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不同熟期油菜品种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2011~2012年度和2012~2013年度参加全国长江中游区区域试验的早熟油菜品种和中熟油菜品种为材料,收集每个品种的生育期、株高、有效分枝部位、一次有效分枝数、主花序长、主花序角果数、全株角果数、每角粒数、千粒质量、产量等数据,采用相关与通径分析方法,研究不同熟期油菜品种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显示:早熟品种的产量与主花序长、主花序角果数、单株有效角果数、千粒质量达到了显著相关性。中熟品种的产量与各农艺性状都未达到显著相关性。对早熟油菜品种产量直接影响最大的是千粒质量,间接影响最大的是主花序长。对中熟油菜品种产量直接影响最大的是株高,间接影响最大的是单株有效角果数。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三熟制地区油菜育种效率,本文研究了三熟制地区不同熟性油菜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以2016-2020国家冬油菜品种区试中衡阳和宜春地区试验结果为基础数据,利用相关分析及通径分析研究了两个区域的油菜品种产量构成特点。结果发现,中熟组和早熟组株高、有效分枝数、菌核病发病率、病情指数、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千粒重、密度、全生育期、含油量及产量差异显著。中熟油菜每角粒数、密度、菌核病抗性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菌核病发病率、病情指数、生育期与产量极显著负相关,密度对产量的直接影响最大。早熟油菜株高、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密度、含油量与产量极显著正相关,菌核病发病率与产量显著负相关;对产量直接影响最大的是有效分枝数。认为育种策略中,两种油菜都应选育抗菌核病和适合高密度种植的品种,中熟油菜应提高单株有效角果数,而早熟油菜要增加有效分枝数。  相似文献   

3.
以20个品种(系)为材料进行田间试验,考察主要性状,并分析性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单株产量与全株有效角果数、第一、二次有效分校数、株高、角果密度及全株有效角果数与第一、二次有效分枝数极显著正相关。株型性状间,只株高与主花序长达显著正相关。株型性状与产量性状间,株高与主花序角果数和第一、二次有效分枝数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因此,油菜高产育种应在增加全株有效角果数、第一、二次有效分枝数基础上,选择植株高、角果密度大、主花序长、分校部位低的株型。  相似文献   

4.
2014-2015年度长江中游组区试油菜稳定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国家油菜品种区域试验长江中游组(2014-2015年度4组区试,每组包含对照在内共12个参试品种)的数据,探讨农艺性状稳定性对油菜丰产性和稳产性的影响。利用AMMI(加性主效应与复合交互效应)模型计算产量及农艺性状的敏感度来衡量各性状的稳定程度。在每个试验组内,根据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和总体农艺性状稳定性对品种进行归类。通过回归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探讨农艺性状与产量两者敏感度之间的密切程度。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农艺性状与产量性状两者敏感度之间的线性关系,及农艺性状敏感度之间的线性关系。结果表明,高、中产类型品种的产量和农艺性状敏感度中等或较低;低产类型品种农艺性状敏感度中等或较高,产量敏感度没有明显倾向。农艺性状与产量两者的敏感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农艺性状敏感度的联合线性作用能解释约70%的产量敏感度变异原因。一次分枝高度和一次分枝相对高度(一次分枝高度与株高的比值)、一次分枝数与单株角果数的敏感度之间有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千粒重、一次分枝数、主花序角果密度、分枝相对高度、每角粒数、生育期和菌核病病指敏感度与产量稳定性有较为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选取6个试验基地(长沙、溆浦、醴陵、浏阳、沅江、南县) 2013~2017年的考种数据,进行油菜种植密度与株型性状及产量等因素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油菜种植密度与株高、有效分枝数、单株角果数和单株产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分枝起点高度呈极显著正相关;株高、有效分枝数、单株角果数等农艺性状及产量指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并在各密度梯度间达到显著差异,分枝起点高度则呈相反趋势,而每角果粒数、千粒重在各密度梯度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结合品种、年份和种植密度在各性状间的分析发现,品种间的农艺性状和产量差异显著,年份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有效分枝数、分枝起点高度和单株产量上。适度提高油菜种植密度(至少大于15万株/公顷),有效降低植株高度,减少分枝数,推进机械化种植,能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6.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油菜性状和产量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量化描述和分析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种植结构的调整以及相关性状变化对产量的影响,本研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连续10年品种选育所得的168组产量和相关性状等数据进行分析,并对不同密度下相关性状和产量数据进行显著性分析。结果显示,在本实验密度范围内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单株产量显著降低,且主要通过单株有效角果数影响单株产量,但总产量呈上升的趋势。研究所选各个性状对单株产量的总效应为:单株有效角果数>分枝数>千粒重>主花序有效角数>主花序有效长>每果粒数。因此,在培育更具有耐密性和对环境适用性的品种的同时,要选育拥有更多单株有效角果数和分枝数的品种以稳定单株产量,综合提高油菜总产量。  相似文献   

7.
