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5 毫秒
1.
<正> 规模经营、良桑嫁接、小蚕共育是实现我县“三高”蚕业的三大突破口。多年来,“三低”即单产低、质量低、效益低的问题。一直制约着我县蚕桑生产的发展。究其原因,就是在规模经营、良桑嫁接、小蚕共育等方面没有取得突破。1994年八月,县委、政府把蚕桑生产列为全县三大致富工程之一来抓,并成立了蚕桑生产指挥部,采取行政强推及大投  相似文献   

2.
淳安县蚕桑生产真正上规模发展只不过2 0年时间 ,这期间蚕桑生产几经起伏 ,有过辉煌 ,步过低谷。近年来 ,县茧丝绸总公司认真总结了淳安蚕桑生产发展经验教训 ,并在调研的基础上客观地分析了蚕桑发展趋势 ,进一步明确了我县今后蚕桑生产发展指导思想 ,即按照“稳定提高 ,调整发展”思路和“区域化、规模化、效益化”的要求 ,以市场为导向 ,以科技为依托 ,以产业化建设为载体 ,充分调动蚕农生产积极性 ,因地制宜 ,加快效益蚕业发展步伐。积极推进“千岛湖”品牌茧建设进程 ,提高蚕茧质量 ,提高劳动生产率 ,努力使蚕桑生产成为我县农村经济与…  相似文献   

3.
李学超 《四川蚕业》2001,29(3):26-27
<正>当今正值农村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农业生产已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开始向产业化方向发展。我县是省列蚕桑基地县,为抓住国际丝绸市场复苏和我国即“入世”的机遇,把蚕桑生产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突破口,重抓蚕桑基地建设,以科技为动力,强力推进蚕桑产业化进程。这是挑战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但从蚕桑生产的近况看,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目前  相似文献   

4.
<正> 蚕桑生产是一项种植业与养殖业兼有、靠手工操作费工费时的生产项目,发展起来,颇为不易。我县自解放以来,经过三十多年的时间,国家有关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费了很大的劲,花了很多的钱,吃了很多的苦,方使蚕桑生产初具规模。1984年我县桑园面积达到6.2万亩,蚕茧产量达到270万公斤。近两年来,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特别是价格、流通方面的问题,蚕桑生产已出现“危机”。具体表现:(一)桑园面积减少:1986年的桑田面积已减少到5.5万亩,下降了11%。(二)蚕茧产量下降:1986年收购蚕茧215万公斤,比1985年少收45万公斤,  相似文献   

5.
蚕桑生产是我县“五龙”经济之一。自一九八五年以来,我县蚕桑生产逐年发展,到目前为止,桑园面积已达1387.5公顷,年产蚕茧2150吨。一九九一年和一九九二年全县蚕农种桑养蚕收入分别为2200万元和1800万元,每年为国家提供税收350万元。但是以当前“三高”农业的要求来衡量,我县的蚕桑生产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劳动生产率低,单产很不平衡,低产桑园尚占相当大的比例等。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根据国务院提出的“九十年代我国的农业生产应当转入高产、优质并重,提高效益的新阶段上来”的指导方针,现结合我县的实际,笔者就蚕桑生产向高产优质高效(下称“一优两高”)发展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6.
<正> 桑苗是发展蚕桑生产的物质基础,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方针的调整,我县蚕桑生产出现了一个空前的大好形势。当前桑苗繁育已基本适应新建桑园的需要,扭转了“桑苗靠调进”的被动局面,近年来实践证明,繁育桑苗必须坚持自力更生,贯彻“自采、自育、自栽”的方针,这样的好处是:一是成本低,二是成活率高,三是避免病虫传入,四是增加社队收入。  相似文献   

7.
近十年来,我县各级党政坚待了“巩固提高,积极发展”的指导方针,蚕桑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在蚕桑基地建设工作中,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受传统思想及管理方法的束缚,加之近几年“蚕茧大战”的影响,使我县蚕桑生产没有真正转移到“质量效益型”的轨道上来,“重数量,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的思想依然存在。加上我县养蚕户多、面  相似文献   

8.
<正> 蚕桑是武进县农村的传统副业之一。党的三中全会以来,我县桑田逐年恢复,茧产逐年增加。特别是(81年)冬天,我县认真贯彻中央“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方针,调整农业内部经济结构,发展了新桑28196亩,今年83年我县产茧28623担,比去年增46%。创建国以来最高水平。我们认为蚕桑生产能较快的发展,落实好蚕桑生产责任制是关键一着。现将我县对蚕桑生产责任制落实的情况及目前完善的内容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 蚕桑生产是我县多种经营的骨干项目,也是一项很有发展前途的外向型农业,对于扩大出口创汇,振兴略阳经济,促进富县富民和参与国际国内经济大循环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积极抓好这项产业的发展。一、我县蚕桑生产发展的概况我县蚕桑生产历史悠久,农民素有兴桑养蚕的传统习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县委、县政府坚持贯彻“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指导思想,先后两次作出《关于加快发展蚕桑生  相似文献   

