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正稻鸭共育是指应用生态学原理,稻田给鸭子提供生活环境和主要食物来源,鸭子为水稻除草,除虫,中耕浑水,并将粪便排放稻田供水稻生长,达到稻鸭共生、节本增效、种养双赢、循环利用的农业技术。稻鸭共育技术较中国传统稻田养鸭的最大区别在于:将雏鸭放人稻田后,直到水稻抽穗为止,无论白天和夜晚,鸭一直生活在稻田里,稻和鸭构成一个相互依赖、共同生长的复合生态农业体系。稻鸭共育过程中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鸭不间断的活动刺激  相似文献   

2.
稻鸭共作是利用水稻与鸭这两个不同门类的物种构建起种养复合生态系统,利用役用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可不用化学药剂除草治虫,为生产有机鸭肉、稻米探索出一种最有效的种养方式。重点阐述了稻鸭共作的具体操作流程和基础设施要求,介绍了稻鸭共作的鸭饲养技术和水稻栽培技术,以供广大农户参考。  相似文献   

3.
稻鸭共作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鸭共作技术是指将雏鸭放人稻田,利用鸭子的杂食性,取食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而鸭子不问断的活动可刺激水稻生长,产生中耕浑水效应;同时以鸭粪便肥田,实现稻鸭双增收,经济效益显著。2007—2009年以来,广东省五华县横陂镇叶湖村进行了稻鸭共作试验,取得了成功。现将稻鸭共作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稻鸭共作技术是指将雏鸭放入稻田 ,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 ,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 ;利用鸭不间断的活动刺激水稻生长 ,产生中耕浑水效果 ;同时鸭的粪便作为肥料 ;最后连鸭本身也可以食用。在稻田有限的空间里生产无公害、安全的大米和鸭肉 ,所以稻鸭共作技术是一种种养复合、生态型的综合农业技术。稻鸭共作技术与中国传统稻田养鸭的最大区别在于 :将雏鸭放入稻田后 ,直到水稻的抽穗为止 ,无论白天和夜晚 ,鸭一直生活在稻田里 ,稻和鸭构成一个相互依赖、共同生长的复合生态农业体系。日本流行的稻鸭共作技术始于1991年 ,日本鹿儿岛市桂…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不同规模、不同年限稻鸭共作系统水体藻类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差异,通过设置不同年限(4、20 a)和不同规模(0.067、0.200、0.333 hm~2)稻鸭共作田,利用高通量测序等手段,分析稻鸭共作田水体藻类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稻鸭共作田水体藻类的丰富度指数较非稻鸭共作田高,长期稻鸭共作田水体藻类Ace丰富度指数较短期共作田高,物种数增多;稻鸭共作田与非稻鸭共作田水体藻类优势种均为裸藻、绿藻、蓝藻,但稻鸭共作田绿藻、蓝藻的相对丰度高于非稻鸭共作田,另外稻鸭共作田规模大小影响蓝藻的相对丰度,规模越大蓝藻相对丰度越低;稻鸭共作田藻类多样性指数比非稻鸭共作田高,水体藻类群落结构差异较大,稻鸭共作系统的水体藻类群落结构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冗余分析表明,对于稻鸭共作后期而言,影响非稻鸭共作田水体藻类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溶解氧,而影响稻鸭共作水体藻类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是可溶性钾和pH。研究表明,长期稻鸭共作系统提高水体藻类多样性,改变藻类群落组成,从而影响农田水体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6.
稻鸭共作模式效益与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稻鸭共作模式的由来 2001年,新联镇极孝村利用传统畜禽养殖技术,衍生出稻鸭共作生态种养技术新模式,当年试验面积60亩.2002年该村进一步总结经验,稻鸭共作面积扩大到350亩.稻鸭共作就是将雏鸭放入栽插后的稻田,让其在田间活动栖息,直到水稻抽穗为止.利用鸭子旺盛的杂食性,消灭稻田杂草和害虫,促进水稻生长.同时,鸭子粪便可作为肥料,在稻田有限的空间里生产出无公害大米和优质鸭肉.稻鸭共作是目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种新模式.  相似文献   

7.
稻鸭共作技术的引进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鸭共作技术是一项种养集成技术,它利用役用鸭旺盛的杂食性,完全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并利用鸭不间断的活动,达到刺激水稻生长,产生中耕浑水效果,同时鸭的粪便可作为肥料。稻鸭共作使鸭为水稻除虫、除草、施肥、刺  相似文献   

8.
有机水稻生产环境下稻鸭共作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试验利用免耕轻耙进行有机水稻生产,研究稻鸭共作有机水稻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间关系,指出有机栽培水稻产量主要由每穴穗数、每穗粒数、整株蛋白含量以及株高4个性状决定。稻鸭共作在每穴穗数增加的基础上,每穗粒数也增加显著,并随鸭群体量增加而增加,而整株蛋白质含量的增加也从生理角度上说明了稻鸭共作氮肥利用的增加。说明稻鸭共作,鸭排泄物可以增加稻田肥力,同时鸭在稻田内活动也可以增加肥料利用率,从而提高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  相似文献   

