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内蒙古地区313户农户调查数据,运用Logit模型从理论与实证上对农户参与灌溉管理改革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69.97%的农户愿意参与灌溉管理改革,对改革表示认可,30.03%的农户不愿意参与改革,对改革不认可或持无所谓态度。农户参与灌溉管理改革的行为受到户主的文化程度、水浇地面积、种植业收入比例、农户社会资本、当地政府支持程度以及农户对灌溉管理改革内容的了解程度等6个因素的影响。而年龄、劳动力数比例、农户家人有无村干部、非农劳动人数占比等4个变量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黄土高原区农户的微观调查数据,运用两阶段二元Probit模型,探析农户水土保持技术支付意愿与支付方式影响因素,重点考察社会关系网络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支付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64.32%的农户愿意支付,且平均支付意愿为94.16元/亩,其中,81.68%的农户选择以投钱为主,18.32%的农户选择以投劳为主。社会关系网络对农户支付意愿的影响存在差异,与同质性关系相比,异质性关系对农户支付意愿的影响更为显著。家庭收入、政府投资、合作社参与情况、农户认知特征、户主文化程度等对农户支付意愿有不同影响;户主年龄、户主文化程度、家庭规模、耕地面积、非农就业比率、政府投资、自然灾害严重程度等是影响农户支付方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农牧业区10个嘎查(村)、102户农牧民家庭开展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分析了乌审旗农牧民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适应措施,限制其采取适应措施的主要因素,以及影响农牧民气候变化适应意愿的因素。结果表明:①农牧民主要通过打井灌溉、贷款和寻求农牧业以外其他工作的方式来应对气候变化;②限制农牧民采取适应措施的因素主要是资金匮乏、技术缺乏或落后、水资源短缺;③ Logistic回归模型表明,养殖业收入、草场面积和性别是影响乌审旗牧民气候变化适应意愿的主要因素,种植业收入、家庭年纯收入、年龄和性别是该旗农民进行气候变化适应的主要影响因素。乌审旗未来气候变化适应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应更多地关注低收入人群。  相似文献   

4.
农牧民作为草原保护管理政策的最终执行者,源自其内应力的自我管理机制是草原生态保护的基础。文中基于甘南黄河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564户农牧民的调查数据,整合TPB和VBN理论,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农牧民草原保护的生态认知、意愿与形成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74.468%的农牧户具有较高的草原生态保护意愿,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和个体规范均直接影响农牧民草原生态保护的行为意愿,拥有“人—地和谐共处”生态世界观的农牧民具有更强烈的结果意识和进行草原生态保护的道德责任感;农牧户草原生态保护意愿的形成是以生态世界观为根本触发点,以结果意识为关键节点,连接其他因素及其多重链式作用关系互相嵌套,最终形成递阶有序的网络结构;结果意识对农牧民草原生态保护的行为意愿不存在直接影响,其通过触发责任归因,激活个体规范对意愿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5.
苜蓿是饲养奶牛不可或缺的优质粗饲料,苜蓿的种植主体在种植行为上存在不同的模式选择.在对内蒙古17个牧业旗,8个半农半牧(旗)县和14个农业(旗)县农牧民进行了人户调研后,选取有效数据386份,采用Logit二元选择模型分析了农牧民的苜蓿种植选择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农牧户受教育程度每增加一单位,选择意愿的优势比增加20.8%;农牧户耕地面积增加1个单位,选择种植苜蓿的优势比增加0.5%;种植的青储玉米和玉米对农牧民选择种植苜蓿有反向影响;在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农牧民更倾向于愿意种植,而在农区种植意愿不显著.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农牧民在农业生产决策上日益按照比较利益行事.由此提出科学规划苜蓿种植区域,充分发掘牧区及半农半牧区牧草生产潜力、加大苜蓿种植补贴力度、引导农村土地有序流转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新疆牧户人工牧草地流转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牧草地是畜牧业发展的根本,牧草地流转对于提高牧户生产经济效益,加快牧民增收和牧区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选择新疆三大牧业大区作为项目区,随机选取项目区典型村的牧户为具体研究对象,通过定性定量分析与规范实证分析相结合,分析出人工牧草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变量。研究针对牧户是否愿意流转人工牧草地,运用逐步回归模型分析得出影响牧户流转意愿的主要因素有户主文化程度、家庭劳动力人数、牧户拥有人工牧草地面积、牲畜养殖方式、牧草地流转前家庭收入来源、流转后家庭收入变化及种植饲料是否足够用于喂养自家的牲畜等,并分析这些因素如何影响牧户人工牧草地流转意愿。最后根据结论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完善牧草地流转机制。  相似文献   

