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茎尖菜用甘薯新品种湘菜薯1号是用湘薯15号作母本,湘85-75作父本杂交育成的,其茎尖柔嫩,营养丰富,产量高。一年可收获茎尖2000kg/667m^2左右。采用温床或露地盖膜育苗、高垄双行栽插可有效提高其颈尖产量。  相似文献   

2.
为实现菜用甘薯水培生产及其走进家庭阳台,筛选出最佳水培营养液配方及品种。以47129、湘菜薯2号、CY-1、福薯10号这4个菜用甘薯品种为试验材料,分别对6种营养液配方下的农艺性状及品质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在日本田园配方中4个菜用甘薯品种的鲜根质量、最长根长、根系活力、鲜嫩茎尖产量、蛋白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均表现最好;湘菜薯2号、47129的鲜根质量、最长根长、根系活力、鲜嫩茎尖产量、可溶性糖含量在水培条件下均好于福薯10号、CY-1。说明日本田园配方是菜用甘薯水培的优选营养液配方;湘菜薯2号、47129与福薯10号、CY-1相比,更适合水培生产。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对25个菜用甘薯品种进行茎尖表型性状描述、食味以及营养品质评价,并对产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福菜薯18号、万菜薯5号、湘菜薯2号、鄂菜薯2号、湘菜薯4号、宁菜薯3号、川菜薯211、鄂菜薯3号、福菜薯23、薯绿1号食用品质综合表现与对照福薯7-6相当。隶属函数法评价结果表明,叶片营养品质综合排名前十的依次为福菜薯23、福菜薯18号、万菜薯7号、湘菜薯4号、台农71、万菜薯5号、鄂菜薯2号、湘菜薯3号、宁菜薯4号、鄂菜薯10号;叶柄营养品质综合排名前十的依次为鄂菜薯2号、万菜薯5号、台农71、万菜薯1号、广菜薯3号、福菜薯22、宁菜薯4号、湘菜薯4号、湘菜薯3号、宁菜薯1号;茎营养品质综合排名前十的依次为万菜薯19号、湘菜薯4号、万菜薯8号、鄂菜薯10号、台农71、宁菜薯1号、福菜薯22、川菜薯211、万菜薯5号、福菜薯18号。参试品种中,湘菜薯4号和川菜薯211的茎叶产量显著低于对照品种福薯7-6,其余品种均高于对照或与对照相当。生产上可根据菜用甘薯的营养品质和产量特性进行开发利用及配套栽培技术管理。  相似文献   

4.
叶菜用甘薯新品种"湘菜薯3号"是湖南省作物研究所在2015年以福薯7-6为母本经集团杂交选育而成。该品种株型半直立,叶心形、浅绿色,叶基色和茎均为绿色。薯块长纺锤形;薯皮主色浅粉红色,次色白色;薯肉主色淡黄色,次色白色。茎尖无茸毛,烫后颜色翠绿,有香味、淡苦涩味,茎尖柔嫩,口感脆。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食味品质优的特性,是湖南省第二个茎叶菜用型甘薯新品种。  相似文献   

5.
叶菜型甘薯大棚越冬栽培薯苗存活率及其产量性状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叶菜型甘薯的繁殖系数,保证种植种源的持续供应,采用薯苗大棚栽培越冬留种,研究不同品种和节位薯苗越冬栽培的薯苗地上和地下部性状。结果表明:叶菜型甘薯福菜薯18和鄂菜薯1号的茎尖薯苗和二节薯苗越冬存活率最高为77.50%,最低为66.25%;鄂菜薯1号茎尖薯苗越冬苗株高最高为29.3cm,茎尖薯苗株高均与二节薯苗的株高差异显著;二节薯苗分枝数、薯苗产量最高分别为62.77个/m2、493.34kg/667m2,均显著高于茎尖薯苗;越冬地下茎存活率以二节薯苗优于茎尖薯苗,存活率在73.75%~82.50%;茎尖薯苗的柴根产量和数量均优于二节薯苗,分别达128.89kg/667m2和16.1个/m2。结论:以二节薯苗栽培越冬,其来年薯苗分枝、产量、地下茎性状均优于茎尖薯苗,薯苗直接栽插繁殖、地下茎萌发繁殖速度均快于柴根。  相似文献   

