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正>水稻抽穗前后常会遭受多种病菌的为害,需要进行化学防治,这是保证水稻获取丰收的重要措施。但是,穗期前后使用杀菌剂必须谨慎,否则就会出现药害,导致减产。抽穗扬花期使用砷制剂,有造成水稻不结实的风险。在生产上已发现,40%福美胂可湿性粉剂在抽穗扬花期喷施,用于防治水稻的稻瘟病、稻曲病,结果 3~4天后出现药害症状,稻穗上开始出现大量颖壳发白的空粒,并有零星白穗出现,其余穗子上或多或少出现白  相似文献   

2.
克服农垦58号的翘穗头,争取更高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63年,许多种植单季晚粳农垦58的地方,出现了一种异常现象,其主要特点是抽穗灌浆不沉头,穗子翘着。这种翘穗头,穗子小、颖壳小,灌浆后,内外壳开裂,部分米粒外露,米小,米色黑褐。米小,又露出稻壳,形象上看来很象“老鼠牙”,所以群众就叫它“老鼠牙”翘穗头。也有人根据它灌浆不易沉头的样子叫它“公鸡尾”翘穗头;也有人根据穗颈节与旗叶耳距离很近,叫它“短颈腰”。这种翘穗头,前二、三年已有出现。1965年在太湖地区静多地方普遍发生。据调查,  相似文献   

3.
钟蕾  陈小荣  左清凡 《种子》2005,24(12):1-3,25
从单茎水平上比较了重、中、轻3种不同穗重型两系法杂交水稻灌浆期若干源库及其相互关系指标的动态差异.结果表明,相时于中、轻型两系法杂交稻,重型具有如下特点:单穗粒多、实粒数多、千粒重重、单茎库容量大;抽穗后叶绿素含量前期高、中期衰减慢、后期较迅速;籽粒灌浆速度快,持续期长;抽穗后前期比叶重大,后期持续缓慢衰减;粒叶比高、物粒比和颖花茎鞘重较低.  相似文献   

4.
灌水及化控对不同粒色小麦籽粒灌浆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研究灌水和化控处理对不同粒色小麦籽粒灌浆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以3个不同粒色小麦为材料,采用不同灌水及化控处理,研究花后小麦颖壳、籽粒、旗叶叶绿素含量、千粒重以及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花后5~30 d,灌2水比灌3水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速度快,花后15 d和25 d时,灌2水与灌3水处理的千粒重差异显著.灌水对灌浆速率的影响与千粒重相似.籽粒、颖壳、旗叶叶绿素含量及籽粒蛋白质含量、千粒重、灌浆速率在不同粒色小麦中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本试验中化控处理对籽粒灌浆和叶绿素含量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深入研究不同控水时期和控水强度下水稻的籽粒灌浆特性,选用上育397和绥粳3号2个水稻品种,应用Richards方程对抽穗后1~10,11~20,21~30 d土壤水势分别为-30~-35,-60~-65 k Pa的水稻优、劣势粒的灌浆过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控水时期处理中,且不论控水强度,抽穗后1~10 d控水处理显著降低了两品种总千粒质量及优、劣势粒千粒质量,抽穗后11~20,20~30 d控水对千粒质量影响不大,甚至有增加趋势。与对照比较,当土壤水势为-30~-35 k Pa时,抽穗后1~10 d处理两品种优势粒起始生长势降低,灌浆速率变化不大,灌浆时间前期延长,中后期缩短,贡献率前期增加,中后期降低,对劣势粒影响因品种而异;抽穗后11~20 d处理对两品种优、劣势粒影响都比较大,上育397优、劣势粒表现一致,灌浆速率明显下降,灌浆时间前期缩短,中后期延长,贡献率前期降低,中后期增加,而绥粳3号优、劣势粒表现正好相反;抽穗后21~30 d处理对两品种优势粒灌浆特征影响不大,对劣势粒灌浆特征影响较大;当控水强度加大后,对两品种优、劣势粒灌浆特征影响仍表现抽穗后1~10 d处理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
引言在水稻种子的室内检验中,颖壳开裂粒是常见的.特别是丰收年份,水稻种子成熟度越好,越干,颖壳的开裂粒就越多。据1982年对姬穗波品种的考种结果看,水稻主穗中的颖壳自然开裂粒占4~10%,分蘗穗中占1~3%。加之脱粒机旋冲击过强,又造成  相似文献   

