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正>《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是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干旱、半干旱区研究委员会主持下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欢迎有关干旱地区的形成、演变与环境特征,以及资源合理利用与环境整治的途径,特别是干旱地区绿洲建设与绿洲化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干旱地区产业结构布局与调整的理论与研究方面的成果及论文,以此  相似文献   

2.
东北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产业结构升级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采用产业结构熵、泰尔指数和偏移分享模型等相关经济学方法,对2000~2013年东北资源型城市转型期间产业结构升级变化进行定量评价。东北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演进与城市转型历程相吻合,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和阶段性特征,是一个曲折缓慢的过程,符合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其中,2000~2003年,产业结构出现较大幅度的变动,2004~2009年间,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迅速,产业合理化水平加强,产业结构波动幅度变弱,2010年后,产业结构调整趋于稳定,发展态势良好。但是与同时期全国三产产值增长平均水平相比,东北资源型城市整体产业升级速度较慢,竞争力不强,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东北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产业结构发展的波动性和阶段性深受国家经济体制机制的影响,完善不同层次的机制创新是加快东北资源型城市转型和产业升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呼和浩特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文中对工业三废排放量与人均GDP进行库兹涅茨曲线拟合;并选取四组环境影响因子,比较四组因子与环境污染物排放的灰色关联度.结果表明,工业污水拟合结果不佳,;工业废气与工业固废排放量与经济增长同向变动;环保科技进步与政府环保措施这两部分因子对环境的影响较大.可知,呼和浩特市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生产与环保技术进步、增加政府环境投资实现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21(9):160-160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是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干旱、半干旱区研究委员会主持下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欢迎有关干旱地区的形成、演变与环境特征,以及资源合理利用与环境整治的途径,特别是干旱地区绿洲建设与绿洲化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干旱地区产业结构布局与调整的理论与研究方面的成果及论文,  相似文献   

5.
干旱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分析资源型城市成长动力和基本特征的基础上 ,提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论文指出 :国家分阶段、倾斜式投资是资源型城市成长的关键 ,并由此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与矛盾 ,具体表现为 :工业地域组织上“孤岛性” ,企业运营机制替代城市运作机制的城市管理模式 ,城市基础设施为企业服务的先行性 ,城市地域结构的两大“板块”特性等。由于资源枯竭、产业结构刚性和环境容量 (尤其是水资源 )的约束 ,使得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因而其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在于防止资源枯竭所引发的支柱型产业的衰退。围绕主导产业组群 ,对现有产业结构和资产存量进行调整 ,同时延伸主导产业链 ,衍生新的生产协作链 ;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和第三产业 ,加强矿产资源型城市与区域的融合度 ,解除区位被动性和经济的孤岛性 ,提高区域竞争能力 ,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市区及矿区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6.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18(5):176-176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是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干旱、半干旱区研究委员会主持下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欢迎有关干旱地区的形成、演变与环境特征,以及资源合理利用与环境整治的途径,特别是干旱地区绿洲建设与绿洲化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干旱地区产业结构布局与调整的理论与研究方面的成果及论文,以此促进包括内蒙古地区在内的我国西北地区的开发与建设。  相似文献   

7.
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是由经济、资源、环境与社会协同构成的系统工程,转型模式复杂多样。不同的转型模式会直接影响城市转型效果,因此对转型模式的选择以及其合理性进行验证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基于此,文中针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复杂性,将系统动力学模型应用于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模式研究中,并以鄂尔多斯为例,评价其转型模式与转型效果,以期为其他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研究提供经验与借鉴。研究通过构建鄂尔多斯自然发展模式、农牧业重点、工业重点、第三产业重点、环境保护和循环协调共六种转型模式,最终确认循环协调发展模式能够实现城市经济发展的去自然资源化,从而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系统和环境系统耦合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8.
50多年来甘肃省产业结构时空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结构合理化是经济发展的本质特征,也是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关键。文中以甘肃省为例,在国内外区域产业结构研究的基础上,以1993、2000、2004和2007年各县区产业结构数据为基础,分析了近20年来甘肃省各县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和特征,同时选取1952-2007年产业结构数据,利用三角形图表法进行研究,从时空两个角度分析了50多年来甘肃省产业结构的变迁和发展趋势。研究表明:1)各县区产业结构经历了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二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的产业结构渐趋合理的发展演变趋势;2)1952-2007年,甘肃省产业结构的演变经历了明显的五个阶段:1952-1956年建国初期产业结构初步优化阶段,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产业比重较快上升;1957-1960年产业结构畸形变化阶段,第二产业急速上升;1961-1978年,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下降和工农业产品匮乏阶段;1978-1995年改革开放以后产业结构快速优化阶段;1996-2007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阶段,各产业内部结构也逐渐趋于合理。3)曲线的路径沿着三角形的右下角→顶端→左下角逐步位移,表明甘肃省产业结构逐步走向优化;4)三角形内部若干的点位集中在三角形的顶端位置,突出了这些区域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的比重,这正反映了这些县区(如玉门、白银、嘉峪关、金川等)资源开发型城市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9.
2001-2004年我国城市空气质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应用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的数据,研究了2001~2004年我国主要城市空气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市空气污染的首要污染物主要是PM10;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比较明显,城市空气污染冬春季节重于夏秋季节,北方城市重于南方城市;2001~2004年,北方大部份城市空气质量有明显改善。同时分析沙尘天气对我国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表明,我国北方城市尤其是西北城市,受沙尘天气的影响比较大,PM10污染相对严重。  相似文献   

