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水稻不同种植方式群体质量差异比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试验以早熟晚粳品种9998—3为供试材料,研究水稻在直播、抛秧、机插、手栽四种不同种植方式下群体茎蘖动态、分蘖受生特点、叶面积指数变化和干物质积累及运转规律、穗层整齐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团子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机插稻、手栽稻成穗率、单穗重、总卡正数均比直播稻、抛秧稻高;结实车和千粒重差异均较小,其中结实率呈现直播稻〉手栽稻〉抛秧稻〉机插稻的趋势,千粒重呈现手栽稻〉直播稻〉抛秧稻〉机插稻的趋势;直插稻单位育效穗数最高,机插稻和抛秧稻的相近,手栽稻最低;机插稻、手栽稻的产量均较高,抛秧稻的次之,直播稻的景低。  相似文献   

2.
对姜堰区246户农户、125.38 hm2水稻不同种植方式进行了随机调查。结果显示,在高产水平上,机插秧的产量略低于抛秧,但比直播稻高31.0 kg/667 m2;在中、低产水平上,机插秧的产量略高于抛秧,比直播稻高50.0 kg/667 m2左右。机插秧的成本比抛秧、直播方式低,而净效益却比抛秧高48.2元/667 m2,比直播稻高166.8元/667 m2。表明机插是姜堰区目前3种主要种植方式的最佳选择,也是今后水稻机械化生产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苏北沿海地区稻作方式现状及发展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当前苏北沿海地区水稻种植方式多元化、轻简化、粗放化发展的特点,综合评价了手栽稻、抛秧稻、机插稻、直播稻等主要稻作方式的技术优势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加快推广机插秧、切实控制直播稻、巩固提高抛秧稻 、补充应用手栽稻"的应用建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稻作方式对水稻扬粳805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方法]通过机插、抛秧、直播3种稻作方式种植,系统比较了不同稻作方式对扬粳805的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结果显示,不同稻作方式扬粳805的生育期、分蘖发生动态、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有差异,产量表现为抛秧机插秧直播稻。[结论]研究结果为水稻扬粳805大面积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从响水县机插秧、手栽秧、抛秧、直播稻四种稻作方式的演变过程、面积变化特点、苗情动态分析、产量构成因子、穗部性状表现、种植效益分析等六个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明确提出了抛秧稻将作为响水县稻作方式的一种辅助形式,机插秧将作为响水县主要的稻作方式,要加大推广和发展的力度。  相似文献   

6.
江苏直播稻发展历程回顾、弊端分析及其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阐述了人工栽插、抛秧、机插秧、直播稻等几种稻作方式在江苏的应用情况,以及直播稻在江苏省的发展历程,对江苏省直播稻迅速发展的原因、生产中存在的弊端以及生产效益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控制直播稻盲目发展的一些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7.
江苏稻作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系统调查分析了江苏省机插稻、手插稻、抛秧稻、直播稻、套播稻五种不同稻作技术方式的应用面积、成本、产量、效益等综合表现,对不同稻作技术方式理论研究与技术体系发展以及演变进程进行了综合评价。从保障粮食安全,发展现代农业要求出发,提出稳定发展江苏水稻生产的稻作技术方式发展思路、措施与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杂交水稻》2015,(1):34-38
对手栽、抛秧、机插、直播等4种种植方式进行了对比试验,系统比较了不同稻作方式对丰两优香1号的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丰两优香1号的产量手栽和抛秧最高,机插其次,直播最低,产量差异主要来源于每穗总粒数;生育期、分蘖发生动态、干物质积累以及抗倒能力等生长发育指标不同种植方式间都有较明显的差异。根据丰两优香1号不同种植方式产量与生长发育特性的差异,提出了相应的高产技术策略。  相似文献   

9.
机插稻基本苗及不同种植方式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秧板载苗量、取秧面积、穴距三因素及其配套角度,研究了机插稻基本苗,提出了机插稻基本苗三因素指标,并通过机插、抛秧、水直播方式的对比分析,明确了机插稻叶面积、茎蘖动态、干物质生产、产量构成等群体质量指标。  相似文献   

10.
从秧板载苗量、取秧面积、穴距三因素及其配套角度,研究了机插稻基本苗,提出了机插稻基本苗三因素指标,并通过机插、抛秧、水直播方式的对比分析,明确了机插稻叶面积、茎蘖动态、干物质生产、产量构成等群体质量指标。  相似文献   

11.
施氮量和直播密度互作对水稻产量形成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旨在阐明施氮量和直播密度互作对水稻产量形成特征的影响。【方法】以优质食味粳稻南粳9108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施氮量处理,即N_1(0kg/hm^2)、N_2(150kg/hm^2)、N_3(225kg/hm^2)、N_4(300kg/hm^2),5个直播密度处理,即D_1(90×10~4/hm^2)、D_2(180×10~4/hm^2)、D_3(270×10~4/hm^2)、D_4(360×10~4/hm^2)、D_5(450×10~4/hm^2)。【结果】随施氮量增加,机直播稻产量增加。在N_1、N_2和N_3施氮量下,机直播稻产量随直播密度增加先增后降,分别在D_4、D_3和D_2密度下获得最高产量,其最高产量分别为6.74、7.78和8.93 t/hm^2;在N_4施氮量下,水稻产量随直播密度增加而降低,在D_1密度下获得最高产量,为9.55 t/hm^2。不同施氮量下采用适宜直播密度可以提高水稻产量,其中N_4施氮量配套D_1直播密度机直播稻产量最高,其有效穗数适宜,穗型较大,生育中后期LAI较大、光合势高,生育后期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和干物质积累量等指标均较优。【结论】机直播稻在300 kg/hm^2的高氮水平下易取得高产,配套适宜直播密度可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但从稻田绿色生产和节本增效角度考虑,机直播稻适当降低施氮量至225 kg/hm^2,配套180×10~4/hm^2直播密度仍可获得9 t/hm^2左右的产量,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以南粳910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稻作方式对优质稻品种产量、品质及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稻作方式实收单产由高到低依次为钵苗机插、毯苗机插、稻鸭共作和稻虾共作;整精米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稻鸭共作、稻虾共作、钵苗机插和毯苗机插,垩白粒率及垩白度表现为钵苗机插最高、稻鸭共作最低,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稻米的外观品质表现较好。稻田综合种养模式降低了南粳9108稻米的蛋白质含量和直链淀粉含量,适当提高了稻米的胶稠度,稻米RVA特征谱表现出消减值降低和崩解值提高,改善了蒸煮食味品质。经济效益由高到低依次为稻虾共作、稻鸭共作、钵苗机插、毯苗机插,综合种养模式的效益明显高于单一种稻模式。  相似文献   

