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采用径流小区观测法研究不同茶园垦殖方式对土壤有机碳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垦殖方式下茶园土壤有机碳流失均以泥沙态损失为主,占流失总量的87,4%~98.6%,而径流态损失仅占1.4%~12.6%.就土壤有机碳年流失量而言,梯台植草方式下土壤有机碳流失量最小,分别比顺坡清耕、顺坡植草和梯台清耕方式降低70.1%~70,7%、42.1%~57.0%和14.2%~17.8%,说明梯台植草方式可作为减少茶园土壤有机碳流失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2.
凌光汉 《中国茶叶》2007,29(2):27-27
有着“中国名茶之乡”美称的浙江省新昌县,全县有茶园10万多亩。该县茶园多分布在缺水的山上,其中一半左右茶园土壤是玄武岩台地的红粘土,虽土层十分深厚,但有机质含量贫乏,土壤保水蓄水性能较差,一到少雨季节,经常出现土壤板结,茶园缺水与受旱害情况较为突出;其他分布在山上的茶园,虽海拔较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年降雨量也较充沛,但一般坡度偏大,一到高温少雨季节,茶园也会发生旱害。旱害会对茶园的产量和茶叶质量产生影响,尤其在发展幼龄茶园时,对茶苗成活率与生长势的影响相当明显。因此,如何解决茶园干旱与抗旱已成为茶界关注的新热点。  相似文献   

3.
泡桐—茶树混交园综合效益的试验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科学合理地利用茶园内的土地、光能等自然资源,改变茶园单一种植和单一经营的旧格局,最大限度地挖掘茶园生产潜力,以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由此目的,开展了泡桐与茶树混交种植的试验探讨。 一、试验基本情况 试验地设在安徽省铜陵市国营林场,土壤为黄红壤,土壤pH4.5~6.5,土质较瘦弱,茶叶单产不高。试验设计了两种处理:A.桐—茶混交园,面积45亩,园地坡度15°,坡向西北,茶树于1973年种植,品种为祁门槠叶种,种植规格行距1.5m,丛距0.33m。1981年在此茶园内间种无性系白花泡桐,泡桐行距12m,株距6m,行向西北,B.纯茶园(对照),面积13亩,园地坡度5~15°,坡向西北,茶树于1973年种植,茶树品  相似文献   

4.
试验利用高海拔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土壤肥沃疏松条件 ,将“鄂马铃薯 3号”脱毒试管苗直接进入田间土床培育 ,在高密植栽培条件下 ,生产标准种薯。经 9个处理的试验结果表明 :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 ,单位面积上的块茎数、无效薯增加 ,大薯率降低。3~ 5 0 g结薯率最佳处理是F、H和C ,分别占83 5 0 %、83 81%和 84 5 0 % ;10 ~ 30 g结薯率最佳处理是E和F ,分别占总数的 4 3 96 %和 4 6 86 % ,产量最佳处理是E和F ,分别为 15 0 0kg/ 6 6 7m2 和 15 83kg/ 6 6 7m2 ,各处理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单位面积结薯数与单位面积移栽株数呈极显著正相关 ,y =196 6 6 + 0 98x(r=0 98 ) ;单株结薯数与单位面积移栽株数呈极显著负相关 ,y=2 89- 0 0 0 2 2x(r =- 0 81 )。  相似文献   

5.
低挡劣种旧茶园 ,挖头改种良种茶苗成活率2 0 %左右 ,而且生长速度很慢 ;用旧茶头低位改良嫁接成活率达 80 %以上 ,嫁接二年的茶园可封行进入盛产期。主要方法如下。1 嫁接时间 以春茶采后 ,良种茶穗已木质化时进行春接最好 ,夏接温度高 ,秋接土壤干燥不易管理 ,成活率不如春接。2 嫁接方法  ( 1)采良种茶穗 ,已木质化的接穗以当天采当天接为最好 ,准备用多天的茶穗一定要保湿养护 ,放在阴凉处 ,最好不超过 3d ,确保成活率。 ( 2 )锯砧木 ,高于茶园地平 3cm处平锯茶树 ,过高影响成活率 ,过低不易操作。 ( 3)削接穗与劈砧 ,良种接穗剪…  相似文献   

