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基于土地利用现状和地形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选用Voronoi图的变异系数(Cv)、最大斑块指数(LPI),斑块密度(PD),面缘比(AP)等指数系统地研究了半干旱农牧交错区-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半干旱农牧交错区的居民点数量、平均规模与变异系数等的空间分布表现为较强的自然地理因子相关性,具体讲居民点数量、平均规模等与地貌区域、海拔、坡度、坡向等密切相关;在平均海拔地区、低坡度地区、南面坡地区的居民点分布具有密度大、平均规模大、集聚程度高的特点;最大斑块指数的大小与居民点的立地环境有一定的关系,立地条件差的地区的最大斑块指数较小,反之亦然;斑块的复杂性与自然条件也有一定的关系,自然条件较好的低坡度、低海拔、南坡、黄土丘陵等地区的面缘比较小,其它地区则较大;居民点的分布整体表现为集中分布,集聚性的强度具有随自然环境条件的下降而增强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评估是释放农村建设用地潜力、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的科学前提.本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综合考虑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土地利用状况等因素,结合人均用地标准测算法和综合指标法,以地市级行政区为研究单元,对内蒙古自治区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进行评价,按照整治后适宜性方向,将全区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划分为粮农优先区、牧草优先区、城镇优先区和综合保育区四类,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兰州市黄裕乡农村居民点整理项目为例,运用案例分析法对项目的组织运作、空间布局、资金筹集和利益分配模式进行纵向分析.结果表明:1)黄裕乡农村居民点整理属于政府主导型组织模式,滚动式搬迁和城镇培育型相结合的运作模式,耕地占补平衡下的拆村并点型布局模式,政府包揽型资金筹集模式和多主体分层型利益分配模式;2)黄裕乡整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农村居民点整理存在的共同问题,主要表现为运作主体单一,空间布局长远考虑不足,指标流转收益功能受限,利益分配关系复杂;3)未来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改进需围绕规划先行,促进指标交易跨区域流转,加强农民参与,寻求政策支持,引入市场力量等几个方面综合进行,从而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优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基于RS 与GIS 的石家庄市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993年TM和2000年ETM+图像为信息源,分析了石家庄市区1993~200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以居民点和耕地为主;7年间,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加强,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增加了5.49%;耕地、林地和园地减少,耕地减少最多,耕地和园地主要转为居民点,林地转为居民点和未利用土地。  相似文献   

5.
以1990年和2007年TM/E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人机交互解译的方法得到研究区2期土地利用现状图;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天山北坡绿洲城镇用地的扩展采用土地扩展集中指数、土地利用动态度和相对变化率等方法进行分析;同时采用主成分法对城镇用地扩展的驱动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建设用地中的城镇、农村居民点及其他建设用...  相似文献   

6.
研究农作物布局可为区域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对促进乡村振兴和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陕北地区为研究区域,以谷子、马铃薯、苹果3种农作物为研究对象,选取8个主要的水土光热条件因子,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主要农作物水土光热条件适宜性评价体系,建立了作物综合适宜度评价模型,计算了500 m×500 m单元的适宜度及空间分布,采用自然断点法研究了3种作物的空间精准布局。结果表明:3种作物的适宜度均在0.78以上,均值表现为谷子>苹果>马铃薯。谷子适宜度从东南向西北递减,最适宜区在东南沿黄地区;马铃薯适宜度从西南向东北递减,最适宜区域主要分布在山区;苹果适宜度从北向南升高,最适宜区域主要在东南部地区。西部白于山区和东南部黄龙山区海拔较高的地区宜种植马铃薯和苹果,东部沿黄地区宜种植谷子和苹果。在精细化布局中,谷子主要位于东部的大部分县区和南部的北洛河流域,马铃薯主要位于西部以及北部地区的河流周围,苹果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区以及中部和北部的部分县区。  相似文献   

7.
在陕西省陇县土地利用数据和1∶5万地形图的基础上,利用ArcGIS 9.3软件和Spss17.0软件探讨不同海拔、坡度与坡向上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特征及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除林地、草地外,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分布主要集中在海拔小于1300m、坡度小于15°的区域中;耕地在平地占优势地位,其他坡向级别中林地占最大比例,其次是耕地和草地,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分布较少。耕地、林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未利用土地与海拔相关关系均达显著水平;除水利设施用地外其余各类土地利用类型与坡度均显著相关;除耕地、草地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外,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与坡向的相关关系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以新疆为研究区,利用2015年逐日积雪产品MOD10A1/MYD10A1数据,通过积雪持续时间比率法提取研究区雪线,并运用克里金插值法建立新疆区域雪线场,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雪线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经分析得出:普通克里格插值法建立的新疆雪线场MAE(平均绝对误差)为4.49 m,RMSE(均方根误差)为48.93 m,其误差满足本研究的精度需求;从整个研究区分析,雪线高程呈现出北低南高,西高东低的布局,其值在3 000~5 600m,具有典型的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的分布特点,同时雪线场南部分布密集北部稀疏;从局部区域分析,天山山区雪线高程南高北低、东高西低,昆仑山区中间高、两边低,阿尔泰山区西北向东南依次降低;各个区域雪线分布差异较大,其内部分布复杂,雪线高程高低交错。  相似文献   

