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探索实现低定额均匀灌溉的适宜方法和技术路线,设计作物高效用水的有限灌溉制度,在陕西省杨凌区中壤土玉米地开展了不同畦田规格和灌水定额对土壤水分及玉米产量影响的田问试验.结果表明:对于田面坡度一定的试验田块,入畦单宽流量在3~61 m/s范围内,畦田宽度在4 m以内时,各处理小区的土壤平均含水量无显著性差异,但畦田内土壤水分分布却有不同差异,当畦宽2~3 m,畦长50m时可达到较高灌水效率(Ea>80%)和灌水均匀度(DU>80%):玉米拔节-抽雄期的灌水定额处理对玉米的生长存在明显影响;不同灌水定额对作物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2.
根据葡萄不同物候期的需水特征,选择灌水量和灌水周期作为试验因素,开展日光温室葡萄滴灌灌溉制度试验.葡萄年生长周期持续352d,适宜的灌水次数为31次,平均灌水周期为12d,平均灌水定额为200m3/hm2,适宜的灌溉定额为6 200m3/hm2.照此灌溉制度进行灌水管理,葡萄产量可达3.75×104 kg/hm2以上.  相似文献   

3.
一、小畦(沟)节水地面灌溉小畦(沟)灌溉是我国北方井灌区行之有效的一种节水地面灌溉技术,它是通过将传统的长畦、宽畦进行改造,缩短畦沟长度,缩短灌水流程,减少沿畦长产生的深层渗漏,因此能节约灌水量,提高灌水均匀度和灌水效率。生产应用中表明,当畦长30米~50米,畦宽1.5米~3.0米时,单宽流量在3L/s·m~4L/s·m时,亩次灌水定额在600立方米/公顷~900立方米/公顷。如果畦长达到80米~100米时,亩次灌水定额均超过1200立方米/公顷。因此,在灌溉设施较差、经济薄弱的地区,通过平整土地,田间沟畦长度缩短,能够在不增加灌溉投…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田间实测数据为基础,研究膜下滴灌灌溉制度对土壤水分变化及棉花产量的影响.[方法]试验根据不同灌溉定额和不同灌水次数设计了12个处理,在灌水前1 d利用中子土壤水分仪测定宽、窄行的10、20、40、60、80和100 cm深度处中子数,灌水间隔1 d后重复此过程,然后将中子数转换为土壤含水率,同时将不同处理条件下棉花产量和灌溉水分生产率进行对比.[结果]灌水次数为16次,不同灌溉定额处理下,10 cm深度处灌水前后宽窄行土壤含水率变化不明显.灌水次数为10次,灌溉定额为4 500、5 100 m3/hm2时,棉花生长区域土壤水分出现了深层渗漏,而其它处理条件下,均未出现深层渗漏.灌溉定额为3 900 m3/hm2,灌水次数为16次的处理产量最高,灌溉定额为4 500 m3/hm2的处理节水效率达到11.8;,在灌水次数为16、13次时,减产幅度仅为5.5;和3.1;.灌溉定额为3 900 m3/hm2的2、10处理水分生产率较高,均在1.6 kg/m3以上.[结论]灌溉定额越大,灌水次数越少,灌水后宽窄行含水率增大趋势越明显,越容易出现深层渗漏.灌溉定额越大,产量并不是越高,其灌溉水分生产率也不是很好,而中等灌溉定额的产量较高,灌溉水分生产率也是最好的.因此,设计灌溉制度时,应尽量选择中等灌溉定额和灌水次数,同时达到提高产量和节水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从节水灌溉的基本原理着手,运用农田水量平衡原理,以板蓝根灌区为例、洪水河灌区益民灌溉试验站多年试验资料为依据,作出适合当地板蓝根的灌溉预报。结果表明,板蓝根的灌溉定额为2 580 m3/hm2,夏灌1次水的灌水时间为6月中旬,灌水定额为1 290m3/hm2;夏灌2次水灌水时间为8月下旬,灌水定额为1 290 m3/hm2;与常规灌溉模式相比,节水1 200 m3/hm2,增产值5 755元/hm2,节水增产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灌水和施氮对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垄膜沟灌玉米产量的影响,通过裂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和灌溉定额下垄膜沟灌玉米的产量及水分利用效果,结果表明,施氮、灌水以及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对玉米产量均有重要影响。灌溉定额从3 600 m3/hm2增加到4 500 m3/hm2和在0~300 kg/hm2范围内增施氮肥,玉米穗粒数、千粒重增加、增产显著。增加灌水和减少施氮,玉米水分利用效率降低。其中施N 300 kg/hm2、灌水定额为4 500 m3/hm2处理的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相对较高,与最高产量处理施N 300 kg/hm2、灌水定额为5 400 m3/hm2相比,仅减产0.17%,减产差异不显著,且水分利用效率较施N 300 kg/hm2、灌水定额为5 400 m3/hm2处理提高了11.45%,节水900 m3/hm2。在河西走廊垄膜沟灌栽培条件下,可选择施N 300 kg/hm2和灌水4 500 m3/hm2为玉米的适宜氮肥用量和灌溉定额。玉米获得15 000 kg/hm2以上高产的适宜施氮量为180~390 kg/hm2,灌溉定额3 720~5 100 m3/hm2。  相似文献   

