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考察不同覆盖材料(煤渣和红土)对原位覆盖法控制底泥中的磷释放的效果,以及温度、pH值、水体扰动和光照等环境因子对原位覆盖法控制底泥中磷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煤渣和红土覆盖层均能有效控制底泥中的磷的释放,且红土的控制效果更好。酸性或碱性条件均有利于底泥中的磷向上覆水中释放,中性条件下的磷释放量最小;碱性条件比酸性条件更能促进底泥中的磷释放。高温有利于底泥中磷的释放。扰动强度越大,在相同的试验时间内底泥中磷向上覆水中的释放量越大;在释放初期,两者差异不大,随着时间的延长,两者差异越来越大。光照对原位覆盖法控制底泥中的磷释放的影响不明显,相对来说,避光更有利于底泥中磷的释放。原位覆盖法可以有效控制底泥中磷向上覆水中释放。  相似文献   

2.
溶解氧对贾鲁河底泥中氮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停  李金荣  王莉  刘春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707-16708
[目的]研究溶解氧对贾鲁河底泥中氮释放的影响。[方法]结合贾鲁河(郑州段)污染现状,通过原始柱状底泥模拟试验,研究了溶解氧对贾鲁河底泥中氮转化的影响。[结果]溶解氧是影响贾鲁河底泥中氮转化的主要因素,不同溶解氧浓度对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的转化时间和效率的影响不同。好氧环境条件下,氨化、亚硝化、硝化作用进行较彻底,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的转化时间少于厌氧环境,其转化效率高于厌氧环境。[结论]该研究为贾鲁河水污染治理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3.
通过实验室模拟试验,考察了一种新型物化凝聚剂在不同投加量和反应时间条件下控制污染河道底泥营养盐释放的效率。结果表明,在污染河道底泥中注入新型物化凝聚剂48 h内,底泥表层结构呈现多孔性的渐变过程,微生物生存环境得到一定的改善;对上覆水体中营养物质的测定发现,新型物化凝聚剂注入底泥中能有效抑制底泥中总氮(TN)、氨氮和总磷(TP)的释放,同时也抑制了上覆水体中氧化还原电位(ORP)和化学需氧量(COD)浓度的上升;新型物化凝聚剂投加量越大,控制底泥营养盐释放的效果越好。上述结果表明,采用新型物化凝聚剂对污染河道底泥进行原位改良,可成为底泥就地处理和控制河道底泥营养盐释放的一种技术方法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以巢湖西半湖为研究对象,研究上覆水浓度、扰动速率和底泥全氮含量对底泥中氮释放的影响。采集原柱状底泥样品,控制不同影响因素进行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底泥中氮的释放量符合动态条件下大于静态条件下的释放量的规律;上覆水与底泥之间氮的浓度平衡决定氮的释放;底泥中全氮含量对氮释放的影响不能简单用正负相关来描述。  相似文献   

5.
Fe0去除地下水中六价铬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零价铁去除水中Cr(Ⅵ)的效果及影响因素。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批试验,考察了铁粉预处理、铁粉用量、初始pH及阳离子对六价铬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零价铁能够有效、快速的去除污染水体中的六价铬,机理为氧化还原和共沉淀;其去除率受铁粉预处理、铁粉投加量、初始pH及阳离子的影响;在酸性条件下,Fe2+浓度可以作为六价铬是否完全去除的指示剂。  相似文献   

6.
以清淤底泥制作污水处理填料,用于替代多介质土壤滤层系统(MSL)中沸石填料,并对底泥填料用于餐饮废水处理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系统运行98 d后,当系统水力负荷为400 L·m-2·d-1时,进水COD、TN、NH4+ N、TP平均浓度分别为965、2847、1849、466 mg·L-1时,常规MSL(沸石填料)和烧结底泥填料MSL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普遍高于烧结填料生物滤池。底泥填料替代MSL中的沸石填料后,对餐饮污水处理效果没有显著影响,可作为沸石填料的代用品。替代后建设成本可降低181%。  相似文献   

