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研究刺参池塘生态育苗技术,在淤泥底池塘用盐膜造底,采用石袋、袋瓶、土袋等3种造礁方法进行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育苗和养殖的比较试验,比较了不同造礁方法对刺参稚参的附着效果以及对幼参产量、成活率、质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石袋礁和袋瓶礁适宜稚参的附着及生长;在培育成活率、苗种体质、苗种消化机能等方面,刺参生态苗种均优于人工苗种。文章总结了生态育苗的基本模式为:池塘造底—造礁—防害—调水—育苗—保苗,该模式是一种环境友好、技术简明、产品健康的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2.
笔者根据多年从事刺参人工育苗的实践,提出以下提高稚参成活率的主要技术措施。一、控制附苗密度控制适宜的附着密度,是提高稚参成活率的重要环节。实践证明,刚变态的稚参在附着基上的附着密度以0.2~0.5头/厘米2为宜,一般不超过1头/厘米2,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刺参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其人工育苗也得到迅速发展,育苗技术日臻完善。但新的问题也不断出现,尤其从产卵到稚参附着阶段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发病率很高,极易造成育苗的失败,笔者根据多年的生产实践,就浮游期及稚参阶段如何提高变态成活率提出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4.
刺参育苗近几年发展很快.但稚参阶段成活率普遍不高.更有不少场家疏于管理,导致稚参患病甚至全军覆没.现总结出稚参培育阶段的一些技术要点.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正>刺参人工育苗技术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成功突破,从亲参选择、性腺发育规律,产卵、受精的技术处理到刺参幼体各发育阶段及稚参培育的技术措施及饵料种类的最佳选择,培育水环境的理化因子对幼体、稚参的影响,幼体及稚参病害防治等问题,逐一进行了深入  相似文献   

6.
刺参人工育苗研究——稚参用配合饵料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刺参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已获较大进展。单位水体出苗量已达较高水平。但稚参至幼参阶段的培育技术尚未完全突破,单位面积出苗量及成活率均较低。提高这一阶段的成活率,关键在于解决适宜的饵料,特别是稚参用配合饵料。但国内、外对此还很少研究,为解决稚参用配合饵料这一技术关键,我所从1981年以来开展了此项研究,现将试验研究结果初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李永宁 《海洋渔业》1991,13(2):67-68,72
<正> 刺参 Stichopus japouicus 是一种珍贵的养殖品种,具有适应性强、饵料简便、生长迅速、营养价值高的优点。1989年荣成市海珍品育苗厂进行了较大水体的刺参人工育苗,从6月中旬催产、孵化、培育,到8月初在15个大池(10米×10米×1.6米)共获3~5毫米稚参4055.8万头;其中21号池647.7万头。经饲养至10月底,平均每方水收获1.5厘米以上2350头,最大个体8厘米长。通过多年刺参育苗的生产实践,总结如下几点经验。  相似文献   

8.
<正>在刺参人工育苗过程中,到10月中旬~11月上旬,稚参大部分个体体长已达到1 cm左右的变色参,即由原来的半透明变为棕褐色、赤褐色或淡绿色,这时虽然参苗已达到出池规格,但苗种的规格有很多还很小,个体差异也较大,用此苗种进行养殖和增殖放流,往往会因为冬季温度较低和规格较小,造成养殖成活率和增殖回捕率过低。通过采取地下井水或室内锅炉适当升温方式进行越冬保苗,可有效的提高刺参苗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加养殖苗种成活率。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随着海参养殖产业的不断发展,在刺参的养殖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稚参、幼参度夏期间,因培育水温过高而导致成活率大大降低;成体参养殖也因水温高而进入夏眠,夏眠期间减重率高达30%-40%。针对以上几个问题,我们利用海带育苗废水及深井水进行刺参工厂化养成技术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针对刺参人工育苗中常见的幼虫烂胃,变态率低和稚参死亡量大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通过选好亲参;改善投饵,保持良好的水环境条件,控制幼虫密度和稚参附着密度以及病害防治等措施,可以减少或避免上述问题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1.
宋宗岩 《水产养殖》2010,31(2):34-35
<正>在刺参人工育苗过程中,到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其稚参大部分个体体长已达到1cm左右和变色参,即由原来的半透明变为棕褐色、赤褐色或淡绿色,这时虽然参苗已达到出池规格,但苗种的规格有很多还很小,个体差异也较大,用此苗种进行养殖和增殖放流,往往会因为冬季温度较低和规格较小,造成养殖成活率和增殖回捕率过低。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刺参工厂化育苗快速发展,但由于管理水平和相关工艺还不够成熟,阻碍了该产业的持续和稳定发展。工厂化育苗过程中,参苗密度大、幼体排泄物及残饵积累等原因使育苗水体一直处于高负载状态,水环境逐渐恶化,pH值逐渐降低,危害稚参健康生长。该种情况通常采用加大换水量来改善,然而过量的换水会使育苗环境波动,造成稚参摄食减量,对其生长不利。  相似文献   