9.
和林格尔县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估算及修正系数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合理地估算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现实潜力,有助于土地整治规划的科学编制。文中以和林格尔县为例,采用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从引导和限制两个互斥面建立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逐级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的估值修正,同时对各层级的修正系数进行关联分析,以期获得更加贴近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结果表明:1)和林格尔县各乡镇综合修正系数介于0.0558~0.1179之间,呈现出较为显著的区域差异;2)和林格尔县农村居民点整理面积经综合修正后,可净增加耕地面积508.19hm~2,修正后增加的耕地系数为9.37%;2)绝大多数分项修正系数与综合修正系数有较高的贴近值,其中引导性、限制性分别与综合修正系数的关联值为0.8911和0.7443。  相似文献   

10.
典型黑土区坡耕地土壤侵蚀对土壤有机质和氮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基于对黑土区松花江流域东山沟小流域坡耕地耕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及土壤侵蚀速率的分析,研究了坡耕地土壤侵蚀强度与土壤有机质、氮素含量的相关性及坡面侵蚀、沉积对土壤有机质和氮素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侵蚀强度在流域分布呈现上游>中游>下游;土壤侵蚀强度沿坡面分布呈现出较弱—强—弱的变化趋势,存在明显的侵蚀强弱交替变化规律。小流域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含量空间分布特征与土壤侵蚀强度分布特征相对应,表现为流域上游<中游<下游;三种土壤养分沿坡长分布呈现较高—低—高的变化趋势。土壤侵蚀速率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碱解氮含量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证实了土壤侵蚀是影响我国东北典型黑土区土壤质量下降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运用聚集分形理论对旅游吸引物系统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和描述,不仅可以整体上揭示区域旅游吸引物发展的空间集聚特征,并且能定量识别差异化旅游吸引物类型的空间结构特征.以北京市5种类型的旅游吸引物(共1057处)为研究对象,运用聚集分形维数测算方法,从北京市旅游吸引物系统整体分布格局和各类型差异化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特征两个层面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北京市旅游吸引物系统整体具有显著空间聚集分形结构特征,距城市中心2.43km范围内,旅游吸引物呈松散离散分布,而2.51km至市域范围,旅游吸引物系统结构向心性强呈集聚紧凑分布.观光旅游、主题活动、康体健身旅游吸引物均以城市中心为核心逐步分散布局于主城区内,呈现出紧凑的集聚式分布特征;度假疗养吸引物集聚分布于小汤山地区,沿半径方向吸引物密度递减;民俗体验型旅游吸引物系统以雁栖镇为重心沿半径方向密度小幅度递减,空间分布基本呈均衡状.通过对旅游吸引物系统分形特征的测算研究,刻画出了系统的空间特征及分异趋势,为区域内旅游吸引物系统的空间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引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西海固回族聚居区空间分布研究对该地区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优化居民点空间布局和编制生态移民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借助ArcGIS的空间分析和统计方法分析西海固回族聚居区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西海固回族聚居区空间分布整体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特征,分布密度呈现北、西、南三面高,东部低的“扇形”特征.另外,受坡度、海拔、河流水系和道路交通的影响较大,具有强烈的低坡度、低海拔的区位取向以及明显的河流、道路趋向性分布特点.影响回族聚居区空间分布的因素有:历史演进、人地关系演变、宗教文化和政策制度.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贵阳市地衣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特征,采用样方法和样线法进行实地调查。利用分子生物学、形态学等方法并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对该研究区的地衣进行分类鉴定和整理。研究结果表明:贵阳市地衣物种资源丰富,共发现地衣12科18属36种,包括贵州新记录科2个,新记录属2个,新记录种21个;优势科为梅衣科(Parmeliaceae)、蜈蚣衣科(Physciaceae)、石蕊科(Cladoniaceae),优势属为哑铃孢属(Heterodermia Trevis.)、石蕊属(Cladonia P. Browne)。研究区地衣根据生长形式类型分为枝状、叶状和壳状3种类型,其中叶状和枝状地衣种类最多,占总种数的52.78%、36.11;根据着生基物类型分为土生、石生和树生3种类型,其中树生地衣种类最多,占总种数的61.12%。该地区地衣区系被划分为世界广布成分、环北极成分、温带成分、泛热带成分和东亚成分5个类型;通过与贵州省内其他5个地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贵阳市与黔西南州、遵义市、黔东南州属的相似性最高,与遵义市和铜仁市种的相似性最高。该研究为贵阳市及贵州省后续对于地衣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在人口的压力下,土地后备资源日益短缺,退化严重。我国农村居民点普遍存在闲散地、废弃地等浪费现象,农村居民点整理问题已成为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文中以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为研究区域,通过从784户农户的调查问卷中提取数据,运用logistic二元逻辑回归模型,分析了个人特征变量和家庭特征变量、居民现居住房特征变量、政策特征变量和其他特征变量对居民点整理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此研究区域内,73%的农户愿意进行居民点整理,年龄、家庭年收入和现居住房建筑结构对农户的整理意愿影响最明显。年龄越大、家庭年收入越高、对现居住房建筑结构越不满意的农户进行居民点整理的意愿越强,其中年龄在35-50岁之间、家庭年收入在15000元以上、现居住房为土坯房或片石结构的农户整理意愿最强;通过农村居民点整理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有助于了解农户进行居民点整理的动因,有利于引导农户合理进行农村居民点整理。  相似文献   

