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椰糠 (Cocos nucifera)、水稻 (Oryza sativa) 秸杆、玉米(Zea mays)秸杆等为原料,按 照不同体积比配制成 19 种混配基质,并以黄心土为对照,对各基质的理化性质及基质中杜鹃红山茶 (Camellia azalea)苗的生长状况进行研究,运用生长量多重比较和 pearson 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不同基质 的育苗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杜鹃红山茶经过 9 个月不同基质处理栽培,20 种栽培基质的容重、 总孔隙度分别为 0.548~0.972 g·cm-3、49.02%~67.06%,pH 为 4.18~7.61,各基质的有机质含量、全 N 含量 和有效 P 含量分别为 6.32~57.2 g·kg-1、0.322~2.760 g·kg-1、33.1~129.0 mg·kg-1;不同农林废弃物基质对杜 鹃红山茶苗高、冠幅和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 值)生长量存在显著影响;苗高和冠幅与容重、全 N 含 量、有效 P 含量、EC、CEC 等呈正相关,与总孔隙度、pH、有机质、速效 K 等呈负相关,杜鹃红山茶 苗期适合在土壤容重较大,总孔隙度和 pH 较小,有机质含量较低,全 N 含量、有效 P 含量、EC、CEC 较高的土壤基质中生长。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处理 M11(黄心土∶菇渣的比例为 3 ∶ 2)和 M07( 黄心 土∶珍珠岩的比例为 3 ∶ 2) 的综合生长值分别比对照大 11.83% 以上,容重分别比对照小 25.13% 以上, 建议 2 种基质为杜鹃红山茶育苗的首选基质。  相似文献   

2.
包头市杨、柳、槐等落叶阔叶城市园林树种枯落叶腐熟堆肥理化性状和毒性测定及其盆栽四季海棠试验结果表明,城市枯落叶堆肥GI值/%为97.49%,没有毒性,腐熟合格;C/N比为23,符合堆肥标准;pH值7.17,微碱性;EC值2.13us·cm-1,有机质含量42.26%,符合国家肥料有机质含量标准;全N、全P、全K含量分别是2.04%、1.80%、0.75%,以枯落叶堆肥为主(100%或70%)的盆栽基质培育的四季海棠在株高、冠幅、叶片数、花朵数、根系长、根数等显著优于其他处理(p0.05),枯落叶堆肥可以用作盆栽基质材料。  相似文献   

3.
以分布在天山北坡的7种野生果树幼苗为研究对象,测定比叶面积( SLA)、木材密度、叶片厚度、茎皮厚度及根、茎、叶器官的N,P,K含量等功能性状指标,分析影响植物功能性状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7种野生果树幼苗各项功能性状测定指标均差异显著(P<0.05),新疆野苹果木材密度最小,酸枣木材密度和比叶面积均最大,但叶片厚度和茎皮厚度均最小,胡桃比叶面积最小,但茎皮厚度最大;SLA与叶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不同树种的根、茎、叶器官的N,P,K含量,除茎P含量差异不显著外(P>0.05),其他均差异显著(P<0.05);酸枣和新疆桃的根、茎、叶器官N,P,K含量均相对较高,辽宁山楂和胡桃各器官养分含量均相对较低.7个树种的叶N含量平均为28.4 mg·g-1,较报道的国内外陆地植物叶片N含量平均水平高,叶P含量平均为2.20 mg·g-1,也相对高于国内陆地植物叶片P含量平均水平,近似于全球平均水平;新疆桃和酸枣的养分利用率较低,辽宁山楂和胡桃的养分利用率较高,其他3个树种居中.  相似文献   

4.
