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L9(34)正交设计,对影响西芹产量的主要因素--基肥比例及追肥次数、密度、氮肥用量、钾肥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因子对西芹产量影响大小的次序是密度>氮肥>基肥>钾肥.最优组合是基肥比例及追肥次数2/5+5次+5211株/667m2+纯氮15kg/667m2+纯钾12kg/667m2.  相似文献   

2.
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法研究"红桔"的高产栽培措施,探讨了不同苗龄、密度和施肥水平对"红桔"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底肥、追肥三个因素对"红桔"产量影响达极显著水平,苗龄影响不显著;密度与苗龄的互作效应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密度与基肥的互作效应达到显著水平.在试验条件下,根据回归方程计算获得最高产量的最佳栽培方案为:密度2200株/667mz、苗龄26~33d、底肥10~20kg/667m2,追肥60~80kg/667m2,预测产量为8630~8883kg/667m2.  相似文献   

3.
扦插密度与氮、钾肥用量对浙薯13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择扦插密度、尿素用量和硫酸钾用量为试验因子,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布置田间参数试验。建立了浙薯13产量和净产值回归方程,优化并提出了供试农艺因子组合方案:扦插密度3 300-3 600株/667m2;追肥尿素用量20-24 kg/667m2,基肥硫酸钾用量20-25 kg/667m2。  相似文献   

4.
以岩樟为研究对象,采用N、P、K、Ca 4因素4水平正交试验设计,探讨不同水平氮磷钾钙肥配施处理对岩樟1年生幼苗地径和苗高生长的影响,旨在为岩樟苗木施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氮磷钾钙肥配施时间为30~150 d,岩樟地径和苗高总体呈增加趋势,平均值达首次施肥前的1.11~1.61倍以及1.23~2.17倍;不同施肥处理对岩樟苗木地径和苗高生长量的影响显著,生长表现最优的是T8(N1P3K2Ca1)配施组合;氮肥对岩樟苗木地径和苗高的影响显著,磷、钾肥的影响均不显著,钙肥对苗高的影响显著,对地径的影响不显著,地径生长量在N1(100 mg/株N)水平达到最大。综上所述,肥料配施处理N1P3K2Ca1(100 mg/株N+80 mg/株P+40 mg/株K)为该研究条件下促进岩樟幼苗生长的最佳施肥组合。  相似文献   

5.
采用二因素饱和D最优设计方法,对酒丢槽制作活性有机肥(以下简称活性有机肥)在水稻上进行了不同基肥和追肥施用量试验。结果表明,活性有机肥作基肥施用效果显著;通过模拟试验和优化选择,提出了水稻产量高于550 kg/667m2的农艺措施为:活性有机肥作基肥用量为25.15~39.72 kg/667m2,追肥用量14.34~22.126 kg/667m2,得到水稻产量高于600 kg/667m2的优化组合5个,其相应的农艺措施为:基肥用量29.06~46.88 kg/667m2,追肥用量9.31~21.12 kg/667m2。  相似文献   

6.
研究选择了浙薯13的扦插密度、尿素用量和硫酸钾用量等3个主要栽培技术措施为试验因素,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布置田间参数试验,分别研究、建立了浙薯13产量和净产值回归方程,优化提出了供试农艺因子组合方案:扦插密度3 300~3 600株/667m2左右;追肥尿素用量22kg/667m2左右,基肥硫酸钾用量20~25kg/667m2。  相似文献   

7.
黔香优302在铜仁地区的播期与施肥量栽培试验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对优质杂交香稻黔香优302进行了不同播期和不同施肥量的裂区栽培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追肥量(施尿素5 kg/667m2、10 kg/667m2和15 kg/667m2)间差异不显著;在中等基肥和栽插基本苗2.4万株/667m2的条件下,4月15日播种的处理平均产量616.3 kg/667m2,比4月5日和4月25日播种处理的平均产量增产极显著。4月15日播种,施追肥尿素15 kg/667m2,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作壮籽肥栽培处理,最高可获得638 kg/667m2产量。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索出内蒙古盐碱地种植菊芋最适宜的密度及施肥量,通过三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密度、基肥、追肥对菊芋产量的影响。经方差分析表明:单因素间的产量差异和多因素互作间的产量差异都达到极显著水平,产量互作的大小次序为:密度>追肥>密度×基肥×追肥>基肥×追肥>密度×追肥>基肥>密度×基肥。互作效应结果分析表明,产量构成因素产量最高组合是:密度27 795株/hm~2、基肥600 kg/hm~2、追肥300 kg/hm~2的互作最好,其单产为61 377 kg/hm~2,该试验研究为今后菊芋生产搭配组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开展了"绿原牌"高钾复合肥在辣椒上的应用试验。结果表明:该肥料的最佳应用方式是基肥与追肥相结合、最佳施肥期为移栽前施基肥和分枝始期追肥,最佳施肥量50 kg/667 m2(其中20 kg/667 m2作基肥,30 kg/667 m2作追肥)。  相似文献   

