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贵州中部单季稻区,应用二化螟性信息素诱杀剂诱杀一代二化螟雄虫试验表明,平均每日每盆诱捕量为1.95~4.19头,最高可达24头/盆*晚,从而使性信息素引诱剂试验田块二化螟幼虫的数量减少87.7%,枯鞘数量和白穗数量分别减少76.19%和90.92%,防治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2.
<正> 防治水稻二化螟需预测越冬代二化螟成虫盛发期,再根据当地的温度湿度和卵的历期推算卵的孵化盛期、第一代幼虫的钻蛀盛期,在孵化盛期或孵化盛期后3~6天内,消灭第一代幼虫及部分越冬代成虫和卵,把二化螟消灭在钻蛀之前。我们于1989~1991年大量剥茬,观察越冬代二化螟的发育进度,积累了些资料,现根据0厘米地温、相对湿度,用多元回归分析法,预测越冬代水稻二化螟成虫的发生期。1 方法和资料1989~1991年我们都选同一块地,定时(每隔2~5天)大量剥茬,观察二化螟的发育进度(资料整理见表1,气象资料见表2)。  相似文献   

3.
睢宁县地处东经118°,北纬33°附近。二化螟常年发生两代,越冬代残虫量1995年至2004年为198.8~2859.4头/667h,平均791.8头,我县水稻栽培面积历年都在270hh左右,秧田面积40hh左右,致使大量的卵集中产于秧田,一代二化螟在秧田大发生。常年第一代成虫于5月下旬出现高峰,防治适期在  相似文献   

4.
<正>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属鳞翅目螟蛾科,是黑龙江省水稻田常发生虫害。以幼虫在稻草、稻根及其它寄主植物根茎、茎秆中越冬,越冬幼虫在春季化蛹羽化。由于越冬场所不同,1代蛾发生极不整齐,一年发生1~5代。二化螟幼虫生活力强,食性广,耐干旱、潮湿和低温等恶劣环境,故越冬死亡率低。在  相似文献   

5.
正玉米螟在吉林一年发生1~2代。不论一年发生几代,都是以最后一代的老熟幼虫在寄主的秸秆、穗轴、根茬及杂草里越冬,其中75%以上幼虫在玉米秸秆内越冬。越冬幼虫春季化蛹、羽化、飞到田间产卵。一、发生条件玉米螟发生的轻重和为害程度与越冬基数、气候、天敌及寄主植物的种类、品种和生育期等有着密切的关系。1.越冬基数一般幼虫越冬基数大的年份,田间卵量和被害率就高。如果百秆越冬活虫量在50头以下发生轻;在  相似文献   

6.
一、水稻病虫害发生特点 (一)常发病虫逐正加重 1、二化螟一代呈偏重发生 上世纪802E代,信阳市二化螟越冬基数1200~2181头.发生面积5.67~12.93万hm2,螟害率1%~3%;90年代二化螟的越冬基数1250~4338头,发生面积4~11.33万hm2有所降低,但螟害率增加,为7.4%~13.21%;进入21世纪,二化螟的越冬基数、发生面积和螟害率都在增加,越冬基数逐年增加,到2008年休耕田二化螟越冬基数达到1万头,最高田块活虫达5万余头,增加近3倍;近10年间发生面积16.67万hm2,一代螟害率达到2.5%~4.75%.  相似文献   

7.
根据2001-2006年扬州市邗江稻区二化螟调查测报资料,统计分析了该种群的发生规律及其危害情况。结果显示,6 a间整个稻区二化螟一、二代蛾盛发期多出现于5月中旬和7月下旬,蛾和卵高峰期具多峰现象;2001-2003年越冬残留和一代幼虫量及螟害率变化一致,其余3 a间一代和冬后残留幼虫量变化相反,仅与一代螟害率一致,其中2003年螟害发生最重。研究还表明,除去外源因素影响,二化螟冬后残留和一代幼虫量高低可评估当年螟害率及预测翌年该虫发生程度。  相似文献   