7.
铁炭微电解处理CBT与AMA混合农药废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一种处理CBT与AMA混合农药废水的方法。[方法]采用铁炭微电解法在不同铁炭比、pH值和反应时间条件下对CBT与AMA混合农药废水进行处理。[结果]CBT与AMA混合农药废水的COD经处理后由17 250 mg/L降到6 000 mg/L。[结论]该方法为后续的生物处理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8.
还原沉淀法去除六价铬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化学处理方法。通过还原试验确定出硫酸亚铁、亚硫酸钠2种不同还原剂处理含铬废水的最佳反应条件,探讨了p H值、还原剂投加量以及反应时间对六价铬去除效率的影响。通过对比,硫酸亚铁作为还原剂,p H值为2.5、还原剂投加量为理论投加量的1.5倍、反应20 min的条件下六价铬去除效果较好,去除效率达97.12%,可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9.
彩印厂的洗涤废水中含有大量表面活性剂,对环境危害严重。利用铁炭微电解法对彩印厂有机废水进行了处理研究,研究表明,选用颗粒活性炭作为填料、曝气时间为2h、曝气量为2.10m3/h、铁炭质量比为2:1时,彩印厂有机废水的COD值去除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模拟太湖底泥疏浚对氮磷营养物释放过程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通过模拟太湖底泥疏浚,研究了不同水土比与不同环境因素条件下,底泥中氮、磷等营养物的释放规律与较长时期的模拟疏浚环境效果。结果表明,底泥中细小颗粒物、较高的水温、置水和厌氧条件等是促进底泥中磷释放的主要环境因素。从模拟太湖底泥的淤积现状上看,以平均模拟疏浚深度为25cm环境效果最佳,在沉积物粒度较细的湖区,可以适当加深;底泥疏浚应在冬季等水温低的季节进行,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其中营养物向上覆水体的释放。  相似文献   

11.
铁屑-炭粒微电解法处理模拟有机废水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废铁屑和活性炭制作了微电解反应器,对铁屑-炭粒微电解法处理含甲基橙和苯酚的模拟有机废水试验的效率和影响因素,得到了铁炭微电解处理模拟有机废水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废水pH值、铁炭混合比、处理时间、废水矿化度等因素对铁炭微电解法去除废水COD和色度有显著影响,在最佳条件废水pH为3.0,处理时间为70min,铁炭质量比为6:1,CaCl2加量为3.0g/L下处理模拟有机废水,COD去除率为72.5%;脱色率为98%。因此,微电解法可作为有机废水有效的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2.
通过批量吸附实验考察磁性铁锆改性沸石对水中磷酸盐的去除性能,再通过底泥培养实验考察磁性铁锆改性沸石覆盖对河道底泥磷释放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磁性铁锆改性沸石对水中磷酸盐的吸附能力良好。无论是在自然状态下,还是在缺氧控制状态下,河道底泥均向上覆水体中释放出一定数量的溶解性活性磷(SRP),而磁性铁锆改性沸石覆盖可以有效控制河道底泥中磷的释放,使得上覆水体中SRP浓度处于非常低的水平(0. 007~0. 031 mg/L)。当覆盖层受到破坏并使覆盖材料与表层底泥混合之后,磁性铁锆改性沸石仍然可以极大地降低上覆水体中SRP浓度,并且使底泥中潜在可移动态磷向较为稳定和非常稳定的磷形态转变,以及促使底泥中生物可利用性磷向非生物可利用性磷转变,使得底泥中磷发生释放的风险降低。以上结果初步表明,磁性铁锆改性沸石是一种非常有希望用于控制河道底泥中磷释放的覆盖材料。  相似文献   

13.
【目的】印染废水具有浓度高、色度高、成分复杂、难降解的特点,比较了铁炭微电解法和Fenton氧化法处理印染废水的效果。【方法】以取自陕西咸阳第二印染厂的综合废水为供试材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分别对铁炭微电解法和Fenton氧化法处理印染废水的最佳条件进行了研究,并对二者的处理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在处理印染废水时,铁炭微电解法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停留时间30min,进水pH=3~4,铁炭体积比1∶1,此时色度去除率达到80%,COD去除率达到60%;Fenton氧化法的最佳反应条件为:pH=3,停留时间45min,H2O2和FeSO4用量分别为20,25mL/L,H2O2分3次加入,此条件下色度去除率达到79%,COD去除率达到80%。【结论】铁炭微电解法和Fenton氧化法对印染废水均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可考虑将两者联合运用,以进一步提高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4.
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研究不同溶解氧水平对泥-水界面间氮化合物、磷化合物以及有机物转化的影响。试验发现,为了控制底泥向上覆水体释放总氮、总磷以及有机物,维持水体高溶解氧水平(DO>5.0mg·L-1)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以典型高原山地分散养殖型农村沟渠底泥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模拟灭菌和未灭菌处理条件下pH为5.5、7.5、9.5、11.5的环境条件,估算底泥-水界面总磷(TP)和正磷酸盐(PO~(3-)_4-P)释放通量变化,研究pH对底泥磷释放及各形态磷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沟渠底泥中铁铝结合态磷(NaOH-P)占TP比例最高,钙结合态磷(HCl-P)次之,有机磷(OP)则相对较少;NaOH-P和OP占TP的比例随pH的升高而降低,HCl-P则相反。随时间推移,NaOH-P和HCl-P占TP比例在15 d时出现拐点,均呈现先增后减趋势;OP则先降后增;碱性条件(pH9.5)更有利于底泥磷释放,且底泥中各形态磷在pH影响下存在相互转化的可能性。冗余分析结果表明,酸性条件下(pH=5.5)pH与HCl-P含量为正相关关系,中性条件下(pH=7.5)pH与NaOH-P、HCl-P含量为负相关关系,碱性条件下(pH≥9.5)pH与NaOH-P含量呈正相关关系。未灭菌处理组的释放通量和上覆水中TP、PO~(3-)_4-P质量浓度始终高于灭菌处理组,强碱性条件下(pH=11.5)TP和PO~(3-)_4-P的释放通量分别是酸性条件下(pH=5.5)的13和24倍,微生物对于底泥中各形态磷转化为PO~(3-)_4-P进入上覆水体的影响较小。说明沟渠底泥在碱性条件下磷释放潜力较大,微生物能够促进底泥中磷释放,增加底泥磷向上覆水释放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湖泊底泥释磷模型及其影响显著因素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双龙湖是浅水型城市湖泊,一度为重富营养化湖泊,经综合治理其外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后,内源污染可能成为湖泊营养物主要负荷。为研究释磷模型预测不同环境条件下底泥释磷规律,进而采取适宜措施抑制磷释放,通过底泥正交模拟试验测定分析方法,考察了环境因子(温度、pH值、溶解氧、水动力)对湖泊底泥中磷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溶解氧、pH值、水动力均是影响双龙湖底泥磷释放的显著因素,各因素水平间有显著差异,影响因素显著性排序从大到小依次为溶解氧、温度、pH值、水动力。用多元回归得出双龙湖底泥平均释磷强度模型:R=0.396+0.0184[T]+0.0589[pH]-0.176[DO]+0.122[K]。  相似文献   

