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牦牛新品种--"大通牦牛"是在青藏高原自然生态条件下,人工培育的第一个肉用型牦牛新品种,因其育成于青海省大通种牛场而得名."大通牦牛"是以农业部"六五"、"七五"、"八五"、"九五"重点畜牧项目"牦牛选育和改良利用研究"、"肉乳兼用牦牛新品种培育研究"、"牦牛新品种培育及其产肉生产系统综合配套技术研究"等项目的研究为基础,历经20多年辛勤努力而培育成功的.课题组经过捕获、驯化野牦牛、制作冻精、连续多年大面积人工授精,生产具有强杂交优势的1/2野血牦牛、有计划地组建1/2野血牦牛横交育种核心群、闭锁繁育、适度应用近交技术、强度选择与淘汰等主要技术手段,获得了生产性能高,特别是产肉性能、繁殖性能、抗逆性强、体型外貌与毛色高度一致、遗传性能稳定的含1/2野牦牛基因的牦牛新品种.20年来课题组从改变遗传结构和改善饲养管理条件加强培育措施两方面入手,围绕育种工作开展多项科学研究与试验①探索在家牦牛群体中导入野牦牛遗传基因提高家牦牛生产性能进而培育牦牛新品种的可行性;②探索野、家杂交优势产生的机理并加强野牦公牛站建设;③探索应用低代牛横交育种理论并组建1/2野血牦牛横交育种核心群;④强化选择与淘汰(公牛最终留种率11%、母牛淘汰率30%)加强后备种公牛培育;⑤进一步确定主选性状的育种指标;⑥建立野血牦牛繁育基地和试验扩大推广区等攻关技术.课题组不断解决培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疑难问题,从而使新品种牛群品质不断完善和提高,培育出了能适应高寒生态条件,具有良好的高山草场放牧性能,生产性能特别是产肉性能较高、遗传性稳定的"大通牦牛"新品种.该品种的育成填补了我国乃至世界上牦牛没有人工培育品种的空白,改写了牦牛没有内部品种结构的落后历史,更为重要的是它为牦牛的育种探索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大通牦牛”是青海省大通种牛场在中科院兰州兽医研究所与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的共同努力下,利用野牦牛生长速度、体重、抗逆性等性状平均遗传水平远高家牦牛而产生的选择差,导入野牦牛血液来提高牦牛生产性能,而人工培育的世界上第一个牦牛新品种———“大通牦牛”2004年通过了国家级新品种审定。真胃炎是“大通牦牛”在春秋两季多发的一种消化道疾病,近年来笔者在临床实践中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均比过去常规疗法的疗效好。治疗68例,治愈62例,治愈率91.2%。1症状急性病例病畜食欲减退,反刍减少、无力或停止,有时虚嚼、磨牙,并有前胃…  相似文献   

3.
朱国兴 《青海草业》2004,13(3):19-19
由青海省大通种牛场与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合作,经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培育的世界上第一个牦牛新品种——“大通牦牛”8月25日通过了国家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牛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  相似文献   

4.
大通牦牛是世界上第一个在高原高寒自然生态条件下用人工培育成功的牦牛新品种。自1983年起,大通种牛场和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及省畜牧兽医总站全面开展了牦牛新品种培育工作,连续执行农业部"六五"、"七五"、"八五"、"九五"重点项目,历经20多年成功  相似文献   

5.
青海高原大通牦牛的育种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海大通牦牛是目前在世界范围内首个人工培育的牦牛新品种,较其他品种的牦牛,大通牦牛具有优良的数量性状与生产性能。本文总结大通牦牛的育种进展,包括大通牦牛的外貌特征、育成过程、生长发育规律、生产性能、生物技术在其育种中的应用以及育种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其前景的展望。  相似文献   

6.
<正>大通牦牛是青海省牦牛的新品种,它有生产性能高、易粗放饲养、抗逆性、适应性强的优点。为了遏制雪山乡牦牛因低水平饲养,近亲繁殖、草场退化等原因造成的家牦牛普遍自然退化現象,积极开展《牧业经济合作社》项目,确保该乡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提高当地牦牛生产性能。雪山乡于2008-2010年从青海省大通种公牛场共引进大通牦牛2岁种公牛105头,并与当地牦牛进行杂交,杂交一代犊牛生长发育快,适应性强。  相似文献   

