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江苏水稻恶苗病病原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江苏13个地区采集677份水稻恶苗病标本,分离获得548个单孢菌株.参照Booth分类系统,这些菌株被鉴定为6种镰刀菌,其中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占60 8%,其他分别为雪腐镰刀菌(F.nivale)、半裸镰刀菌(F.semitectum)、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砖红镰刀菌(F.lateritium)和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不同地区病害样本上镰刀菌种类及其比例存在一定差异.接种试验表明,串珠镰刀菌是水稻恶苗病的主要致病菌,其他镰刀菌均不能引起典型的徒长症状或不致病.  相似文献   

2.
据全国小麦赤霉病研究协作组的研究结果,初步明确我国赤霉病穗腐镰刀菌种有18个,其中致病力强的和中等的各5个,优势种为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abe).江苏农学院1976年度的菌系研究证明,江苏省各地区的小麦赤霉病致病菌种中,禾谷镰刀菌为优势种,约占95%以上.我们从全省各地区收集的49个禾谷镰刀菌菌株,利用改进的抗赤鉴定技术,在不同抗性的小麦品种上进行致病力测定,以期对抗赤霉病育种和抗病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10株镰刀菌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镰刀菌菌株间的系统发育关系。[方法]采用氯化苄法从分离的10株镰刀菌菌株中提取基因组DNA,对其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进行PCR扩增和序列测定。采用Blast方法将测序结果在GenBank中进行同源搜索,采用邻接法构建其与相关菌株的ITS序列系统发育树。[结果]供试菌株分别位于系统发育树的3个分支上,7株与腐皮镰刀菌为一个分支,序列相似性为98.61%~100%。菌株F94与尖孢镰刀菌为另一个分支,序列相似性为100%。菌株F83和F97与Fusarium incarnatum为另一个分支。各分枝内序列相似性均较高,为97.61%~100%,而不同分枝间菌株序列相似性较低。[结论]ITS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可为镰刀菌属种的鉴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山橙(Melodinus suaveolens Champ.ex Benth)中分离对植物病原真菌具有拮抗活性的内生真菌,为研发新型高效生物农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培养法对山橙进行内生真菌的分离与纯化,结合菌种形态学和18S rDNA序列比对对其内生真菌进行鉴定;采用平板对峙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内生真菌对香蕉枯萎病4号小种、香蕉炭疽病菌和火龙果溃疡病菌等13株供试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从山橙的根、枝和叶中分别分离得到4、5和11株共20株内生真菌,平板对峙测定结果显示其中的菌株M4对白腐盾壳霉菌、向日葵霜霉病菌、禾谷镰刀菌、茄子黄萎病菌、水稻稻瘟病菌和火龙果溃疡病菌等6株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率均在30.00%以上,表现出较好的抗菌活性.结合形态特征与18S rDNA序列分析鉴定,确定菌株M4为Phanerochaete sp.,其菌株发酵液在20 mg/mL浓度下对马铃薯黄萎病大丽轮枝菌、马铃薯黑白轮枝菌、禾谷镰刀菌、茄子黄萎病菌、西瓜枯萎病菌、马铃薯立枯丝核菌和香蕉枯萎病4号小种等7株病菌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对禾谷镰刀菌的抑制效果最佳,抑制率为40.92%,显著高于对其他病原菌的抑制率(P<0.05).[结论]山橙内生真菌富含抑菌活性菌株,蕴藏着潜在的抑菌活性物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正> 小麦赤霉病的病原菌有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abe)、燕麦镰刀菌〔F. avenaceum (Fr)Sacc〕、串珠镰刀菌(F. monili formeSheld)、黄色镰刀菌〔F. culmorum(W.G. Smith) Sacc〕等.我省的菌系种类经芜湖市卫生防疫站分离鉴定结果为:禾谷镰刀菌占90.8%、燕麦镰刀菌占3%、串珠镰刀菌占1.9%、黄色镰刀菌占0.1%. 我们于1977年和1978年对本省不同地区的菌株进行了致病性的研究,现将结果整理于下. 一、1 77年的研究(一) 材料和方法试验用的禾谷镰刀菌株,由芜湖市卫生防疫站提供,共10个菌株,各菌株的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离鉴定辣椒枯萎病主要致病菌,探寻能够有效抑制该致病菌的生防菌株.[方法]采用植物病害组织致病菌划线分离方法分离致病菌,经形态学以及ITS区域PCR检测,确定菌株属性,通过平板拮抗筛选,确定对该致病菌具有拮抗作用的农用生防菌株.[结果]初步鉴定该致病菌为尖孢镰刀(Fusarium oxysporum),将该致病菌与11株农用微生物芽孢杆菌和3株农用微生物木霉菌进行拮抗试验,发现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海洋芽孢杆菌(Bacillus marinus)、坚强芽孢杆菌(Bacillus firmus)、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6株芽孢杆菌对该致病菌拮抗效果明显,长枝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与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2株木霉菌对该致病菌具有明显的拮抗效果.[结论]筛选到了8株能够有效抑制该病原菌的生防菌株,为以后研究生防肥料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西瓜枯萎病菌分离及致病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自我国不同地区的西瓜枯萎病病株,进行了病原菌分离鉴定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西瓜枯萎病病原菌是尖孢镰刀菌,对西瓜幼苗的平均病株率为72.8%;分离到的茄镰刀菌和半裸镰刀菌对西瓜幼苗也有一定的致病力,造成西瓜幼苗下胚轴基部水浸状腐烂,平均病株率分别为18.1%和20.0%。尖孢镰刀菌不同菌株的致病力也存在差异,除来自海南的菌株外,来自其他各地区的菌株平均病株率均〉70%;只有采自海南的菌株中出现了对西瓜幼苗没有致病力的菌株,海南所有菌株的平均病株率仅为33%。2010年研究结果显示,来自海南的菌株与来自其他地区的菌株之间存在致病力差异。  相似文献   