6.
对杂交粳稻甬优8号进行不同播期、基本苗、施氮量和水分4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筛选其最佳栽培因子组合。结果表明:播期(x)对其全生育期(y)影响显著(F=82.71F0.05),呈显著负相关,y=-0.4x+149.67,(R=0.997 4);基本苗对有效穗影响显著(F=52.74F0.05),随着基本苗的增加有效穗呈递增趋势,结实率和千粒重呈下降趋势;播期和施氮量对产量影响极显著,密度对产量影响显著,甬优8号最佳栽培组合为播期(5月5日)、密度(5.46万/667 m2)、施氮量(20 kg/667 m2)和水分(表层无明水)。  相似文献   

7.
不同坡度 ,不同树龄的茶园 ,年土壤冲刷量不同。据调查 ,在浙江的气候条件下 ,坡度为 5度的幼龄茶园 ,年土壤冲刷量为 4 5- 60t/hm2 ;福建的调查则表明 ,在 12万hm2 的茶园中 ,有 66 1%的茶园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刷 ;安徽大别山的调查结果是 ,有 70 %的茶园受到严重的冲刷。新垦茶园的水土冲刷随种植年份增加逐年减少 ,随坡度降低而减少。这一现象在常规生产园中至少维持 3年以上。 3年生的茶树根系仍不能布满行间 ,树幅也仅55cm左右 ,若不采取其它措施 ,引起土壤被冲刷是必然的。可见 ,老茶园的改植换种过程中 ,茶园水土保持是维护茶园…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茶丽纹象甲成虫的取食习性及为害性,以便为制订防治指标提供参考,本文开展了茶丽纹象甲成虫对茶树品种与叶位的选择性、食量等室内试验和不同虫口密度、不同品种下的茶园小区为害损失研究.结果表明,茶丽纹象甲成虫对不同品种茶梢具有明显的选择性,表现为丹桂>福云6号>黄棪.成虫期取食量(叶面积,mm2)为丹桂>黄棪>福云6号,但无显著差异.当喂饲福云6号品种茶梢时,在1~4对饲养密度下,每对成虫取食时长平均为11.8 d,在1对饲养密度下,每对成虫平均寿命为13.75±1.0 d;与老叶相比,茶丽纹象甲成虫倾向于取食新叶;茶丽纹象甲对福云6号品种的危害系数(每对成虫)为1.65 g,茶园虫口密度(x,头·m-2)与减产量(y,g·0.11m-2)的回归方程为:y = 0.0184x + 0.5611,对于亩产量100~125 kg的福云6号茶园,使用目前的防治指标(成龄投产茶园每平方米虫量在15头以上)是合适的.室内茶丽纹象甲在丹桂品种上的取食量比福云6号品种提高29.24%,在茶园虫口密度为10 头·m-2时引起茶青产量显著损失,虫口密度与减产量的回归方程为:y = 0.0665x + 0.7969,防治指标建议定为成龄投产茶园每平方米虫量10头以上.  相似文献   

9.
虞富莲 《中国茶叶》2005,27(4):48-48
现在各地发展新茶园的积极性很高,在2~3年内动辄几千亩甚而上万亩的种植已很多见.然而,在短时期内全部靠扦插苗来种植显然是不可能的,一是投资大,1万亩茶园仅是苗木费就需要40万~60万元;二是大面积栽苗,苗木质量难以保证,尤其是水田育的苗,成活率本身就较低,如新茶园建在山高坡陡地带,无水浇条件,栽后又不铺草,越冬后茶苗成活率高的只有60%~70%,低的甚至不到50%,这给补苗工作带来很大压力,即使补种,成活率也不高.  相似文献   

10.
应用沼渣和白龙珠微生物有机肥在茶园上试验,据观察和土样测定表明,有利提高茶园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茶青产量,其增幅可达61.3%、50%和38.6%;有利改善茶鲜叶物理性状和茶叶品质,提升茶园经济效益,其667m2产值增加1548.5元、1262.5元和975元,分别增收1428.5元、1082.5和920元。  相似文献   

11.
有机茶与茶业产业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莘野 《茶叶》2000,26(4):188-189
有机茶系指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有机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茶叶.开发有机茶是以全程质量控制为核心,将农学、生态学、环境科学、营养学、卫生学等多学科的原理运用到有机茶的生产、加工、储运、销售以及相关的教育、科研等环节,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无公害、无污染的优质茶叶产供销与管理系统而茶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茶支柱产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二者在区域化开发、产业链的结构、产供销、经科教等方面,可以互相促进,相得益彰.表现在:  相似文献   