6.
甘薯郑红22脱毒及适宜密度、肥料配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兼用型甘薯品种郑红22为材料,筛选适合郑红22茎尖再生的分化培养基,并对郑红22脱毒再生植株进行扩繁和移栽,探讨不同种植密度及肥料配比对脱毒郑红22鲜薯产量的影响,以明确适宜郑红22的高效脱毒及栽培技术。结果表明,当NAA(萘乙酸)、6-BA (6-苄氨基嘌呤)的添加量分别为0.1、3 mg/L时,郑红22茎尖分生组织的再生率最高,为54.58%。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脱毒郑红22的鲜薯产量先增加后减少,当种植密度为48 750株/hm~2时,鲜薯产量最高,为46 906.78 kg/hm~2。当N、P_2O_5、K_2O施用量分别为75.0、75.0、180.0 kg/hm~2时,脱毒郑红22鲜薯产量最高,为47 555.02 kg/hm~2,比不施肥处理极显著提高16.09%。  相似文献   

7.
对叶菜型甘薯品种百薯1号的茎尖产量和薯块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采摘次数的增加,茎尖产量呈对数函数增加,其曲线方程为y赞=9921.500lnx+2671.300(R2=0.9918);随着采摘次数的增加,薯块产量呈直线函数降低,其回归方程为y赞=-2009.600x+35776.000(r2=0.9417);茎尖产量与薯块产量呈负相关关系,其直线回归方程为y赞=-0.636x+37246.000(r2=0.8264)。百薯1号表现茎尖产量和薯块产量双高产,在连续采摘7次茎尖条件下茎尖产量可达22305.0kg/hm2,同时薯块产量仍可达19311.0kg/hm2;在完全不采摘茎尖条件下,薯块产量则可达34908.0kg/hm2。  相似文献   

8.
15个甘薯品种(系)在玉溪的生态适应性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玉溪优良甘薯品种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对选自南北方的15个甘薯品种(系)进行生产对比试验,从蔓粗、蔓长、分枝、茎色、茎尖色、开花、地下薯块产量及干物质重量等方面对不同品种进行观察与测定。结果表明:在15个甘薯品种(系)中,15 302、15 303、桂薯131和云紫2号等4个品种(系)的产量较高,分别为77.2t/hm~2、63.6t/hm~2、58.8t/hm~2和56.0t/hm~2;板栗甘薯、云紫2号、运薯654等3个品种的干物质重量较高,均≥28%;板栗甘薯、15 520、济薯26、15 302、南紫008等5个品种(系)的熟食口感最好,适合鲜食消费。综合产量、干物重及熟食口感来看,板栗甘薯、运薯654、云紫2号、15 520、济薯26、15 302、南紫008等这7个品种(系)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对8份叶菜型甘薯种质在海南的试验评价表明,广薯莱2号的鲜嫩茎尖产量为24.3t/hm2,食味优,营养丰富,抗逆性强;阜菜薯1号的鲜嫩茎尖产量18.7t/hm2,食味良,营养丰富,鲜薯产量18.6t/hm2,薯干产量4.2t/hm2,鲜薯食味优,营养高;福薯7-6由于抗逆性较差,鲜嫩茎尖产量只有12.6t/hm2,但食味特优.营养丰富.建议:广薯菜2号可在粗放栽培地区推广,阜菜薯1号可作为菜和薯兼用型品种推广,据有关试验.福薯7-6在良好栽培条件下推广,可获较理想的产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10.
研究适合广西主栽甘薯品种的茎尖诱导培养条件。以广西主栽甘薯品种长蔓基因型桂粉2号(高淀粉)和短蔓基因型桂薯131(食用紫薯)为材料,用茎尖离体诱导培养方法在MS基本培养基的基础上研究消毒时间及复合添加不同浓度6-BA和NAA对茎尖存活率、分化率、成苗率及移栽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桂粉2号的最佳消毒时间为5 min,茎尖存活率为76.0%;桂薯131的最佳消毒时间为4 min,茎尖存活率为74.8%。桂粉2号的最佳培养基为固体MS+6-BA 2.0 mg/L+NAA 0.1 mg/L,其茎尖分化率为85.29%,成苗率为64.71%,移栽成活率为90.91%;桂薯131的适宜培养基为固体MS+6-BA 1.5 mg/L+NAA 0.1mg/L,其茎尖分化率为80.95%,成苗率为80.95%,移栽成活率100.00%。筛选出的培养基可用于桂粉2号及桂薯131规模化甘薯无毒苗生产。  相似文献   