8.
为准确预测预报黔中稻区二化螟越冬后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采用GB/T15792—2009稻桩剥查法对贵阳市花溪区、安顺市平坝县、黔南州惠水县和黔东南州麻江县等稻区二化螟越冬幼虫虫口密度及自然寄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麻江县的越冬幼虫虫口密度最高,达15 741头/667m2;其次为平坝县和惠水县,越冬幼虫虫口密度分别为10 684头/667m2和10 153头/667m2;贵阳市花溪区的越冬幼虫虫口密度最低,仅944头/667m2。大多数地区的雌雄蛹重量有显著差异。调查共采集到5种寄生蜂,包括稻螟小腹茧蜂、螟甲腹茧蜂、大螟钝唇姬蜂、菲岛抱缘姬蜂和黄眶离缘姬蜂;各稻区的寄生率均较低,平坝县二化螟幼虫被寄生率最高,达15.6%,其次为麻江县14.6%、花溪区6.7%和惠水县5.7%。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辽河三角洲稻区应用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防效,研究分别在不同释放时间、次数、蜂量情况下防治效果的差异,并在最适条件下测定综合防效。结果表明,结合水稻二化螟越冬基数和1代发生情况,在二化螟卵始盛期分3次放蜂,蜂量控制在1万头/(次·667 m2),防治效果在70%以上。  相似文献   

10.
白缘苇野螟(Calamochrous acutellus Eversmann)一年发生3代,以老熟幼虫在芦苇根部、杂草附近土层内越冬,1~3代卵盛期分别为5月中旬、7月上旬和8月下旬.1~3代幼虫为害盛期分别为5月中下旬、7月中下旬和9月上中旬.单雌产卵量为110~130粒,幼虫5龄,室温下,幼虫历期30~37天.防治适期为第一代幼虫孵化盛期.喷施50%甲基1605乳油1000倍液;2.5%甲基1605粉剂或5%粘虫散,每亩2.5公斤,幼虫死亡率均在95%以上.  相似文献   

11.
该文采用期距法预测了竹舟蛾的发生期,提出查越冬代幼虫虫口密度预测第一代卵基数:竹蓖舟蛾第一代卵发生量(粒/株)=57.7×越冬前虫口密度或=74.0×越冬后虫口密度;竹镂舟蛾第一代卵发生量(粒/株)=44.1×越冬前虫口密度或=54.1×越冬后虫口密度。查卵预测4龄幼虫发生量:竹蓖舟蛾4龄幼虫发生量(头/株)=0.22×每株平均卵粒数,竹镂舟蛾4龄幼虫发生量(头/株)=0.33×每株平均卵粒数。此外,采用逐步回归法提出发生量与气温的关系Y=-22026.56+1429.90X3-541.09X36,提出根据前一年6月下旬及当年5月下旬气温预测当年发生量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一、气候变暖对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流行的影响 (一)暖冬对病虫害发生流行的影响 1.暖冬造成主要农作物病虫越冬基数增加、越冬死亡率降低、次年病虫害发生加重。受暖冬的影响,1991年广西南部16县冬后褐飞虱残虫平均0.8头 / m2,最高14.4头 /m2,比1990年增加了8倍。1998~1999年冬季,棉铃虫越冬总虫量比历年或1999年同期偏高。河南省35个蝗区县的样点中,有卵点占12.4%,较常年增加3%。黄河滩区平均蝗卵密度10.05粒 / m2,是常年的2.3倍,越冬死亡率为3.7%,为历史最低值。小麦赤霉病田间稻桩带菌量大,浙江、上海3月底空中孢子捕捉量是常年的2倍多。暖冬使病菌进入越冬阶段推迟,延长病菌冬前发展时间,有利于其侵染繁殖,增加越冬菌量,春季气温若回升快,病菌潜育期缩短,病情发展快。  相似文献   

13.
二、主要依据1.病虫害越冬基数据各地区域测报站2014年10月下旬至12月初对主要病虫越冬基数调查,越冬基数增加的有:二化螟,近年来发生逐步加重,冬前亩残留虫量加权平均137.9头,较2013年增加12%,丘陵及淮北局部超过1000头;大螟,亩残留虫量加权平均51.5头,较2013年增加7%,苏南、沿海高的田块达200~1000头;烟粉虱,冬前淮北地区设施棚室内越  相似文献   