8.
兰州百合枯萎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致病性测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为了明确引起兰州百合枯萎病的病原菌,对兰州百合枯萎病鳞茎及病田土壤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组织分离及土壤稀释法进行病原菌分离,回接试验测定致病性,病原菌的培养性状、分生孢子的大小等形态特征鉴定菌种.【结果】从病株鳞茎上分离得F1、F2、F3、F4共4种镰刀菌,分离频率依次为25%、15%、5%、5%,从土壤中分离出1株镰刀菌F5.经过致病性分析,鳞片刺伤后接种,鳞片发病率达100%,病情指数(DI)分别为85.42、80.83、75.83、64.58、82.08;鳞片无刺伤接种,鳞片发病率分别为85.71%、47.62%、42.86%、19.05%、57.14%,病情指数分别为(DI)分别为53.57、22.62、21.43、9.52、25.00.鉴定结果为F1:尖孢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F2:茄病镰刀菌(Fusarium.solani)、F3:三线镰刀菌(Fusarium.tricinctum)、F4:烟草镰刀菌(Fusarium.tabacinum)、F5:禾谷镰刀菌(Fusarium.graminearum).【结论】尖孢镰刀菌、茄类镰刀菌和禾谷镰刀菌的致病能力较强,为兰州百合枯萎病的主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一组防治西瓜枯萎病的微生物菌种进行鉴定。[方法]以西瓜专化型尖孢镰刀菌为研究对象,从海洋海绵共生菌和土壤样品中筛选到6株具显著拮抗西瓜专化型尖孢镰刀菌的活性菌株,并对该6株活性菌株进行分子鉴定。[结果]分子鉴定显示该6株活性菌株均属于芽孢杆菌属的物种。[结论]试验结果为西瓜枯萎病类安全高效的生物农药及功能型生物肥料的创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玉米青枯病人工免疫诱导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生物因子镰刀菌菌株F1和F5,针对玉米青枯病主要致病菌禾生腐霉菌(Pythium graminicola)和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进行诱导玉米抗青枯病技术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注射诱导接种法和土壤诱导接种法均能获得良好的免疫效果;以播前土壤诱导接种法为最佳,效果好,持效期长,当迟滞期为16d时,挑战后63d诱导效果仍为100%,土壤诱导接种法最佳迟滞期是16d,注射诱导接种法的最佳迟滞期是10d。  相似文献   

