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研究气象因子对第3代稻飞虱发生、发展的影响,为稻飞虱的预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广东省化州市1993~2010年稻飞虱系统调查资料和气象资料,对第3代稻飞虱发生程度与主要气象因子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建立回归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上年8月下旬平均最高气温和当年1月上旬相对湿度是影响第3代稻飞虱发生程度的主导因子,上年8月下旬至9月中旬平均气温的直接作用次之,上年12月中旬至下旬降雨量、上年8月下旬温湿系数等对害虫发生程度的直接作用较小,但通过上年8月下旬平均最高气温发挥间接作用.利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第3代稻飞虱发生程度的预测模型,模型历史拟合准确率为87.8%,而2011年预测结果与实际发生实况一致.生产中可以应用拟合的模型对稻飞虱的发生为害进行预测预报.  相似文献   

2.
稻飞虱是崇阳县水稻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之一。因近年来,连续大暴发,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直接影响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总结分析稻飞虱的发生特点、形成原因及对其它地区的影响,对研究因水稻种植结构、品种调整稻飞虱新的发生为害特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稻飞虱发生危害特点1.1各代田间发生期稻飞虱从4月下旬或5月上旬迁入我县,一年内在水稻上发生不完整5代,个别年份发生6代。危害盛期在7月上旬至10月中旬,混栽区中稻和双季稻晚稻受害最为严重。在早、中、晚稻混栽区,第1代长翅型成虫盛期在5月中旬,第2…  相似文献   

3.
《湖北植保》2004,(4):3-3
作病虫名称重发区域防治适期防治指标化学防治量平卵每时2代二化螟鄂北、鄂东、江汉平原北部7月中旬末至8月初66712U块或方丈2个假枯鞘团3代稻飞虱4代稻飞虱鄂东南、鄂东沿江、江汉平原南部全省大部鄂东南、鄂东沿江、江汉平原南部、鄂西南7月中旬至8月上旬8月中旬至9月上旬7月中旬至8月上旬百莞虫量1500头方法1:667耐用18%杀虫双水剂400ml加Bt粉剂409(两包)对水60吨喷雾,间隔7d用药1次,连续用药2次,施药后保持田间有水l周。方法2:667澎用5%锐劲特悬乳剂30一40闹对水60吨喷雾防治1次,同时可以降低稻飞虱基数。667衬用10%大功臣粉剂或10%蚜…  相似文献   

4.
自90年代以来,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本地发病面积不断扩大,为害逐年加重,据统计1999年,全台州地区发病面积已达到1.33万hm2。其中以连作晚稻发病最重,一般发病田块丛发病率为10%~30%,严重的达30%~80%,最重的田丘丛发病率达95%以上。业已成为当前威胁我市水稻生产的一种灾变性病害。该病是由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en)传毒所致,在目前生产上尚未抗病免疫良种与有效治疗病毒病药剂可提供的状况下,治虫防病成了防治水稻黑条矮缩病的主要手段,但治虫防病的效果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不尽人意。笔者认为要取得理想的效果,首先应搞清传毒昆虫灰飞虱在本地的发生规律及侵染特性,其次是了解水稻的主要感染期,并依此来制订防治方法。本文是根据我们近几年来在台州临海市病区基点开展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治实践的成功经验。对该病治虫防病策略的报道。 1 传毒昆虫灰飞虱的发生时期   根据我们室内饲养和田间调查,灰飞虱在本地一年发生6代,各代发生盛期是:越冬代成虫在3月上、中旬;第1代若虫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成虫在5月中,下旬;第2代若虫在6月上、中旬,成虫在6月中、下旬;第3代若虫在7月上、中旬,成虫在7月中、下旬;第4代若虫在8月上旬,成虫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第5代若虫在9月上、中旬,成虫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第6代(越冬)若虫在10月中、下旬,2代后各代发生期相互重叠。  相似文献   

5.
黄杨金星尺蠖Calospilos suspecta(Wawen)严重为害大叶黄杨,过去研究甚少。本文根据作者自1983年以来的观察研究记述该虫的发生与为害情况,包括试用7种农药对其防治的初步结果。证实该虫在武汉地区1年发生3代,以第三代蛹越冬,第二代蛹越夏。越冬代成虫出现在4月中旬到5月下旬。第一代幼虫发生在4月中旬到5月中旬,成虫出现在6月上旬至下旬。第二代幼虫发生在6月中旬到7月上旬,成虫出现在8月下旬到9月下旬。第三代幼虫发生在9月中旬到10月中旬。为害最重的是第二代。化学防治以选用乐果或敌百虫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Drury)]又称秋幕毛虫、秋幕蛾,是世界性检疫害虫,我国列为2类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该虫原发于北美洲,1979年首次在我国丹东发现。近年来在北方地区呈现蔓延扩散趋势,极大地威胁着农、林业生产安全。1发生为害情况美国白蛾在我国北方地区一般1年发生3代。以蛹越冬。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下旬是越冬代成虫羽化和产卵期,幼虫5月上旬开始为害,一直延续至6月下旬。7月为第1代成虫期。第2代幼虫7月中旬开始发生,8月中旬进入为害盛期,经常发生整株树叶被吃光的现象。8月中旬第2代成虫开始出现,第3代幼虫从9月上旬开始为…  相似文献   

