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针对现阶段我国高等农业院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困境,分析了高等农业院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运用流程管理来构建农业院校信息系统,实现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并通过分析高等农业院校核心业务流程,探讨了高等农业院校构建基于流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模式和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革新高校课程教育教学模式,并且为高校图书馆管理优化服务模式提供新的工作环境。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提升图书馆管理优化服务模式,推进线上图书馆管理模式与线下图书馆管理模式相融合,优化管理服务效度,满足高校师生学科化信息获取需要。对此,本文着重分析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管理优化服务价值,提出互联网下高校图书馆管理优化服务策略。  相似文献   

3.
在高等院校的教学过程中,实验室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高效教学质量的好坏与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是,现在我国国内许多高校实验室的管理都有很多问题。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各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再者,要是学校想提高教学以及科研水平,就应该做好实验室的建设以及管理强化工作。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随着我国进入"互联网+"的时代,我国多个领域迎来了创新改革与发展,特别是高校教育领域。在高校中立德树人属于教育之根本,而"互联网+"的出现给高校立德树人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与实践媒介。因此,基于"互联网+"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应探索新的实践道路,将"互联网+"知识运用到立德树人教育工作中,学会利用互联网技术突破传统教育理念,以此带动高校立德树人教育新发展,为高校学生培养树立新方向。本文将对基于"互联网+"的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实践进行分析,然后对提高"互联网+"的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实践的途径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5.
高校教育科研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展开:一是专职教育科研机构——高教所(室)开提的教育研究工作;二是教学管理部门运用管理理论,结合管理、教学实践开展的教育研究工作,是高校教育科研的“中介”层面;三是全员教育科研,即全体教师立足于所任学科,针对教学实践开展的教育研究.这三个层次相互促进.参与度依次递增.共同构成高校教育科研的整体框架.分别对三个层次的教育科研进行职能界定,更有利于高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和操作管理,最终切实实现高校全员教育科研.  相似文献   

6.
周淑萍  郭理 《农机化研究》2005,(4):235-235,274
设备管理工作是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量先进的仪器设备不断涌现,并以空前的速度更新换代,传统的基于手工或单机模式的设备管理越来越难以适应要求。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技术先进、安全稳定、信息量大且灵活性强的设备管理信息系统,从而实现设备的管理现代化,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为教学、科研提供强有力保障。为此,介绍了基于校园网环境下的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构思,阐述了系统的主要结构、功能和以及主要的实现技术。  相似文献   

7.
实验室管理是一门系统的科学,实验室支撑起整个高校的教学工作建设和科研两个中心的建设。高校实验室管理机制,存在很多问题,包括仪器、人员管理以及资金的管理。文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强高校实验室建设的管理与思考。  相似文献   

8.
高校图书馆的建立为广大师生的资料检索查阅、论文写作、学习深造等提供了有力支持。如今,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高校鼓励科研立项和科研攻关的力度越来越大,高校图书馆在服务科研信息服务方面的需求也越发迫切。文章对高校图书馆科研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短板,以及创新管理措施进行了分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基于"互联网+"的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是一个充满挑战意味的课题。本文剖析"互联网+"对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的影响,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思政课程教学的创新途径,内容简明扼要,深中肯綮,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0.
基于组件式GIS的农业管理信息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云峰  韦玉春 《农机化研究》2006,(7):103-104,109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和城市化发展的进程日益加快.城乡土地利用变化极为频繁,人地矛盾加剧。原土地利用资料已不能适应新时期国土资源管理和经济建设对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此,提出了基于组件式GIS的农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案,通过这种开发模式可以高效地开发出具有对空间数据管理、查询和分析的农业管理信息系统,以满足需求者对农业空间信息多样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人力资源管理是高职院校管理的核心内容。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几点对策,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是将IT技术用于农产品信息的管理,它能够收集并存储农产品的档案信息,提供更新与检索农产品信息档案的接口,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该平台提供最完善的农产品供给,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浏览者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服务体系,解决农产品信息所存在的管理问题。该平台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分析,采用SSH框架、JAVA语言进行后台开发,前台采用主流的HTML+CSS+DIV网页布局来实现。测试表明,该信息平台使农业信息实现一体化,能够获取高效、方便和快捷的农业科技信息,实现农业的高效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相似文献   

13.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得到了飞跃的发展,各个企事业单位都引进了管理系统软件来管理本企业日益增长的信息。而作为学校随着大量的招生,每年的学生管理工作等需要处理,由于信息量繁多,项目繁琐,工作量大,使负责学生管理的工作人员进行管理的难度加大。所以开发一个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就显得至关重要。而该系统利用Delphi作为开发工具,SQL Sever 2000作为后台数据库,实现了学生信息管理的基本功能。  相似文献   

