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列车的综合传热系数是整车隔热性能的关键指标,直接影响车厢内的空气温度、湿度以及噪音水平。为优化某城际列车综合传热系数,提升整车舒适性,首先,根据车体设计结构及内装材料组合结构,建立整车热桥结构物理模型,进行车体热桥传热分析和整车综合传热系数的仿真计算;其次,根据仿真计算结果,提出合理、可实施的车体隔热性能提升措施,并进行优化设计仿真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市域列车综合传热系数为1.843 W/(m2·K),并得到整车综合传热系数的构成和各部分对热流的贡献;采取隔热性能提升措施,列车综合传热系数为1.39W/(m2·K),降低了24.6%。  相似文献   

2.
以正交试验设计改造常规轻型木结构墙体,探索不同内外保温材料、墙骨柱尺寸、覆面板类型与厚度等因素对墙体稳态热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自制秸秆砖保温材料,夹心填充截面为38 mm×140 mm、相距400 mm的墙骨柱间隙,内外覆面板分别为11 mm厚定向秸秆板和石膏板时,墙体冬季、夏季传热系数分别为0.41、0.45 W/(m2?K),冬夏热惰性指标达到3.22,可实现保温、隔热性能的同步提升,节约建筑能耗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现代木结构建筑是一种节能、环保的建筑,如何对其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笔者首先利用热流计导热仪检测木结构墙体组成材料的导热系数,计算模拟几种不同组合墙体的传热系数,然后采用热箱-热流计法对实体木结构墙体、木结构墙体传热系数进行实测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38 mm×89 mm木墙骨的平均传热系数为0.436 W/(m~2·K),38 mm×140 mm木墙骨的平均传热系数为0.355 W/(m~2·K),随着木墙骨规格及保温棉厚度的增加,墙体传热系数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4.
采用多维界面冲压工艺制备不同厚度的空芯刨花板,在前期对其物理力学性能研究的基础上,再依据相关标准测试保温隔热与隔声性能,为其应用于木结构建筑墙体材料的前期研究提供更加全面、系统的数据参考与技术支持.结果表明:随着空芯刨花板厚度增大,其保温隔热性能增强,平均导热系数为0.131 W/(m·K),满足保温材料对导热系数[<...  相似文献   

5.
轻型木结构墙体的热工性能对建筑节能至关重要,其稳态传热性能是节能效率评估指标之一。工程调研发现,轻型木结构墙体墙骨柱热传递过程易产生冷热桥,改善墙体保温构造并通过试验测试,对得到不同构造的墙体传热系数等指标进行分析研究,有利于设计人员优选墙体设计参数、研发墙体新型保温材料。试验采用标定热箱法与热流计法相结合的试验方法——控温箱-热流计法对改善保温措施的墙体进行试验,分析了12种墙体试件的热流密度、传热系数、热阻以及日传热量参数,并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比较验证,试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吻合性较好。研究发现:气凝胶毡放置在墙骨柱位置能够有效降低平均传热系数3.8%~15.0%,随厚度增加可逐渐减弱或消除墙骨柱冷热桥效应;聚苯乙烯保温板可有效降低传热系数32.4%~35.1%,墙体蓄热能力较好;纳米纤维保温材料可有效降低传热系数5.9%~8.7%,提高墙体冷热面温差,平衡室内温度。选取的3种保温材料中,聚苯乙烯保温板相比气凝胶毡和纳米纤维保温材料,对墙体整体热工性能的提升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为促进不同时期轻型木结构建筑墙体的热工性能优化设计工作,笔者以南京地区A、B两幢轻型木结构建筑四种不同外墙体为研究对象,实测外墙材料的导热系数和四种不同组合外墙体的传热系数,并分析了两幢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和舒适度。结果表明,实测A、B两幢建筑的外墙体传热系数值均0.4 W/(m~2·K),达到严寒地区热工性能设计标准。其中A幢软木外墙体建筑的保温性能优于B幢防腐木外墙体建筑;A、B两幢外墙体传热系数测试值与其理论值相对误差分别为3.51%和11.40%。上述以期为用户提供一个舒适健康的轻型木结构居住环境提供有益支撑。  相似文献   