7.
《现代农业》2006,(3):31-31
传统地面灌溉主要有畦灌、沟灌、漫灌、淹灌四种灌水方法,具有灌水方便、成本低、节能等优点,但也存在着灌水定额大、均匀性不太高、深层渗漏严重、劳动强度较大等问题。为提高地面灌溉的灌水质量,节约用水,现介绍几种实用节水灌溉技术。一、小畦、块灌1.小畦灌的特点及其技术标准小畦灌灌水方法就是“长畦改短畦,宽畦改窄畦,大畦改小畦”的“三改”畦灌灌水技术。小畦灌水技术的要点是确定合理的畦长、畦宽和入畦单宽流量。其畦田宽度,自流灌区为23米,机井提水灌区以1~2米为宜。地面坡度1/400~1/1000时,单宽流量为2~4.51/s,灌水定为20~…  相似文献   

8.
宁夏中部干旱风沙区马铃薯滴灌节水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宁夏盐池县对马铃薯克新1号进行6种不同滴灌节水方式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在盐池县马铃薯不同滴灌节水处理以处理A5[灌溉定额220 m3/hm2、灌水次数2次(在块茎形成期、块茎增长期进行灌水)]灌溉模式最佳,适宜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2003 年和 2004 年在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二十里堡乡七号村进行了膜上灌条件下的覆膜春小麦和玉米的灌水技术及地膜覆盖效应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具有明显的增温保墒效应,在作物苗期增温效应尤为显著。覆膜农田地表下 5cm、10 cm、15 cm、20 cm 和 25 cm 在 8:00,14:00 和 18:00 三个时刻,苗期平均地温比露地玉米分别高 3.3 ℃,2.9 ℃,3.2 ℃,2.2 ℃和 2.1 ℃。在灌溉定额和畦长相同的条件下,春小麦整个生育期内,单宽流量为 1.3L/(m·s),在膜宽为 1.25 m的畦田内水流推进速度是露地畦灌的 1.64 倍,并且不会发生冲苗冲埂现象。在当地气候条件、土壤质地和作物栽培方式下,覆膜春小麦、玉米在全生育期内较当地露地节水灌溉系统的灌溉量(4 800m3/hm2和 9 000 m3/hm2)分别节水 2 000~2 400 m3/hm2和 4 000~4 500 m3/hm2,产量分别提高了 10 %~20 %和12 %~45 %。  相似文献   

10.
果实膨大期膜下滴灌量对日光温室红地球葡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日光温室栽培条件下,观察了果实膨大期不同膜下滴灌量对日光温室红地球葡萄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灌水量下,果实膨大期的土壤含水率一直处于净消耗状态,需多次灌水满足葡萄生长需要.当灌溉量小于240 m3/hm2时,营养生长没有受到明显影响,但生殖生长明显受到抑制,果粒小于对照,影响果实膨大.在当地灌水周期下合理的灌溉量应为300 m3/hm2.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小麦生育期水分盈亏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安徽省小麦主要生育期的水分盈亏状况和土壤含水量(Smc)动态变化及水分衰减规律作了分析,同时研究了水分亏缺期灌溉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安徽省小麦抽穗期和灌浆期水分亏缺严重,尤其淮北地区在此期间缺水89.2mm,全年缺水144.6mm;(2)在无降水或极少降水的情况下,0~10cm土壤水分百分含量平均日变率(Rasm)降低0.572%,10~20cm降低0.214%,20~30cm降低0.181%,30~40cm降低0.083%,灌溉使表层水分有很大提高,灌溉渗透深度随着灌水量的增多而加深;(3)在缺水严重的抽穗期和灌浆期采用225、450m3/hm2灌溉,可分别增产697.5、1 215.0kg/hm2.  相似文献   