14.
同型巴蜗牛在上海地区一年发生1代,以成贝或幼贝越冬。越冬后的成贝在4月上旬开始交配产卵,每头成贝产卵10~56粒,平均约22粒.卵期平均约18天,卵的孵化率为67.80%~69.50%.秋季发生量大于春季.在一平方米范围的桔园内越冬死亡率可达38.43%~90.23%,幼贝的越冬死亡率明显高于成贝.  相似文献   

15.
菜蓝跳甲是张家川县冬油菜上的重要害虫。该虫每年发生 1代 ,多以卵越冬 ,也有少量成虫越冬 ,越冬卵的幼虫孵化期与油菜返青期一致 ,单株根部有幼虫 10头以上即可使油菜植株萎蔫枯死。采取以药剂拌种、适期晚播、冬前灌水、秋苗期喷药为主要内容的综防措施 ,可有效控制为害。  相似文献   

16.
二化螟大发生的原因及其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我市水稻二化螟发生程度逐年加重,1999年全市二代二化螟的自然螟害率在3%以上,重发地区的部分田块螟害率超过30%.今年以来二化螟的发生和为害趋势更加严重.目前包括上海在内的苏南稻区、沿江东部和淮北东北部的一代二化螟大发生.苏州市6月中旬调查秧田卵量每亩平均达到920块,为历史罕见.  相似文献   

17.
二化螟属鳞翅目螟蛾科,为杂食性害虫,为害水稻、玉米、粟、甘蔗、茭白、油菜、蚕豆等作物和多种禾本科杂草.以幼虫为害水稻,造成枯鞘、枯心、半枯穗、死孕穗、白穗或虫伤株.二化螟在我市一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稻草、稻桩及其它寄主植物的根茎、茎杆中越冬.由于耕作制度变化,近年二化螟发生在我市呈逐渐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两年两地对草地螟越冬基数、化蛹羽化进度调查以及对成虫动态的系统观察,结果表明,2008年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市部分旗县草地螟越冬幼虫分别范围广、虫茧基数高,其中在杭锦旗越冬虫茧最高密度达240头/㎡;2009年商都县越冬虫茧平均密度达86.8头/㎡,活茧密度为46.8头/㎡,是历年的7.2倍.根据越冬基数、春季降雨量以及蜜源作物推断,2009年草地螟幼虫发生危害严重,但实际结果越冬代成虫蛾量比较大,不同地区蛾峰、蛾量有些差异,幼虫发生危害普遍较轻,因此,需进一步探索影响草地螟预测预报的因子,以提高预报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二化螟在我市发生越来越严重,为了摸清我市水稻二化螟发生动态,及时指导防治,笔者对我市水稻二化螟越冬虫量及灯诱二化螟进行了调查监测。调查监测结果表明:二化螟越冬虫量以清新区最多,且连续3年均超过12000头/666.7m2,连州市二化螟越冬虫量最少,2021年和2022年越冬虫源均低于2000头/666.7m2。清新区灯下二化螟发生量2021年呈现单峰现象,发生高峰期集中在7月上旬,2022年呈现“主峰”+“次峰”现象,7月初有一个明显的发生高峰;连南县灯下二化螟发生量2021年呈“主峰”+“次峰”现象,6月中旬二化螟发生具有一个明显的高峰期,2022年呈现双峰现象o 关键词:清远 二化螟 种群动态 监测  相似文献   

20.
江西省永丰县早春辣椒自1983年实施大棚栽培以来,不断地得到发展,2002年被国家农业部定为全国首批、江西惟一的“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其主栽蔬菜为辣椒,2003年保护地栽培辣椒面积达7.05万亩(1亩=1/15公顷)。 一、发生为害特点 烟青虫在永丰1年发生4~5代,蛹在土中越冬,成虫4月上中旬至11月下旬均可见。气温高低直接影响成虫羽化的早晚、卵的历期和幼虫发育的快慢,其生长发育适温为20℃~28℃。各虫态历期:卵期5~7天,幼虫5~7龄15~21天,蛹期7~10天(越冬代近6个月),成虫寿命10~25天。一代幼虫4月下旬始孵,二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