11.
通过番茄根际土壤细菌及内生细菌的分离共筛选到85株细菌。通过两点对峙法筛选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的拮抗菌株,根据生长速率法计算抑菌率,结果表明,6株生防细菌对禾谷镰刀菌都有抑制作用。选取其中2株FQD25、FQC7进行发酵液对禾谷镰刀菌的抑菌试验,结果表明,发酵液抑菌效果FQD25>FQC7。以抑菌效果好的FQD25为供试菌株制备发酵液,测定对另外4种病原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对4种病原真菌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进一步对菌株FQD25的功能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菌株FQD25具有固氮、解磷、产蛋白酶的功能及对四环素和链霉素具有抗性。通过FQD25发酵液土壤处理及多菌灵处理的室内盆栽试验表明,FQD25、多菌灵、清水的病情指数分别为50、59、85;FQD25发酵液和多菌灵1 500倍液防效分别为41.17%、30.58%。通过菌落形态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DNA分子生物学鉴定分析,初步鉴定菌株FQD25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  相似文献   

12.
抗氰烯菌酯的禾谷镰刀菌nit突变体的诱导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抗氰烯菌酯的禾谷镰刀菌nit突变体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将3个抗氰烯菌酯的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菌株分别在含氯酸盐的MMC培养基上培养,共获得了50个硝酸盐利用缺陷突变体(nit)。比较了抗性菌株的nit突变体与亲本在无性和有性阶段的主要生物学性状。【结果】抗性菌株的nit突变体与亲本在菌落生长速率、培养性状和致病性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某些突变体中,产孢量和产子囊壳能力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此外,禾谷镰刀菌对氯酸盐和氰烯菌酯之间没有交互抗药性,且抗性可以稳定遗传。【结论】可以将nit作为遗传标记来研究禾谷镰刀菌对氰烯菌酯的抗药性遗传学。  相似文献   

13.
沈瑞清  张萍  郭成瑾  张丽荣  康萍芝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6):8869-8870,8875
[目的]鉴定宁夏镰刀菌属真菌。[方法]采用实地考察、采集和分离培养鉴定的方法,研究了宁夏镰刀菌属真菌的种类、分布及其引起的植物病害。[结果]共鉴定出镰刀菌属真菌9种,分别为燕麦镰刀菌、同色镰刀菌、黄色镰刀菌、禾谷镰刀菌、串珠镰刀菌、雪腐镰刀菌、尖孢镰刀菌、茄类镰刀菌以及未定名镰刀菌属1种,它们分布于宁夏全区各地,引起30多种植物病害。[结论]宁夏镰刀菌属真菌种类较多,分布无地域特征,均为植物病原菌。  相似文献   

14.
引起小麦赤霉病的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 Schw.)的一个单芽管菌株FH_(22-1)在单孢分离的后代中出现与亲本性状明显不同的变异菌株。经鉴定,变异菌株与锐顶镰刀菌(F.acuminalum Ell.&Ev)相似。经三次连续分离证明,只能从亲本型菌株中分离出变异型菌株,其变异率为3.3-11.5%。  相似文献   

15.
云南省河口县香蕉枯萎病病原菌的分子鉴定及耐热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云南省红河州香蕉枯萎病病原菌的分类地位,从香蕉茎部分离纯化了疑似病原菌,经致病性测定后,采用ITS序列和形态相结合对分离的病原菌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从红河州香蕉枯萎病病原菌扩增了约700 bp片断,经序列分析该菌与尖孢镰刀菌的菌株Fusarium oxysporum K9,Fusarium oxysporum HLJ_10,Fusarium oxysporum strain TBCui等菌株的相似性均为99%。形态鉴定结果显示该菌菌丝有隔,孢子为镰刀状。结果证明该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的菌株。  相似文献   

