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棉花抗黄萎病种质资源的选育与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棉花黄萎病是目前棉花高产、稳产的主要障碍,近年来我国棉花黄萎病不断蔓延,危害逐年加重,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生产上缺乏抗黄萎病品种。河北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在枯黄萎病混生病圃连续多年的定向选择,培育出的冀616和冀171等,是棉花抗黄萎病育种的优良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2.
棉花抗黄萎病新种质陕3337与陕2059景忆莲校百才刘耀斌范万发(陕西省棉花研究所陕西三原713800)收稿日期:1996-07-15近年来,棉花黄萎病在我国产棉区迅速扩展蔓延,病情日趋严重,因此,急需培育和发掘抗棉黄萎病种质资源,为棉花抗病育种和与...  相似文献   

3.
科技与产品     
<正>攻克棉花‘癌症’黄萎病"获得201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提名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评选的201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日前揭晓,"禽流感病毒研究获突破"等10项科技成果获评,"攻克棉花‘癌症’黄萎病"、"破译小麦A基因组之谜"等10项科技成果获得提名。一度令国际同行束手无策的棉花"癌症"黄萎病,终被我国科学家攻克。由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植物保护研究所和南京农业大学等共同完成的"棉花抗黄萎病中植棉科技与产品"  相似文献   

4.
棉花黄萎病及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介绍了黄萎病病菌致病机理、棉花黄萎病抗病机理及棉花抗黄萎病育种研究的现状,从不同的方面分析了制约棉花抗黄萎病育种研究的因素,提出了加快抗黄萎病育种研究进程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员李付广团队对陆地棉核糖体蛋白基因GhRPL18A-6在棉花抗黄萎病过程中的功能和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该研究团队发现,该基因能调控细胞壁合成、木质素合成等与抗病相关通路基因的表达,并在多个生长阶段提高转基因棉花的抗性水平。该研究为解析棉花黄萎病抗性提供了思路,并为抗病品种分子育种提供了新的抗病基因及种质资源。棉花黄萎病堪称棉花"癌症",陆地棉遗传背景狭窄,缺乏黄萎病抗性种质资源材料,通过传统育种方法  相似文献   

6.
<正> 我国棉花抗黄萎病研究在西南农业大学取得重大成果,该校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在最近获得了抗黄萎病育种新材料,为育成高抗黄萎病的棉花新品种提供了重要种质资源。近日,由西南农大教授裴炎主持研究的这项名为"广谱抗真菌双价基因的筛选及棉花抗黄萎病的基因工程"研究课题通过农业部验收。棉花黄萎病是一种危害很大的病害。通常情况下,感  相似文献   

7.
棉花黄萎病已成为棉花生产的主要障碍 ,种植和选育抗黄萎病品种是最为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新疆石河子大学农学院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农科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协作 ,应用花粉管通道法 ,1 998年育成抗黄萎病性能突出的特早熟新品系 945 6D。为了进一步研究该品系在不同生态条件对不同致病力菌系的抗枯、黄萎病性能 ,以作为抗枯、黄萎品系资源加以利用 ,于 2 0 0 1— 2 0 0 2年连续 2年在北京的温室及田间黄萎病圃、河南新乡基地、博乐农五师农科所、江苏常熟市、山东省临清市等地进行抗枯、黄萎病室内及田间鉴定研究。1 …  相似文献   

8.
<正>日前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传出好消息,近日,该所植保室朱荷琴博士研究团队喜获两项发明专利:棉花内生真菌CEF08111及其在棉花黄萎病防治中的应用和可防治棉花黄萎病的大丽轮枝菌弱毒菌株Vd171及其应用。据介绍,棉花内生真菌CEF08111及其在棉花黄萎病防  相似文献   

9.
<正>日前,由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植保所、南京农大等单位共同完成的"棉花抗黄萎病中植棉系列新品种选育及应用"课题,攻克黄萎病这一世界难题。据课题组组长戴小枫介绍,棉花黄萎病是制约棉花生产的关键因素之一,常年导致棉花产量损失10%15%,被称为棉花的"癌症"。课题组通过26年的努力,终于突破了以往田间抗黄萎病鉴定结果不准确、稳定性和重现性差,缺乏有效利用的抗原和抗性快速检测技术等技术关键,创建人工高压复合动态病圃筛选与分子标记辅助聚合抗病育种技术体系,创  相似文献   

