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牛蛙蝌蚪一般经越冬至5月末6月初,当气温回升到24℃以上时,开始发生变态。牛蛙由蝌蚪(幼体)转变成成体这一过程,称为变态,整个变态时间约70—80天。但在整个变态中有两个危险期:一是在前肢即将长出的阶段,此时,蝌蚪的呼吸由鳃转为肺进  相似文献   

2.
正大鲵(Andrias davidianus)为隶属于隐鳃鲵科(Cryptobrachidae)大鲵属(Andrias)的有尾两栖动物,具有两栖类共有的变态发育过程。大鲵脱鳃期又称变态期,是指大鲵孵化出膜后生长到1龄左右时外鳃开始萎缩脱落,逐渐由鳃呼吸转变为肺呼吸的阶段。变态期除全长、体重增加外,最主要的特征是外鳃逐渐脱落,转变为以肺呼吸为主,皮肤辅助呼吸。笔者在同一批大鲵养殖过程中,发现10余尾大鲵年龄接近4龄而外鳃仍未  相似文献   

3.
大菱鲆早期变态发育和体表黑色素细胞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5  
朱杰 《水产学报》2002,26(3):193-200
对大菱鲆早期变态发育及体表黑色素细胞的形成过程进行了研究。绘制了1-60日龄大菱鲆鱼苗形态发育图,同时观察拍摄不同发育时期体表黑色素细胞的形态变化。14-17℃水温时,大菱鲆早期变态发育约需60d。1-14日龄主要为器官发育;14-40日龄主要为形态变化,25日龄左右开始变态;40-60日龄变态基本完成。变态前,鱼苗体表的幼体黑色素细胞对称分布,以素细胞密度先增加后减少。变态开始后,鱼体两侧体色出现不对称。有眼侧体表幼体黑色素细胞减少,逐渐由成体黑色素细胞替代,体色变深;无眼侧幼体黑色素细胞逐渐消褪,未出现成体黑色素细胞,体色逐渐变为白色。若有眼侧体表成体黑色素细胞的出现受阻,则形成白化。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对中国林蛙蝌蚪期的3种不同饲料配方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T1组饲料喂养的蝌蚪变态后的幼蛙体重最大、身体最长(分别为0.347g、1.64cm);T3组饲料所喂养的蝌蚪生长速度快,完成变态的时间最短(34.8d);T2组饲料喂养的蝌蚪生长最慢,完成变态所需的时间最长(39.2d),变态后的幼蛙体重最小(0.276g);各组中蝌蚪的成活率和变态率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5.
家系内大、小两种规格菲律宾蛤仔的双列杂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壳长为标准,在菲律宾蛤仔生长速度快的家系中选择大、小两种规格蛤仔,上选雌性个体为A、雄性为B;下选雌性个体为a、雄性为b,采用双列杂交方法,分别建立AB、Ab、aB、ab4组近交家系。测量并统计分析各近交家系的幼虫期和稚贝期的壳长生长及变态情况。结果表明:近交家系的生长顺序为AB>Ab>aB>ab,除9日龄外,AB与ab的壳长生长差异显著(P<0.05)。随着日龄的增加,AB逐渐体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在90日龄时与其它三个家系的生长差异明显(P<0.05)。杂交组Ab的生长优于aB,表明菲律宾蛤仔前期的生长也受母本效应的影响。从6日龄起,各近交家系开始附着变态,AB的变态率为71.12%1.53%,与Ab、aB差异不显著(P>0.05),与ab(41.6%1.33%)差异显著(P<0.05)。家系内近交改变了蛤仔附着变态时期的壳长生长分布频率,上选组AB壳长分布趋于大型化,而下选组ab壳长分布趋于小型化,Ab,aB两家系近似正态分布。研究表明,在家系内上选生长性状优良个体进行逐代选育是培育蛤仔速生新品种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刘焕亮 《科学养鱼》2003,(12):14-15
三、蝌蚪培育蛙类胚后发育的第一个时期是蝌蚪期,为水栖阶段,其后期则为由水栖向水陆两栖过渡的变态阶段,即蝌蚪变态为稚蛙。该发育期的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结构都发生一系列的规律性变化,身体外形由鱼型变为蛙型,呼吸器官由鳃变为肺,其趋势是由适应水中生活向适应陆地生活转变。由蝌蚪变为稚蛙的变态期时间较短,一般为10天左右。各种蛙类蝌蚪发育期持续的时间(蝌蚪培育期)取决于种的遗传性,虎纹蛙为28~35天,棘胸蛙为60~80天,中国林蛙为31~41天,牛蛙为50~85天,猪蛙为60~80天;同时也受温度、营养和放养密度等外界因素影响。蛙类蝌蚪的栖…  相似文献   