12.
南涧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境内有保存完好的国家级无量山自然保护区。茶树大多生长在海拔1700~2200m范围之内,且多数处在天然森林的包围之中。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栽培不但丰富了茶树的遗传多样性,而且也出现了罕见的多种变异。2010年笔者先后在海拔1960~2200米的公郎镇罗伯克茶场、县茶树良种场的地方群体品种、云抗10号和长叶白毫中发现了多种芽叶变异现象。现择几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白云峰 《茶叶》2002,28(2):61-61
最近一、二年一些茶区开发"有机茶、无公害茶、生态茶"炒得很热乎,各地提法不尽相同,有的叫有机茶,有的叫无公害茶,有的叫生态茶,也有叫无公害(有机)茶,无公害(放心)茶,无公害生态茶,绿色食品茶等,"词儿"很多,弄也弄不灵清,可以肯定提倡开发这些产品的部门是清楚的,都有自己特定的要求和定义,但是,茶区基层干部和茶农不一定都很清楚,有茶农反映:到底听谁好?到底要我们开发什么茶,建立什么样的生产基地?有没有销路和效益,这是茶农最关心的问题.现在,这些新名称的成品茶已经陆续上市,反映在茶叶包装上、媒体广告上,可以这样说,这些有机茶,无公害茶,生态茶,绿色食品茶等,目前还没有可以用简单直观的办法去区别与常规茶的"不同"之处,只能凭"标志"的感觉去选购,有的消费者又不放心,怕上当受骗,无所适从.  相似文献   

14.
茶饮料对我国茶叶产业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梁月荣  赵启泉  陆建良 《茶叶》2000,26(Z1):301-305
本文总结了我国茶叶生产的现状以及20世纪茶叶深加工产品开发的重要成就及其 对茶产业的影响。同时,分析了茶饮料在主要生产国家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国茶饮料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5.
我国茶叶市场和消费特点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在世界茶叶生产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既是世界茶叶第一生产大国,又是世界茶叶消费和出口大国。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国际市场环境因素变化,2008年,我国茶叶市场和消费需求步入新的发展适应调整期,将带来茶叶营销模式、茶类消费结构、茶业经济增长方式等的转变,将对我国茶产业发展产生长期有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张彦 《中国茶叶》2005,27(3):9-10
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文化产业将成为21世纪喷薄而出的"朝阳产业",中国新兴的"第五产业",未来经济的主要增长点.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杭州的茶叶经济历史悠久,茶经济与茶文化的有效结合,将对杭州打造"茶都"品牌城市,促进杭州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权启爱 《中国茶叶》2002,24(6):36-37
马来西亚系地处亚洲南部的半岛和岛屿国家,面积近33万km2,人口2270多万。  相似文献   

18.
韩星海 《茶叶通讯》2006,33(3):45-46
茶叶是一个商品率很高的农产品,因而搞活茶叶流通对于拉动茶业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茶叶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卖茶难”的现象。如何解决好这个突出的矛盾,成为广大茶农、茶商和茶叶企业普遍关注的话题。笔者以陕西省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茶叶生产虽也是陕西经济发展的传统产业之一,但总产量和销售量与全国茶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19.
刘新玲 《中国茶叶》2007,29(1):26-27
“水西翠柏”、“南山寿眉”是江苏溧阳市20世纪80年代中期创制的风格各异的地方名茶,经过20年的努力,目前产量占全市名特茶产量的2/3左右,成为溧阳市名特茶的支柱产品。  相似文献   

20.
超微绿茶粉原料茶加工中的几个技术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飞虎  李中林  袁林颖  张玲  邓敏 《茶叶》2005,31(4):245-246
超微绿茶粉是一种能快速冲饮并可作为食品添加剂的纯天然粉末茶。它能最大限度的保持茶叶原有的各种营养成分、药理成分和原料的天然本色,具有良好的悬浮稳定性等有机特性,可直接应用于茶饮料加工或直接作为速溶型饮料,也可用于各种茶叶食品或添加于各类食品中,以强化其营养功效,并赋予食品天然鲜绿色泽和特有的茶叶风味。超微绿茶粉的原料茶加工和常规的茶叶加工有一定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