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我院自 1995年至 1999年 10月共收治人工晶体术后固定性瞳孔夹持并后发障 12例 12眼 ,经手术复位及后囊中央部分切除 ,效果满意 ,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12例 12眼 ,男 7例 ,女 5例 ,年龄 7~ 6 7岁 ,平均年龄 (47.75± 2 1.86 )岁 ,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术后 6例 6眼 ,术后早期均有 度浅前房 ;外伤性白内障 2例 ,术后有皮质残留 ;先天性白内障 2例 ,术后早期出现剧烈的渗出性虹膜炎 ;老年性白内障及并发性白内障各 1例 ,术中虹膜损伤明显。1.2 术前情况  12例视力眼前指数~ 0 .1,2例继发高眼压 ,12例 12眼人工晶体光学…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患者的疗效。方法对我院47例(50眼)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结果术后1d视力较术前提高2行以上的有48眼,占96.0%;术后1d视力较术前提高4行以上的有38眼,占76.0%。术中后囊破裂3例;术后1d角膜明显水肿6例;术后3个月后发障9例,视网膜脱离1例。结论使用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患者安全有效,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外伤后小瞳孔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方法及技巧。方法:对30例(32眼)外伤引起的小瞳孔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术中利用虹膜拉钩,行前囊连续环形撕囊和拦截劈裂法乳化晶状体核,通过4~5mm大小的瞳孔完成手术。结果:所有病例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获得生理性圆或近圆瞳孔。无1例后囊破裂及角膜内皮失代偿。结论:采用合理的手术技巧和器械治疗外伤引起的小瞳孔白内障手术,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分析老年性白内障囊外摘出并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眼视力低下的原因及防治。方法对老年性白内障囊外摘出并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患者,出院时的625例805眼和2个月后复诊的18例210眼进行检查,对裸眼视力〈0.5者的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裸眼视力〈0.5者,出院组236眼,(29.3%),其中因术前原有眼病所致的19例,因手术用光,过矫或欠矫等217眼;随诊组43组,后囊混浊22眼,散当、过中欠矫14眼,角膜失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行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效果 ,为更好地进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 33例 35只眼糖尿病性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 ,术前、术中及术后处理。结果 :糖尿病性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中 ,较易发生前房出血、虹膜色素脱落 ,后囊混浊比例高 ,术后早期渗出较多 ,眼底有渗出、出血者占 1 71 .1 % ,视力均 <0 .2。结论 :术前血糖应控制在 8mmol/L以下 ,选择大直径的人工晶体 ,合理应用抗生素及激素 ,及时处理渗出出血 ,后囊混浊等对糖尿病性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是较为重要的措施 ,视力预后与眼底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寻求更安全简便的后房型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术的方法。方法:对38例(40只眼)术中或术后无后囊膜支撑的白内障患者采用外路法及巩膜隧道埋藏线结的缝合方法行一期或二期后房型人工晶体巩膜缝线固定术。结果:术后随访3—18个月,平均8.5个月,术后视力0.5以上者32只眼(80%),1.0以上20只眼(50%)。主要并发症为人工晶体轻度倾斜3只眼(7.5%)。无线结侵蚀巩膜、结膜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该手术方法操作简便安全,并发症少,效果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儿童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后房植入术的疗效。方法:对22例(26眼)儿童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6--12月、了解手术时机选择、视力恢复情况和并发症。结果:检查合作者双眼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其中13眼≥0.3(59.1%).1例矫正视力1.2,单眼0.05--0.3(36.4%),l眼仅有光感,光定位欠佳(5%)。结论:儿童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是儿童矫正无晶体眼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人工晶体植入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文献已有不少报道,但对其并发症及处理报道不多,本文是对370例共432限术后的随访结果与处理。1材料和方法1.1一股资料370例中,男158例、女212例,年龄45~90岁,平均67.5岁,其中62例病人双眼先后接受手术,计432眼。1.2手术方法局麻下进行,以显微手术植入。前房冲洗液大部分使用平衡盐液(BSS),少部分使用林格氏液,均用开罐式截开晶体前囊膜,均为1期植入。一体进口型人工晶体250眼,国产三体型人工晶体182眼,人工晶体固定在晶体囊袋内或睫状沟内。1.3随访观察本组全部病例均作了随访,随访…  相似文献   

9.
笔者以 7.5 MHz探头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 30例 6 0只健康人眼晶体及 6 2例 10 0眼白内障晶体进行观察 ,目的在于观察白内障声像图特点及高频彩超在白内障手术适应症选择中的应用价值。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本组 30例健康人是指双眼裸眼视力不低于 1.0 ,年龄 2 5~73岁。 6 2例白内障患者均经临床或手术证实 ,男 40例 ,女 2 2例 ,年龄 6~ 78岁 ;其中双眼 38例 ,单眼 2 4例 ,共 10 0只眼。根据病因分类 :老年性 5 1例 ,外伤性 4例 ,先天性 2例 ,继发性 5例。1.2 仪器采用美国 ATL Apogee 80 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为 7.5 …  相似文献   

