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0 毫秒
1.
为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单位面积的产出效益,2003—2005年三明市在海拔300—500m耕作区,示范推广稻(烟草)-稻-莴苣、辣椒-稻-莴苣、早稻-再生稻-莴苣、菜(西瓜)-稻-莴苣等一年3熟多种高产高效栽培模式。3年共示范推广1万hm^2以上,其中示范片1000hm^2,一般田块早稻产量400kg/667m^2、晚稻产量500kg/667m^2,全年稻谷产量900kg/667m^2;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结合永安市洪田镇的栽培模式,推广早稻-再生稻-莴苣的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模式,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市场资源为农民增产增收。2011-2015年在洪田镇洪田村等早稻再生稻区累计示范推广8 000亩,为本市种植再生稻的乡镇提供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3.
《农村新技术》2022,(1):8-11
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前提下,福建省永安市小陶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积极引导农民调结构稳增收,在原有"早稻-再生稻-莴苣""烟叶-晚稻-莴苣"种植模式的基础上,推广"甜玉米-中稻-莴苣"种植模式.该模式在2020年高产示范种植中,每667平方米(1亩)甜玉米产量1485千克、中稻产量760千克、莴苣产量4050千克,每667平方米年产值达13088元."甜玉米-中稻-莴苣"一年三茬水旱轮作高效种植模式的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4.
紫叶莴苣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紫叶莴苣,又称飞桥莴苣,是永安市飞桥村选育的优良品种。2001年,为增加农民收入,小陶镇党委政府从永安市燕北街道飞桥村引进“飞桥一号”莴苣,并在小陶镇八一村进行试种,取得成功(每667m^2产量2520kg、产值2016元)。此后,在当地农技人员的指导下,小陶镇莴苣种植面积逐年增大,产量也越来越高,产品远销厦门、广州、杭州、上海、江苏等地。至2008年,全镇紫叶莴苣种植面积达到1000hm^2左右,  相似文献   

5.
临泽县孜然套种甜菜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孜然套种甜菜是临泽县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高产高效立体种植模式。孜然生育期较短,与生育期较长的甜菜套种,发挥了两种作物的互补优势,最大限度的利用了土地、空间、水分和光热资源,变一年一熟为一年两熟。据调查,采用该栽培模式时,孜然平均产量为1200kg/hm^2,收入约为1.8万元/hm^2;甜菜平均产量为60.0t/hm^2,收入为1.5万元/hm^2,总收入为3.3万元/hm^2左右,比单种增收20%~30%,现将该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天祝藏族自治县打柴沟镇位于乌鞘岭南麓,海拔2520~4030m,年平均气温1.5C,无霜期90~130d,年降水量400mm左右。近几年,打柴沟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大力推广日光温室夏秋季种植双孢菇、冬春季种植西葫芦栽培模式,双孢菇产量可达45.0t/hm^2,西葫芦产量可达72.9t/hm^2,总产值达22.4万元/hm^2。现将其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实施油-稻-稻不足、一季稻-油菜有余的地区推广早稻+再生稻+油菜种植模式的可行性和经济效益.[方法]开展早稻再生稻栽培试验.[结果]陵两优268和陵两优104具有效分蘖多、再生能力强、穗大粒多、结实率高等优势,且两季产量均比对照显著增产,可作为早稻+再生稻+油菜3熟栽培优选品种,进一步开展试验示范.[结论]该研究可为提高双季稻的比例同时促进油菜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河西灌区大豆生产现状调查及田间栽培试验研究,制定了本生态区域及同类地区“大豆/马铃薯/白菜”种植模式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范。其产量结构水平大豆3450kg/hm^2、马铃薯18t/hm^2、白菜28.5t/hm^2,收入达4.5万元/hm^2。  相似文献   

9.
河北省蠡县从2000年开始试验、示范、推广马铃薯一大葱高产高效栽培模式,该模式一年两熟,周期短、见效快、效益好。到2007年累计推广面积已达8000hm^2,马铃薯平均产量37500kg/hm^2,大葱平均产量75000kg/hm^2,每公顷纯收入达到7.5万~10.5万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十分显著。其栽培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10.
早稻—再生稻—冬种栽培模式是指双季稻或较低海拔单季稻区培植再生稻的一种栽培模式。龙岩市近年来进行了对早稻—再生稻—冬种栽培模式的探索。1999年全市推广这种模式4062亩,头季稻平均亩产524.6公斤,再生稻亩产331.6公斤,两季合计亩产856.2公斤。连城县朋口镇天马村建立示范片518亩。  相似文献   

