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红河州油茶资源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油茶优树选择的方法,从红河州境内现有的油茶林中初选优树120株、复选80株、决选12株。最后从决选出的12株中选出5株进行无性系测定,最终选育出油茶优良无性系5个,并于2010年通过云南省林木良种审(认)定委员会认定,获得良种证书编号,可作为红河州重点发展的油茶良种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邵东县黄草坪林场油茶优树混系林的遗传增益进行了分析,比较了各无性系间的优劣,同时分析了4个最优无性系的遗传稳定性。结果表明:二十三株初选油茶优树的广义遗传力为O.46,利用初选优树枝条嫁接而建的混系林,第9年的产量为现有油茶成林一般产量的5——7倍。  相似文献   

3.
我国油茶优良无性系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我国油茶优良无性系的选育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近20年来,各地已选出了上万株优树,经过复选,保留了1200多株,在此基础上,各地经过筛选繁育了优良无性系100多个,其中至少有50多个已经大面积应用于生产,该文对我国主要油茶优良无性系的育与应用作一简介,供各地引种参考。  相似文献   

4.
对在山西省7个市(县)以速生、丰产选育目标,通过初选、复选,选出速生、产量高、品质好、抗逆性强、病虫害少的白蜡优树50株,通过对这50株优树在襄汾基地进行苗期试验,结果表明:各优树无性系地径和树高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苗期选择出优良无性系32个。  相似文献   

5.
何仕广  姚珍  简明 《桉树科技》2007,24(2):7-10
通过对杂种桉选优结果进行相关比较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五株优势木法适合于杂种桉的优树选择,所筛选出的优树无性系在胸径、树高和木材产量上都与相应的优树存在着极显著的偏相关,同时,所营造的无性系林其重复力(R)均大于0.97,经与W5无性系作对照,选育出LH1、M1、SH1三个优良桉树无性系,优树选择可靠率达20.0%。  相似文献   

6.
安徽江淮油茶‘凤阳1~6号’选优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决安徽江淮地区无油茶良种推广的问题,自2007年以来,在安徽油茶分布的最北缘凤阳县,开展油茶优树选育工作。经过资源调查、初选、复选后,于2011年筛选出‘凤阳1~6号’6个油茶优良单株。这6个优良单株平均单果质量为16.99 g,平均株产量9.62 kg,鲜出籽率为45.22%,干籽率为62.41%,出仁率为69.17%,仁含油率为51.45%,果油率为10.17%,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90.3%,单位产油量0.13 kg/m2,各项指标均达到我国油茶优树的选择标准。该系列油茶优树的选出为安徽江淮地区乃至我国油茶分布的北缘地带发展油茶提供了良种培育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茶陵529等4个油茶优良无性系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74年起开展油茶选优工作,先后在茶陵县二仙林场、茶陵县林科所等地初选优株600多株,经决选包括引种在内建立105个优株无性系采穗圃30亩。1982年自采穗圃中优选18个无性系,历时9年完成选育和测定工作。对照全国油茶科研协作组制定的油茶优良无性系选育的4条标准(产油量30kg/亩以上;比平均产量高15%;果油率6.5%以上;果实炭疽病率3%以下),筛选出茶陵529等4个优良无性系。现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近年来,以经济指标为主要因子,从油茶物种中选育出部分油茶优树,这些优树受遗传和环境的综合影响使得茶油产量低。油茶产量的高低主要是植物对光能刊用的强弱和植株本身经济系数的高低。光合,呼吸和蒸腾强度是植物生命活动中最本质的三个生理因子。研究它们的变化规律是为油茶良种选育和速生丰产栽培技术提供依据,我们于1981年至1982年,对优树进行了光合、呼吸和蒸腾强度等生理性状方面的测定。现综  相似文献   