为打破瓶颈,提高收获指数从而提高油菜籽粒产量,利用甘蓝型油菜矮秆新品系DW871为材料,解析它在2个不同环境下(思南和花溪)收获指数的构成因素,分析在思南和花溪环境下各相关性状的变异,利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研究产量收获指数与农艺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思南环境下DW871株高、主花序长度、主花序角果数、分枝角果数、单株角果数和收获指数均值显著高于花溪环境,但二次有效分枝数、角果长度和单株生物产量则显著低。思南环境下,油菜收获指数较高的主要原因是相对湿度和温度较高,导致生物产量较低、角果多、单株产量较高,对产量贡献较大,单株角果数和单株生物产量与收获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而在花溪环境,单株角果数与收获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株生物产量无显著相关性。两种环境下,千粒重和单株产量都与收获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综合分析表明,高温高湿环境下,将角果长度、主序角果数和二次分枝数与单株产量有效结合,且适当控制生物产量才能实现较高的收获指数;多日照、降雨量充足环境下,则可通过提高单株角果数、角果长度和单株产量来提高,同时也需对生物产量进行适当控制。  相似文献   

8.
多亲本高级世代互交(multi-parent advanced generation inter-cross,MAGIC)群体是一类新型的遗传作图和育种群体。为探讨MAGIC群体在油菜遗传育种中的应用潜力,采用8亲本互交技术构建了一个含680个株系的甘蓝型油菜MAGIC群体,并应用单粒传法对群体材料进行连续套袋自交繁殖。在F_3,根据抗病表现、增产潜力及株型从中优选了204个株系构建了选种基础群体;在F_6,对各株系及其亲本的株高、一次分枝数、主花序有效长度、主花序有效角果数、角果长度、每角粒数、千粒重和单株产量等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观测和比较。结果表明,群体中的主要农艺性状变异均符合正态分布,且一次分枝数、主花序有效长度、角果长度、每角粒数和千粒重5个性状相对亲本群体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是一个优良品系选育的理想群体。通过2年3试点的测产试验和生态适应性观测,共从该群体中选出了9个菌核病抗性较好、增产优势明显的优良株系,为组建甘蓝型油菜多基因型种群品种提供了组份材料。  相似文献   

9.
1997-1998年,对油研7号45个高产群体的30个植株性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群体的主茎数,一次分枝总数,群体角果数,地上部干物重,群体士物重,主花序角果数,一次分枝角果数,主花序产量,一次分枝产量,二次分枝产量等10个性状与群体产量间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10个与产量有显著相关性的性状中,群体干物质质量是高产栽培的主攻目标。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采用高、低收获指数纯合自交系G25和H008杂交后进行小孢子培养获得的200份DH株系材料,在丽江和临沧两个云南早熟油菜高产生境下种植,应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从各生育阶段时间长度、初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重量、不同部位角果数和角粒数、单株产量、千粒重、小区实收产量和籽粒含油量等17个性状中筛选与籽粒产量收获指数(YHI)关系密切的性状,为高收获指数油菜品种选育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临沧育苗移栽高产生境下,营养体健壮,生物产量高、花期长,特别是一次分枝和二次分枝的角果数多,是单株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高的主要因素。丽江直播栽培高产生境下,油菜苗期长而花期短,营养体不足,主花序角果多而分枝角果少,一次分枝角果数和角粒数、二次分枝角粒数、单株角果数、单株产量和含油量与收获指数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培育壮苗提高单株经济性状水平,可进一步提高单株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进而提高收获指数。云南高产生境下,单株产量对收获指数有密切相关的正向效应,初花期干物质产量有密切的负向效应,一次分枝和二次分枝的角果数变幅大,通过品种和栽培技术调控,控制初花期干物质产量、保持合理的一次分枝角果数、二次分枝角果数和千粒重,获得较高的单株籽粒产量,是提高云南高产生境下油菜收获指数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1.