10.
棉花黄萎病(Verticillium dahliae)是一种土传性真菌维管束病害,严重影响棉花的生产。本研究通过转录组数据分析筛选出一个与棉花黄萎病相关的氨基酸转运蛋白GhAAT基因,该基因在棉花根部响应黄萎病菌诱导表达。利用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 VIGS)技术研究其在棉花抗黄萎病中的功能。结果显示将该基因在棉花TM-1的叶片和根部沉默后,棉花对黄萎病抗性减弱,证明GhAAT基因参与调控了棉花抗黄萎病功能。发掘棉花抗黄萎病菌重要调控基因并揭示其分子机制对培育棉花抗病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科技与产品     
<正>长江大学成功研发一种防治棉花枯黄萎病新型生物农药长江大学近期成功研发出一种可以有效防治棉花枯、黄萎病的新型生物农药。棉花枯、黄萎病被称为棉花"癌症",是影响棉花生产的最大克星。长期以来,育种专家试图培育抗枯、黄萎病棉花品种,但至今只有极少量抗病、耐病品种小面积种植。由  相似文献   

12.
棉花黄萎病菌与抗黄萎病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简要综述了棉花黄萎病菌及抗黄萎病遗传育种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 ,各地的棉花黄萎病菌均存在致病力的分化 ,其致病机理是病菌侵入棉花后菌丝及孢子在导管内大量繁殖 ,同时刺激邻近的薄壁细胞产生胶状物质及侵填体而堵塞导管 ,使水分和养分运输发生困难 ,更重要的是病菌在棉株体内产生的糖蛋白毒素作用的结果。棉花抗黄萎病的遗传方式争论较大 ,但一般在温室由单一菌系接种鉴定时棉花黄萎病抗性表现为单基因遗传 ,而在田间病圃或用多菌系混合鉴定时 ,棉花黄萎病抗性表现为多基因遗传。由于陆地棉内缺乏高抗黄萎病资源 ,给棉花抗黄萎病育种带来一定困难 ,但 90年代以来 ,已育成 86 - 6、川 73 7、川 2 80 2、豫棉 1 9号、豫棉 2 1号等一些抗黄萎病的新品种。上述抗黄萎病品种在棉花黄萎病综合防治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棉花抗黄萎病基因工程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黄萎病是世界各产棉国家和地区普遍发生和危害较重的真菌病害之一,给棉花生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综述了棉花抗黄萎病相关基因的分离、棉花抗黄萎病的基因工程育种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棉花黄萎病抗性的分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本文综述了棉花黄萎病菌的分子鉴定,棉花黄萎病抗性的遗传基础,分子标记在棉花抗黄萎病方面的应用,棉花黄萎病抗性基因的克隆及转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正>研究所戴小枫研究员领衔的科研团队发表了首个基于简化基因组测序的棉花黄萎病抗性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研究结果,发现了14个抗病新位点,揭示了棉花多基因协同控制黄萎病抗性的分子遗传规律。棉花黄萎病是由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引起的头号生产病  相似文献   

16.
由大丽轮枝菌引起的棉花黄萎病已成为当前我国棉花可持续生产的主要障碍之一。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打破传统表型选择的局限性,实现对基因型的直接选择,有助于提高选择效率。然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棉花抗黄萎病育种中的应用不充分。概述棉花黄萎病抗性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的研究进展,讨论改良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总结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讨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棉花抗黄萎病育种中的应用前景,以期为我国棉花抗黄萎病分子育种提供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17.
川棉65来源于川棉239×川棉243杂交后代,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选育。该品种是抗黄萎病、抗枯萎病、抗红铃虫兼抗棉叶螨的多抗病虫型优质丰产棉花新品种。1998-1999年通过四川省棉花品种区试,2000年通过四川棉花品种生产试验,并同时获得农业部“发展棉花生产专项资金”项目资助。2002年6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主要经济性状特性如下。抗病兼抗虫1998-1999年四川省区试鉴定,川棉65黄萎病指18.5,枯萎病指6.8。1999-2001年经华中农业大学鉴定…  相似文献   

18.
新疆审定棉花品种枯黄萎病抗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近5年来新疆审定通过的新陆早系列棉花品种抗枯、黄萎病鉴定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十一五"期间我区新审定棉花品种抗枯萎病性较强,近84%的品种鉴定达到抗病标准,仅4%的品种鉴定感病;而棉花品种抗黄萎病性较弱,有28%的品种鉴定抗病,32%的品种鉴定感病.  相似文献   

19.
棉花抗黄萎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房卫平  季道藩 《棉花学报》2000,12(5):277-280
从寄主与病原菌的识别、组织结构、生理生化、微生态等方面简要综述了棉花抗黄萎病机制约研究进畏,并就棉花抗黄萎病机制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目前,全国多数棉区为枯、黄萎病混生区,都需要选育兼抗枯、黄萎病的棉花品种供生产推广种植。但是由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拮抗作用,特别是枯、黄萎病菌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抗黄萎病棉花资源极缺的现状,仅有枯、黄萎病混生病圃是不够的,还需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