12.
以新疆阿瓦提县丰收灌区为例,对葡萄滴灌的土壤盐分运移进行了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干旱区尤排水条什下,宽行葡萄实施滴灌灌溉,干排盐功能和压盐、抑盐作用明显。在土壤盐分含量较高的干旱区引用地面水实施滴灌,系统的设计必须考虑压盐、抑盐水量,同时采用高频滴灌制度,确保供水保证率,才能达到林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露地葡萄滴灌专用肥施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战国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0):4179-4181
[目的]为葡萄的优质高产提供参考。[方法]设置畦灌+传统施肥、滴灌+专用肥1、滴灌+专用肥2、滴灌+专用肥3,共4个处理,研究露地葡萄滴灌专用肥的施用效果。[结果]滴灌处理润湿区域和非润湿区域的土壤含水量分别为16%~19%、11%~14%。3个滴灌处理的葡萄穗果数与果实重量均高于畦灌处理,产量显著增加,分别增产20.0%、14.9%、14.7%。专用肥3处理的葡萄果实Vc含量显著高于畦灌处理,专用肥2和专用肥3处理均提高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滴灌施肥的总施肥量比畦灌+传统施肥节省25.5%。[结论]滴灌施肥可以为葡萄提供合理的水分与养分,提高水肥利用率和葡萄的产量及品质,减少施肥量。  相似文献   

14.
在滴灌、隔沟交替灌溉和传统沟灌3个灌溉处理下,对中甘22号和秋甘3号的土壤水分变化、生物学性状、经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沟灌相比,滴灌处理灌溉水节约20.2 ̄27.8m3/667m2,经济产量增加24% ̄27%,水分利用效率提高9.0 ̄9.4kg/m3,水分生产效益增加14.4 ̄15.1元/m3;隔沟交替灌溉处理灌溉水节约43.4 ̄47.9m3/667m2,经济产量无显著变化,水分利用效率增加6.0 ̄6.5kg/m3,水分生产效益增加9.6 ̄10.4元/m3。与传统灌溉相比,隔沟交替灌溉的外叶重量比有减少的趋势,中心柱有变短变粗的趋势,地上生物量显著减少,减少97 ̄110g,减少6.1% ̄6.8%。隔沟交替灌溉的根展辐和根重比滴灌和传统灌溉的处理都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王怀树 《安徽农业科学》2014,(21):6957-6959
[目的]研究河西绿洲不同灌溉条件下,春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土壤水分对植株叶片水分状况及叶面积指数的影响。[方法]设5个处理,分别为底墒水1 500 m3/hm2+拔节水1 000 m3/hm2(F1)、底墒水1 500 m3/hm2+拔节水10 00 m3/hm2+抽穗水1 000 m3/hm2(F2)、底墒水1 500 m3/hm2+拔节水1000 m3/hm2+抽穗水1 000 m3/hm2+灌浆水1 000 m3/hm2(F3)、底墒水1 500 m3/hm2+拔节水1 000 m3/hm2+抽穗水500 m3/hm2+灌浆水500 m3/hm2(F4)、底墒水1 500 m3/hm2+拔节水1 000 m3/hm2+抽穗水1 000 m3/hm2+灌浆水500 m3/hm2(F5),灌水总量分别为2 500、3 500、4 500、3 500、4 000 m3/hm2。[结果]抽穗期到开花期,各层土壤含水量与叶片相对含水量均呈正相关关系,其中20~40和60~8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与叶片含水量达到极显著相关;开花期至灌浆前期,各土层土壤含水量与叶片相对含水量均呈正相关,其中60~8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与叶片含水量达到显著相关;灌浆前期至灌浆中期,各土层土壤含水量与叶片相对含水量均呈正相关,但整个土层土壤含水量与叶片相对含水量均未达到显著相关。灌浆中期的降雨提高土壤上层含水量,因此0~40 cm耕层土壤含水量与叶片相对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r=0.87~0.91);而灌浆后期,二者却表现出负相关(r=-0.55~-0.97)。[结论]该研究可为春小麦节水栽培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一管6行布局是新疆滴灌冬小麦主要模式之一,研究其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制定滴灌小麦优化灌溉制度.[方法]通过大田和小区试验结合,在冬前滴灌450 m3/hm2的基础上,设春后3 750、3 150和2 475 m3/hm2三个滴水量处理;采用烘干法测定毛管管下、毛管管间(离毛管45 cm)位置0~ 140 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结果]1管6行模式下,管下和管间位置土壤水分分布有一定差距,春后滴水量为3 150和2 475m3/hm2处理管间位置在水分胁迫情况下,土壤水分含量有一定的波动变化,消耗利用了更深层土壤水分;3 750 m3/hm2处理管下及管间位置不同土层土壤水分变化较稳定.[结论]在同等条件下,北疆地区滴灌冬小麦大田灌水定额应确定在750 m3/(hm2·次)范围为宜.  相似文献   

