负,以户籍城镇化率衡量的分割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为正,而以民族差异衡量的分割对其无显著影响.这个结论为审视成渝经济区经济增长差异提供了一个系统性视角,对促进成渝经济区区域协调发展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要面向新发展阶段、着眼现代化,优化重庆主城和成都功能布局,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和综合竞争力.本文以重庆中心城区和主城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耦合协调模型对其同城化水平进行评价,并进一步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同城化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研究表明:重庆中心城区和主城新区具备同城化发展所需要的经济基础条件和地理位置优势,然而整体同城化水平不高,协调程度为轻度失调或中度失调.影响其同城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为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生态环境质量不佳则严重制约了其同城化的进一步发展.重庆中心城区和主城新区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真正实现其同城化发展还需要政府间加强合作、协调推进,促进各区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同发展,形成高效和高度的有序化整合.  相似文献   

19.
根据2000~2013年吉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数据,运用Excel图表工具分析了吉林省产业偏离程度和吉林省比较劳动生产率变动情况,对比国际惯用标准判断了吉林省三次产业人才需求情况,提出了三次产业升级方向,指出了第一产业富余人员的就业转移路径.最后,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吉林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提升对策.  相似文献   

20.
利用核密度函数、收敛理论及空间计量方法对1997—2012年我国大陆31省区的农业碳生产率分布演进规律、收敛趋势、聚类状况和俱乐部特征等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全国及三大地区农业碳生产率均呈现明显的增长态势,省域间差异扩大,空间分布上逐渐不均衡化,且由较为明显的"一主三小"的四峰格局演变为"一主一次"的双峰格局,具有多个地区集聚的可能。2)全国农业碳生产率整体不存在σ收敛迹象,而东西部农业碳生产率存在较为明显的σ收敛现象。3)我国农业碳生产率呈现绝对β趋同特征,但收敛速度相对较小,仅有0.65%;同时,空间自相关指数进一步证实我国省域农业碳生产率存在集聚现象,且4个象限不同集聚类型地区的β收敛系数全为负,但仅有H-H和L-L两组表现出较为显著的空间俱乐部收敛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