15.
采用痕迹样方和对照样方分析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狼(Canis lupus)的生境选择及其季相变化。结果表明:春季,狼选择海拔900~1 000 m的山坡和山顶,距离水源2~4 km,道路0.5~1 km,居民点2~4 km及隐蔽级高(0.9~1)的区域;夏季,选择山坡和山沟、海拔900~1 000 m、与水源距离≤2 km、距离道路1.5~3 km、与居民点的距离4~6 km;以及隐蔽级高(0.9~1)的地域;冬季,选择山坡和沙丘、海拔≤800 m、与水源距离≤2 km、与道路的距离1.5~3 km、与居民点的距离2~4 km、隐蔽级在0.5~0.9的区域。主成分分析表明,春季狼生境选择主要受人为干扰的影响,夏季主要受水源因子干扰的影响,冬季主要受食物干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以1990和2007年TM/E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人机交互解译的方法得到研究区2期土地利用现状图,然后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天山北坡绿洲城镇用地扩展及其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0-2007年,土地利用动态明显;耕地、草地和沙地面积变化最大,耕地、林地和草地是建设用地的主要来源。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  相似文献   

17.
农村居民点整理是农村土地整治的一项重要内容。文中以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为研究区域,在运用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测算出农村居民点整理理论潜力的基础上,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理论潜力进行修正测算,得到较为符合实际的可实现潜力。并且在可实现潜力数量级别的基础上,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进行最终潜力级别的划分。结果表明:1)受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制约,秦州区农村居民点整理理论潜力转化为可实现潜力的能力较小,可实现潜力不足理论潜力的一半;2)多因素综合影响下的潜力级别与可实现潜力数量级别有一定差异,前者更符合当地实际。  相似文献   

18.
以新疆为研究区,利用2015年逐日积雪产品MOD10A1/MYD10A1数据,通过积雪持续时间比率法提取研究区雪线,并运用克里金插值法建立新疆区域雪线场,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雪线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经分析得出:普通克里格插值法建立的新疆雪线场MAE(平均绝对误差)为4.49 m,RMSE(均方根误差)为48.93 m,其误差满足本研究的精度需求;从整个研究区分析,雪线高程呈现出北低南高,西高东低的布局,其值在3 000-5 600m,具有典型的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的分布特点,同时雪线场南部分布密集北部稀疏;从局部区域分析,天山山区雪线高程南高北低、东高西低,昆仑山区中间高、两边低,阿尔泰山区西北向东南依次降低;各个区域雪线分布差异较大,其内部分布复杂,雪线高程高低交错。  相似文献   

19.
基于旅游景点兴趣点数据,以陕西省107个县为研究对象,利用空间分析方法探究景点空间分布特征,引入地理探测器模型识别景点空间分异机制,旨在明确陕西省县域旅游景点空间分异与影响机制,为景点布局建设与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景点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型,不均衡状况突出,呈现"宝塔"状分布格局,关中景点集中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20.
 肾形肾状线虫(Rotylenchulus reniformis)是一种重要的蔬菜线虫,寄主范围和分布很广。本文根据形态学特征和形态测量将来自浙江省杭州市蔬菜上的肾状线虫群体鉴定为肾形肾状线虫,为浙江省首次报道。该群体的形态学特征及形态测量值与模式标本基本吻合,个别形态测量值(比值)有变异。通过对该肾形肾状线虫群体的rDNA中ITS区和编码28S RNA基因中的D2D3区的PCR扩增和序列测定,明确二序列长度分别为808 bp和786 bp;序列分析发现该群体ITS序列与肾形肾状线虫种内一些两性生殖群体的亲缘关系较近,同源性高达99.5%~100%,而与一孤雌生殖群体同源性为92.4%;编码28S RNA基因中的D2D3区与已报道群体的同源性达到99.4%,相似度较高;本研究还发现杭州肾形肾状线虫群体的寄主涉及11个科16个属的果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