光照和氮营养对水曲柳苗木生长及碳-氮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室内砂培方式,以1年生水曲柳幼苗为试验材料,探讨不同光强和供N水平对苗木生长及碳-氮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遮荫处理下的苗木比叶面积、冠根比、单株叶面积和叶质量比分别较全光照处理增加了35.5%,24.9%,21.8%和18.5%,而苗木单株生物量下降了19.6%.无论在全光照还是遮荫条件下,苗木单株生物量和叶面积均随N供给浓度的增加而显著提高(P<0.05).遮荫处理显著降低了叶片中可溶性糖、淀粉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随供N浓度的增加叶片中淀粉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总量显著降低(P<0.05).遮荫还使叶片硝酸盐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但使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提高(P<0.05).2种光强下,随N供给水平的提高,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明显上升,同时硝酸盐含量则明显下降.叶片碳代谢指标(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总量)与氮代谢指标(可溶性蛋白含量、硝酸盐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之间,除可溶性糖含量与硝酸盐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外(r=0.944,P<0.01),其余碳氮代谢指标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负相关性,但都未达到显著水平.综上所述,1年生水曲柳苗木对光强和N营养的改变反应都十分敏感.虽然水曲柳幼苗对弱光和低N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和调节能力,但是光照不足和N贫乏最终将使苗木的生长发育受到严重抑制.  相似文献   

5.
收集山核桃壳、锯末、枯枝落叶、菇渣、中药渣5种常见农林废弃材料,经过发酵和消毒处理,按照不同配比混合成8组不同的轻型栽培基质,测定其理化性质,并与日常栽培容器苗的轻型基质泥炭和珍珠岩比较。结果表明:8组不同轻型基质的容重、总孔隙度、通气孔隙、pH值、全N差异显著;持水孔隙、大小空隙比、EC值、全P、全K(除6、7号基质外)、速效K差异极显著(1%水平);以2号混合基质锯末:枯枝落叶:山核桃壳:珍珠岩=4:2:3:1(体积比)为最佳配比。  相似文献   

6.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采用裂区设计,以三倍体毛白杨无性系S1、S6、S8、S11为试验材料,以二倍体毛白杨S10为对照,采用7种种植密度A1(2 m×2 m)、A2(2 m×3 m)、A3(2 m×3.5 m)、A4(3 m×4 m)、A5(2 m×4 m)、A6(2 m×5 m)、A7(3 m×3 m),研究了不同品种和种植密度对三倍体毛白杨叶片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无性系对三倍体毛白杨叶片中N、P、K、Ca、Mg的含量均有极显著的影响。叶片中N含量最高的是S6(27.41 g/kg),P含量最高的是S1(1.88 g/kg),K含量最高的是S8(3.59 g/kg),Ca、Mg含量最高的分别是S10(10.48 g/kg)、S11(4.61 g/kg)。不同种植密度对叶片中N元素的含量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叶片含N量最多的是A6,达26.97 g/kg。而不同种植密度的无性系叶片中P、K、Ca、Mg的含量无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各元素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Mg与Ca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与K之间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轻型基质理化性质变化对金叶榆容器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年来对金叶榆容器苗生长的观测以及基质分析,了解不同基质的营养成分和理化性质对苗木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基质对苗木的树高和地径生长存在极显著差异,但每年各基质对苗木生长作用的排序有一定的变化。以农林废弃物为主要成分的轻型基质的理化性质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大多数基质的营养成分(全氮、全磷和全钾)基本是同比下降,与此有关的EC值和ECE值也呈同比下降趋势,基质的pH和密度则同比上升。经过主成分分析,基质中全氮、pH、CEC值、全磷和密度是影响金叶榆容器苗生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以莲花山白盘珠自然保护区针阔混交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和山地常绿阔叶林表层土壤(0~20 cm)为对象,测定了土壤pH 值及主要养分含量,并应用相关分析法,探究了不同养分间的相关性。