14.
杨素 《湖南农机》2011,(11):194+207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不再满足于单一的馆藏信息服务方式,文章对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述,提出了一体化管理实施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5.
刘芳 《农业工程》2018,8(4):135-137
科学化和标准化是管理现代农业科研档案文献资料的前提,有利于传播及总结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精华,最大程度发挥农业科学信息数据库的作用,进一步推进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阐述了在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科学管理农业科技文献资料的内涵,深入分析农业科技文献资料领域现存的问题,并提出一系列建议,旨在加大我国农业科技文献资料的利用率,推进农业科技文献资料信息化建设,为农业科研单位文献资料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范围已从最初的数值计算扩展到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而农业机械化管理和决策工作也将越来越依赖信息的传递、开发和利用.为此,主要阐述了农机化管理信息系统的组成与应用,并对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指出农机信息化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综合工程,在实施信息化管理过程中,要加强科学研究,不仅要研究信息化技术,更要研究信息化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7.
数据正在成为基础性战略资源。构建以天空地大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农业管理系统,对于建设数字中国、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抢占全球农业制高点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围绕农业农村部提出的天空地数字农业管理系统建设任务,从农业信息技术学科出发,首先给出了天空地数字农业的科学内涵,阐述了其与传统数字农业的异同点,理清了天空地数字农业管理系统在资源调查、生产调度、灾害监测、市场预警、决策服务的五大核心功能;其次,重点阐述了天空地数字农业管理系统的关键任务,即一个观测体系(天空地一体化的数字农业观测体系)、四个数字化(农业资源权属、生产过程、灾害监测和市场预警)、一个管理平台(农业生产、加工、经营、管理、服务等全产业链的天空地数字农业管理平台);然后,明确提出了天空地数字农业管理系统在标准规范研制、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系统集成与平台开发三方面的科技创新重点任务;最后,针对天空地数字农业管理系统建设的复杂性和系统性,从规划设计、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多方参与、应用领域拓展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8.
水资源监测管理是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取水监测的准确性、实时性和稳定性是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的关键环节。面对点多面广的取水监测站点,我国仍采用传统的人工运维监测与管理模式,存在着管理方式粗放、运维效率低下及运维费用高昂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故障自动诊断的主动运维管理模式,主要包括故障信息采集、故障诊断、故障评价和故障处理四大模块,实现水资源取水监测体系故障实时监测、运维科学调度的高效管理模式。技术成果在安徽省水资源取水监测体系得到了应用,为安徽省水资源取水监管能力的稳定提升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9.
The prospect that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DSS) can help farmers adjust their management to suit seasonal conditions by putting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rational risk management algorithms at farmers’ fingertips continues to challenge the science and extension community. A number of reviews of agricultural DSS have called for a re-appraisal of the field and for the need to reflect on past mistakes and to learn from social and management theory. The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wa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re is an emerging consensus, among stakeholders in DSS for Australian agriculture, about the lessons learned from past experience with DSS tools. This investigation was conducted in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was a distillation of suggestions for best practice from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The second part was a reflection on what the champions of five current DSS development and delivery efforts in Australia learned from their recent efforts. The third part tested the level of support for the combined findings from the first and second approaches by surveying 23 stakeholders in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delivery and funding of DSS.The key propositions relating to best practice that were supported by the survey, listed according to the strength of support, were: 1. It is essential to have a plan for delivery of the DSS beyond the initial funding period. 2. DSS need to be embedded in a support network consisting of farmers, consultants and researchers. 3. DSS development requires the commitment of a critical mass of appropriately skilled people. 4. A DSS should aim to educate farmers’ intuition rather than replace it with optimised recommendations. 5. A DSS should enable users to experiment with options that satisfy their needs rather than attempt to present ‘optimised’ solutions. 6. DSS tools stand on the quality and authority of their underlying science and require ongoing improvement, testing and validation. 7. DSS development should not commence unless it is backed by marketing information and a plan for delivery of the DSS beyond the initial funding period.While the DSS stakeholders supported the proposition that it is essential to have a plan for delivery of a DSS beyond the funding period, the majority resisted the notion of DSS development being market-driven and especially commercial delivery of DSS. We argue that since public funding of the delivery of DSS for farmers’ management of climate risk is highly unlikely, reaping the benefits of lessons learned from past efforts will require that DSS stakeholders change their perception of the commercial delivery model or find an alternative way to fund the delivery of DSS beyond the R&D phase.  相似文献   

20.
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和农产品消费模式正在发生革命性转变。生产上,从粗放松散模式走向精细化;消费上,从"吃得饱"走向"吃得好"。在信息化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开发作业过程中时效管理和关键指标控制管理技术显得十分必要。借鉴国内外稻谷产后加工技术及品质研究和实践成果,结合课题组多年的研究成果,提出了稻谷5T收储作业管理方法,实现对粮食围收获期的收储作业过程管理。通过制定优质稻谷5T收储作业管理技术规程和构建信息化实施体系,吉林省在"吉林大米"品牌建设中,率先采用了优质稻谷5T收储作业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吉林大米5T管理综合信息平台,耦合作业、产品、资金、商誉等信息,实现了信息、技术和管理的有效融合,完成了吉林大米收储作业5个时期的信息采集及在线管理,实现了吉林大米收储作业5T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同时实现了吉林大米围收获期收储作业5T管理的可追溯性,保证了收储作业流程的规范性。本文介绍了该系统关键模块的设计,为吉林大米收储作业管理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数字化应用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