7.
为促进不同时期轻型木结构建筑墙体的热工性能优化设计工作,笔者以南京地区A、B两幢轻型木结构建筑四种不同外墙体为研究对象,实测外墙材料的导热系数和四种不同组合外墙体的传热系数,并分析了两幢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和舒适度。结果表明,实测A、B两幢建筑的外墙体传热系数值均<0.4 W/(m^2·K),达到严寒地区热工性能设计标准。其中A幢软木外墙体建筑的保温性能优于B幢防腐木外墙体建筑;A、B两幢外墙体传热系数测试值与其理论值相对误差分别为3.51%和11.40%。上述以期为用户提供一个舒适健康的轻型木结构居住环境提供有益支撑。  相似文献   

8.
张燕  罗义英  赵美红  徐丹妮  陈骆  汤俊雁 《绿色科技》2019,(12):210-212,215
基于嘉兴地区主流墙体构造,模拟墙体表面温度分布,分析了主体墙传热系数与热桥线传热系数的相关性,研究了热桥效应对墙体保温性能的影响。提出了在节能建筑墙体设计时,在满足墙体保温性能同时,不应只重视主体墙的保温,还要考虑热桥部位保温构造,使主体墙与热桥柱的传热系数相近,避免墙体外表面开裂现象。  相似文献   

9.
青石山香椿低产林改造黄连木+连翘混交林后,与2020年基准年相比,试验林减少地表径流、发挥控制侵蚀的作用明显,平均径流量由899.93 m3/(hm2·a)减少到545.65 m3/(hm2·a),径流量减少了39.37%;平均土壤侵蚀模数由1.87 t/(hm2·a)减少到1.40 t/(hm2·a),土壤侵蚀量减少了25.13%,各造林模式土壤侵蚀程度由强到弱为S1>S2>S3>S4。栽植2年连翘平均产量达到28.47 kg/hm2,香椿产量由150 kg/hm2增加到225 kg/hm2,连翘、香椿平均增加产值8513元/hm2,各造林模式连翘产值由高到低为S3>S4>S1>S2。林地平均植被盖度由35%提高到85%,植被盖度提高了50%,试验林直接经济效益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达到57167元/(hm2·...  相似文献   

10.
为了强化轻型木结构墙体热工性能的研究工作,笔者采用建筑围护传热系数现场测试法,对内置两种材质的玻璃保温棉在同一轻型木结构房外墙围护结构进行现场传热系数测定,以此比较墙体保温系数的测试值与理论值,并优选保温棉填充材料。结果表明,墙体内填充材料为玻璃保温棉A的墙体的隔热保温性能优于玻璃保温棉B。对轻型木结构墙体进行传热数值计算,得到各组成材料温度的计算值与测试值具有同向可对比性,因此可用复合材料理论预测木结构热学性能。有助于提高我国轻型木结构房屋墙体结构的传热现场测试技术水平,为轻型木结构房屋的墙体结构的节能保温等优化设计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分别以栽培和野生条件下的九龙山榧(Torreya jiulongshanensis)(雌、雄株)及同属广布种——榧树(T.grandis)为材料,比较了其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对光强的响应,以期为九龙山榧种质资源保育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栽培条件下,九龙山榧雌株幼苗叶片的光系统I最大荧光值整体高于榧树及九龙山榧的雄株;九龙山榧雌、雄株幼苗的光饱和点也较高,分别为788.581和550.640μmol/(m2·s),所对应的最大电子传递速率也较高,分别为40.690和39.546μmol/(m2·s)。同样,在野外条件下,九龙山榧雌、雄株的光饱和点也均显著高于榧树,分别为1165.361和1416.817μmol/(m2·s),光系统II最大电子传递速率也以九龙山榧雌株为最高,其值为80.322μmol/(m2·s)。由此可见,九龙山榧为阳生树种,且与榧树相比具有更强的光合潜力。  相似文献   