9.
稻鸭共栖绿色大米生产技术主要是利用稻—鸭相处在一起产生良好的共生(相互有益)生态环境系统,来进行绿色大米的生产和鸭子的养殖。其主要包括:水田的选择、水稻和鸭的品种选择、水稻—鸭共栖种养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0.
鸭品种的选择、鸭的孵化、育雏技术、鸭在稻田中的饲养管理等方面探讨了稻鸭共生技术中鸭的生产与利用技术。  相似文献   

11.
闽北单季稻田稻鸭共育效果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鸭共育技术是以水田为基础,种植优质稻为中心,家鸭野养为特点,生产绿色稻鸭产品为目的的稻鸭种养复合新技术。即利用鸭子在稻株间捕虫、吃(踩)草、耕耘,显著减轻稻田虫、草、病的危害,并刺激水稻生长发育,同时利用鸭子排泄物作为稻田的追肥,促进水稻健壮生育。2004年6~9月,我们在光泽县崇仁乡池湖村单季稻田进行了稻鸭共育技术试验,面积4086m^2。  相似文献   

12.
稻鸭共生零日龄放养效果试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进行了不同放养方式下稻鸭共生效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稻鸭共生零日龄放养能进一步提高稻鸭共生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3.
"稻鸭共生"技术由中国"稻田养鸭"的传统技术发展而来。"稻鸭共生"技术被称为"亚洲的农业技术"。但各国各具特色:日本注重其理论研究,不断追求高程度技术标准化;韩国将此项技术与生态农业推广紧密结合,提倡全民环保意识;越南利用此项技术提高稻米品质,促进出口事业蓬勃发展;菲律宾则致力寻求生产、经济、生态的最佳平衡状态。中国的"稻鸭共生"技术则利用稻和鸭间共生共长的关系构建起一种立体种养殖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4.
正1、推广鸭稻共作模式的意义鸭稻共作项目充分利用空间与时间生态位,利用稻田生态系统物质与能量,以稻养鸭、以鸭种稻,不盲目追求水稻高产而忽视环境问题。并全程质量管控体系,整个生育期不施用农药和化肥,使水稻生长达到绿色、有机标准,通过打造品牌、销售有机鸭和有机鸭稻米,提高销售价格。2、基本情况友谊分公司2017年发展鸭稻共作模式面积470亩,放养鸭子5640只(一亩平均放养鸭子12只),稻田选择土地  相似文献   

15.
稻鸭共栖养殖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稻鸭共栖模式属生态型立体式种养殖结合模式之一,通过提供动植物之间共生的良好环境,使二者相互依存、互惠互利。即利用鸭子的杂食性和生活习性为水稻除虫、除草、施肥、刺激生长;同时,稻田生态系统为鸭子提供劳作、觅食、生活、休息、运动的场所和大量的动植物饲料。以田养鸭,以鸭促稻,使鸭和水稻共栖生长,从而实现稻鸭双丰收,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开创了水稻、水禽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正稻鸭共作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水稻种植方法,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取食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鸭子的活动刺激水稻生长,排出的粪便作为水稻的肥料,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生产出无公害的大米和鸭肉,实现稻、鸭双丰收的目的,是一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的高产高效生态农业模式~([1-3])。  相似文献   

17.
稻鸭共生是一种利用动植物之间的生态循环来促进动植物共同生存、互相依赖的农业生产技术,即,按照规定密度将水稻的秧苗栽插,待到秧苗活棵后放鸭入田,鸭在活动的时候会使稻田产生耕浑水增氧效果,有利于使水稻的分蘖受到刺激从而快速生长,而且鸭吃草虫,鸭粪能够使稻田的土壤更加的肥沃,鸭和稻之间无形之中形成了一种共生关系,相互之间合作双赢。稻鸭共生绿色农业符合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要求,同时有利于降低投资成本、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8.
正稻渔共生是以水田稻作为基础,在水田中养殖鱼、虾、鳅、蟹、鳖等水产和鸭(禽)等动物,充分利用稻田光、热、水、肥、气及各类生物资源,通过水稻和水(禽)产动物既共生共育又互利互补而形成的种养生态模式。"稻-鱼""稻-鱼-鸭""稻-虾""稻-鳖""稻-蛙-菜""稻-鳅""稻-鱼-菇""稻-鱼-萍""稻-鱼-萍-鸭"等种养模式是最大限度利用稻田空间的主体复合种养模式,水稻扎根稻田泥土中,鱼、虾、鳖、鳅、蟹生长在水中,鸭、萍在水面  相似文献   

19.
"稻鸭共育"技术是以水田为基础、以种稻为中心、家鸭野养为特点的自然生态与人为干预相结合的复合生态系统。该模式主要利用鸭在田间活动进行除草灭虫,鸭粪作为有机肥还田,同时在田间加装频振式杀虫灯,控制田间虫害。米质可以达到国家绿色食品标准以上。和传统水稻种植相比,"稻鸭种养模式"效益显著。该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就靖江市新桥镇稻田养鸭生态种养模式进行了分析,从水稻品种和鸭苗的选择与稻鸭共养的管理两方面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20.
稻鸭共生技术种养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顺荣  陈海云 《农技服务》2012,29(8):966+968
总结了"稻+鸭+萍"、"稻+鸭+萍+鱼"、"稻+鸭/牧草+鹅"3种稻鸭共生技术的种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