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冷型小麦灌浆期株间温、湿度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农田小气候观测资料 ,分析了冷型小麦陕 2 2 9和对照品种 9430的农田株间温、湿度 ,用 M.и布德柯法计算了株间的湍流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结果表明 ,在灌浆期冷型小麦陕 2 2 9比 9430株间气温低 0 .1~ 1 .9℃ ,湍流热通量低 8.89~ 48.47J/(m2·s) ,株间水汽压和相对湿度分别高 2 0~ 2 2 0 Pa和 1 %~ 1 1 % ,潜热通量高 1 9.85~ 2 4 0 .2 3J/(m2 · s) ,即冷型小麦的株间环境具有冷湿的特征。这一特征有利于抗御小麦灌浆期干热天气的危害。  相似文献   

2.
为了揭示冷型小麦田间小气候环境形成机理及为优良品种的培育提供理论基础,在晴天测定灌浆结实期冷型小麦"陕229"和暖型小麦"NR9405"的农田热量平衡、农田土壤温度、叶片蒸腾速率和株间气温,研究不同温型小麦灌浆结实期的农田热量平衡及气象效应。结果表明,灌浆结实期冷型小麦"陕229"的农田净辐射与暖型小麦"NR9405"差异不显著,农田潜热通量、湍流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差异均显著;与暖型小麦"NR9405"相比,冷型小麦"陕229"0~20 cm土层土壤温度和株间气温均较低,叶片蒸腾速率高0.0013~0.0041 mol./(m2.s)。说明旺盛的蒸腾作用和较低的土壤热通量是形成冷型小麦田间冷湿环境的主要原因,而较低的株间气温和土壤温度使冷型小麦绿叶期延长、根系活力旺盛,从而有效地延缓了后期早衰,提高了其千粒重。  相似文献   

3.
冷型小麦灌浆期农田水分利用状况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农田土壤湿度和小气候观测资料,分析了冷型小麦陕229和暖型小麦9430的土壤湿度,并用M.И.布德柯法计算了株间水汽通量。结果表明,在灌浆期,冷型小麦0~20cm土层的土壤蒸发较暖型小麦低;冷型小麦在40~50cm土层的蒸腾耗水为暖型小麦的1.98倍;9:00~11:00冷型小麦20cm-2/3株高和2/3株高-冠顶的水汽通量分别比暖型小麦高3.23~24.62mg/(m2·s)和11.46~36.52mg/(m2·s)。表明冷型小麦植株蒸腾作用旺盛,土壤蒸发较少,能有效利用土壤水分。  相似文献   

4.
不同耕作制对稻田甲烷排放通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耕作制度对稻田甲烷排放通量有显著影响。水稻-小麦轮作,稻田甲烷平均排放通量为5.37mg/m^2.h^-1,仅是冬水稻田排放通量16.10mg/m^2.h^-1的1/3。耕作制也影响稻田甲烷排放的季节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5.
实用光源的lx与μmol.m^—2l.s^—1的转换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不同光谱组成光谱的光照度(lx)与光量子数(μmol.m^-2.s^-1)辐射通量密度(W.m^-2)的关系,针对不同光源确定了其定量转换关系,为使用照度计进行光合作用等涉光农业科学研究的数据向国际标准单位制换算实现定理化。  相似文献   

6.
广州地区早稻品种与施肥对稻田甲烷排放通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广州地区早稻2个稻种(.A粳籼89;B,汕优63)在2种施肥处理(1.有机肥+化肥;2.化肥)下,各个试区的甲烷排放通量与排放规律。研究表明:“粳籼89”在处理1和处理的CH4排放通量分别为8.1和1.2mg/(m^2.h);“汕优63”在处理1和处理的CH4排放量通量分别为4.6和2.5mg/(m^2.h).2个稻种在同种施肥及常规间歇灌溉管理条件下,CH4排放通量有一定差异。在施肥处理1  相似文献   

7.
不同沟麦种植方式热量平衡及气象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利用晴天条件下的实测资料,对沟麦和畦麦( 对照) 的热量平衡及气象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热量平衡:(1) 农田净辐射、湍流热通量沟麦和对照相差不大;(2) 土壤热通量比对照增加48 % ~129 % ;(3) 蒸发耗热量减小2 % ~7 % 。气象效应:(1) 沟麦种植的沟温、垄温具有与畦麦不同的温度效应;(2) 田间蒸发量比对照减小3 % ~11 % 。  相似文献   