17.
干旱区葡萄园漫灌和滴灌压盐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干旱区葡萄园春季压盐问题,通过对漫灌和滴灌两种不同的压盐方式下土壤剖面不同深度电导率测定,研究比较了两种方式的压盐效果.结果表明,大水漫灌压盐效果显著,在灌水量1 500 m3/hm2时垂直压盐深度达100~120 cm.而滴灌方式压盐时,灌水量为600 m3/hm2即可以在以滴头为中心的水平半径200 cm、深度60 cm的半椭球状土体内形成盐分淡化区,从而满足葡萄生长需要.但要注意如果是长期的滴灌洗盐必然在田间形成条带状的盐分淡化区和集盐区.  相似文献   

18.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等量灌溉条件下,不同氮(N1、N2、N3、N4小麦生长季节分别为120、180、240、360 kg/hm~2,玉米生长季节分别为180、270、360、450 kg/hm~2)、磷(P1、P2分别为90、135 kg/hm~2)、钾(K1、K2分别为75、150 kg/hm~2)配施对通许、西平和安阳3个不同土壤类型地区小麦、玉米产量及灌水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指导当地农民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与不施肥(CK)处理相比,不同氮、磷、钾配施均能够显著提高小麦、玉米及小麦-玉米周年产量和灌水利用率。在小麦季,通许、西平和安阳3个地区分别以N3P2K2、N3P2K1和N2P2K1处理产量和灌水利用率最高,产量分别为8 606 kg/hm~2、9 977 kg/hm~2和10 305 kg/hm~2,分别较CK增产28.95%、52.48%和32.71%,灌水利用率分别为9.56 kg/m~3、11.09 kg/m~3和11.45 kg/m~3。在玉米季,通许、西平和安阳3个地区则分别以N4P2K2、N4P2K1和N2P2K2处理产量和灌水利用率最高,产量分别为10 998 kg/hm~2、8 828 kg/hm~2和11 715 kg/hm~2,分别较CK增产32.44%、55.29%和28.21%,灌水利用率分别为12.22 kg/m~3、9.81 kg/m~3和13.02 kg/m~3。通许、西平和安阳3个地区分别以N3P2K2、N4P2K1和N1P2K2处理小麦-玉米周年产量和灌水利用率最高,周年产量分别为19 515 kg/hm~2、18 576 kg/hm~2和21 080 kg/hm~2,分别较CK增产30.29%、51.92%和24.70%,灌水利用率分别为10.84 kg/m~3、10.32 kg/m~3和11.71 kg/m~3。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灌水量处理对葡萄果实品质指标、香气组分积累、香气物质合成相关基因表达影响的差异,确定灌水模式与鲜食葡萄感官品质形成间的关系,为限根栽培葡萄最佳灌水量的确定提供参考。【方法】以鲜食葡萄‘阳光玫瑰’为试材,设置对照组CK、轻度水分亏缺组(DI-1)、重度水分亏缺组(DI-2),系统比较不同灌水量对葡萄果实外观形态指标、色泽指标、香气组分、萜烯合成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等的影响。【结果】灌水量影响葡萄果粒的形态与质地特征,采收期时葡萄果粒的纵径并未受到灌水量的显著影响,而亏缺灌溉组果粒的横径、单粒重显著降低(P<0.05)。葡萄果肉的硬度也受到亏缺灌溉的影响而下降,特别是DI-2组,葡萄果肉硬度明显低于其他处理组。亏缺灌溉组DI-1、DI-2的葡萄果实中葡萄糖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处理,重度亏缺组DI-2果糖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而轻度的亏缺灌溉(DI-1)并未对葡萄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含量产生显著影响。亏缺灌溉处理下葡萄果皮中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均出现降低,DI-2组果皮中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比值最低。灌水量影响到葡萄果实中香气组分的积累,对于萜烯类物质,轻度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