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冬小麦边际效应研究:I.品种与小麦边际效应相关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在高产田条件下,选择了产量潜力高但植株性状及产量的构成显著不同的少穗大穗型主核生2号,多穗小穗型烟农15及中间类型的泰876161品系,进行了品种-空背宽度-边际效应相关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1)在间套行较窄的情况下,选择多穗小穗型品种有利于发挥边行增产作用,在间套行较宽的情况下,选择中穗或大穗型品种则更有利于发挥边行小麦的增产效果;(2)边行小麦增产,大穗型核生2号以增加穗数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在高产田条件下,选用了大穗型核生2号,多穗型烟农15和中穗型泰876161三个冬小麦品种,研究了播种期对小麦边际的影响。主要结果是:1.适期播种晚插有利于发挥小麦边行优势。边行较内行的增产幅度,适期播种下以多穗型烟农15最大,大穗型核生2号最低;晚播下,则以大穗型核生2号最大,多穗及中穗型较低。2边行较内行增穗,增粒,增粒重,以适期播种增加幅度大于晚播。  相似文献   

3.
播种密度对冬小麦不同穗位与粒位结实粒数和粒重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利用重穗型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和中间型品种周麦18,研究了不同播种密度对结实粒数与粒重的小穗位和粒位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穗型冬小麦品种小穗位结实粒数、小穗重及不同粒位粒重均随着小穗位自基部至顶部呈先增后降的二次曲线变化;不同穗型冬小麦品种穗部籽粒的分布差异显著,主茎穗的结实特性及粒重均优于分蘖穗;随着播种密度的下降,穗部结实特性和粒重有优化的趋势,重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对密度的反应更为敏感,中间型品种周麦18小穗位和粒位对播种密度的调节效应较强;不同部位小穗粒重因结实粒数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粒位效应,下部和中部小穗位的第2粒位粒重较大,而位于上部和顶部小穗位第1粒位粒重较大,第3粒位粒重次于第1和第2粒位,第4粒位粒重最小。在小麦栽培中,应在保证主茎穗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分蘖穗的比例。并在保证结实粒数的基础上提高粒重,尤其是下部小穗的结实粒数和粒重。同时,在保证第1、2粒位粒重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第3、4粒位的粒重潜力,可以使小麦实现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4.
郭宗学 《中国种业》2017,(10):52-53
模拟小麦杂交育种F3种植模式下的边际效应,结果表明:小麦有效穗数和千粒重的边际效应非常明显,达到1%的极显著水平;两者均为边Ⅰ行的边行优势最强,边Ⅲ行的边行优势最弱。小麦穗粒数无明显的边行优势。因此,为更准确地对小麦F3的各株行进行选择,以小麦有效穗数和千粒重作为选择目标时,可参考其边行与内行优势的变化,消除其边际效应的影响,以增加选择的可靠性。而以穗粒数作为选择目标时,选择结果会相当可靠。  相似文献   

5.
该研究在高产田条件下,选用成穗数中等,穗型中等大小的冬小麦品种泰876161,在适期播和晚播条件下,设置不同密度处理,研究了播种密度与小麦边际效应的相关规律,主工结果是;1.无论是适期播种还是晚播也无论密度如何,高产田条件下小麦的边际优势主要表现为边1行。内行之间的产量呈高低起伏的相同分布,差异较小。2.边行小麦和内行一样,也存在穗,粒,重的矛盾,大播量栽培并不能增加边行的绝对产量,而内行小麦却显  相似文献   

6.
大穗型小麦穗粒重分布规律及相互关系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分析大穗型小麦穗粒重分布特征及粒数与粒重之间的关系,表明:(1)大穗条件下穗粒数和粒重之间呈二次曲线关系,与单穗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不同年度之间极值相近;(2)随着每小穗结实粒数增加,每小穗平均粒重增加,二者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但不同花位粒重变异幅度增大,籽粒整齐度变小;(3)不同结实粒数的小穗每花位籽粒重表现出一定的规律:当每小穗结实粒数为2时,以第1粒粒重最大,当每小穗结实粒数为3、4、5时,以第2粒粒重最大,当每小穗结实粒数为6、7时,以第3粒粒重最大,当每小穗结实粒数为8时,以第4粒粒重最大.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以新春6号为对照,对11个春小麦新品系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系与对照相比,株高得到降低,成穗率、穗长、结实小穗数、主穗粒数、主穗粒重得到提高,不孕小穗数得到减少;各性状的变异系数大小排序为:不育小穗数>总茎数>成穗率>主穗粒重>基本苗>主穗粒数>千粒重>收获穗数>穗长>株高>结实小穗数>生育期。新品系2002-59、LX-49、2005-15分别比对照新春6号增产5.47%、2.13%和1.07%,其增产因素是千粒重、主穗粒数、粒数和粒重比对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8.
品种类型与营养生长积温对小麦穗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穗型,中间型和多穗型品种具有各自不同的穗、粒、重间的协调平衡关系。以高产为目标,最适穗容量平衡点呈多穗型>中间型>大穗型。营养生长基础对群体穗粒重的效应为多穗型>大穗型>中间型。穗粒数的增加是提高穗粒得的有效途径,增加小穗数/穗对高结实率品种 有效,减少不孕小穗数/穗对环境敏感型品种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9.
冬小麦品种——行距——群体——产量相关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高产田条件下,选用了少穗大穗型核生2号、多穗小穗型烟农15及中间类型的876161三个冬小麦品种,设计20、30、40、及100cm四种行距,配合一米行长基本苗18、36、54及72四个播种密度,研究了小麦品种-行距-群体-产量的相关规律。主要结果是:(1)行距20cm,在精量(18苗/米)和半精量(36苗/米)播种密度下,取得亩产量最高。(2)20cm及30cm小行距下,随播种密度加大,产  相似文献   