7.
达州地区历年水稻稻飞虱发生演变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达县近20年来水稻稻飞虱发生为害情况连续监测结果的分析研究,基本摸清了本地区稻飞虱的发生演变规律.明确了白背飞虱是本地区水稻致害成灾的主要虫种,7月上、中旬的四(2)代和7月下旬至8月上旬初的五(3)代是本区一季中稻上的主要为害世代,并对本地区稻飞虱发生为害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为本地区稻飞虱的监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不同防控方式对柑橘大实蝇的控害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6年,于四川阆中开展了0.1%阿维菌素饵剂、糖醋液、蛋白引诱剂和1.8%阿维菌素乳油防治柑橘大实蝇效果试验。结果表明,阆中柑橘大实蝇成虫发生期为5月中旬至7月下旬,高峰期在6月下旬;幼虫发生期为9月上旬至12月下旬,为害高峰期在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0.1%阿维菌素饵剂和糖醋液比蛋白引诱剂与1.8%阿维菌素乳油,对柑橘大实蝇有更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9.
2006-2009年调查了葡萄斑叶蝉田间种群消长动态,并对防治药剂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葡萄斑叶蝉在贺兰山东麓一年3代,从5月上旬即在葡萄上为害,一直持续到10月。成虫数量全年共出现3个高峰期,分别为5月中旬、7月上中旬和9月下旬-10月上旬。若虫高峰期分别为5月下旬-6月上旬、7月中下旬和8月下旬-9月中旬。5月下旬-6月上中旬是葡萄斑叶蝉防治的最佳时期。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40%毒死蜱乳油对葡萄斑叶蝉既具有较好的速效性,又有很好的持效性,药后1~14 d药效均在95%以上; 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药后1 d药效较低, 7 d后药效开始上升,药后14 d达100%。  相似文献   

10.
1 褐稻虱防治:我省常年晚稻在9月中、下旬遭受第五代褐稻虱为害的损失最大,是防治重点。晚粳在9月中旬左右,褐稻虱为害后,不仅会直接影响产量,而且容易诱发小球菌核病的流行,加重稻谷损失。因此,进入9月中旬,要加强虫情调查,当每百蔸检查到有褐稻虱1500头(常规稻)和2000头(杂交稻)的田,要立即施药防治。每666.7m~2用扑虱灵30g进行喷雾防治。还可用蝉虱净50g,或虱纹灵(一包)兼治小球菌核病和纹枯病。 2 晚稻穗瘟防治:9月中旬后,晚稻破口期至抽穗  相似文献   

11.
The four main wild rice species are: Oryza rufipogon Griff, embracing a wide range of “red rice” types closely related to O. sativa L.; O. longistaminata Chev. & Roehr, a rhizomatous perennial; O. barthii Chev. the annual wild rice of West Africa; and O. punctata Kotschy ex Steud, a small seeded annual. The distribution and importance of these species are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the different systems of rice growing. Annual wild rice problems are favoured by dry sowing followed by flooding. For cultural control, soil puddling and direct sowing into water are recommended. In a series of pot experiments with O. punctata and rice, 18 herbicides were shown to be at least partially selective, including: alachlor, butachlor, S-4-chlorobenzyl diethyldithiocarbamate (B-3015), 4-(2,6-dichlorobenzyloxymethyl)-4-ethyl-2,2-dimethyl-1,3-dioxolan (WL 29226), 3-(α α-dimethylbenzyl)-1-methyl-1-phenylurea (K 1441), isoproturon, metamitron, molinate and perfluidone. B-3015 was the most selective of these but the selectivity of alachlor and molinate could be greatly increased and became comparable to B-3015 when the crop seed was dressed with the protectant 1,8-naphthalic anhydride (NA). Other herbicides for which NA provided a protective effect were: butachlor, metolachlor (CGA 24705), epronaz, ethofumesate, perfluidone and 4,4,4-trichloro-2-phenylbut-1-ene (Dowco 221).  相似文献   

12.
直播稻田自生稻的识别与防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直播具有省水、省田、省工、节本的优点,加之直播稻推迟了水稻播期,可以避开灰飞虱迁移高峰,减轻灰飞虱及其传播的条纹叶枯病的发生为害,深受广大稻农喜爱.  相似文献   