10.
以传统型旅游城市桂林为研究对象,利用重心模型、空间错位指数、贡献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等研究方法,对2016-2020年桂林旅游资源和旅游经济之间的错位问题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桂林旅游资源和旅游经济在时序发展特征上具有一定的同步性,但二者一直处于错位状态,并且疫情又加重了其错位程度。2)在空间分布上,正向错位区主要稳定分布在部分中心城区、阳朔、龙胜等区域,中部及边缘地区为反向错位聚集区,部分区域还出现了正反错位类型的根本性转变,整体呈现出“严重错位程度为主,正反错位类型均衡”的空间分布特征。3)桂林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的空间错位主要是由部分区县二者间的不协调发展所致,其中,叠彩区、临桂区和阳朔县属于桂林旅游空间错位的关键错位区。4)桂林旅游空间错位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交通条件、政策环境、产业结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要素是桂林旅游空间错位的主要障碍因子,不同区域、不同错位类型区的关键障碍因素存在一定差异,各因素在不同区域间的障碍度也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定西地区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定西地区具有不同类型的黄土高原生态脆弱环境。研究定西地区生态经济发展对于实现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定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主要制约因素 ,研究认为产业结构低水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城市化进程缓慢、水资源短缺与生态环境脆弱是导致生态经济系统效益低下 ,制约本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在现实条件下 ,优化产业结构 ,建立与生态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生态经济系统 ;加快城市化进程 ;加强农村人居生态环境的建设 ;建立适宜于本地环境的生态型能源结构 ;开展小康示范村和生态示范村的建设 ;加强生态型乡镇工业园区建设是实现定西地区生态经济库发展的有效途径。并根据定西地区不同类型的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 ,提出了不同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建立典型干旱区绿洲型城市经济增长与主要环境污染指标之间关系的计量模型,选取新疆奎屯市1991-2008年有关经济环境数据,并对其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奎屯市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之间没有呈现发达国家所描述的"倒U"(EKC)型关系,除了工业废水污染整体上有改善的趋势外,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二氧化硫(SO2)、工业二氧化氮...  相似文献   

13.
乌兰察布市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严重失调,贫困与环境恶化不断加剧,为了寻求乌兰察布市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途径,应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二者间的作用机制进行仿真模拟。结果表明:人口、经济的增长速度、产业结构、环保与科技研发投资比例的大小通过系统内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反馈,来影响资源的短缺程度和生态环境的质量;资源的种类、数量,环境的质量和承载力决定了该区的产业结构、人口规模以及经济发展的规模与速度。  相似文献   

14.
乌鲁木齐市大气环境容载力及污染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在分析乌鲁木齐市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的基础上 ,探讨了大气污染的特征及其原因 ,并计算出四种主要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总悬浮颗粒物、降尘和氮氧化物的环境容载力。同时 ,结合乌鲁木齐市现阶段发展水平和清洁能源的资源优势 ,提出切实可行的大气污染防治方法及解决途径 ,以达到明显改善乌鲁木齐市大气环境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优化能源结构改善兰州大气环境质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象条件 ,使得兰州市空气污染一直比较严重。尽管排污单位加大了治理力度 ,使空气质量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观 ,但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大气环境质量状况 ,必须从源头抓起 ,优化能源结构。通过对兰州市能源结构和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的分析 ,提高了天然气、电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 ,并运用城市多源扩散模式进行浓度预测 ,结果表明 :采取清洁能源替代措施以后 ,大气中的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按功能区划分均可达到相应的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6.
榆林市工业”三废”污染及其治理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榆林市 1 989- 2 0 0 2年的统计资料为依据 ,分析得出近年来该市工业废水排放量减少 ,废水排放达标率较高 ;工业废气排放量呈上升趋势 ,工业废气处理率呈下降趋势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增加 ,而综合利用率很低。工业废气和固体废物的污染是榆林市的主要环境问题 ,也是妨碍该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产生工业污染的主要原因是 :生产工业水平低 ,公众环保意识差 ,环保设施建设投入不够 ,环境管理执法力度不强。榆林市工业”三废”污染处理对策主要有 :加强”三废”处理设施建设 ,加大废气处理力度 ,利用清洁能源 ,加强废水处理和回收再利用 ,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 ,加强环境管理 ,实施”污染者付费”的经济政策和管理方法 ,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相似文献   