7.
正近几年,水稻旱青立病在全国各地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发生程度也越来越严重,由于此病发病原因特殊,常给农户造成巨大损失。说起特殊,主要是在于此病前期几乎没有征兆,孕穗末期才突然发生。收获时没有收成,让农户猝不及防,如遇连续高温天气,病情还会更加严重。一、发病症状图解水稻发生旱青立病的主要症状是稻株抽穗后,病穗大都直立而不下垂,穗轴和枝梗弯曲,颖壳畸形,有的似鹰嘴,黄熟期仍保持绿色,灌浆不良或呈秕谷。1.生长前期症状  相似文献   

8.
正近些年来,晚稻生产上发生的稻曲病日趋严重,这除了与晚稻抽穗前后高温高湿有关外,主要原因还是在防治上不够认识,在用药时更没有抓住关键时期,而是在见到症状后,才引起重视,用药防治大多是"马后炮",错过了防治的适期,导致防治效果不佳,使病害逐年加重,危害较大。因此,抓住用药适期是防治稻曲病的关键。发病症状。稻曲病只表现在穗上,乳熟期穗上出现颖壳外张的病粒,初为黄绿色,后逐渐膨大成扁平或椭圆形的病粒而突出于颖壳。初时病粒表面光滑,后渐龟裂并生绿褐色丝绒状物,病  相似文献   

9.
裂颖杂交稻种的特点及其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袁世礼 《作物杂志》2000,16(2):20-21
裂颖稻种是指水稻内外颖闭合不严密,颖壳开裂或有开裂痕迹的种子。杂交稻种常有裂颖现象,为确保杂交稻种子能够正常的发芽成苗,我们要掌握裂颖稻种的主要特点,并根据裂颖的轻重程度,采取不同的发芽方法。1 裂颖稻种的主要特点1.1 具有普遍性笔者随机对10个杂交稻组合连续三年进行了裂颖情况的调查,调查采用单粒标准和批样标准判定种子裂颖的轻重。单粒标准以种子内外颖闭合严密,无开裂痕迹为正常粒;以内外颖开裂,但看不见米粒为开裂轻粒;以内外颖开裂,又能看见米粒为开裂重粒。批样标准以开裂20%以下,开裂重粒10%以下为裂颖轻;以开裂20%~50%,开裂重粒……  相似文献   

10.
水稻种子颖壳开裂对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穆丹 《种子世界》2008,(2):38-39
在水稻种子的室内净度检验中,颍壳开裂粒是常见的现象。据2004年对空育131品种的考种结果看,水稻主穗中的颖壳自然开裂粒占1%~10%,分蘖穗中占1%~3%。加之脱粒机旋转冲击过强,又造成3%~8%的米粒或颖壳开裂,按照《黑龙江省农作物良种分级标准》中规定的水稻“颖壳开裂”完全归属于废种子。但是在实践中发现颖壳开裂的种子并不完全都失去了种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正>小麦吸浆虫有红吸浆虫和黄吸浆虫两种,江苏省发生的主要是红吸浆虫。小麦吸浆虫以幼虫潜伏在颖壳内吸食正在灌浆  相似文献   