7.
何滔  肖志忠  刘清华  李军 《水产学报》2013,37(4):520-525
为完善条石鲷的早期组织发育过程,探索条石鲷仔鱼早期高死亡率的内在发育机制,实验对鳃器官的早期发育进行观察,结果显示:条石鲷仔鱼在1日龄时出现鳃原基;2日龄,原始鳃弓形成;3日龄,鳃丝原基出现;6日龄,鳃丝两侧的扁平细胞向外突出而形成原始的鳃小叶,假鳃出现;7日龄,鳃小叶基部出现泌氯细胞;8日龄,泌氯细胞开始分泌蛋白样物质;14日龄,鳃的结构分化发育完善.钠钾三磷酸腺苷酶(Na+,K+-ATPase)的相对活性从胚胎分裂期不断增加,直至器官分化期.此后活性逐渐降低,并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直至9日龄活性才开始上升.而12日龄之后又不断下降,到14日龄降至最低值(0.246±0.126) U/g.此后急剧上升,到18日龄升至最高值(4.731±0.309) U/g.从20日龄起,Na+,K+-ATPase的相对活性保持稳定上升,直至本次实验结束.结果表明,Na+,K+-ATPase活性的变化与鳃组织,尤其是与泌氯细胞的发育密切相关,而且在其活性较低的阶段,条石鲷仔鱼的死亡率较高.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圆斑星鲽早期发育过程中色素细胞的形态和分布,实验对1~72日龄的圆斑星鲽鱼苗进行了连续的显微观察,并绘制了早期发育生长曲线。结果显示,圆斑星鲽从20日龄开始进入快速的增长期,在水温12~19.5°C时完成变态发育需要50 d,黑色素细胞最早出现,数量最多,黄色素细胞次之,虹彩细胞最后发育,数量最少。变态前黑色素细胞密度先升高后降低,在9日龄密度最大为1390个/mm~2,色素细胞逐渐密集鱼体两侧对称分布;变态开始后鱼体两侧色素不对称,有眼侧体表黑色素细胞逐渐溶解消退,由成体黑色素细胞代替,体色变深,黑色素细胞密度稳定在150个/mm~2;无眼侧黑色素细胞逐渐消溶退化,体色逐渐变白。白化个体在变态开始后出现,有眼侧不能形成成体黑色素细胞,形成白化。  相似文献   

9.
采用组织切片和透射电镜技术对人工培育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鳃结构及其早期(1—35日龄)发育进行观察。结果显示,鳃耙列齿状,鳃丝梳状排列在鳃弓上,鳃小片排列在鳃丝两边。透射电镜下鳃小片主要由线粒体丰富细胞(Ⅰ型和Ⅱ型)、扁平上皮细胞、柱细胞、血细胞、黏液细胞和未分化细胞组成。四指马鲅鳃早期发育显示,1日龄鳃原基形成;3日龄出现鳃弓,有扁平上皮细胞和血细胞;5日龄出现鳃小片,鳃小片上有柱细胞,基部有线粒体丰富细胞;18日龄鳃小片增多,鳃结构完善;35日龄鳃结构基本和成鱼一致。根据发育特点将其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0—3日龄)为原基期,鳃原基形成但未分化,仔鱼主要靠鳍褶、皮肤和卵黄囊上的微血管进行呼吸;第2阶段(4—17日龄)为鳃结构分化、发育期,鳃耙、鳃弓、鳃丝、鳃小片逐渐形成,具备鳃基本的结构特点;第3阶段(18—35日龄)为鳃结构完善期,鳃组织发育主要体现在数量和形状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又称为蛙出血病、蝌蚪暴发性出血败血症。【病原、病因】病原为温和气单胞菌。当水质较差,气温变化过大时,极易发生该病。【流行及危害】流行范围极广,尤以华东流行最甚,该病有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的特点,发病率可达70%,死亡率在40%~70%,最高达100%,危害极严重,蝌蚪发病多集中在4cm以上的个体,且以临近变态或正在变态的蝌蚪为最,从刚变态的幼蛙到成蛙。各个生长发育阶段均有发生。【症状】蝌蚪发病时,其症状表现为腹水明显,腹部表面似有透明斑或斑点状出血,眼球时有充血,表面覆盖有一层红色粘膜,轻压则红膜脱落,眼球突出;切下表…  相似文献   