7.
刘发军 《当代畜牧》2013,(24):34-36
国家级新品种大通牦牛自培育成功以来,对改良提高家牦牛的生产速度、体重、产肉、产奶性能和繁殖性能,遏止牦牛的退化,增加牦牛的抗逆性及生活力方面起到了显著作用。笔者结合目前牦牛生产现状,就大力推广大通牦牛进行家牦牛改良复壮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世界上第一个牦牛培育新品种--"大通牦牛"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通牦牛”是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和青海省大通种牛场连续20年执行农业部“六五”、“七五”、“八五”、“九五”重点项目而培育成功的牦牛新品种。于2004年8月24日通过了国家畜资委牛品种审定委员会的现场审定,2004年12月通过了国家畜禽品种委员会的审定,2005年3月8日国家农业部发布公告予以批准(第470号)并颁发了新品种证书。  相似文献   

9.
大通牦牛是世界上第一个用人工培育成的新品种牦牛,其父本是青藏高原上的纯种野牦公牛,母系是大通种牛场的适龄家牦母牛经杂交而成的,因而得名“大通牦牛”,大通牦牛继承了父本的剽悍高大,母系的健壮、结实。现存栏大通牦牛两万多头,生长发育快,生产性能、产肉性能高,肉品质、繁育性能好,遗传稳定,外貌体型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10.
大通牦牛是世界唯一的牦牛培育品种,被农业部(现为农业农村部)确定为牦牛主导品种,在青藏高原高寒牧区被广泛推广应用。本文采取入户走访、实地测量、座谈、查阅档案等多种形式对青海省 13 个县和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 2 个县的大通牦牛推广应用情况进行了调研,发现大通牦牛对高寒牧区环境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适应性,大通牦牛后裔初生重比当地同龄牦牛提高 14.10%,大通牦牛后裔体尺比当地同龄牦牛增加明显,增收显著,并提出加强基地建设,建立监管体系和强化技术服务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为充分发挥肃南牦牛资源优势,挖掘本品种遗传潜力,改变肃南牦牛生产性能偏低的现状,培育肃南牦牛优良品系及其复壮良种,提高肃南牦牛的综合生产力和经济效益。本文就肃南牦牛引入大通牦牛复壮改良进行了试验,根据试验测试,用大通牦牛对肃南牦牛复壮改良,其后代具有生长发育快、体质结实、耐高寒、耐粗牧和抗逆性强的良好适应能力和稳定的遗传繁殖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为改良青海当地地方牦牛的生产性能和品种退化,利用大通牦牛冻精与当地母牛进行二元杂交,进行提纯复壮当地牦牛。结果表明:改良F1代母牦牛的受胎率、产犊率、犊牛成活率、繁殖成活率依次分别为75.2%、95.1%、90.15%、46.5%(n=562),比当地牦牛的上述繁殖指标依次分别提高0.04%、0.06%、0.02%、0.086%。因此,引入大通牦牛改良当地牦牛,其繁殖性能略有提高,如果再加强牦牛饲养管理,改善饲养条件,可提高当地牦牛的繁殖性能。  相似文献   