10.
外伤性白内障是眼外伤的主要并发症,多见于青少年,并且多数为单眼。人工晶体植入术使白内障术后无晶体眼可得到合理的屈光矫正,迅速恢复视力,获得双眼立体视功能。我科从1993年4月至1996年4月对49例50眼外伤性白内障施行人工晶体植入术,效果满意,报道...  相似文献   

11.
囊袋收缩综合征是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并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发生的一种较少见的并发症。随着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技术的普及,有报道囊袋收缩综合征呈日渐增多的趋势。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过小的连续环形撕囊(CCC)是诱发囊袋收缩综合征最主要因素。以往报道多发生于术后3~30周[1],并行Nd:YAG激光前囊膜切开术及囊袋松解术治疗效果理想[2]。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白内障手术引改后囊破裂行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的适应证。方法:对我院32例后囊不完全破裂的老年性白内障、先天性白内障、外伤性白内障以残留囊膜撑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结果:随访3—12月,术后视力为0.04—0.5,矫正视力为0.5以上者ll例,占35.2%;0.1—0.4者18例,占67.6%;0.1以下者3例,占9.6%。均未发现人工晶体脱位病例。结论:后囊中央或旁中央破裂直径<4mm且近圆形,或周边破裂<1/2者,只要行适当的处理,可行囊袋或睫状沟植入人工晶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囊袋张力环应用于晶抗体脱位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晶状体脱位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并人工晶体植入术.术中辅助应用囊袋内张力环的白内障患者共23例(23眼)患者的护理资料。结果。本组患者经过术前的护理干预.均能配合手术.过程顺利.术中无并发症。且经术后、出院护理.术后无1例发生感染;随访0.5~3a。23例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有4例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术后4例加抗青光眼药物.眼压控制良好。结论:23例经过术前护理的关健是重视整体护理和心理护理.以缓解受档者的心理压力.为手术的顺利进行、患者的术后恢复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低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03例108只眼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眼轴26.34~33.14mm),在表面麻醉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低度数人工晶状体(+1.00D~+9.00D)植入术,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与术后视力.结果:术后矫正视力大于0.3者91只眼(84.3%),大于0.5者78只眼(72.2%),术中5只眼(4.6%)发生后囊膜破裂,术后角膜水肿13只眼(12.0%),术后后囊膜混浊4只眼(3.7%).结论: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低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力恢复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5.
白内障是常见的致盲眼病。我院 1997年 1月至 2 0 0 1年 12月完成 15 8眼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为积累病例和经验现作一报道。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均经门诊检查确诊为成熟期或近成熟期没有晶状体脱位的老年性白内障 ,经血常规、血糖、尿常规、心电图、胸透、眼 B超等检查可排除手术禁忌证者。 15 8眼中男 76眼 ,女82眼 ,年龄 5 7~ 85岁 ,平均年龄 73岁 ;单眼 14 8眼 ,双眼 5人10眼。术前视力光感 3 5眼 ,手动 5 6眼 ,指数 4 9眼 ,0 .1~ 0 .3 18眼。1.2 手术方法及术中情况在手术显微镜下按常规方法进行。 15 …  相似文献   

16.
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的研究文献已有不少报道,但行长程随访观察者较少,为此作者作了观察。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55例均患老年性白内障行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出现角膜散光者;均为我院住院患者,其中男25例,女30例,年龄46~73岁,平均61岁;均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白内障手术小切口手法碎核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在上方角膜缘后做5.5~6.5mm长直线形隧道切口,采用手法劈核对58例61眼自内障行囊外摘出术,并植入人工晶体。结果:随访1~2月,术后裸眼视力≥0.5者38眼(62.30%),最佳矫正视力≥O.5者53眼(86.89%)。结论:白内障手术小切口手法碎核术,所需器械简单,较易操作,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适合基层医院治疗白内障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小切口白内障手术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 32例(35眼)合并有白内障、房角关闭粘连小于180°的首发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单纯行小切口白内障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随诊12-24个月。比较手术前及末次复诊的视力、眼压及前房角的差异。结果末次复诊的视力、平均眼压以及前房角均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中、术后无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小切口白内障手术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合并有白内障且前房角关闭粘连范围小于180°的首发闭角型青光眼,能有效的开放房角,不同程序加深前房,有效降低眼压,提高患者视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囊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和单纯囊外白内障摘除术后配戴眼镜的患者生存质量的变化。方法: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个月、6个月,观察73例单眼单纯囊外白内障摘除术后配戴眼镜患者(Ⅰ组)和76例单眼囊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Ⅰ组)的眼部情况,使用生存质量调查量表记录分值。结果:术前生存质量总分值和各指标分值Ⅰ组与Ⅱ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术后1个月、6个月时,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总分值和各指标分值都得到提高,与术前比较,具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和6个月的生存质量总分值以及各指标的分值,Ⅱ组均高于Ⅰ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囊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明显提高,效果好于单纯囊外白内障摘除术后配戴眼镜者。  相似文献   

20.
白内障(Cataract)是发生在眼球里面晶状体上的一种疾病,是最常见的致盲和视力残疾的原因,人类约25%患有白内障,手术摘除病变晶状体是目前白内障的主要治疗方法。2009年1月以来我院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9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收治白内障并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