16.
香蕉枯萎病致病菌筛选及致病菌浓度对香蕉枯萎病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通过筛选和鉴定香蕉枯萎病的致病菌株,之后接种不同浓度的病原菌孢子悬液,研究香蕉植株的发病程度,以期为香蕉枯萎病的田间诊断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室内筛选和盆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结果】从香蕉枯萎病病株的假茎基部分离筛选纯化获得了一株致病的尖孢镰刀菌菌株。盆栽回接该菌株35d后,有90%香蕉植株发病,香蕉死亡率高达70%,经鉴定确认该菌株为香蕉枯萎病致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FOC);本试验条件下,致病菌株的孢子悬液浓度为103CFU/g土时是香蕉枯萎病发病的临界浓度,当致病菌株的孢子悬液浓度不超过105CFU/g土时,香蕉枯萎病的发病指数随着病原菌孢子悬液浓度的加大而增加,当致病菌株的孢子悬液浓度超过105CFU/g土时,香蕉枯萎病的发病指数不再显著变化;香蕉根际土壤和土体土壤中的尖孢镰刀菌数量受致病菌株孢子悬液不同浓度的影响较大,接种病原菌孢子悬液不同浓度处理的根际土壤的尖孢镰刀菌数量是土体土壤尖孢镰刀菌数量的1.15—2.06倍,显著高于土体土壤尖孢镰刀菌数量。【结论】香蕉植株枯萎病是否发生与土壤本身的尖孢镰刀菌数量有关,发病程度高低决定于根际土壤中的尖孢镰刀菌数量,以上结果可为香蕉枯萎病的诊断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挖掘有用的射干内生真菌资源,并为其合理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从射干根中分离获得了1株内生真菌,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鉴定其属种,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发酵液对禾谷镰刀菌和小麦根腐离蠕孢的抑菌作用,并分析该菌株的聚酮合酶基因序列和生物学特性。【结果】结合形态学和ITS序列同源性分析将菌株鉴定为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该菌株的发酵液对禾谷镰刀菌和小麦根腐离蠕孢的菌丝生长有较好的抑制作用。SG5菌株的PKS氨基酸序列与Gen Bank所报道的层出镰刀菌的PKS序列相似性为99.7%。菌株最适生长的固体培养基为察氏培养基,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硝酸钾,最适pH为7;在NaCl质量分数≤1%的培养基上正常生长。【结论】该拮抗内生真菌是潜在的小麦病原真菌生防菌资源,具有一定的开发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西北地区冬小麦茎基腐病原是否存在假禾谷镰刀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并筛选出抗病种质资源.【方法】2015年和2016年从陕西、甘肃、宁夏、新疆冬小麦茎基腐病病株上分离得到了16株疑似假禾谷镰刀菌的纯菌株,对这些菌株采用小烧杯法测定致病性,结合翻译延长因子(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1-α,tef1-α)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和形态学特征对这些菌株进行了物种鉴定,并以38个小麦品种为供试品种进行抗病种质资源的筛选.【结果】16株纯菌株对冬小麦幼苗都有致病性,发病率大于70%,病情指数18.3~92.3.tef1-α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树中代表性菌株HYZ.3b和GenBank中的假禾谷镰刀菌序列以100%的支持率聚为一个分支;PDA培养基上菌落红色至深红色,大型分生孢子5~7个隔膜,孢子大小为43~90μm×2.7~5.4μm,与假禾谷镰刀菌的形态一致.因此将这些菌株鉴定为假禾谷镰刀菌.在38个供试小麦品种中未发现免疫及高抗品种,‘兰15’等6个小麦品种表现为中抗,占供试品种总数的15.79%;‘兰航选122’等23个小麦品种表现为感病,占供试品种总数的60.53%;其余23.68%的小麦品种均表现为高感.【结论】假禾谷镰刀菌是引起西北地区冬小麦茎基腐病的病原菌,其致病性强,导致冬小麦幼苗的发病率达70%以上。目前缺乏对假禾谷镰刀菌有抗性的冬小麦品种,应加强对抗病种质资源的选育工作.  相似文献   

19.
从小麦植株残体中分离筛选对禾谷镰刀菌有拮抗作用的菌株,并对抑菌活性进行初步研究,从而为禾谷镰刀菌所致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参考依据.采用平板稀释法和皿内对峙法分离获得一株禾谷镰刀菌拮抗菌株ZQT-31,根据形态、生理生化特征以及16S rDNA和gyrA序列分析将其鉴定为贝莱斯芽孢杆菌.菌株ZQT-31无菌发酵液对禾谷镰刀菌的菌丝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在稳定性方面,无菌发酵液中的活性物质对温度和酸碱度均具有一定的耐受性.通过PCR检测发现,菌株ZQT-31可能具有芽孢杆菌溶素及丰原素B合成相关基因.此外,菌株ZQT-31对链格孢菌等6种植物病原真菌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综上所述,贝莱斯芽孢杆菌ZQT-31对禾谷镰刀菌所致病害具有一定的生防潜力.  相似文献   

20.
采用2004年从土壤中分离出来的4个菌株11号、15号、16号、圆和从俄罗斯引进的2个菌株25K、PHT-M,以及春雷霉素、荧光菌、多抗霉素、百抗共10个菌株采用紫外光照法做抗利福平和硫酸链霉素的双标记菌株的筛选。筛选出的双标记菌株继续采用含菌平板抑菌圈法进行拮抗试验,共筛选出抗镰刀菌的菌株4种,最高抑菌率达7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