7.
农户土地承包权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农村地区大量耕地撂荒以及土地流转无法解决农村土地弃耕的问题,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利用陕西省关中地区619户农户的调研数据,对影响农户土地承包权退出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是否有经济补偿是影响农民退地意愿的首要因素;样本农户中,户主年龄大、农业收入低、耕地面积小而且离县城距离适中的农户选择愿意退出土地的比例较高;另外,户主为男性、单身、家庭成员多、劳动力数量少,地块数量多,家庭中有成员接受过非农技能培训、无成员参加农村居民医疗保险,选择退出土地承包权的概率更大。  相似文献   

8.
采用锡林郭勒盟牧户的问卷调研数据,运用Probit模型从自然、社会、管理、市场和家庭特征五个方面实证分析了牧户草原流转意愿与行为的不一致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尽管78.52%的牧户有草原流转意愿,但实际参与流转的牧户只有52.35%,说明牧户草原流转意愿与行为存在不一致性。在自然环境变化认知的因素中,牧户草原生态环境变化认知的改善会使草原流转意愿与行为的不一致性增大。在社会因素中,加入合作社、投保养老保险、获得银行贷款均会降低二者的不一致性。管理因素中,牧户越关注和在意草原承包期限以及草原相关纠纷的出现会增大二者的不一致性,草原生态补助奖励资金的增加和草原流转经嘎查同意会降低二者的不一致性。市场因素中,畜产品销售渠道和流转信息获取渠道的拓展会使牧户草原流转意愿与行为不一致的概率降低。家庭特征因素中,家庭人口数越多和家庭承包草原面积越大,二者不一致的概率越大。基于此,政府应规范牧民外出就业市场和草原流转市场、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稳定产权和重视"互联网+"信息平台建设来推动草原有序流转。  相似文献   

9.
研究牧民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受偿意愿,对完善新一轮(2016-2020)的草原生态补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选取甘肃省玛曲县为研究区域,通过条件价值评估法(CVM)调查研究区牧民对当前实施的减畜政策的态度和受偿意愿,初步的统计分析发现,被访牧户中有59.81%的牧户愿意减畜,而40.19%的不愿意减畜的牧户认为当前实施的补偿标准太低,无法弥补因减畜造成的家庭经济损失。通过计量模型分析发现:牧户对减畜的支持态度主要与家庭劳动力负担系数、草场承包规模、联户情况、草场健康状况以及牲畜规模呈正相关,与草场租赁情况呈负相关;而牧户对减畜的受偿意愿额度主要由牧户受教育年限、家庭牧业收入、草场承包规模、牲畜规模以及联户情况等决定;根据CVM法估算了被访牧户的受偿意愿的期望值为E(WTA)=12.61元/亩,而通过Tobit模型计算了被访牧户户均理论受偿意愿值为WTA=12.16元/亩,但在政策实施中玛曲县草畜平衡奖励标准为2.18元/亩,进一步说明现行补偿标准明显偏低。  相似文献   

10.
基于P-S-R模型,分别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信息熵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最小信息熵原理综合为组合权重;采用属性识别模型进行指标评价,建立草原生态安全评价的熵组合权重属性识别模型(AR-CWE)。结果表明: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的整体草原生态安全状况处于较差状态;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乡镇集中于纯牧区,较差乡镇集中于半牧区,而较好的乡镇则集中于农区;通过对各乡镇的草原生态安全状况分析,发现降水和气温变化、人口素质、农牧民收入方式、牲畜超载率和草原退化率是影响各乡镇草原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农牧民作为肉苁蓉种植行为的决策者及受益者,是否进一步扩大种植不仅关系到自身经济效益,还直接关系到肉苁蓉产业与沙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基于荒漠肉苁蓉主要产地内蒙古阿拉善盟372户农牧民的调查数据,选择二元Logistic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剖析政府政策、效益认知对农牧民扩大肉苁蓉种植意愿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  相似文献   