12.
采用固体发酵箱进行球孢白僵菌固体发酵中试试验,对菌丝不同生长阶段的温度、CO_2变化进行监测。结果表明,0~24 h为发酵准备期(延滞期),白僵菌菌丝生长慢,固体培养料温度呈小幅上升的趋势,维持在22℃左右,发酵箱内CO_2浓度则呈现逐渐升高的状态,从2000 mg·m(-3)逐渐上升到5000 mg·m(-3)逐渐上升到5000 mg·m(-3);24~48 h为菌丝初始生长期(升温期),菌丝逐步生长,固体培养料温度急剧上升,发酵箱内形成了明显的温度梯度和CO_2梯度,上层与下层温度差异可达5℃以上,上层CO_2浓度从5000 mg·m(-3);24~48 h为菌丝初始生长期(升温期),菌丝逐步生长,固体培养料温度急剧上升,发酵箱内形成了明显的温度梯度和CO_2梯度,上层与下层温度差异可达5℃以上,上层CO_2浓度从5000 mg·m(-3)上升至13000 mg·m(-3)上升至13000 mg·m(-3)左右,下层CO_2浓度从5000 mg·m(-3)左右,下层CO_2浓度从5000 mg·m(-3)升到6500 mg·m(-3)升到6500 mg·m(-3)左右;48~96 h为菌丝旺盛生长期(稳定期),菌丝大量生长,但固体培养料的发酵温度逐渐降低;96 h以后为产孢期,该阶段固体料温度依然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逐渐下降接近或略高于室温。通过加入空气内循环系统,可消除发酵箱内温度梯度,并降低CO_2浓度梯度,促进发酵箱内菌丝生长均匀。研究结果可为白僵菌规模化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利用双掺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改性动物蛋白发泡剂母液制备了导热系数优良的超高性能泡沫混凝土。实验结果表明:制备干密度为700 kg/m 3的泡沫混凝土,双掺LAS和K12两种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浓度都为1.0 g/L时,制取的泡沫稳定性最佳,制备的泡沫混凝土试件导热系数平均值为0.1583 W/(m·K),此时的保温隔热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4.
2016年10月对永安国有林场30年生杉木大径材林分按照3种保留密度(A450、B600、C750株·hm-2)进行择伐,2017年2月在A、B、C 3种保留密度林下分别套种825、675、525株·hm-2红锥,2021年12月对形成的异龄复层林分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套种后5 a,杉木和红锥生长量均随着择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大,不同处理组合间杉木、红锥树高、胸径、材积和蓄积量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杉木保留450株·hm-2套种红锥825株·hm-2形成的异龄复层林的生长效果最优,林分总蓄积量达445.08 m3·hm-2,其中35年生的杉木平均树高27.20 m、胸径31.77 cm、单株材积0.9398 m3,分别比对照提高13.66%、17.15%、51.13%。6年生红锥的平均树高7.08 m、胸径6.26 cm、冠幅3.52 m、材积0.0123 m3,达到红锥适宜区生长量标准。试验结果可为培育杉木高价值...  相似文献   

15.
NPP是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的关键参数,是表征生态系统碳收支的重要指标,对了解植被生长生物量积累和大气CO2吸收具有重要意义。采用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遥感监测的NPP数据,通过趋势分析、多元回归等方法,系统分析广东省国家级公益林NPP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4—2015年,NPP主要分布在400~800 g C/(m2·a)区间内,所占比例超过70%;NPP在空间分布上较为离散,与高程联系紧密,东部地区及茂名市、阳江市的NPP相对较高;广东省国家级公益林的NPP呈波动增加趋势,年平均增加速率为4.9 g C/(m2·a);不同年度NPP值总体处于较稳定状态,所占比例为99.25%,抗干扰能力强;广东省国家级公益林的NPP经异养呼吸后仍有60.6%保留在生态系统中,反映了国家级公益林良好的固碳能力,为我国“碳中和”目标贡献了林业力量。  相似文献   