9.
在江西省6个县进行油茶无性系及自然林选优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长林、赣无、赣州油系列无性系优树整体表现出较好的经济性状,主要表现为鲜果含油率、平均冠幅产果量及产油量较高,高产优树较多,自然林优树整体表现低于无性系优树,但存在一部分表现高产的优树,无性系优树间、不同地区自然林优树间、同一地区自然林优树间经济性状差异较大,这为油茶选优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和空间。今后油茶选优宜重点从现行推广的无性系中进行优中选优,结合在自然林中进行一定的选择,以达到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油茶“寒露籽”优良无性系选育及其脂肪酸组成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在300多株70年代定选油茶优树的基础上,选用31个“寒露籽”优树进行田间试验测定,依照油茶优良无性评定标准,结合油脂脂肪酸组成情况,选育出湘林104等9个优良无性系,增产幅度达20.1%-121.3%,且油质好,油脂肪酸组成比较合理,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84.3434%以上,本研究还对油茶“寒露籽”油脂脂肪酸组成作了分析,证实其中含有微量芥酸。  相似文献   

11.
《安徽林业科技》2008,(3):F0004-F0004
1974年黄山林科所参加全国油茶科研协作组,在皖南山区实生油茶林分中选择。通过3年连续初选、复选和决选,选出优树33株.1976年对中选的优树建立子代测定林,通过1982—1985年连续四年的产星测定和经济性状分析,筛选出徽岩74—21等11个优良家系。1986年对该11个优良家系采用无性繁育,进行无性系测定和区域性试验。2005年至2007年对该试验林进行产量测定及经济性状分析。选育出黄山1—5号油茶品种,2008年4月7日通过安徽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其中黄山1号通过审定。黄山2—5号通过认定。  相似文献   

12.
我国油茶良种选育研究现状及发展策略   总被引:46,自引:5,他引:46  
40多年来按照系统的选育程序和选育标准,经优树选择和品种比较,先后选育出优良农家品种、优良家系、优良无性系和优良杂交组合等油茶良种200多个。结合油茶更新与低产林改造,采用良种的造林面积已达2×105hm2,占全国油茶栽培总面积的6%,使油茶单位面积产量得到大幅度增长。通过分析我国当前的良种选育和推广应用的现状和趋势,提出了油茶育种仍以常规育种为基础,在选择的基础上开展杂交育种和生物技术育种等多元化的育种研究,进而以丰富的种质资源为后盾,开展更高层次的分子育种;还倡仪建立科学的良种繁育基地和完善良种推广机制,通过示范作用来促进油茶生产良种化。  相似文献   

13.
在福建省龙岩市油茶优树筛选的基础上,对筛选出的10个优树无性系和现有引种的9个油茶品种进行遗传测定。结果表明:5年生油茶无性系测定林的树高平均值为1.77 m,地径平均值为5.05 cm,冠幅平均值为1.50 m,且不同油茶无性系对这3个生长指标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单株产果量平均值为5.8 kg,鲜出籽率平均值为42.6%,干出籽率平均值为27.8%,种子含油率平均值为45.9%,果实炭疽病平均发病率为2.0%。其中红山1号、河田2号、上杭1号、武平2号、新罗2号和漳平2号等6个无性系表现优良,5年生的重要经济性状指标均超过入选标准值。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选育闽西油茶良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充分了解光皮梾木(Cornus wilsoniana)果实特征、利用优树资源选育良种,对来自江西省和广东省的光皮梾木优树及扩繁无性系的果实性状、产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光皮梾木优树的鲜果、种子平均直径分别为6.08、4.54 mm,光皮梾木优树的鲜果、种子平均百粒重为14.3、5.56 g,光皮梾木优树无性系的鲜果、种子平均直径分别为5.81、4.32 mm;光皮梾木优树平均鲜果直径、种子直径、种子百粒重与扩繁无性系的平均鲜果直径、种子直径、种子百粒重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38、0.681、0.774,呈显著相关(P<0.05);优树无性系的果实直径、种子直径、种子百粒重复力分别为0.9734、0.9740、0.9921;优树无性系的鲜果平均单株产量为620.0~2636.7 g,初选的优良无性系JX3、JX2、JX12鲜果平均单株产量分别为2661.4、2637.7、2320.0 g,比试验林全林均值1723.5 g分别高54.4%、53.0%、34.6%;优树无性系的鲜果平均直径与鲜果平均单株产量相关系数为0.431,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从1973年开始在福建省油茶主产区,有计划分批地开展了油茶优株选择,选育出闽20、闽29、闽81、闽7415等4个优良无性系,达到了油茶优株无性系的评选标准。  相似文献   