12.
文中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利用北方农牧交错区宁夏盐池县与内蒙古鄂托克旗329份农牧民调查数据,对农牧民生计资本与生计稳定性以及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测度,分析了生计稳定性以及生计资本与生计稳定性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结果 表明:1)北方农牧交错区农牧民生计资本总值普遍不高,样本均值介于0.21-0.27之间,且生...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17年赴禁牧区宁夏盐池和草畜平衡区内蒙古鄂托克旗获取的307份农牧户调研数据,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分析草原生态补奖认知、收入影响、个人特征及家庭特征等因素对两区域农牧户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满意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禁牧区与草畜平衡区农牧户对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满意度存在差异,禁牧区农牧户满意度高于草畜平衡区; 2)补奖认知、收入影响和家庭特征对两区域农牧户满意度均具有显著影响,个人特征对禁牧区农牧户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补奖对家庭重要程度、补奖的及时性和对成本上升的弥补效果对两区域农牧户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政府的监管力度、户主年龄、受教育年限和草地面积对禁牧区农牧户满意度影响显著,从事养殖业人数、养殖规模和收入变化对草畜平衡区农牧户满意度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4.
15.
16.
农牧民生计资本是可持续生计研究框架的基础,决定了农牧民家庭生计策略的选择与结果。文中运用问卷调查与入户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新疆生态旅游发展典型区域内参与旅游业牧民生计资本的实证研究。通过采用计算赋值与标准化的数据预处理方法,借助社会统计软件工具,对样本牧民的生计资本水平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样本生计资本总值仅为0.249,处于较低水平状态,其中物质资本水平最低,人力资本水平最高;不同生计资本水平的牧民分布很不均衡,自然资本和物质资本在0.2以下水平的牧民累积百分比分别为52.7%和79.1%;牧民家庭特征中家庭人口数最多的牧户生计资本总值最低,民族及调查区域的生计资本水平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7.
18.
基于内蒙古372户牧民的抽样调查数据,采用熵值法评估了牧民生计资本状况,随后检验了生计资本对牧民减畜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1)牧民生计主要依靠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其次是社会资本和物质资本,最后是自然资本。2)生计资本中社会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能显著促进牧民减畜意愿,自然资本则反之。其中,社会资本中的社会网络和参与集体活动情况、物质资本中的牲畜数量、人力资本中的劳动力数量、金融资本中的家庭现金收入均能显著促进牧民减畜意愿,自然资本中的草场面积和草地质量能显著抑制牧民减畜意愿。  相似文献   

19.
生态移民是解决迁出地生态环境与贫困人口问题的重要举措。研究移民意愿对于生态移民后续发展与迁出农户甄别具有重要意义。以原州区三营镇金轮村为例,通过构建指标体系,运用Logistic二元回归模型,对金轮村296户农户的移民意愿、留居意愿和生态移民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户主年龄、搬迁后产业发展情况、家庭人均纯收入、家庭主要收入方式是影响农户搬迁意愿的主要因素,户主年龄较小,或搬迁后农户拥有的生计产业越多,农户生态移民意愿越强; 2)移民工程对农户原居住地生态环境改善作用显著,但农户生计没有得到解决,影响了移民稳定性; 3)有51. 01%的农户表示想迁回原居住地,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居住条件、灌溉条件是影响农户留居意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Vertisols and vertic clays represent a vast crop production resource (300 million hectares world-wide) that is underutilized, mainly because of problems with soil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particularly relating to water) and weeds. These montmorillonitic clays are generally more fertile and have higher water-holding capacities than many tropical soils, but they are difficult to manage as they are very sticky when wet and hard and cloddy when dry. Research in Ghana has shown that it is technically possible to increase crop yields by 90% in normal wet seasons by using raised (camber) beds to control water, but further increases in yield potential are prevented by highpopulations of Cyperus rotundus L. and Imperata cylindrica (L.) Raeuschel. These challenges have been addressed by research on farms and on a research station to determine the effectiveness of glyphosate and camber beds for weed and water management and crop production in maize-based farming systems. Field trials have shown that tuber populations of C. rotundus could be reduced by 95% after glyphosate at 1.8 kg a.e. ha-1 was applied at the beginning of four cropping seasons during 1997 and 1998. The combination of glyphosate for weed control and camber beds to shed excess water produced maize grain yields of 3.5 t ha-1 - a significant increase over the typical yields of ~1.0 t ha-1 withtraditional methods ofhoe-weeding onflat land. Economic evaluations have shown that the returns to small-scale farmers could be considerably increased by the use of glyphosate for weed contro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