结 果表明:(1)山地常绿阔叶林土壤pH 值显著低于针阔混交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2)森林土壤有机质、 全氮(N)、全磷(P)、速效N、有效P 含量在不同森林类型间差异显著:山地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质、 全 N、全P 显著高于针阔混交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土壤速效 N 含量最高,但有效 P 含量最 低;( 3)3 种森林土壤全N 与全P 含量均存在极显著相关性,但其它养分间的相关性随森林类型而异, 表明森林类型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既有普遍性,又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调查太白山巴山冷杉-牛皮桦混交林林下与林隙乔木更新及土壤化学性质,分析林隙及土壤化学性质对乔木更新的影响.结果表明:巴山冷杉-牛皮桦混交林乔木更新苗密度较小,为0.059株·m-2,但林下与林隙均以巴山冷杉更新苗为主;林下与林隙乔木更新苗密度差异不显著(P=0.160),但巴山冷杉幼苗密度表现为林隙内显著高于林下(P =0.012);相关分析表明,小林隙更利于巴山冷杉更新(r=- 0.397,P=0.030),而林隙大小对牛皮桦更新没有显著影响(r=0.125,P=0.511);在林下,土壤碱解N、全P含量和pH值与牛皮桦更新苗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在林隙内,土壤全P和有效P含量与巴山冷杉更新苗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全P含量与牛皮桦幼树密度呈显著负相关;林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全N含量和有效P含量及林隙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全N含量和碱解N含量与牛皮桦和巴山冷杉更新苗密度均没有显著相关关系;林下土壤pH值显著高于林隙,而有机质、全N、碱解N、全P和有效P含量显著低于林隙.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南亚热带西南桦和尾巨桉人工纯林的凋落叶分解动态及其与土壤化学性质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原位分解袋法研究凋落叶的分解过程.[结果]表明:西南桦、尾巨桉人工林凋落叶分解系数分别为0.96 a-1和0.88 a-1.在为期12个月的分解试验中,2种凋落叶有机C含量在整个分解过程中呈逐渐下降趋势;全K含量和C/N比在分解前期迅速下降,之后趋于平缓;全N含量和全P含量在整个分解过程中呈逐渐上升趋势;2种凋落叶N/P比则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无论是分解前期还是分解后期,凋落叶质量损失与N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前期R=0.877;后期R=0.855),与C/N均呈显著负相关(前期R=-0.735;后期R=-0.697).与尾巨桉林地土壤性质相比,西南桦凋落叶分解提高了林地0~10、10~20 cm土壤的有机C、全N、全P、全K、N/P,对2030 cm土壤有机C、全K、pH值、C/N、N/P则未产生显著影响.相关分析表明:凋落叶初始有机C含量与土壤有机C、全N、全P、全K、N/P显著相关;凋落叶初始全N含量与土壤全N、pH值、C/N显著相关.[结论]凋落叶的养分含量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紧密;与尾巨桉相比,西南桦凋落叶的养分含量明显较高,分解速率更快,释放到土壤中的养分也更多.  相似文献   

11.
10种园林树木叶绿素与SPAD值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通过测定10种常见园林树木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及叶片的SPAD值,探讨了SPAD值与叶绿素含量之间的关系。试验表明,园林树木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与SPAD值显著相关,且各自表现为不同的相关函数模型。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川中丘陵区人工柏木林各器官C、N、P、K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掌握养分元素在柏木林中分配格局及各器官养分受限状况等情况,对该区域的人工柏木林叶、枝、干、皮、根等各器官进行取样,分析其含水率、C、N、P、K含量、C/N、C/P以及各元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叶片中C、N、P、K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器官;C/N最高的是枝(69.25±13.09),最小的是叶(34.05±8.41)。各器官的C/P差异较大。其中叶的C/P最小(602.66±208.75)。叶的C含量与皮、枝差异不显著(P>0.05),与干、根的C含量之间差异显著(P<0.05)。叶和皮的N含量与其他器官的N含量之间差异均显著(P<0.05),干、根、枝的N含量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叶的P含量与其他器官之间差异显著(P<0.05),其余器官之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皮和叶的C/N与其他器官之间差异均显著(P<0.05),干、根、枝的C/N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根的C/P与干、枝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与皮、叶的C/P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3.