16.
油茶杂优闽1等32个品系选育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1973年开始 ,经过初选、复选和决选的 3a强度选择 ,从近 6 0 0hm2 油茶林中决选出达到全国油茶优树评选标准的优树 10株 ,采用无性繁殖的方法把分散在异地的 10株优树繁殖成为无性系苗木 ,供作长期考核 ,并确定为杂交亲本进行双列杂交 ;1985年按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营造了 5 31株杂交子代试验林。根据 1994~ 1997年对营建的杂交F1代试验林连续4a的测产结果 ,筛选出油茶杂优闽 1等 32个品系 ,它们的年均产油量为 6 86 332~ 10 46 90 9kg·hm-2 ,比目前国内优良无性系标准年均产油量 45 0kg·hm-2 增产 5 2 5 18%~ 132 6 46 % ,而且对炭疽病都具有较强的抗性  相似文献   

17.
为充分了解光皮梾木(Cornus wilsoniana)果实特征、利用优树资源选育良种,对来自江西省和广东省的光皮梾木优树及扩繁无性系的果实性状、产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光皮梾木优树的鲜果、种子平均直径分别为6.08、4.54 mm,光皮梾木优树的鲜果、种子平均百粒重为14.3、5.56 g,光皮梾木优树无性系的鲜果、种子平均直径分别为5.81、4.32 mm;光皮梾木优树平均鲜果直径、种子直径、种子百粒重与扩繁无性系的平均鲜果直径、种子直径、种子百粒重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38、0.681、0.774,呈显著相关(P0.05);优树无性系的果实直径、种子直径、种子百粒重复力分别为0.973 4、0.974 0、0.992 1;优树无性系的鲜果平均单株产量为620.0~2 636.7 g,初选的优良无性系JX3、JX2、JX12鲜果平均单株产量分别为2 661.4、2 637.7、2 320.0 g,比试验林全林均值1 723.5 g分别高54.4%、53.0%、34.6%;优树无性系的鲜果平均直径与鲜果平均单株产量相关系数为0.431,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2000年从云南省红河州大围山采集云南金花茶种子,进行实生播种,培植实生苗种植,种植后5年开花结实,从后代中依据3年的观测资料和优树选择的有关技术标准及规程,并参照陈俊愉1986年百分制评选金花茶优良植株的方法,初选出云南金花茶优树12株、复选出6株。最后对复选出的6株优树进行遗传测定,通过遗传测定试验,最终选育出云南金花茶优良无性系1个,选育出的优良无性系于2016年通过云南省林木良种审(认)定委员会认定,获得良种证书编号,可作为红河州重点发展的金花茶良种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9.
以岑溪软枝油茶(Cenxi soft-branch Camellia oleifera)全同胞家系林中初选的25株优良单株为材料,开展无性系测定试验,选育出岑软ZJ11、岑软ZJ14和岑软ZJ24三个油茶优良无性系。通过对三个无性系进行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分析和产量差异比较,结果表明:无性系的鲜出籽率、干出籽率、种仁含油率和果油率的遗传力估计值h2分别为0.986、0.978、0.998和0.980,均接近1.0,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力。4~7年生平均产量、果油率在各无性系间均存在显著差异。选育出的3个无性系的早期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均超过或优于对照良种岑软2号和岑软3号,其中每公顷产油量的对照遗传增益分别为4.72%~13.91%和5.49%~14.77%,果油率的对照遗传增益分别为13.15%~23.33%和7.81%~17.50%。  相似文献   

20.
小果油茶优良种质资源筛选与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选育出小果油茶优良品种,在对小果油茶全分布区的种质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按多个育种目标,在小果油茶良种资源较好的广西三江、龙胜、融水和贵州黎平及江西宜春的优良林分中选择小果油茶优树,采用外业调查和室内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和通径分析、模糊聚类分析及灰色关联分析等分析方法,对所选13片优良林分中的76株优良单株的主要经济性状指标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确定了32株候选优树用以复选,并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标准,嫁接保存这些优良种质资源,建成了种质资源库。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冠幅乘积是影响小果油茶单株产量的最重要因素。模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当λ取0.83时,可将32株初选小果油茶优树归为四大类。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32株初选优树与参考品种(目标育种指标)的关联度值均在0.74以上,其综合性状均较优良,其中YLXG1、YLXG10、YLXG32及YLXG51的关联度值均大于0.8,其综合性状的优异性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