13.
大通牦牛是野牦牛与家牦牛杂交后培育成的一个优良新品种。本文通过全面综述大通牦牛的种质特点及其资源推广利用情况,客观的评价了大通牦牛对牦牛改良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柴荣 《兽医导刊》2020,(2):188-188
牦牛肉品质高,市场消费潜力大,备受消费者喜爱.当前,牦牛养殖数量逐年攀升,但是品种改良跟进不到位,而影响到本地牦牛养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文章由此而展开论述,以"大通牦牛品种的选育及改良"为主要研究对象,概述牦牛品种改良思路,阐述其改良过程注意的事项,希望为进一步做好大通牦牛品种的选育及改良,实现预期的养殖高经济收益回报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牦牛剪毛量及部分绒毛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测定了成年及2岁大通牦牛和无角牦牛的剪毛量及部分绒毛特性。结果表明:大通牦牛和无角牦牛成年公牛分别可剪毛1.82 kg±0.13 kg和2.10 kg±0.43 kg,均极显著高于本品种母牦牛(P0.01);成年无角牦牛公牛体侧毛长极显著长于其母牦牛及大通牦牛(P0.01),但大通牦牛成年公牛裙毛长极显著长于其母牛及无角牦牛(P0.01),背部毛长在两类群中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成年大通牦牛母牛的绒毛细度显著低于大通牦牛公牛及无角牦牛(P0.05),粗毛及裙毛细度在两类群公母牛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类群2岁牦牛公母牛剪毛量、体侧毛长及裙毛长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粗毛、绒、裙毛的细度在群体及性别间也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绒毛伸长率及断裂强力在不同牦牛类群、年龄及性别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以大通牦牛为研究对象,采用DNA混合池扩增后直接测序的方法获得TLR2基因CDS区,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及分析了大通牦牛TLR2蛋白的理化性质和结构功能等,并与南阳黄牛、荷斯坦牛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大通牦牛TLR2蛋白是由784个氨基酸组成的不稳定亲水性功能蛋白,且膜外区富集亮氨酸重复序列,可辅助识别病原微生物。说明TLR2在大通牦牛免疫应答及信号传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且可能在大通牦牛的抗病性及生产性能上起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兽医学报》2015,(9):1468-1471
为探讨"大通犊牦牛"组织线粒体COX活性与亚基COX-Ⅰ、ⅡmRNA表达量之间的关系。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对犊牦牛心肌、骨骼肌、大脑、肝脏组织线粒体COX活性进行测定;绝对定量荧光PCR(Real-time PCR)检测组织中COX-Ⅰ、ⅡmRNA表达量。结果显示:大通犊牦牛心肌、骨骼肌、大脑、肝脏组织线粒体COX活性高于乐都犊牦牛;大通犊牦牛组织间COX-Ⅰ基因拷贝数明显高于乐都犊牦牛(P0.05);大通犊牦牛组织间COXⅡ拷贝数以及乐都犊牦牛COXⅡ拷贝数均差异显著(P0.05),大通犊牦牛不同组织中的COX-Ⅰ、Ⅱ的表达量与乐都犊牦牛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含野血的大通犊牦牛组织线粒体COX的氧化磷酸化作用要强于家犊牦牛;线粒体COX两种亚基mRNA变化与组织和品种有关;COX活性变化可使COX-Ⅰ、ⅡmRNA发生失调。  相似文献   

18.
牦牛EPO基因部分片段的克隆测序及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GenBank中牛EPO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引物,对九龙牦牛、大通牦牛、巴州牦牛及三江黄牛EPO基因部分序列进行PCR扩增、克隆和测序。结果表明,获得的九龙牦牛、大通牦牛及巴州牦牛该基因部分片段大小均为1 444 bp,三江黄牛为1 427 bp;在EPO基因核苷酸水平上,大通牦牛与巴州牦牛、九龙牦牛、三江黄牛的同源性依次为99.9%、99.6%、99.2%,巴州牦牛与九龙牦牛、三江黄牛的同源性依次达99.5%、99.2%,九龙牦牛与三江黄牛同源性为99.4%;在氨基酸水平上,大通牦牛与巴州牦牛、九龙牦牛、三江黄牛同源性依次为100%、99.2%、99.2%,巴州牦牛与九龙牦牛、三江黄牛同源性均为99.2%,九龙牦牛与三江黄牛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高达100%。NJ法构建的物种间系统进化树表明,大通牦牛与巴州牦牛先聚为一类,再与九龙牦牛聚为一类,最后与三江黄牛聚为一类。  相似文献   

19.
本实验通过对大通牦牛和天祝白牦牛DRA基因外显子的部分CDS区序列进行分析,测序分析后发现,两种不同牦牛的基因突变位点有所不同,大通牦牛的有一个错位突变,而天祝白牦牛只有沉默突变,从中可以看出两种牦牛在基因上的具体差异。可能是由于生活环境的差异,导致出现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20.
从2003年以来青海省大通种牛场开始了较大面积的推广工作,到今年己有10年的推广历史了。对一个新品种大面积推广10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间节点。2005年农业部批准"大通牦牛"为新品种并决定颁发新品种证书。截止2013年前己向青海省6州1地1市39个县累计推广大通牦牛种公牛14 640余头,据2013年不完全统计,大通牦牛后裔在省内推广区达91万头以上。今后必需加快品系繁育提高大通牦牛整体水平;加强核心育种群管理确保种牛质量;加强种公牛的动态溯源管理;组识种牛场技术人员深入推广区,传授良种良养的配套技术和野外冷配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