11.
通过引进塔兰多、富兰明高和红铃3个彩椒品种,在移动塑料大棚进行品种适应性观察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塔兰多、富兰明高和红铃3个彩椒品种平均生育期130d左右,抗病抗逆性强,产量高,经济效益好,平均产量在75t/hm^2左右,产值在10万元/hm^2。左右,适宜在彭阳县以及同类地区设施移动塑料大棚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2.
“稻-稻-萝卜”高产栽培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祖坦 《福建农业》2006,(10):10-11
充分利用闽侯县紧靠福州市地理优势,发展“稻-稻-萝卜”种植模式,既能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又能达到培肥地力效果。我局于2004年在荆溪镇关东村示范推广“稻-稻-萝卜”高产栽培模式,经现场验收,每亩早稻产量493.5公斤,晚稻产量483.8公斤,萝卜产量3250公斤,比种植双季稻增收一季萝卜,增加产值1950元,增加纯收入1065元,取得较好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0 引言 焉耆盆地种植工业番茄历史悠久,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单产逐年提高。2008年焉耆县种植工业番茄6.24万(667m^2),比2007年增加1.88万(667m^2),增长43.1%。2008年平均单产6t,比2007年增加0.3t,增长5.3%。2008年加工企业收购的平均单价为423元/t,平均效益为1593元/667m^2。通过多年种植工业番茄,总结出了焉耆盆地新推广的三种工业番茄栽培模式,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富锦市籽用南瓜宽行种植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富锦市南瓜栽培面积1.79万hm^2,占总播种面积10%,是黑龙江省籽用南瓜的重要产地,2004-2005年经市、镇科技人员、村科技示范户共同努力,推广籽用南瓜宽行种植地膜覆盖栽培面积0.4hm^2,获平均产量1336.5kg/667m^2,每公顷收入10692元:较垄垄种覆膜平均产量1098kg/hm2,每公顷收入8784元;增产325.5kg/hm^2,每公顷收入增加1908元:总收入增加763.2万元。大榆树镇石房村尚忠权2004年宽行种植覆膜种植梅亚雪城1号4hm^2,平均产量1479kg/hm^2,锦山镇仁河村张福祥2005年宽行种植覆膜种植梅亚雪城2号5hm^2,平均产量1549.5kg/hm^2,南瓜单产连创新高。南瓜宽行种植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得到了瓜农认可,使广大瓜农获得了很高的经济效益。现将主要栽培技术概述如下,仅供三江平原地区瓜农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以1畦2行和1畦3行栽培方式为基础,分别配置5种栽培密度规格进行田间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株行距条件下,1畦2行比1畦3行种植的飞桥莴苣的茎粗、单株商品重均表现较优,产量和产值较高,且以1畦2行、株行距25cm×30cm种植的飞桥莴苣最佳,每667m2产量5 466.7kg,产值达5 466.7元。  相似文献   

16.
地膜水萝卜套种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模式目前已在天水市秦城区太京镇湾子村大面积推广,折合产水萝卜9.0万kg/h舻~10万kg/hm^2,收入3.6万元/hm^2-4.5万元/hm^2,折合玉米产量9.0万kg/hm2~1O.5万kg/hm^2。现将其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1999~2003年湖南省早稻区试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99~2003年湖南省早稻区试结果表明,杂交稻的产量为6.95t/hm^2,常规稻为6.70t/hm^2,杂交稻比常规稻平均增产3.7%.增产主要表现在杂交稻的每穗总粒数具看较强优势。常规稻生育期比杂交稻平均短2.5d,且生育期幅度范围更广。常规稻的碾米和外观品质优于杂交稻,其中垩白粒率指标差异最大。常规稻和杂交稻在抗性方面表现一致,但均急需加强。  相似文献   

18.
T优7889是福建农林大学与福建省种子总站合作,用优质不育系T78A与早恢89配制而成的杂交早稻新组合,1998年旱季参加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科学学院评比试验,产量6.39t/hm^2,居8个参试组合的首位,比对照威优77增产1.23%。1999年参加福建省早稻优质稻组测试,平均产量6.56t/hm^2,名列第一位,2000年提前参加福建省生产示范,在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三明、南平、宁德9个示范点示范种植2.0公顷,平均产量7.07t/hm^2,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市实施农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种植优质、高产的地方良种“飞桥莴苣”取得显著成效。2002~2003年,全市发展飞桥莴苣2万~3万亩(1亩=1/15公顷),平均亩产2000公斤,亩产值2800~3000元,该项目是我市农业结构调整的亮点,也是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之一,但是在生产种植过程中莴苣病虫害的发生与危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产量和品质,在我市  相似文献   

20.
皖稻149系丰乐种业选育的三系中籼杂交稻新组合,全生育期138d左右,与汕优63相仿,适宜安徽一季稻区种植。 1 特征特性 1.1 产量高 2003~2004两年安徽省中汕区域试验,平均产量分别为8169kg/hm^2和9520.5kg/hm^2比对照分别增产8.41%和10.24%,居参试组第1、第2位。大田种植一般产9000kg/hm^2左右,高产田块9750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