10.
桑树萎缩病是威胁我国各地蚕桑生产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它具有传播快、发病广、危害重、难防治等特点。近年来,随着蚕桑生产的发展,桑树萎缩病也有蔓延扩大的趋势。我县友邻东台、大丰等县相续发生,对我县直接产生威胁。如何做好桑树萎缩病防治工作、杜绝萎缩病在我县发生和蔓延,作为我们蚕桑生产发展新区,重点产苗县,显  相似文献   

11.
海盐县地处东海之滨杭嘉湖平原,蚕桑生产是我县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群众一直流传着“养好蚕来用一年,种好田来吃一年”的说法。解放三十多年来,我县蚕桑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蚕茧总产量已达到44613担,比解  相似文献   

12.
<正> 1993年,仁寿县的蚕桑生产经受了37年未有的持续干旱,仍然取得了养蚕单产提高1.1%,蚕农收入增长2.7%的好成绩。但我县蚕桑生产同发展“三高”蚕业的目标,同农民致富奔小康的要求,同上级党委、政府给我县发展蚕桑的任务,同先进的县相比较,差  相似文献   

13.
<正> 目前,我县桑天牛等为害十分严重,已成为蚕桑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今年我县使用西南农业大学蚕桑系教授许恩远研制的“桑蛀膏”进行了防治桑天牛效应的试验。现将本次试验结果叙述于后:  相似文献   

14.
蚕桑生产如何应对市场经济的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由于受国际国内市场的影响和蚕桑产业内部存在问题的制约,我县蚕桑产业呈不断下滑趋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为低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我县蚕桑生产又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正确贯彻和执行“巩固提高稳步发展”的蚕桑生产方针,重创蚕桑生产新的辉煌?笔现就生产中的有关问题浅谈看法如下。  相似文献   

15.
黄兴美 《四川蚕业》2002,30(4):43-44
我县是全省优质蚕茧基地县之一 ,蚕桑收入已成为多数农户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从 1 994年到 1 999年 ,蚕茧产量一直在5万担左右 ,如何使高县蚕桑生产实现新的突破 ,已成为一个客观而现实的问题。“一步成园”正是顺应我县蚕桑生产发展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集约化要求的一种较好栽桑形式 ,也是我县快速壮大和稳定发展蚕桑生产基础的有效途径。1 “一步成园”实施情况1 1 基本情况2 0 0 0年公司先后组织技术人员外出参观考察 ,多次召开专题座谈会 ,最后决定在罗场、庆符等 7个镇乡的 1 5个村进行试点 ,集中成片发展一步成园 2 0 0 0亩 …  相似文献   

16.
<正> 蚕桑“专、重户”是伴随落实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蚕桑生产实行户营后而产生的。“专、重户”的发展。历经数年,它既能适应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特别是对我县发展“三高”蚕业注入了新的生机,同时,它又以显著的经济效果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本文就蚕桑“专、重户”在“三高”蚕业中的作用和发展谈一些肤浅的看法与同行商榷。  相似文献   

17.
浅谈制约“三高”蚕业发展因素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近年来,在发展农村商品经济中,蚕桑生产的地位和作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但是,年年栽桑不见桑,季季养蚕不见效,已严重挫伤了广大蚕农栽桑养蚕的积极性,制约了“三高”蚕业的发展。最近,县委、县政府决定把“依靠科技、振兴蚕业”作为发展仁寿“一优两高”农业的重要内容。为此,笔者在剖析我县蚕桑生产现状的基础上,浅谈制约仁寿“三高”蚕业发展的因素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18.
赵改侠 《北方蚕业》2005,26(1):53-54
近年来,由于生丝市场波动大,广大蚕农思想认识滞后、养蚕设施落后等原因,农村养蚕生产中仍有大量蚕病发生。据不安全统计,我县每年因蚕病危害损失的蚕茧约占总量的10%~20%左右,发病较严重的少数户几乎颗粒无收,从而挫伤了部分蚕农发展蚕桑生产的积极性,对我县今后蚕桑基地发展和提高产业效益带来了不良影响,因此,控制蚕病发生,减少生产损失增加农民收入已成为我们蚕技部门和专业技术工作者的当务之急和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9.
<正> 党的三中全会以来,我县蚕桑生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主要标志是主产蚕区朝着稳步、朝着“两户”和集约经营、商品化的方向发展;分散蚕区,正在朝着两个极端分化,一是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发展成蚕桑“两户”;一是广种薄收,效益差而被另一个商品取而代之。蚕桑是我县商品生产中的一大优势,它集中体现了投资少,时间短,见效快、收入多的特点,被蚕区人民列入致富的唯一门路。近几年来,由于各级党政的重视,蚕桑刚刚展翅起飞,蚕茧稍稍多产一点,但由于当前生丝的滞销与积压,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部份同志对发展蚕桑的信心,不少蚕农忧  相似文献   

20.
王雪楠 《四川蚕业》2008,36(4):55-56
<正>近几年来,随着我县蚕桑业的发展,小蚕共育在我县的蚕桑生产较发达或蚕桑生产有一定规模的地区已被普遍采用。但在生产中也暴露了一些弊端。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共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