16.
依据呼中林业局1987~2017年4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从森林资源面积、蓄积以及森林资源质量等方面对呼中林业局森林资源动态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0年间呼中林业局林地面积一直呈增长趋势,共增加了2.16万hm2,增幅2.81%;活立木蓄积呈先减少后增加动态,共增加了71.15万m3,增幅1.08%。森林覆盖率95.41%,增加了6.11%。森林质量较低,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86.67 m3/hm2,降低了1.56m3/hm2,降幅1.77%;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89.93m3/hm2,减少了5.05m3/hm2,降幅5.32%。  相似文献   

17.
《技术与市场》2002,(6):24-25
建筑节能正在成为建筑业的新特点。实施建筑节能必须大幅度提高外围护结构,尤其是外墙的热工性能。保温砂浆具有热工性能较好,施工方便,可以通过改变保温砂浆容重和厚度调节墙体热阻,工程造价低的特点。我国长江流域地区已经制订和正在制订的建筑节能标准,规定墙体传热系数不大于1.5W/m2.k,保温砂浆被确定为拟采用的节能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8.
基于机载激光雷达点云数据提取的嵩县测区森林资源数据,结合样地调查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重点分析无人机载激光雷达获取的点云数据在森林蓄积量模型反演方面的精度分析,为河南省森林蓄积量的测算提供参考依据。结果显示:山区栎类蓄积量调整决定系数AdjR2=0.890m3·hm-2,平均相对误差MSE=0.237 m3·hm-2,均方根误差RMSE=0.478 m3·hm-2,结合分层地面样地调查数据对山区栎类蓄积量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反演,模型精度为96.01%。无人机机载激光雷达能够自动获取大面积栎类标准地的激光点云数据,可以提取森林的垂直结构信息(高度参数)和水平结构信息(郁闭度)具备三维结构参数提取能力,通过全覆盖的激光雷达数据反演结果以及地面验证两个部分的数据验证,得到的精度测算结果较好,为计算森林蓄积量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基于连平县第四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主要结果,对全县的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特点进行了详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全县活立木总蓄积量9419031 m3,森林覆盖率74.46%;较上期数据年递增3.24%、0.05%。全县林地单位蓄积量为49.05 m3/hm2,较前期的32.25 m3/hm2增长了21.3 m3/hm2,但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较全省平均值60.57 m3/hm2少了11.52 m3/hm2,森林质量较低。结合分析结果及两期(第三次和第四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部分数据变化情况,将如何提高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提出了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0.
在闽北开展雷竹施肥试验,设置4种施肥处理:不施肥对照(处理1),施用氮磷钾复合肥(375kg/667m2,处理2),施用有机肥(腐熟的鸡粪5t/667m2,处理3),施用有机肥与氮磷钾复合肥(腐熟的鸡粪3t/667m2和氮磷钾复合肥150kg/667m2,处理4),分析不同施肥处理对雷竹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光合特性、竹林生长、笋产量和品质等的影响,筛选出适合闽北雷竹经营的优化施肥方案。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雷竹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但对竹林的光合特性、生长量、笋产量和笋营养物质含量均产生显著性差异影响;光合特性指标表现最优的是处理3和处理4,竹林生长效果最好的为处理2和处理4,竹笋产量和笋品质表现最优的是处理4和处理3。综合分析认为,最优施肥方案为处理4,即施用有机肥(腐熟的鸡粪)3t/667m2+氮磷钾复合肥150kg/667m2,该施肥处理可有效提升雷竹光合作用效率、促进竹林生长、增加竹笋产量及提高竹笋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