10.
钾对不同品种冬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土壤模拟试验方法,以不同穗型的两个小麦品种烟农15和鲁麦22为供试材料。系统研究了施用钾肥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钾能促进小麦根系的生长,提高小麦地上部干物质的积累量;促进氮素和钾素的吸收,增加氮素在植物体内的积累量;提高小麦旗叶中可溶性总糖的含量。施钾明显增加了旗叶的叶面积,但对旗叶中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相对较小;施钾也可显著提高小麦籽粒产量,且施钾对不同穗型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影响不同,小穗型品种烟农15以粒重的增加为主,其次为穗粒数和成穗数;大穗型品种鲁麦22主要增加的是粒重,对穗粒数和成穗数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1.
在小麦高产栽培条件下,进行了优质小麦济麦20号春季氮肥后移增产保优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起身肥易造成田间郁闭,小穗小花退化多,穗粒数少,粒重低、品质差;拔节肥能明显减少不孕小穗小花,增加穗粒数,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增强抗倒伏能力;单一孕穗肥单位面积穗数和产量明显降低,但穗粒数和粒重增加,品质改善。  相似文献   

12.
云南旱地小麦不同穗型品种减源缩库与穗部性状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剪叶、剪穗处理探讨云南三种穗型的旱地小麦品种的源库关系,结果认为:平地小麦在齐穗后不同剪叶、剪穗处理,其穗部性状变化明显。大穗型品种云麦39不同的剪叶处理其每穗重量和单粒重下降幅度较大,而小穗型品种云麦42和中穗型品种97591与云麦39相比每穗重量和单粒重下降幅度较小;不同剪叶处理的每穗饱粒重也下降,下降的程度依次是云麦39>97591>云麦42。大穗型品种的每穗饱粒数下降明显,而小穗型和中穗型品种的下降较少。对于不同的剪穗处理,大穗型品种的单粒重增加幅度较大,而小穗型品种增加幅度较小,中穗型品种的甚至减少。对于不同穗型品种的穗部性状源库结构调整的反应不同表明:其灌浆过程或光合器官间的相互补偿能力不同,这种不同使不同穗型品种对各种环境的适应性有差异,栽培管理应该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3.
《种子》2018,(10)
以4个半冬性中秆小麦品种周麦18、百农207、华育198和郑育8号为材料,对小区试验各行的内行折单产、边行折单产、全小区折单产和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各品种均有明显的边行优势,并且不同品种间有着较明显的差异。其中以郑育8号边行优势最强,为57.85%;百农207次之,为55.29%;周麦18居第3位,为29.69%;以华育198的边行优势最弱,为20.74%。2)4个品种的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表现一定的边行优势,以穗数边行优势最大、穗粒数边行优势居中、千粒重边行优势最小,依次平均边行优势为18.58%、14.21%和2.94%。不同品种穗数的边行优势由大到小依次为郑育8号百农207周麦18华育198;穗粒数的边行优势从多到少依次为百农207周麦18郑育8号华育198;千粒重的边行优势从高到低依次为百农207郑育8号周麦18华育198。3)以边行折单产,各品种产量高低依次为百农207郑育8号华育198周麦18;以内行折单产,各品种产量高低依次为华育198百农207郑育8号周麦18。以全小区折单产,各品种产量高低依次为百农207郑育8号华育198周麦18。  相似文献   