10.
采用U~*_(15)(5~8)均匀设计开展不同质量浓度赤霉素(GA_3)和吲哚乙酸(IAA)的混合溶液浸种及其与基质、缓释肥的不同水平组合对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苗木生长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苗龄160 d时,处理组合的平均地径、苗高和胚轴长分别达0.99~1.36 mm、3.9~5.7 cm和2.76~3.86 cm,处理组合间地径和苗高均呈现极显著的差异(P0.01);0.05 g/L的GA_3溶液显著地促进地径的生长(P0.05),0.15 g/L的IAA浸种极显著地促进苗高生长(P0.01);基质是影响苗木生长的主导因子,其次是缓释肥种类。平均地径和苗高的最优处理组合均为0.15 g/L的IAA浸种后播种于V(森林土)∶V(腐殖土)=3∶1的混合基质中,并施1.0 g/容器(2株/容器)奥绿颗粒缓释肥5号,生产中可采用此处理组合的方式进行壮苗培育。苗高、地径、胚轴长两两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且此3指标与试验因素间呈线性相关,即苗木出现协同生长,采用以上最佳的苗木培育措施可解决云南松的蹲苗问题。  相似文献   

11.
采用L9(34)正交设计(增加1个对照),进行根博士追肥和IBA叶面喷施对云南松苗木生长影响的试验。苗龄45 d时开始第1次追肥和叶面喷施激素。分别于苗龄90、135、180 d与225 d时测定其地径和苗高,255 d时测定主根长和一级侧根数。结果表明,苗龄225 d时,平均地径和苗高分别为1.46~2.02 mm和4.5~5.2 cm,测定时,主根长和一级侧根数分别为21.7~31.1 cm和8~12条·株-1。除135 d和225 d外,其余各阶段地径与苗高均呈现极显著差异(P<0.01)。影响地径和主根长的主导因子是追肥频率,苗高和一级侧根数的则是根博士浓度;侧根与苗高协同生长,主根长与地径生长呈正相关。30 d追施1次300倍的根博士溶液与叶面喷施0.15 g·L-1IBA溶液的组合促进苗木生长。试验根博士与IBA配合应用可防止云南松产生蹲苗现象。  相似文献   

12.
不同种植密度及追肥水平对薏苡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为探明不同种植密度及追肥水平对薏苡产量的影响,以黔西南州普遍种植的白壳薏苡为材料,设置了追肥水平、窝行距、窝苗数三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结果表明:(1)随着追肥水平的增加,产量随之增加,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当追肥增加到一定水平时,产量反而下降;(2)不同窝行距、不同窝苗数差异极显著;(3)A3B2C4处理的表现最好,即行窝距80 cm×80 cm、窝苗数6苗、追尿素20 kg/667 m2,需打1042窝/667 m2,基本苗数6252苗/667 m2。不同种植密度及追肥水平对薏苡的产量影响明显,因此,应合理密植,适量追肥。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基肥水平对棉苗生长和棉花产量的影响,促进棉花基肥的合理施用及棉花化肥的减施增效。【方法】设置基肥施肥量分别为20、30、40、50和60 kg/667m2的5个处理,分别在2叶期、4叶期和6叶期采样,测定棉株株高、鲜重、干重,对比不同肥力水平下棉花苗期生长情况;棉花采收期,测定不同基肥水平下的棉花产量和衣分。【结果】不同基肥水平对棉苗株高、鲜重、干重及干物质比有一定影响,但影响幅度不大;以基肥施肥量30 kg/667m2处理的综合指标及经济性较好。产量与基肥施用量呈正相关,但衣分随施肥量增加有所降低;各处理皮棉产量无显著性差异;以基肥施肥量30 kg/667m2处理的经济性最好。【结论】在所设5个不同基肥施用水平之间对棉花苗期的生长情况和产量影响不大,从经济性和生态效益综合考虑,在后期追肥实现水肥一体化及合理追肥条件下,基肥施用量以30 kg/667m2为宜。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病害综合治理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施肥对稻曲病的影响及30%王铜悬浮剂田间药效试验.追施氮肥试验中,在常规施用基肥的基础上设置12个追肥+穗肥用量处理,随着追肥量的增加,病穗率、病粒率均增加,追肥15 kg+穗肥10kg处理的病穗率和病粒率均为最高,分别达17.92%和14.19%;当追肥量一定时,病穗率、病粒率随着穗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极差分析表明,增施穗肥对稻曲病发生的影响大于追肥.在分蘖始期追施复合肥试验中,施复合肥40kg/667m2的病穗率和病粒率比对照分别减少7.16%和6.85%,与其它处理差异极显著.破口前7 d单次施用30%王铜悬浮剂400 g/667m2的处理组防效为74.75%,于破口前7 d+破口期二次施药,防效达85.36%,均显著高于对照药剂20%三唑酮乳油.  相似文献   