8.
BAU—2诱导冬小麦不育性及其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选用32个小麦品种(系),在其幼穗长度1.2cm时,喷施1.8‰的化学杂交剂BAU—2,探讨其诱导小麦品种的育性及其生长发育的表现。结果表明:(1)90%以上的品种(系)不育率达95%~100%,BAU—2杀雄效果稳定;(2)BAU—2对小麦柱头的活力有影响,人工、自然授粉结实率均较低,各为6.0%~36.8%、0.6%~34.2%,品种间差异极显著;(3)BAU—2对株高、穗下节间长度、穗长、千粒重、发芽势和发芽率均为副效应;对单株穗数有所增加,它们变幅分别为0.3~16.7cm、1.6~11.1cm、0~1.4cm、2%~99%和2%~99%、0.3~4.4个;小穗数与对照相近。这些不同程度的差异都是由品种间对BAU—2的不同反应所致。  相似文献   

9.
冷型小麦灌浆期农田土壤热通量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农田土壤温度资料 ,分析了冷型小麦陕 2 2 9和对照品种 9430的土壤温度 ,用热平衡台站规范方法计算了土壤热通量。结果表明 ,在灌浆期冷型小麦陕 2 2 9比 9430品种 0~ 0 .2 0 m土温偏低 0 .2~ 3.5℃ (8:0 0和 2 0 :0 0地面温度除外 ) ,偏低值以午后最大 ,地面达 2 .5~ 3.5℃ ,地下 0 .0 5 ,0 .10 ,0 .15和 0 .2 0 m分别达 1.5~2 .2 ,0 .9~ 1.6 ,0 .7~ 1.5和 0 .6~ 1.5℃。通过地面的土壤热通量陕 2 2 9比 9430偏低 10 .80~ 13.2 4J/ (m2· s) ,0~0 .2 0 m土层的热含量偏低 11.0 2~ 13.6 7J/ (m2· s) ,即冷型小麦的 0~ 0 .2 0 m土壤环境具有偏冷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广州地区晚稻品种与施肥对稻田甲烷排放通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广州地区晚稻2个稻种(A.“粳籼89”;B.“汕优63”)在2种施肥处理(1.有机肥+化肥;2.化肥)下,各个试区的甲烷排放通量与排放规律。研究表明:在处理1和处理2“粳籼89”的CH4排放通量分别为26.9和9.6mg/(m^2·h);“汕优63”分别为23.3和11.3mg/(m^2·h),两个稻种在同种施肥及其它田间管理条件下,CH4排放通量没有显著差异,并且排放规律一致。在对“粳籼8  相似文献   

11.
1994~1997年田间连续测定表明,春型杂种小麦品种“901”的光合特性明显不同于常规小麦品种陕229和小偃6号。杂种小麦的叶源量大,功能期长,衰老缓慢,顶三叶的净光合速率差异小。从抽穗期到灌浆末期,杂种小麦的旗叶、倒二叶和倒三叶的净光合速率变幅分别为9.66~17.82,9.66~17.68和4.61~12.37μmol/(m2·s),平均值分别为13.61,13.74和9.01μmol/(m2·s);越到生育后期,杂种小麦的光合优势越明显。蒸腾作用和气孔传导等也有类似趋势。  相似文献   

12.
鸭疫里氏杆菌江苏分离株G+C含量测定及DNA同源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苯酚-氯仿混合法,提取了鸭疫里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血清1型Jb2株,Jb3株,未定型菌Tb1株以及鸭大肠杆菌E4株和大肠杆菌K12株的基因组DNA。用热变性法测得Jb2,Jb3,Tb1和K12株的解链温度分别为68.5,68.5,69.0和73.5℃(缓冲液为0.1×SSC)。由计算可知Jb2,Jb2和Tb1株的G+C含量分别为35.62%,35.62%和  相似文献   