14.
潘洁  姜东  曹卫星  孙传范 《作物学报》2005,31(4):431-437
通过系统分析2个品种与2个施氮水平的试验资料,确立了小麦穗籽粒数、单粒重、单粒蛋白质含量与蛋白质产量的小穗位和粒位效应。结果表明,不同小穗位结实籽粒数、小穗重,不同粒位粒重、单粒蛋白质含量与蛋白质产量均呈现二次曲线分布。2个品种穗部籽粒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多粒型品种在不同施氮水平下每小穗结实粒数、单粒  相似文献   

15.
春性杂交小麦超标优势及配合力分析王岩,于天峰(黑龙江省农科院小麦所克山161606邹双利(齐齐哈尔市种子管理处)通过对12个组合的T型杂交小麦的株粒重、株高、株穗数、千粒重、小穗数、穗粒数、穗长、产量性状的优势分析,看出优势是普遍存在的,且变化幅度很...  相似文献   

16.
玉米杂交种农艺性状与籽粒产量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遗传相关与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行粒数、穗行数、百粒重、果穗长在影响籽粒产量诸因素中占主导地位。认为单株籽粒产量改良应在稳定穗数的基础上,着重提高行粒数;适当增加穗行数以利提高百粒重;协调好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三者关系,实现单株产量的较大幅度增长。  相似文献   

17.
该试验设计49 500~79 500株/hm~25个密度梯度对玉米品种顺单7号母本产量性状、产量构成因素及制种产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产量性状中的空杆率不断增加,以最高密度79 500株/hm~2时的空杆率最高,为5.9%。双穗率逐渐下降,当密度高于72 000株/hm~2时,双穗率为0;2)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中的有效穗数呈正相关,与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呈负相关,有效穗数的增产效应有效弥补了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的减产效应;3)产量与密度之间存在一元二次函数关系,回归方程为:Y=-0.000 003 X2+0.413 793 X-10 344.489 6,顺单7号制种密度为68 966株/hm~2时,理论产量达到最大值3 924.2kg/hm~2。  相似文献   

18.
西南地区小麦以套作为主,因有效穗不足而使产量受到严重制约。本研究目的是提出该地区套作小麦高产栽培的适宜密度和氮肥施用量,提高小麦生育后期的抗倒伏能力,确保有效穗和最终产量。2009-2010和2010-2011连续两年度,选用主推品种川麦42,在纯氮120 kg hm-2和180 kg hm-2 2个施氮水平下,按60、120、180、240和300万株 hm-2密度进行带状种植,对小麦群体发展、茎秆形态特征和倒伏机械特性进行了行间差异分析。结果表明,边行、次边行和中间行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茎蘖数和有效穗增多,但单株干物重及其在穗中的分配比例下降,茎秆质量降低。群体发展和个体质量在拔节后表现出显著的边行优势,成穗率、有效穗、单茎干物重、节间粗度、茎壁厚度、节间充实度和机械强度均以边行最优;同时密度对边行优势有显著影响,在180万株 hm-2密度下,边行的有效穗基本达到饱和;密度继续增加时次边行和中间行的有效穗显著增加,并伴随株高和重心高度增加、单茎干物重降低、干物质分配在穗中的比例减小、节间充实度和茎秆机械强度急剧下降、倒伏时期提前、倒伏指数和倒伏程度增加。增加施氮量有提高中间行茎秆机械强度和降低倒伏指数、增强茎秆抗倒伏能力的趋势,但总体表现不显著。因此认为,120~180万株 hm-2种植密度有利于套作小麦个体和群体质量的协调,是南方丘陵旱地带状种植小麦抗倒高产的适宜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9.
小麦多小穗改良品系的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多小穗10-A的60份改良品系与川麦28杂交,其F1主要农艺性状的调查与分析表明,F1平均抽穗期较川麦28晚一天左右,平均小穗数和平均穗粒数呈正向优势,说明这套改良品系在提高穗粒数方面具有优势;但平均千粒重和平均穗粒重与高千粒重的川麦28相比有所下降。本研究筛选出6份穗粒重较对照川麦28提高15%以上的组合,其中97-13-2,97-94和97-116三个品系的F1较川麦28穗粒重提高20%以上,可作为今后杂种优势利用或进一步杂交改良的重要组合。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选用高产小麦新品种山农15号和济麦22号,在田间高产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密度对小麦穗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亩基本苗在8万~12万株范围内,随着密度增加,两品种小麦穗数增加,穗粒数、结实小穗数降低,不孕小穗率提高;济麦22号穗粒数降低幅度小于山农15号。山农15号亩基本苗12万株的密度处理的穗干物质积累率,在开花16天后显著低于其他处理;济麦22号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说明两品种对密度的反应不同,济麦22号耐密性较好,密度过大显著降低山农15号的穗粒数和穗干物质量。在本实验条件下,两品种均以亩基本苗10万株的密度处理籽粒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