15.
《农技服务》2016,(3):112-113
不同施氮量及基追比对烤烟生物学性状影响较小,但不同施氮量及基追比对团棵期农艺性状影响较大,对现蕾期和平顶期农艺性状影响不显著,对平顶期有效叶数影响较大。本试验中高施氮量的T2、中施氮量的T3和低施氮量的T7表现较好。在施氮量为6kg/667m2时,产量、产值和上等烟比例有随着追肥比例增加(50%-100%)而降低的趋势。在低施氮量3kg/667m2的条件下,追肥比例较高的T7和T8表现较好,施氮肥应该以追肥为主,基肥为辅。推荐当地的施肥应该降低氮肥用量,控制在4-6kg/667m2,同时氮肥后移,适当加大追肥比例。  相似文献   

16.
不同施氮水平对特色烟叶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烤烟的品质、产量,并改善烤烟的香气味类型,为优质烤烟生产提供科学依据,进行了不同施氮水平(6.2kg/667m2,5.2kg/667m2,4.0kg/667m2)对特色烟叶品质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氮6.2kg/667m2,按照基肥和追肥6∶4的比例进行施肥,生产的特色烟叶香气质、香气量、吃味均较好,杂气和刺激性小,品质最佳,其产量、产值、上中等烟比例也高于5.2kg/667m2和4.0kg/667m2的处理。  相似文献   

17.
不同肥料施用量对冬马铃薯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冬马铃薯的高产优质生产提供参考,以合作88马铃薯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试验研究复混肥、高钾水溶肥和单质肥料不同施用量对马铃薯蛋白质、可溶性糖、VC及淀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各施肥处理的马铃薯蛋白质含量均高于对照,并以播种时施50kg/667m~2复混肥作基肥的马铃薯蛋白质含量最高,为0.513 9%;施57kg/667m~2复混肥其次,为0.496 1%;不施肥(CK)处理最低,为0.332 6%。2)在齐苗时施18.2kg/667m~2高钾水溶肥作追肥的马铃薯可溶性糖含量最高,为0.258%;播种时施43kg/667m~2复混肥作基肥的马铃薯可溶性糖含量最低,且低于对照,为0.140%。3)在齐苗时施57kg/667m~2高钾水溶肥作追肥的马铃薯Vc含量最高,为17.88μg/100g;施16.0kg/667m~2高钾水溶肥其次,为17.18μg/100g;施13.8kg/667m~2高钾水溶肥第3,为16.20μg/100g;CK最低,为11.80μg/100g。4)在齐苗时施18.2kg/667m~2高钾水溶肥作追肥的马铃薯淀粉含量最高,为13.6%;施16.0kg/667m~2高钾水溶肥其次,为12.89%;施13.8kg/667m~2高钾水溶肥第3,为12.71%;CK最低,为9.68%。各施肥处理的马铃薯蛋白质含量、VC含量和淀粉含量均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18.
不同培育措施对浙江楠容器苗生长和根系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以1年生苗木的苗高、地径、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根系形态为测定指标,对浙江楠容器育苗适宜的基质配方、容器规格、缓释肥量和育苗密度等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容器规格对除地径外的其他性状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而缓释肥量对所有性状无显著影响;基质配方和育苗密度仅分别对苗高、根冠比有显著、极显著影响;主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对叶片数和苗高有显著、极显著影响。各性状在组合处理间的差异分析及多重比较显示,10 cm×20 cm容器规格显著或极显著优于4.5 cm×10 cm容器规格。以苗高、总干物质量、叶面积和根长等4个性状指标为浙江楠容器苗培育措施的选择指标,结合生产与造林成本,可选用V(泥炭)∶V(蛭石)=6∶4的基质配方、10 cm×20 cm的容器规格、2.5 kg/m3的缓释肥量、100株/m2育苗密度的组合培育措施。  相似文献   

19.
糖厂酒精废液作基追肥对甘蔗生长及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索酒精废液在甘蔗生产上的有效利用,在贞丰县栽培品种为F134蔗地上,于2006-2007年进行了酒精废液作甘蔗基肥、追肥和叶面喷肥试验.结果表明:酒精废液作基肥,产量增加2.5%~47.3%,产糖量增加1.6%~69.3%;酒精废液4~5 t/667 m2作追肥增产39.2%~47.3%,增收285~345元/667 m2;3~4 t/667 m2作追肥,增产31.7%~35.9%,增收242~266元/667 m2;150 kg/667 m2作叶面喷施,明显减少绵蚜和粉蚧发生量,增产4.2%,增收45元/667 m2.表明,酒精废液在甘蔗生产上作基肥和追肥的应用增效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20.
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进行云南松苗木培育的施复合肥和解淀粉芽孢杆菌菌株B9601-Y2(Y2菌株)浸种2因素3水平的试验,分别在苗龄60、130和200 d时测定苗木生长量及生物量,探究施复合肥和Y2菌株对此阶段云南松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苗龄阶段苗高最高的是施复合肥44 g·m-2与Y2菌株6.4×105CFU·mL-1浸种的组合,分别达4.66、6.90和9.48 cm。影响地径和苗高的关键因子是施肥,实际综合的因素水平最优组合为44 g·m-2复合肥和6.4×105CFU·mL-1Y2菌株浸种的组合。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施复合肥和Y2菌株浸种的交互作用显著地影响苗木地径的生长(P=0.015-0.0200.05),施肥对130和200 d的苗高具有极显著的差异影响(P≈0.000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