13.
刺参南移南麂岛(27°27′N,121°05′E)生长良好,发育正常。成参夏眠从6月上旬开始,11月中旬结束,历时约160d,水温28℃以上持续时间约30d;繁殖盛期在4月底至5月中旬,水温18~20℃,自繁稚参度夏期间摄食和活动正常,生长良好,成活率50%。本文分析了刺参在浙闽沿海养殖的可行性,提出了利用闲置育苗设施和开发近岸低位坑道养殖刺参及刺参、鲍鱼混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1983年6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和山东省长岛县海珍品增殖实验站密切配合,经三个多月试验,在池底育苗面积为240平方米的大型培育池内,育出了稚参745.6万头,获得幼参62.9万头,稚参至幼参的成活率为8.4%,平均每平方米获参苗2,681头。经有关科研单位鉴定认为:在这样大的水体里进行剌参人工育苗试验,获得这样多的数量,乃是一项重大突破。它将为大量放流增殖刺参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5.
即墨县盘龙庄自1975年以来连续进行刺参人工育苗和放流增殖试验,六年共育稚参1000余万头,放流200万头。目前,放流海区的幼参大量增加。刺参人工育苗,设备简单,投资较少,技术容易掌握。参苗在海区活动范围不大,易于增殖。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影响刺参幼参成活和生长的几个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慧玲 《水产学报》1988,12(3):259-265
在刺参人工育苗过程中,从稚参到幼参阶段极易受外界综合因子影响,成活率很低。本文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选择四种因子对此阶段死亡率进行试验。从方差和直观分析看到稚参的附着密度和饵料品种对其成活率和生长的影响大于水温和换水方式。稚参附着密度以0.2头/cm^2为最佳,0.5头/cm^2次之;饵料以鼠尾藻磨碎液为最佳,其次是鼠尾藻液和叉鞭金藻的混合液.  相似文献   

17.
黄海水产研究所与渤海水产增殖实验基地长岛海珍品增殖站及崂山县港东大队协作进行的刺参人工育苗研究,去年取得了重大突破。现场验收的专家们认为,这项成果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去年,长岛增殖站试验点在240平方米(20个池)水体中培育出稚参745.6万头,平均出苗量为2,621头/平方米。稚参至幼参的成活率达到8.4%。港东试验点在4个8平方米的培  相似文献   

18.
<正> 刺参(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人工繁殖苗种和养殖增殖的试验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国内外有不少单位陆续进行了研究。在育苗中,幼体从浮游期发育变态到稚参下沉营底栖附着生活时期的饲料,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专门研究报告。日本石田雅俊1977年用单鞭金藻为饵料饲养稚参,成活率只有15%,多数单位在稚参饲育中,仍使用  相似文献   

19.
瞿林香 《齐鲁渔业》2007,24(6):19-20
2006年5-11月中旬,我们在营口鲅鱼圈增殖站进行刺参人工育苗生产。共利用有效水体1 800m3,种参550头,培育出规格为300-5 000头/500g的幼参4000余千克,产值160余万元。现将刺参人工育苗的试验过程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国内传统的刺参人工育苗工艺规程中,稚幼参的中间培育是在室内育苗池进行的,其生产成本高,培育成活率受室内条件影响而不稳定的问题日显突出。本试验研究,旨在将传统的中间培育方式改扩在露天池塘中进行,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苗种质量,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