11.
半滑舌鳎早期发育过程中体表色素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半滑舌鳎(Cynoglossussemilaevis Günther)早期发育过程中体表色素的分布及形态变化进行了连续观察,测量其生物学特征,同时拍摄不同发育时期体表黑色素的形态变化。在水温22~23℃,盐度31~33的条件下,半滑舌鳎完成早期变态发育约需要30d,1~15日龄主要是器官发育,16日龄进入变态期,30日龄左右变态完成。半滑舌鳎在原肠期开始出现幼体色素,以后逐渐密集,色素颗粒变大,幼体色素逐渐变成以树枝状和菊花状为主;仔鱼期体表的幼体色素对称分布,在躯干部形成相互间隔的5个色素带;在变态前期幼体色素发生至最发达时期。进入变态期后,幼体色素逐渐减少,同时有眼侧出现颗粒较小的成体色素,形状为点状为主,在身体有眼侧均匀分布。无眼侧色素完全消失,成为无色。个别个体有眼侧的成体色素形成受阻,幼体色素消失后,形成白化。  相似文献   

12.
中国林蛙的蝌蚪期是指蛙卵从刚孵出到脱去尾巴,长出四肢之前称之为蝌蚪期.在正常条件下,这个时期为40多d,一般分为蝌蚪初期,快速生长期,缓慢生长期和变态期.蝌蚪期的饲养管理对于中国林蛙的养殖至关重要,它不仅关系到蝌蚪的成活率、体质及个体大小,还影响幼蛙的成活率和性成熟的时间,也是提高林蛙养殖效益的关键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13.
圆斑星鲽的早期生长发育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圆斑星鲽成熟卵子透明、光滑、无油球,卵径1.75±0.08 mm(n=30).在水温11土0.5℃、盐度31~32、DO≥5 mg/L条件下,受精卵经159 h脱膜孵出,胚胎发育下限温度为5.14℃,发育时间与温度呈负相关关系.初孵仔鱼体色透明,全长4.95±0.15 mm(n=30),7日龄,仔鱼体覆黑色素,口和肛门贯通,口裂0.32 mm时开始摄食轮虫;11日龄,卵黄囊耗尽,仔鱼由内源性营养转化为外源性营养方式,开始摄食卤虫无节幼体;17日龄,进入尾椎弯曲期,尾扇和下尾骨形成;28日龄,尾鳍色素沉积;33日龄,尾椎弯曲完成,仔鱼左眼开始向右侧翻转,进入变态期,尾鳍条增至18根;45日龄稚鱼体表色素带形成,背、腹鳍各覆4~5个棕黑色斑点;50日龄,变态完成,左眼完全翻转至右侧,开始营底栖生活;70日龄,幼鱼体被鳞片逐渐形成,各鳍条均发育至定数,体态和生活习性与成鱼无异.  相似文献   

14.
一.蝌蚪的饵用价值 蝌蚪尾部肌肉发达,可作为牛蛙和虎纹蛙等食用蛙类的活饵料。笔者曾用蟾蜍蝌蚪养虎纺蛙蝌蚪直至变态;也曾用泽蛙和沼蛙的蝌蚪喂养牛蛙幼蛙与成蛙,效果良好。 二.利用蝌蚪当饵料的可行性 1.资源丰富,四季皆有蝌蚪可供利用。 2.生长快、易培养,一个月左右可充当饵料。 3.养、护、捕结合,促进蛙类繁衍。自然蚧的蛙类,在无人保护的情况下,产卵虽多却存活很少。人工培养蝌蚪则可在捕获的同时留下一些让其变态成蛙,放归田野继续繁衍,  相似文献   