17.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changes in the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landscape pattern have led to a series of promin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order to better coordinate the balanced relationship between cit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e selected land use change data to evaluate the habitat quality in Hohhot City of China, which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regional urba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us, the 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 (InVEST) and Cellular Automata-Markov (CA-Markov) models were used to analyze, predict, and explore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path and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land use, and forecast the typical evolution pattern of land use in 2030.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and use types in Hohhot City changed significantly from 2000 to 2020, and the biggest change took place in cultivated land, grassland, shrub, and artificial surface. The decrease of cultivated land area and the increase of artificial surface area were the main impact trend of land use change. The average value of habitat quality had been decreasing continuously from 2000 to 2020, and the values of habitat degradation were 0.2605, 0.2494, and 0.2934 in 2000, 2010, and 2020, respectively, showing a decreasing trend. The decrease of habitat quality was caused by the need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urban construction, as well as the impact of land occupation. During this evolution, many cultivated land and urban grassland had been converted into construction land. The simulated land use changes in 2030 are basically the same as those during 2000-2020, and the habitat quality will still be declining. The regional changes are influenced by the urban rapid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layout. These results can provide decision-making reference for regional urba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as well as habitat quality evaluation.  相似文献   

18.
乌鲁木齐城市发展方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乌鲁木齐市作为新疆的首府,其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十分突出,今后有着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但是,在其发展中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城市产业结构必须进一步调整、城市功能区与城市工业布局不合理等问题,要达到并实现各个发展阶段的目标,必须走可持续的城市协调发展之路。本文在综合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后,根据乌鲁木齐市未来发展的要求,提出了生态环境治理、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功能区与工业布局的对策与建议。根据国际商贸城市与可持续城市发展要求,初步提出了乌鲁木齐市的发展方略:乌鲁木齐市及以其为核心的城镇群区域,在新疆,尤其是天山北坡经济带中具有最重要的战略地位。以乌鲁木齐国际商贸城市为远景发展目标,通过产业结构、城镇空间布局与功能区结构调整,加速城市及其区域生态环境的治理,不断改善各方面的环境,提高总体的集聚与辐射能力。通过结构与功能调整,在扩大和提高一、二产业的规模与效益基础上,大力发展旅游、金融、保险、商贸、科教、交通、信息等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19.
20年来西安市工业发展与大气环境质量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选取了1985-2005年的相关数据,采用3次非线性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分析了经济转型期西安市工业发展与大气环境质量变化的关系。结果发现:近20年来随着西安市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淘汰外迁重污染企业,工业发展与大气环境质量跨过EKC曲线的"高山"进入两者协调发展的新阶段。以SO2、粉尘和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为指标,随着工业生产总值的增长三类污染物排放总量出现下降趋势;以大气中SO2、NO和TSP为指标,随着人均GDP的增长三类污染物的年平均浓度逐渐下降,这反应出已实施的环境经济政策与措施发挥了良好的效果;然而,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现有措施边际效率的递减,近年来三类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出现了明显的反弹趋势,应引起相关部门重视并提出新的更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20.
加权和分析法在生态城市发展中的协调度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研究是针对经济社会生态系统,从区域实际出发对整个系统的经济发展与布局、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揭示出系统结构、功能现状、存在主要问题、系统发展的趋向,尤其是评价系统发展的可持续协调度。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遵循可持续城市发展的生态原则,以内蒙古包头市为例,从本区域特点出发,选择能全面反映该区域具有较强影响,制约生态环境变化的经济社会要素指标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要素指标,建立本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加权和分析法比较、分析和量化研究,对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整体状况的真切了解和全面、有效、客观的评价,特别是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度做出合理判定。通过包头市五个年份的发展综合指数的变化趋势看出,包头市发展协调度综合指数呈上升趋势,分别为0.26、0.44、0.56、0.589、0.589、0.924。根据上述评价标准,处在从非常不协调、不协调、不太协调向比较协调阶段过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