采用高、低收获指数材料纯合自交系G25和H008杂交,然后小孢子培养获得200份DH株系材料,在丽江和临沧两个云南早熟油菜高产生境下种植,应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从各生育阶段时间长度、初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重量、不同部位角果数和角粒数、单株产量、千粒重、小区实收产量和籽粒含油量等17个性状中筛选与籽粒产量收获指数(YHI)关系密切的性状,为高收获指数油菜品种选育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临沧育苗移栽高产生境下,营养体健壮,生物产量高、花期长,特别是一次分枝和二次分枝的角果数多,是单株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高的主要因素。丽江直播栽培高产生境下,油菜苗期长而花期短,营养体不足,主花序角果多而分枝角果少,一次分枝角果数和角粒数、二次分枝角粒数、单株角果数、单株产量和含油量与收获指数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培育壮苗提高单株经济性状水平,可进一步提高单株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进而提高收获指数。云南高产生境下,单株产量对收获指数有密切相关的正向效应,初花期干物质产量有密切的负向效应,一次分枝和二次分枝的角果数变幅大,通过品种和栽培技术调控,控制初花期干物质产量、保持合理的一次分枝角果数、二次分枝角果数和千粒重,获得较高的单株籽粒产量,是提高云南高产生境下油菜收获指数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2.
为筛选出适合赣北地区棉油连作轻简高效栽培的早熟高产油菜品种,并探明其产量形成特征,以13个油菜品种(系)为材料,对其早熟性、抗性、产量及产量构成等特征进行研究,并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参试品种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表明,这些品种的油菜籽产量为2361.4 ~ 2798.3 kg/hm2,生育期为198 ~205天;产量与每株角果数、日均产量成极显著正相关;高产类品种的产量、收获密度、每株角果数及日均产量均显著大于低产类品种,千粒重显著低于低产类;高产类品种主要表现为具有较高的收获密度、每株角果数和每角粒数,且早熟性好.通过综合评价筛选出中油899、zy832两个高产且性状优良的品种,适合赣北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3.
为筛选出适合赣北地区棉油连作轻简高效栽培的早熟高产油菜品种,并探明其产量形成特征,以13个油菜品种(系)为材料,对其早熟性、抗性、产量及产量构成等特征进行研究,并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参试品种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表明,这些品种的油菜籽产量为2361.4 ~ 2798.3 kg/hm2,生育期为198 ~205天;产量与每株角果数、日均产量成极显著正相关;高产类品种的产量、收获密度、每株角果数及日均产量均显著大于低产类品种,千粒重显著低于低产类;高产类品种主要表现为具有较高的收获密度、每株角果数和每角粒数,且早熟性好.通过综合评价筛选出中油899、zy832两个高产且性状优良的品种,适合赣北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4.
为筛选出适合赣北地区棉油连作轻简高效栽培的早熟高产油菜品种,并探明其产量形成特征,以13个油菜品种(系)为材料,对其早熟性、抗性、产量及产量构成等特征进行研究,并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参试品种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表明,这些品种的油菜籽产量为2361.4 ~ 2798.3 kg/hm2,生育期为198 ~205天;产量与每株角果数、日均产量成极显著正相关;高产类品种的产量、收获密度、每株角果数及日均产量均显著大于低产类品种,千粒重显著低于低产类;高产类品种主要表现为具有较高的收获密度、每株角果数和每角粒数,且早熟性好.通过综合评价筛选出中油899、zy832两个高产且性状优良的品种,适合赣北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5.