15.
蛙出血病(蝌蚪发病又被称为暴发性出血败血症)是由温和气单胞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当水质较差,水温变化(春、秋季)过大时,极易发生。 该病传染性强,发病率高(可达70%),死亡率高(40%-70%,最高达100%),危害极为严重。流行范围很广,尤以华东、华中流行最甚。蝌蚪发病多集中在4cm以上的个体,且以临近变态或正在变态的蝌蚪为最,从刚变态的幼蛙到成蛙,各个生长发育阶段均有发生。 A、蝌蚪发病时,其症状表现为:腹部肿大,表面有斑点状出血;眼球时有充血,表面覆盖有一层红色粘膜。轻压则红膜脱落,眼球突出;…  相似文献   

16.
健康养殖     
蛙出血病的诊断 蛙出血病(蝌蚪发病又被称为暴发性出血败血症)是由温和气单胞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当水质较差,水温变化(秋季)过大时,极易发生。 该病传染性强,发病率高(可达70%),死亡率高(40-70%,最高达100%),危害极为严重。流行范围很广,尤以华东地区流行最甚。蝌蚪发病多集中在4厘米以上的个体,且以临近变态或正在变态的蝌蚪为最,从刚变态的幼蛙到成蛙,各个生长发育阶段均有发生。 1.蝌蚪发病时,其症状表现为:腹部肿大,表面有斑点状出血;眼球时有充血,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粘膜。轻压则红膜脱落,眼球…  相似文献   

17.
3.饲养管理(1)投饲蛾蚪孵出3~6天后,卵黄囊吸收完毕,此时开始吃食,须投喂人工饲料,如蛋黄汁、豆浆等,均匀泼洒投喂;7~30天时,蝌蚪由1.7cm增长至4.2cm,并长出尾芽,可投喂螺肉、鱼肉、鱼肠和动物内脏(未腐烂变质)、玉米粉、米糠、麸皮、豆饼等,每1000只蝌蚪日投饲量40~70g(动物性饲料占60%,植物性饲料40%);30天后到变态,每100只蝌蚪日投饲量40~80g(动物性饲料占40%,植物性饲料60%)。糠、麸皮等粉状饲料煮熟搓成团投喂,鱼肠、动物内脏等动物性饲料切碎投喂较好。…  相似文献   

18.
限食对合浦珠母贝幼虫生长、成活及变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9年4月27日至2009年5月25日,在不同投饵条件下研究了限食对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幼虫生长、成活和变态的影响。结果显示,试验初期对照组幼虫的壳长、壳高日增长率逐渐升高,自第20天开始迅速下降;试验一组(隔天投喂)和二组(隔2d投喂)幼虫的壳长、壳高日增长率缓慢升高,且与对照组同期幼虫的日增长率差异显著,这表明饵料是否充足直接影响马氏珠母贝幼虫的生长。试验期间,对照组幼虫的成活率逐渐降低,畸形率无显著性变化,而试验一组和二组幼虫的成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试验二组幼虫的畸形率高于同期对照组和试验一组幼虫的畸形率,表明在食物匮乏的情况下,幼虫的发育受到影响。对照组幼虫在第20天时开始变态,随后变态率逐渐升高,试验一组幼虫在第30天时开始变态,而试验二组幼虫在试验期间一直没有变态,表明该组幼虫的营养状况不足以支持其变态附着。  相似文献   

19.
网箱养蛙技术(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龙建军 《内陆水产》1997,22(6):22-22
3.3日常管理蝌蚪以鳃呼吸,应经常刷洗网箱,保持网箱良好的透水性能,使箱内水质清新、溶氧充足。蝌蚪变态期间宜向网箱内投些水浮莲等水生植物,供变态蝌蚪栖息,并设置食台,及时进行人工驯食。在幼蛙和成蛙养殖期,一般每星期需要刷洗网衣1次。高温季节注意搭盖遮阳棚,适当加大网箱入水深度。越冬期间,网箱入水深度需1.2m左右,上搭厚实茅棚。如遇严寒冰冻,应经常敲开结冰或清除箱内冰块。变态后即将越冬的幼蛙,要加强饲养管理,多投喂小鱼、小虾、蚯蚓、蛆等活食,催肥体质越冬。3.4病害防治病害防治应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相似文献   

20.
二、养殖(一) 蝌蚪的培育第一阶段:脱离卵膜后30日龄内的蝌蚪,可在原孵化池内培育。蝌蚪全部出膜后,及时轻轻漂动附着物上的蝌蚪,随即取出旧水草,同时补放入新水草给蝌蚪附着,避免旧水草腐烂败坏水质。此时,水深在20—25厘米,随着蝌蚪长大,加深水位至30—40厘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