13.
丙草胺防治直播稻田杂草稻的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寻对栽培稻安全的杂草稻防除技术,采用整株测定法研究了丙草胺对杂草稻的毒力及解草啶减轻丙草胺对栽培稻药害的应用技术,并通过田间试验检验了这一技术的安全性。结果表明:丙草胺在450g/hm2时,可显著抑制杂草稻和栽培稻的生长;采用30mg/L解草啶浸种48h,可显著减轻丙草胺对栽培稻的药害,随着丙草胺施药量的增加,解草啶的保护作用逐渐减弱。田间试验结果说明:用30mg/L解草啶浸种栽培稻48h,丙草胺的施药剂量在450~675g/hm2时对栽培稻安全;当丙草胺剂量为900g/hm2时,栽培稻产量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4.
稻田杂草稻发生趋重水稻生产受到威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杂草稻,一般认为是栽培稻和野生稻的天然杂交种,但目前尚未肯定杂草稻的真正起源.杂草稻以易落粒、能休眠以及与栽培稻的竞争性等特征使其成为一种杂草.杂草稻在大部分种植水稻地区均能生长.在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水稻生产国发生危害较重.近年来,在我国的江苏、湖南、广东、辽宁、上海等省(直辖市)的一些稻区发生越来越重,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5.
烯啶虫胺在水稻和稻田环境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HPLC-UVD)测定了烯啶虫胺在稻田水、土壤、水稻植株和糙米样品中的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田水样品用二氯甲烷萃取;土壤样品用水提取后经二氯甲烷萃取;水稻植株和糙米样品依次用水、丙酮提取,提取液经液液萃取及柱层析净化;HPLC-UVD检测。当烯啶虫胺在田水和土壤中的添加水平为0.1~5 mg/L和0.1~5 mg/kg,在植株和糙米中的添加水平为0.2~5 mg/kg时,其平均添加回收率在77.2% ~100.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 (RSD)在1.9% ~12.9%之间。烯啶虫胺在稻田水、土壤、植株和糙米中方法的定量限(LOQ)分别为0.1 mg/L和0.1、0.2、0.2 mg/kg,检出限(LOD)分别为0.04 mg/L和0.04、0.08、0.08 mg/kg。温室模拟消解动态试验结果显示,以推荐使用高剂量的20倍(有效成分1 500 g/hm2) 施药,烯啶虫胺在稻田水、土壤以及水稻植株中的消解动态规律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其半衰期分别为0.58、3.31及2.70 d,消解速率较快。最终残留试验表明,于大田分蘖期按推荐使用高剂量的1.5倍(有效成分112.5 g/hm2)分别施药3次和4次,间隔期为7 d,距最后一次施药7 d后采样,糙米中烯啶虫胺的残留量均低于LOD值(0.08 mg/kg)及日本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MRL)值(0.5 mg/kg)。  相似文献   

16.
我国南方稻区水稻骨干亲本纹枯病抗性鉴定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改进的纹枯病菌接种法,对当前我国南方稻区17个骨干亲本纹枯病抗性进行了田间鉴定,测定和分析了各材料的纹枯病病级(RD)、相对病斑高度(HR)及株高(HP)。通过试验,将17个骨干亲本分为抗病、中等抗病、中等感病和感病4种类型;筛选出了3个抗病亲本(明恢63、蜀恢527、广恢128)和3个中抗亲本(绵恢725、珍汕97B和协青早B);供试亲本的平均RD为4.78,平均HR为0.52;通过分析,发现纹枯病病级(RD)和相对病斑高度(HR)呈极显著正相关(y=8.373x+0.435,y=RD;x=HR)、株高和病级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绿色水稻生产中种植香根草诱杀螟虫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近几年有关利用香根草治理水稻螟虫的研究结果及相关经验,总结介绍了绿色水稻生产中利用香根草诱集诱杀水稻螟虫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8.
2003~2004年定点调查表明,水稻条纹叶枯病在秧苗期主茎显症后,同株的分蘖全部显症,病株死亡。分蘖期主茎显症后,同株的分蘖全部显症;部分分蘖显症后,同株的主茎和其余分蘖全部显症,病株死亡或不成穗。拔节期主茎显症后,同株的大部分分蘖(68.9%~79.2%)显症,部分茎、蘖(32.9%~23.0%)成穗,产量损失较大(80.8%);部分分蘖显症后,同株的主茎不显症,其余分蘖部分显症(分蘖总显症率为53.0%~66.7%),全部主茎和部分分蘖成穗(总成穗率61.1%~48.1%),产量损失较小(34.5%)。病株不侵染同穴健株。由此提出治虫防病、改茬和病后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9.
Sensitivity to epoxiconazole of 90 single-spore isolates of Magnaporthe oryzae was determined. The EC50 values for epoxiconazole in inhibiting mycelial growth of the 90 M. oryzae isolates were 0.11–0.86 μg/ml, with an average EC50 value of 0.260?±?0.082 μg/ml. There was no correlation between sensitivity to epoxiconazole and sensitivity to carbendazim or iprobenfos. In protective and curative tests, epoxiconazole applied at 200 μg/ml provided over 70 % control efficacy, while tricyclazole exhibited better protective than curative activity. The results of four field trials performed in 2010 and 2011 at two sites showed that epoxiconazole at 112.5 g a.i/ha provided over 75 % control efficacy, which was similar to tricyclazole with 300 g a.i./ha and better than carbendazim with 562.5 g a.i./ha.  相似文献   

20.
在稻田搭建尼龙网大棚,进行网内和网外稻纵卷叶螟的发生量对比调查和卵巢解剖,明确了韶关市2008年早稻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虫源性质,二(1)代虫源是外地迁入型,三(2)代属部分本地、部分迁入型,四(3)代为迁出型.从虫源增长指数角度分析指出,迁入期早,三(2)代本地虫源多是稻纵卷叶螟重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