12.
凉山州高原粳稻开花习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红燕  华劲松  蔡光泽  郑传刚 《种子》2006,25(6):14-17,20
凉山州高原粳稻在自然环境中抽穗后3~4d开始开花,5~8d进入开花盛期,10~12d相继结束;1日内的开花时间主要集中在12:00~16:00;每朵颍花开花历时60~110min不等;闭花授粉粒和停止发育粒教因品种而异;水稻开花与颖壳内湿度、田间温度和生态区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探讨镉(Cd)低积累小麦不同器官Cd积累分配特性,有助于明晰其籽粒Cd低积累机制,对培育Cd安全小麦品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Cd积累类型小麦生育后期不同器官Cd积累分配特征,并探讨节点I和颖壳滞留Cd的部分生理机制。结果表明,不同Cd积累类型小麦成熟期不同部位Cd积累分配存在较大差异,绵麦37节点I和颖壳Cd含量显著高于抗锈3816,灌浆期到成熟期是绵麦37节点I和颖壳Cd积累的关键时期。Cd处理下,不同Cd积累类型小麦节点I和颖壳亚细胞Cd分配比例均是细胞壁最大,占70%~80%。绵麦37节点I可溶部分分配比例为18%,抗锈3816为15%;而绵麦37颖壳可溶部分分配比例为19%,是抗锈3816的2.7倍,绵麦37节点I和颖壳将更多的Cd分配在可溶部分。灌浆期,两类小麦节点I谷胱甘肽(GSH)含量无显著差异,Cd处理下绵麦37节点I中植物螯合肽(PC)1和PC2的含量显著低于抗锈3816,PC3和PC4的含量显著高于抗锈3816,而绵麦37颖壳中GSH、PC1、PC2、PC3、PC4含量均显著高于抗锈3816。节点I和颖壳的细胞可溶部分对Cd的固定作用和非蛋白巯基的...  相似文献   

14.
野生二粒小麦与野生燕麦杂交F_2共61株,其中抽穗前(?)亡和黄化未能抽穗的共21株。分离出野生二粒小麦型、硬粒小麦型、斯卑尔脱小麦型、燕麦型和普通小麦型。野生二粒小麦型结实率11.2~63.5%,PMC染色体数为27~36。硬粒小麦型结实正常,PMC染色体数为2n=14″。斯卑尔脱小麦型结实率2.7~43.4%,PMC染色体数为37~50。燕麦型结实基本正常,PMC染色体数为41~43,出现1~2个单价体。普通小麦型的护颖包裹籽粒较松,不断穗节,容易脱粒,染色体数为39~45,结实率1.2~68.2%。杂种F_2不同类型植株的PMC染色体数为27~50,每株能抽穗扬花的植株都能结实,结实率1.2~92.3%。杂种F_2的小麦型中有一部分植株的芒长在外颖背上,表现出燕麦族的分类特征性状。  相似文献   

15.
杂交稻种真伪的鉴别河南省潢川县种子管理站李玉南1色泽:杂交稻种是黄色,常规稻种是金黄色。2颖壳闭合松紧:杂交稻由于是异交,所以颖壳闭合得不紧。常规稻是自交,颖壳闭合得较紧。3褐斑:杂交稻的颖壳上有不同程度的紫褐色斑点,常规稻没有斑点。4稃尖:杂交稻种...  相似文献   

16.
正晚稻抽穗后,在谷粒上常会发生几种病害,既造成水稻减产,又会降低稻米的质量,必须加强防治。常见的谷粒病害有以下三种。稻谷枯病。又名颖枯病,是晚稻后期的常见病害之一,是一种真菌性病害,此病只在谷粒上发生,发病初期谷粒上着生褐色小点,后逐渐扩大到谷粒的大部分或全部。发病较轻的仍可结实,但米质松,容易破碎;发病严重的形成秕粒,影响产量下降。抽穗扬花时,如  相似文献   

17.
<正>小麦吸浆虫,属双翅目瘿蚊科,为世界性害虫,也是危害小麦的主要害虫之一。国内发生有十几种,危害小麦的主要有麦红吸浆虫和麦黄吸浆虫两种,其中以前者发生最普遍,危害最严重。以幼虫吮吸麦粒浆汁,造成瘪粒甚至成空壳而减产,一般损失10%~20%,严重的减产60%~80%,甚至绝收。危害特点两种吸浆虫均以幼虫潜伏在小麦颖壳内,吸食正在灌浆的麦粒汁液为害,被吸浆虫为害的小麦,其长势和穗型大小不受影响,且由于麦粒被吸空,麦秆表现直立不倒,具有假旺盛的长势。受害小麦粒浆液被吸食而变瘦,出现瘪粒,甚至成空壳。  相似文献   