研究森林土壤有机碳组分和团聚体分布特征,对摸清森林土壤结构形成及其碳稳定机制有重要科学意义。本研究以深圳市丘陵地带针叶林、阔叶人工林和次生阔叶林等3种不同植被类型、70个调查点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各调查点按0~10 cm和>10~30 cm剖面进行采样,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和团聚体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种植被类型表层土壤(0~10 cm)的有机质(OM)和全氮(TN)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亚表层土壤(>10~30 cm)养分间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各有机碳组分均存在差异,表层土壤有机碳组分均高于亚表层,且以活性有机碳含量最高。此外,不同植被类型表层土壤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微团聚体上(<0.25 mm),亚表层土壤则主要体现在微团聚体和1~2 mm团聚体上。除表层土壤电导率(EC)与惰性有机碳间的相关性外,两层土壤的EC、OM和TN含量与4种有机碳组分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10 mm团聚体对有机碳矿化有显著正向调控,>2~5 mm团聚体则表现为显著负影响。由此认为,3种植被类型间土壤养分和有机碳组分含量存在差异,且表层土壤的含量总是高于亚表层;不同土壤团聚体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微团聚体上;土壤养分含量是调节有机碳矿化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晋西黄土区不同树种营养器官(叶、枝、干、根)及其土壤的养分含量变化特征。[方法]通过野外样地调查和取样分析方法,对3种典型森林树种(刺槐、侧柏、辽东栎)不同器官及其林地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不同树种叶片与其土壤C、N、P化学计量的关系。[结果]辽东栎、刺槐和侧柏的叶片有机碳含量分别为468.43、454.96、438.53 g·kg-1,刺槐、辽东栎和侧柏叶片的全氮含量分别为27.52、20.74、12.73 g·kg-1,辽东栎、侧柏和刺槐叶片的全磷含量分别为2.73、2.15、1.35 g·kg-1,叶片C∶N值为侧柏辽东栎刺槐,C∶P、N∶P值分别为刺槐侧柏辽东栎、刺槐辽东栎侧柏;3个树种树枝的有机碳含量均最大,树叶的全氮含量均最大,而树干的全氮含量均最小。侧柏、辽东栎、刺槐树枝的全磷含量分别为3.07、3.07、1.87 g·kg-1,显著比其它器官的大;3种森林土壤的C、N、P含量均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且0 10 cm土层的含量最大,C∶N、C∶P、N∶P值随土层深度的变化不一致;刺槐叶片的有机碳、全磷含量与土壤C∶N值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侧柏叶片的有机碳含量均与土壤C∶N、C∶P、N∶P值极显著负相关,叶片N∶P值与土壤C∶N、C∶P、N∶P值均极显著正相关;辽东栎叶片的有机碳含量、C∶P值与土壤有机碳含量极显著负相关。[结论]辽东栎、刺槐和侧柏的有机碳含量均较高,分别为468.43、454.96、438.53 g·kg-1;辽东栎和刺槐对晋西黄土区干旱环境的防御能力比侧柏强,当地环境较适宜辽东栎的生长发育,而刺槐和侧柏的生长分别受土壤P和N的限制。  相似文献   

15.
杨树叶片SPAD值与叶绿素含量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SPAD-502叶绿素仪与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了杨树叶片的SPAD值与叶绿素含量,建立SPAD值与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的线性函数、乘幂函数、指数函数及对数函数的拟合方程,并根据决定系数(R2)确定最佳拟合曲线,以探讨SPAD值与叶绿素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杨树叶片SPAD值与叶绿素a、叶绿素b及总叶绿素含量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SPAD值与叶绿素a含量的最优函数模型为y=0.004 219SPAD1.630 2(R2=0.918 7);SPAD值与叶绿素b含量最优函数模型为y=0.071 308e0.055 468SPAD(R2=0.927 9);SPAD值与叶绿素总量的最优函数模型为y=0.003 24SPAD1.792 1(R2=0.924 3)。通过对9个不同品种叶片SPAD值与叶绿素含量实测值与预测值的统计检验发现,叶绿素a与总叶绿素含量的实测值与预测值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可以通过回归方程来预测杨树叶片叶绿素的绝对含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毛竹林下不同盖度芒萁对土壤酶活性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方法 ]在亚热带选取低芒萁盖度(PE:7.75%)和高芒萁盖度(DD:63.25%)的毛竹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团聚体不同粒径碳(C)、氮(N)、磷(P)含量、参与土壤C、N、P循环的酶活性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EC:N:P)和不同类群微生物量。