11.
Ⅱ优航2号高产结构分析和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保  王乌齐 《江西农业学报》2009,21(7):41-42,45
Ⅱ优航2号根系发达,分蘖力较强,株叶形好,穗大粒多,结实率高,高产稳产。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其高产结构中,有效穗对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50**),对产量通径(P=0.9528)和净贡献率(Pr=0.4764)最大,其次为每穗实粒数(r=0.42*,P=0.9005,Pr=0.3782),千粒重是品种的稳定性状,对产量的贡献有限(r=0.08,P=0.1654,Pr=0.0132)。认为产量9000 kg/hm2适应产量结构为有效穗240万/hm2,每穗结实粒数140粒,千粒重28.5 g左右,攻穗增粒是高产栽培的重点。高产配套栽培技术要点:适时播种,培育多分蘖壮秧;适时移栽,适当密植(基本苗150~180万/hm2);科学运筹水肥,施纯氮、P2O5、K2O分别为150、105、150 kg/hm2;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相似文献   

12.
超级杂交稻超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由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选育的超级杂交稻新组合广占63S/1128,在龙山县百亩示范片平均单产13.142 t/hm2,其中丘块试验田突破了13.50 t/hm2,达到了我国超级稻第3期产量目标。从旱育壮秧、规格移栽、合理施肥、科学灌水、病虫防治等方面介绍其超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3.
新建桑园速成丰产栽培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5~2006年选用优良桑树品种桂桑优12和桂桑优62进行桑园速成丰产栽培技术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适宜的栽培措施可以获得高产,两年两个品种平均每公顷桑园产桑叶分别为36322.5kg、46336.5kg,养蚕产茧分别为2250.0kg、3090.0kg,实现速成丰产的目标。主要栽培技术要点为:选好园地,深沟厚肥,适时栽植;合理密植,每公顷栽植75000株;适时剪伐,控制有效枝条数,每公顷约为270000条,培育良好的桑树群体结构;加强水肥管理,按桑树生长期分期施肥;及时防治病虫害。  相似文献   