17.
微生物与酶对水产养殖池塘底质及有机碳的控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天津农业科学》2015,(5):23-27
当前我国的高密度水产养殖模式造成底质环境恶化,不利于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水产养殖的底质控制和改良技术显得非常重要和迫切。本文在参考其他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利用微生物和酶来转化池塘底泥和降低有机碳的含量,以有效控制集约化养殖池塘中的碳源污染。研究显示,采用0.625 mg·cm-3的用量,无论是微生物单一菌种或单一酶,其在10 d内均对底泥的TOC有一定的降低作用。但微生物和酶的组合效果显著好于单一微生物或酶,其中地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按1∶1∶2∶1比例的组合效果最佳,对底泥TOC的降低率高达23.8%。在温度和DO适宜的条件下,上述配方的菌酶制剂按6.75 kg·hm-2的用量,30 d内可降低池塘底泥厚度0.47 cm,底泥中有机碳含量的降低率达21.82%。研究表明,利用菌酶复合制剂对集约化养殖池塘进行处理,可减少底泥的产生量,降低有机碳的含量,减少碳排放,且菌酶复合制剂的每公顷实际使用成本仅为825元,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底泥能够释放磷,引起水体富营养化.通过研究不同pH、温度和溶解氧(DO)对谷河底泥磷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pH显著影响底泥磷的释放,碱性环境比酸性环境磷释放强度大,中性环境不利于底泥磷的释放;温度升高,磷释放强度增加;厌氧环境比好氧环境更能促使底泥磷的释放.正交模拟试验结果显示,3个因素均是影响谷河底泥磷释放的显著因素,影响因素显著性从大到小依次为DO>温度>pH.  相似文献   

19.
[目的]种养凤眼莲条件下,通过定期调节上覆水pH值,对底泥中不同形态磷释放的趋势进行研究,为凤眼莲生态修复技术的更广范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圆柱型聚氯乙烯(PVC)桶模拟法,通过84 d种养凤眼莲模拟试验,研究底泥中不同形态磷的消减趋势及其对总磷释放的贡献。[结果]凤眼莲生长条件下,随pH值升高底泥总磷释放量呈增加趋势,上覆水总磷浓度减少量呈降低趋势。在弱酸性和中性偏碱条件下,凤眼莲吸收磷是底泥释放磷素的主要去向,分别占底泥总磷释放量的58.9%和69.7%。其中:弱酸性条件下,铁锰螯合态磷(BD-P)是对底泥总磷释放贡献最大的磷形态;中性偏碱条件下,铁铝氧化物结合态磷(NaOH-rp)和聚磷酸盐(NaOH-nrp)是对底泥总磷释放贡献较高的磷形态。而碱性条件下,不同形态磷对底泥总磷释放均呈正贡献,其中:钙磷(HCl-P)和活性磷(NH4Cl-P)对总磷释放的贡献较其他不同形态磷最小。[结论]本试验条件下,提高上覆水pH值对促进太湖底泥总磷的释放效果较为显著。碱性条件下,各磷形态对总磷释放均表现为正贡献;而弱酸性和中性偏碱条件下,不同形态磷对总磷释放的贡献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0.
在模拟河道的试验条件下,对3种仿生填料进行了挂膜及水质净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对水质的净化效果表现为3号填料>1号填料>2号填料>对照;挂膜效果表现为3号填料>1号填料>2号填料;对水样中各污染物的去除率依次为CODCr>NH3+-N>TN>T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