13.
毛乌素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热量平衡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樟子松林地的气温、湿度、风速、地温等气象因子的测定,采用微气象法求得樟子松林地热收支日变化进程及热量平衡方程。结果表明:净辐射日总量为139.57W/m2,主要用于蒸散耗热,即潜热输送(87.87W/m2)远大于感热输送(36.16W/m2)和土壤热输送(11.54W/m2),潜热通量与土壤热通量日变化规律明显,感热通量日变化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4E—ms杂种小麦生产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小麦单隐性雄性不育基因突变体“兰州核不育”小麦上,附加1条具有特殊遗传功能的外源染色体4E,获得了即带有纯合核不育基因,又能自交结实,籽粒为浅蓝色的msms基因型普通小麦4E染色体单体异附加系「2n=42W(msms)+1(4E)=43」,该系自交后代可分离出64.3%白粒雄性不育种子「2n=42W(msms)=42」32.1%的浅蓝粒自交可结实种子「2n=42W(msms)+1(4E)=43」  相似文献   

15.
渗透胁迫下小麦根质膜Ca^2+—ATPase活性及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渗透势为-0.5和1.0MPa的PEG溶液胁迫下,小麦抗旱品种陕合6号根质膜(PM)Ca^2+-ATPase活性分别增加59%和25%,水分敏感品种郑引1号该酶活性是先略降5%而后增加43%。8mmol/LEGTA能明显抑制PMCa^2+-ATPase活性,陕合6号抑制率为43-77%,郑引1号为46-56%,其中两品种在PEG胁迫以后,EGTA的抑制剂减小。经对Ca^2+-ATPdisplay status  相似文献   

16.
杂种小麦“901”某些光合生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1994-1997年田间连续测定表明,春型杂种小麦品种“901”的光合特性明显不同于常规小品种陕229和小偃6号。杂种小麦的叶源量大,功能期长,衰老缓慢,预三叶的净光合速率差异小,从抽穗期到灌浆末期,杂种小麦的旗叶,倒二叶和倒三叶的净光合速率变幅分别为9.66-17.82,9.66-17.68和4.61-12.37μmol/L(m^2.s),平均值分别为13.61,13.74和9.01μmol/l  相似文献   

17.
油松与侧柏人工幼林热量平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热量平衡原理,探讨了陕西淳化县油松及侧柏人工幼林的热量平衡规律。结果表明:4~5月份,油松和侧柏人工幼林的净辐射能分别为62.61~667.47W/m^2和78.71~637.23W/m^2,油松林的乱流热交换量、土壤热通量、潜热通量分别为17.07~202.34、5.48~15.13、36.81~457.25W/M^2,侧柏林分别为24.94~248.31、6.08~21.11、40.07~378.44W/m^2。在相同条件下,该区油松林的耗水量大于侧柏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超声剂量对血液流变性质的影响。方法:对10只大鼠心脏穿刺取血;以0W·cm^-2(作为对照组)、0.5W·cm^-2、1.0W·cm·^-2和1.5W·cm^-2超声剂量在25.0±0.5℃下固定式辐照5min;在25.0±0.1℃下用锥板式粘度计等测量全血高切变率表观粘度等9项指标。结果:超声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全血高切率(225s^-1)表观粘度(P〈0.01)、全血低功率(11.2  相似文献   

19.
天然三大硬阔林的能量环境与光能利用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天然黄波罗(PhelodendronamurenseRupr.)、水曲柳(FraxinusmandshuricaRupr.)、胡桃楸(Juglansmandshuricamaxim.)三大硬阔林为研究对象,系统地分析太阳辐射能在三大硬阔林中的时空变化规律,揭示了三大硬阔林能量的主要特征。在一个生长季节内到达三大硬阔林的太阳总辐射能为2.52×109J/m2,光合有效辐射能为1.01J/m2,净初级生产力为1.95×1011J/(hm2·a)。在生长季节内总辐射能的光能利用率为0.77%,光合有效辐射能的光能利用率为1.94%,在本地区内这样的光能利用率是不高的。  相似文献   

20.
茶树光合作用的年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年中茶树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有2个低谷,分别出现在1和4月份(分别2.50和4.02μmol.m^-2.s^-1);有2个高峰,第1个出现在3月份(5.91μmol.m^-2.s^-1),第2个出现在6和8月份(分别为8.75和8.23μmol.m^-2.s^-1)。全年中5-8月份净光合速率均维持在较谪水平。茶树光合年变化受生理生态因子的影响,特别是主导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