14.
杂交稻特优233百亩连片生产示范与超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特优233是玉林市农科所选配的早籼三系杂交稻组合,2000年12月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2007年早造,在广西北流市民安镇才旺村进行特优233百亩连片超高产栽培示范,项目采用适时早播、稀播培育壮秧;小苗规范移栽,强化低位分蘖;平衡施肥,适时追肥;合理用水及综合防治病虫害等配套栽培技术措施,特优233加权平均产量达11.08 t/hm2,比对照特优63增产12.8%,示范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黑宝石1号高产栽培密肥技术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种植密度、肥料二因素不同处理水平裂区设计试验,对黑宝石1号在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条件下,其生育期、群个体茎蘖动态、植株性状、穗粒结构及其丰产性和抗逆性进行了研究,探明黑宝石1号在江苏沿江地区种植不同密度、施肥水平对其群个体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并通过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寻求高产技术农艺措施。[结果]种植密度过低不利于形成足穗,种植密度过高又会影响每穗实粒数,肥料过少会制约群个体发育,肥料过多又会影响每穗粒数和粒重,且容易造成倒伏。合理的密肥组合可使群个体间协调发展,平衡穗、粒、重三者关系,获得较高的产量。在基本苗239.6万/hm~2、施N量237.7 kg/hm~2时,具有最大产量潜力7 384.3 kg/hm~2。产量7 200 kg/hm~2的密肥合理区间为基本苗200万~270万/hm~2、施N量220~260 kg/hm~2或者基本苗210万~260万/hm~2、施N量210~270 kg/hm~2。[结论]该研究可为制订黑宝石1号高产栽培技术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栽培方式对烤烟生长的影响,探究符合威宁县烤烟生产实际情况的栽培技术。[方法]栽培方式采取井窖式、膜下小苗移栽、双行凹形垄3个处理,对照栽培方式为当地的常规栽培方式,前2个处理栽培的时间比常规方式提前15 d。[结果]采用井窖式、膜下小苗移栽和双行凹形垄覆膜,能促进烟株生长发育,株高、茎围、叶片数、叶面积均增加;采收结束时间比常规方式提前了18、13、2 d,产量分别增加87.0、73.5、45.0 kg/hm2,中上等烟比例分别提高0.8、0.4、0.3个百分点,均价提高了0.28、0.30、0.08元/hm2,产值分别增加1 920、1 785、1 020元/hm2。[结论]井窖式和膜下小苗移栽方式有效地避开了常规移栽时期遇到高温、干旱等不利因素,为烟苗的还苗期提供良好的微环境;其采收期提前,能促进上部叶成熟。双行凹形垄覆膜能提高烟田抗旱保水能力,缩短烟株生育期的时间,可有效地促使烟叶成熟,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威宁烟区应采用井窖式+双行凹形垄复合型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7.
种植方式与密度对糯玉米‘沪紫黑糯1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沪紫黑糯1号’不同种植方式(直播、育苗移栽、地膜覆盖)和种植密度(45 000、52 500、60 000、67 500、75 000株/hm2)时的农艺性状、产量和经济性状表现。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下‘沪紫黑糯1号’在产量方面差异显著,相同播期下地膜覆盖产量最高为13 986kg/hm2,熟期比其他种植方式早2d,最佳种植模式为地膜覆盖。不同种植密度下‘沪紫黑糯1号’在产量、茎粗、单株重、单株茎叶重、穗行数、穗粗方面差异显著,适宜种植密度为52 500~60 000株/hm2。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珍酒集团指定品种红缨子的标准化栽培技术,摸索出适合红缨子的最佳种植方式和密度。[方法]开展2、3株种植方式的9万、12万、15万株/hm23个密度栽培对比试验。[结果]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加,株高、穗长、着壳率、千粒重都降低,其中以9万株/hm2处理的经济性状较好;产量以12万株/hm2处理的最高,在2株栽培方式中比9万、15万株/hm2处理分别增产400.20、1467.45kg/hm2,增幅分别为17.90%、19.55%,在3株栽培方式中比9万、15万株/hm2处理分别增产1134.00、1156.20 kg/hm2,增幅分别为6.00%、24.44%。[结论]建议生产中红缨子的种植密度为12万株/hm2,种植方式为3株,可在同类地区中推广应用此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9.
适期播种冬小麦主茎叶片形成和高产栽培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滨州地区确定适宜的播期时间范围和提高小麦产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研究比较了适期播种冬小麦主茎叶片形成所需要的时间和积温,并确定出在本地区的播种时间范围和高产条件下的适宜基本苗、肥水运筹。[结果]在滨州常年适宜条件为9月28日至10月3日播种,积温600~750℃。多穗型品种的基本苗以105万~165万/hm2为宜,中穗型品种以120万~180万/hm2为好。有机肥、磷肥、钾肥全部基施,氮肥50%基施,50%拔节期追施,总量折尿素450~600 kg/hm2。中穗型品种实现高产比较稳妥,小麦产量9 000 kg/hm2以上,应选用穗数600万~675万/hm2,穗粒数40~45个,千粒重40~45 g,穗粒重1.6~2.0 g的品种。[结论]适期播种,有利于小麦健壮生长发育,培育壮秆大穗,达到正常成熟,是提高小麦单产和大面积均衡增产的重要措施,可作为黄淮海地区小麦高产栽培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机插水稻产量形成规律及高产群体质量指标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立森  王建武  刘娣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2):10258-10259
[目的]探讨机插稻高产栽培的配套技术。[方法]通过不同基本苗和不同施氮量的互作试验,研究机插稻产量形成规律及高产群体质量指标。[结果]随着基本苗的增加,产量呈先增后减趋势,基本苗为13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为9553.5kg/hm2;纯氮量为345 kg/hm2时产量最高,为9 760.5 kg/hm2;互作试验表明,基本苗135万株/hm2、纯氮量345 kg/hm2时水稻各生育期的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均较高,群体较合理,产量最高,为9 796.5 kg/hm2;随着基本苗的增加,高峰苗、有效穗逐渐增加,而成穗率、每穗粒数呈下降趋势;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高峰苗、有效穗随之增加,但成穗率、每穗粒数、千粒重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结论]机插稻以基本苗135万株/hm2、纯氮量345 kg/hm2左右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