18.
利用实验室收集的优良种质资源籼稻亲本B91及B233分析影响粒质量的关键表型性状,挖掘粒质量相关的遗传位点与候选基因,进一步了解多基因调控粒型性状的遗传基础,以期在种质资源改良中加以应用。以2个籼稻亲本B91和B233及杂交繁育的F_2群体为研究材料,对B91和B233籽粒颖壳和胚乳进行扫描电镜观察,测定两亲本灌浆速率;对B91和B233构建的F_2分离群体进行QTL-seq分析,通过注释基因表达位置以及预测功能进一步筛选出粒质量候选基因。结果表明,根据籽粒颖壳和胚乳扫描电镜观察,B233与B91粒长、粒宽、粒厚的差异是由细胞大小和细胞数量共同决定的,且与B91相比B233籽粒饱满度较差。通过灌浆参数的比较,B233起始生长势,活跃灌浆时间,最大灌浆速率等指标均大于B91。QTL-seq分析共得到了430 762个有效SNP位点,发现了位于6条染色体上共8个QTL。主要关注正阈值区内的5个QTL,对正阈值区QTL位点内△(SNP-index)0.7的SNP位点进行了筛选,选出在基因中非同义突变及剪接位点上的SNP突变23个基因,同时挑选出Indel突变基因共11个。根据NCBI网站对注释基因的转录表达分析及基因功能预测筛选出6个可能为调控粒质量性状的候选基因,其中基因Os04g0617600、Os04g0619600编码蛋白起到蛋白激酶或转录调节因子作用,Os04g0624600、Os04g0631000调控碳水化合物的合成与分解,Os04g0653100调控生物大分子的运输,同时也是花粉壁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Os02g0611450可能调控生物大分子的合成和细胞周期。综上,水稻粒长、粒宽、粒厚及饱满度均直接影响水稻籽粒质量,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灌浆速率调查从细胞水平和生理水平解释粒质量差异。通过QTL-seq结合注释基因转录表达分析及功能预测等手段可以更高效的筛选出粒质量的候选基因。水稻粒质量可能受到蛋白磷酸化、转录调节相关基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一、当地食用品种护颖型和某些国外品种护颕型分别受一对基因所控制,杂种第一代以国外品种护颖型为显性(RR),当地食用品种护颖型为隐性(rr),第二代的现象型分离比例为3∶1,基因型为1 RR∶2 Rr∶1 rr;护颖型与着壳率之间为一因多效或密切连锁的遗传关系,凡 A 型护颕的植株或系统,着壳率均在10%以上,B 型护颖的植株或系统,均在5%左右;护颖型和千粒重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连锁遗传关系,控制千粒重的多基因中,有一少部分与控制护颖的 R、r 基因相连锁,大部分基因则不受 R、r 基因的牵制,表现为独立分配。二、籽实着壳率的高低,对出米率有很大关系。一个优良品种除应具有高产、质佳等优良性状外,还必须具备着壳率低的特性。本文所列资料表明,当以 Kafir、Milo、Hegari与当地食用品种杂交选育优良品种时,只有选拔 B 型护颖的材料,才能育成着壳率低的品种。选拔 B 型护颖的材料在第二代即应开始。由于 B 型护颖为隐性,因此第二代的 B 型护颖株,以后世代即完全稳定,不再分离。第二代对表现为 A 型护颖、农艺性状相当优良的材料,也可当选,但第三代护颖型表现稳定时,则必须予以淘汰,若护颖型尚在分离,则应从中选择农艺性状优良的 B 型护颖植株。A 型与 B 型护颖的差别比较明显,特别是刚抽穗时,最易鉴别,因此在田间即可  相似文献   

20.
正稻曲病是危害水稻的一种重要病害,农民形象地称它为"灰包"。近20年来,该病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受稻曲病危害,受害谷粒颖壳张开露出淡黄带青色块状物,以后逐渐膨大直至包裹整个谷粒,使病粒比健粒大3~4倍,色泽变墨绿,表面呈粉状,最后表面龟裂,布满墨绿色粉末,所以农民把这种病害称作"灰包"、黑粉病。它不仅造成减收,且影响米质,危害人体健康,感染稻曲病的谷粒,在贮藏过程中一般不会继续危害,但若谷粒上带菌量多,遇到高温高湿环境时也能继续发展,对粮食安全贮藏构成一定的威胁。目前,防治该病还没有一整套成功的经验,一旦出现发病用药后效果不大理想,在防治上主要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