[结果 ](1)PE和DD样方土壤β-葡糖苷酶活性和N-乙酰-葡糖苷酶活性无显著差异,与PE样方相比,DD样方显著增加了亮氨酸氨基肽酶、酸性磷酸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但显著降低了过氧化物酶活性,且这种差异主要在大团聚体和中团聚体。(2)与PE样方团聚体粒径间EC:N和EN:P无差异不同,DD样方微团聚体EC:N显著高于大和中团聚体,而EN:P显著低于大和中团聚体;大和中团聚体EC:N:P在PE和DD样方之间无显著变差异,但DD样方微团聚体的EN:P和EC:P显著低于PE样方。(3)除丛枝菌根真菌和放线菌分别调控PE和DD样方土壤酶活性变异外,土壤全磷含量(TP)也是影响DD样方酶活性变异的主要因子;此外,土壤全氮含量(TN)和TP分别是调控大团聚体和中团聚体土壤酶活性变异的...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不同油茶品系的养分利用及土壤养分限制情况,以岑软2号(Camellia oleifera Cenruan 2)、岑软3号(Camellia oleifera Cenruan 3)和香花油茶1号(Camellia osmantha 1)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油茶品系叶片与土壤碳(C)、氮(N)和磷(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叶片C和P含量均表现为香花油茶1号>岑软2号>岑软3号,叶片N含量表现为香花油茶1号>岑软3号>岑软2号。不同油茶品系叶片N∶P均为14~16,均受N和P的双重限制。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C、N和P含量降低,土壤C∶P、N∶P增加。岑软2号、岑软3号叶片C、N和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与土壤相关指标多呈显著负相关,香花油茶1号叶片N、P含量与土壤N∶P均呈显著正相关。不同油茶品系的生长均受N、P限制;随土层深度增加,植物生长可能受P限制。  相似文献   

18.
采用便携式叶绿素仪SPAD-502对灵石山米槠林不同海拔优势种群不同年龄叶片的SPAD值进行野外测定,分别对各海拔不同年龄不同优势种以及各年龄不同海拔不同优势种的叶片SPAD值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灵石山米槠林优势种群叶片SPAD值存在叶龄、种间以及海拔梯度问的差异。对不同海拔米槠林优势种群不同年龄叶片SPAD值与室内分光光度法测定的叶绿素含量以及叶片氮含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SPAD值与叶片单位面积叶绿素及氮含量有显著的相关性。SPAD值是叶绿素含量的真实反映,利用叶绿素仪SPAD-502可以快速有效的诊断种群氮素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9.
以三倍体毛白杨不同密度试验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了4 a生长期内5个不同密度(2 m×2 m、2 m×3 m、2 m×4 m、2 m×5 m和3 m×4 m)试验林的0 20、20 40、40 60 cm土壤层次的理化指标(pH值、有机质、全N、碱解N、全P、有效P、全K和速效K含量),结果表明:(1)4 a生长期内,三倍体毛白杨各密度试验林3个土层的pH值均增加,尤其是低密度(3 m×4 m)试验林增幅最大,且随土层加深碱性增强。(2)各密度试验林3个土层有机质含量呈先降后升的变化,高密度(2 m×2 m、2 m×3 m)试验林有机质消耗量显著比其它密度的大。(3)土壤全P和有效P含量呈先升后降的变化特点,高密度(2 m×2 m)试验林有效P消耗量显著比其它密度的大。(4)高密度(2 m×2 m)试验林土壤碱解N含量增幅显著;中、低密度(2 m×4 m、3 m×4 m)试验林土壤速效K含量降幅显著;其它养分指标无明显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相同立地条件下的不同人工林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实现人工林养分的精确调控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在柳州沙塘林场马尾松采伐迹地上同为1987年营造的木荷、米老排、蓝果树和杉木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以未造林灌草地为对照,分层(0~15、15~30、30~50、50~70、70~100 cm)测定14个土壤理化性质指标,结合KMO和Bartlett球形度检验,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同种林分内,随土层加深,土壤密度递增,孔隙度、土壤有机碳、全N、碱解N、有效P含量递减。不同林分间各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明显,5种林地的土壤pH值变幅为3.94~5.12;土壤有机碳、全N、碱解N、有效P含量以及化学计量特征C:N、C:P、N:P比值均表现为:阔叶林>针叶林>灌草地;杉木林土壤的全P含量在所有林分中最低,杉木林生长可能消耗更多的磷元素;与对照灌草地相比,营造这4种人工林后使土壤全K含量明显减少,速效K(除米老排林外)也有相似规律,这种变化规律暗示了人工林对K元素的消耗量大;木荷林和杉木林土壤的p H值、全K、速效K及阳离子交换量的含量明显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