13.
机插粳稻新品种比较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粳稻新品种机插种植比较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扬粳687、大粮203全生育期131~133 d,早熟;其余品种全生育期141~150 d,比扬粳687、大粮203迟熟10 d以上。早熟比迟熟品种产量相对要低,中稻1号产量最高,大粮203产量最低。中稻1号、淮稻5号、宁粳4号综合表现较好,适宜大面积推广,其余品种需扩大示范或再示范。  相似文献   

14.
淮北地区秸秆全量还田机插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淮北地区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机插稻高产栽培关键技术,于2011-2014年进行专题试验,研究比较了不同栽培措施对机插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粳7号、宁粳4号、连粳11号综合性状好,易于实现机插高产稳产;机插稻产量随播期的推迟而下降,采用柴米河基质和远大基质育壮秧可显著增产;机插株距11.7 cm×13.0 cm实产最高,产量与施氮量成抛物线关系,以纯氮用量22.5 kg/667 m2的处理产量最高;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干湿交替的节水灌溉模式显著增产8.70%;施用硅肥、矮壮丰、碧护均有显著增产效果。因此,淮北地区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应选用机插高产品种,适期早播密植,适当增施氮肥,实施节水灌溉,配套基质、硅肥及生化试剂的合理使用,可促进机插稻大面积平衡高产。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发展农业和有机栽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常规香稻品种19香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有机栽培条件下不同机械种植方式(DD,旱插秧机旱插秧;DW,水插秧机旱插秧;D,机械旱直播;CK,常规水插秧)对香稻品种产量、品质及香气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DD处理水稻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均无明显差异,D处理水稻产量显著下降;DD、DW和D处理的水稻香气合成关键基因BADH2表达受到抑制,从而明显提高了稻米香气,其中,DD处理香气物质(2-乙酰-1-吡咯啉)含量最高。综上所述,旱插秧机旱插秧适宜作为有机栽培条件下机械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16.
免耕套种与秸秆还田对水稻生长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稻麦两熟条件下,研究了麦田免耕套种水稻与秸秆还田对水稻生长和稻米品质的影响。与移栽稻相比,免耕套种水稻株高较低,单茎叶面积略小,生物量低,但生育后期干物质累积量增加迅速。第1年免耕套种秸秆还田的产量最高,翻耕移栽秸秆还田的产量略高于移栽秸秆不还田的产量,但随着连续免耕时间的延长,第2年免耕套种的产量降低。在单位面积穗数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免耕套种水稻每穗实粒数较少,千粒重较高,套种水稻可获得较高产量。水稻免耕套种可明显改善稻米的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提高出糙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降低垩白率和垩白度。翻耕移栽秸秆还田也能提高整精米率,降低垩白率和垩白度。水稻免耕套种和秸秆还田可提高稻米蛋白质含量,降低直链淀粉含量,使胶稠度变软,稻米品质变优;而水稻移栽秸秆还田条件下蛋白质含量提高,直链淀粉含量略增,胶稠度变硬,食味品质有变劣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南方杂交稻机插目前仍然以毯苗育秧机插为主,采用撒播育秧,无法实现杂交稻稀播少本种植,制约了杂交稻的推广以及杂交稻机插产业化的提升。在多年对毯苗机插技术研究的基础上,中国水稻研究所研发了精准播种育秧机插技术,突破了杂交稻毯苗育秧机插技术的瓶颈。该技术改变传统流水线撒播为定向定位条播,显著降低了机插播种量,提高了机插秧苗质量。同时配套相应机插技术实现了杂交稻少本均匀种植,漏秧率降低到5%以下,并提高了机插群体均匀度。2019年和2020年示范试验结果表明,精准播种育秧机插技术可节省用种量29.2%,提高产量10.2%,节本增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试验结果表明,两个高RA型甜菊品种的含甙总量(TSG)和RA含量占TSG含量比重总趋势是均随着田间植株生长而递增,ST含量占TSG含量比重总趋势则是随田间植株生长而递减。守田3号TSG含量在80d时达最高,RA含量占TSG含量比重在130d时(现蕾期)达最高,ST含量占TSG含量比重在100d时降至最低。谱星1号TSG含量也在80d时达最高,RA含量占TSG含量比重、ST含量占TSG含量比重在100d时升至最高和降至最低。试验结果对于选择最佳收获期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对机插秧和手插秧的产量性状和种植效益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机插秧穗数低于传统手插秧,总粒数、结实率及千粒重三项指标均比手插秧偏高,产量高于手插秧;从产出情况来看,以机插秧稻作方式较高,为1 353元/667 m2比手插秧方式增43.6元/667 m2,增幅为3.3%。介绍了机插秧生产优势及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