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盘县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大且素质低,在劳动力市场上竟争力不强,转移比较困难。劳动力市场不规范,外出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保护,也影响了盘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盘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比向外转移困难,主要靠向外地转移。今后,盘县应努力提高劳动力素质,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强农业内部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做好劳务输出工作,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  相似文献   

2.
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思路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远 《陕西农业科学》2011,57(4):205-208
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现状难以满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需要,而异地转移的不稳定性使农民不敢放弃土地使用权,虽然出现了农村"空壳化"现象,但没有促进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为此,就要探寻促使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新途径,促进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改变身份,为实现西部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3.
英·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保金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7):4476-4477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任何一个国家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在分析了英、美国西方发达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政府为主导,合理确定经济发展战略;加快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农业内部转移为基础,积极引导农业“兼业”;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优化农村劳动力素质等为特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  相似文献   

4.
在苏南农村,农业的集约化经营为农村提供了大量剩余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如何转移成了各界关心的热点问题。通过对江苏省常熟市蒋巷村的实地考察,发现蒋巷村剩余劳动力就地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的情况,由此概括出苏南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土不离乡"的就地转移模式。  相似文献   

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对比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良  赵飞 《广东农业科学》2010,37(3):290-292
从农户视角出发,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的成本、收益进行对比,分析了影响农民进行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选择的主客观因素,结合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实际情况,提出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带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  相似文献   

6.
金融危机严重影响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陕西省为例,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时,既要抓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向外转移,还要充分挖掘农村自身就业潜力,让农民就近就地实现就业;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增加农民就业岗位;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西安咸阳城市圈建设,全力打造杨凌示范区的规模化效应,加大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力度,扩大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云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云南农业的特点,提出了云南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在继续实施就地转移的同时,加快异地转移的步伐。  相似文献   

8.
新农村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必经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则是解决农业问题的关键。在建设的过程中,剩余劳动力转移遇到重重困难,一定要撇开误区不能单纯依靠外向转移,要把外向转移和就地转移紧密结合起来,着重解决劳动力就地转移问题,实现自身内在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在我国当前形势下显得异常突出和严峻。充分认识和应用农业大于性规律,对于有效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昆明市官渡区中坝村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分析应用农业大于性规律面临的机遇,并提出实施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战略,健全外出务工农民就业服务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姚玲玲  于小俸  王晶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6):8750-8750,8755
论述了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的重要性,提出了就地转移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构想。  相似文献   

11.
随着农业机械化不断推进,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成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向乡镇企业,实现了就地转移。但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乡镇企业的局限性开始凸显,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能力有所减弱。因此,为了有效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本文分析了乡镇企业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降低的原因在的问题革使我国经济有了巨大增长,并提出了乡镇企业走与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结合,和走绿色工业化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姚玲玲  于小俸  王晶 《安徽农业科学》2011,(17):10575-10576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的作用3个方面探讨了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的重要意义,并以湘西风凰县为例,具体提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构想,建议从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民族乡村旅游业、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吸引大学生回乡创业方面着手。并具体阐述了相关策略.以期增加农民收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族地区世世代代地延续下去.从而得到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述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七大制约因素,提出了树立大农业观念,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发展教育,转变城乡政府职能及制度创新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在尽快地增加农民的收入这一问题所涉及的诸多因素中,如何能有效地转移和安置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给他们提供一个合适的就业环境和空间,是我们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之一。为此,在该篇文章中,就上述问题从微观的生产经营角度提出了农业生产加链增值,大力发展农村产业化经营剩余劳动力就地非农化思想,方式,以供相关专家和学者讨论。  相似文献   

15.
权轻舟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4):2431-2432,2448
以陕西省为例,分析得到目前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不完善、本土产业开发滞后等因素是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问题。针对上述障碍因素,提出相关对策,即应通过加大农村教育力度、促进农村产业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鼓励回乡创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做大做强本土产业等方式逐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点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通过对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原因的分析,提出了扩大农业内部就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改革现行户籍制度,提高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发展农民劳务输出等对策,从而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相似文献   

17.
赵福春 《山东农业》2003,(12):49-50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总趋势是,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转移;在农业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随着农业的分工水平进一步提高,还会出现农业和农村内部的劳动力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事关发展全局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的必然现象,是与二元经济结构密切相关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在二元结构消解中实现的,二者互为前提,是同步的、互动的、相伴的过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的根本问题。因此,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业生产方式及农民…  相似文献   

18.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颇具现实意义,并较为紧迫.在大湘西地区,得天独厚的乡村旅游资源为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开辟了有效途径.而大湘西乡村旅游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之间要实现良性互动,需要构建一个系统完善的环境保障体系.分析了构建大湘西乡村旅游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互动环境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并较为系统地对该体系的构建给出了具体措施,更进一步提出了构建大湘西乡村旅游与劳动力就地转移互动环境保障体系的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19.
80年代以来,我国的农业劳动力转移主要采取“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农村就地转移方式。但是,近几年来一浪胜过一浪的“民工潮”现象,充分说明这种就地转移的局限性。许多有识之士发出呼吁,我国农村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战略,应当是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异地转移,加速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因此,户籍制度改革已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20.
对陕西省杨凌示范区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西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西部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首要任务,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则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中之重。杨凌示范区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时,要充分开拓农村内部就业空间,让农民就近就地实现就业;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增加农民就业岗位;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城乡劳动力统筹;结合杨凌示范区本地实际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开拓就业新领域;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全力打造杨凌示范区的规模化效应,加大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力度,扩大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