2001-2010年国家审定冬油菜品种的产量与主要性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2001—2010年间全国审定的205份冬油菜品种按十五和十一五两个时期,进行产量性状、品质性状与农艺性状统计和对比分析,并对14个性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调查品种的各个性状发现:种子产量由十五期间平均2 388.78kg/hm2增加到十一五期间2 670.13kg/hm2,增幅达11.12%,单株角果数、每角粒数和千粒重3个产量因子的增幅分别为4.03%、0.36%和7.10%,表明单株角果数和千粒重的增加是油菜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相关性分析发现,十五期间油菜产量与每角粒数、分枝数、增产点率和生育期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另外,十一五期间油菜产量还与单株角果数(r=0.38)达到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发现,十五期间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强的性状分别为:菌核病病株率、菌核病指数、病毒病指数、病毒病病株率、每角粒数和单株角果数。十一五期间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高的性状分别为:每角粒数、菌核病病株率、株高、生育期、单株角果数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16.
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及产量性状的遗传改良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对不同来源的3个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与22个父本品种的遗传距离及它们以NCII法配制的66个杂交组合的产量、物候期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尽管3个自交不亲和系与父本品种间的遗传差异较小,但它们与国外品种间的杂种F1产量性状平均优势均较强.杂种生育期及初花至成熟期日数均介于双亲之间,但前者偏向晚熟亲本,而后者却偏向早熟亲本.与其它产量构成因子相比,一次分枝及其角果数不仅对单株产量贡献率最大,且对单株产量杂种优势贡献率亦最高.在油菜产量性状的遗传改良中,特别是在杂种优势利用中,首选目标性状应为一次分枝及其角果数.在保证一次分枝及其角果数前提下,提高角粒数、千粒重亦是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甘蓝型油菜分枝高度指数与植株性状、产量和品质的关系,以10个年度的国家冬油菜新品种区域试验总结资料为依据,分析分枝高度指数与芥酸、硫甙、含油率、株高、分枝部位高、有效分枝数、主花序长度、主花序有效角数、单株有效角数、每角粒数、千粒质量、单株产量、单位面积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分枝高度指数与硫甙、含油率、有效分枝数、主花序长度、单株有效角数、每角粒数、千粒质量、单株产量、单位面积产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分枝高度指数降低,油菜群体含油率增加,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角数和每角粒数增多,主花序长度增长,千粒质量、单株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均提高。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含油率、分枝高度指数、有效分枝数、主花序有效角数、单株有效角数、每角粒数、单株产量对单位面积产量有极显著影响。分析结果可为油菜育种中筛选理想的株型指标和油菜抗倒性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油菜种植密度是影响群体产量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我国油菜品种区试和生产推荐的种植密度一般为30万~45万株/hm2,但因天气和土壤条件较差,会影响油菜出苗。长期以来,油菜种植农户形成了大幅度增加播种量的播种习惯,如湖北、湖南和江西等农户播种量达7.5 kg/hm2,出苗密度达到180万株/hm2以上,现有品种是否适应这种超高密度种植尚不清楚。本研究参照农户种植习惯,对54个油菜品种(系)按随机区组设计,模拟生产超高密度群体,分析不同油菜品种在超高密度种植下的收获密度、主要农艺性状差异、产量及产量构成等重要性状。结果表明,超高密度直播下品种的无效单株密度、分枝角果数、有效单株密度和产量等性状遗传变异很大,其中株高、每角粒数、单株地上部重、有效单株密度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高产品种与低产品种相比,高产品种的平均产量增产达67.6%,平均有效单株密度、单株地上部重、株高、茎粗、主花序角果数、角粒数和千粒重等性状显著或极显著提高。多元相关分析表明,有效单株密度、角粒数和单株地上部重与产量的关系达显著水平,其中有效单株密度对产量的...  相似文献   

19.
从2008~2012年辽宁省玉米区域试验中,分别抽取晚熟组、中晚熟组、中熟组各一组玉米杂交种对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熟、中晚熟品种产量普遍高于晚熟品种;中熟、中晚熟品种的叶片数普遍低于晚熟品种;玉米产量与行粒数、生育期、穗长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雄穗分枝、秃尖长显著负相关,与叶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生育期、行粒数、株高对产量直接作用达极显著正向作用,穗长对产量达显著正向作用;秃尖长、叶片数、穗位高对产量直接作用达极显著负向作用,雄穗分枝达显著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20.
密植条件下国审冬油菜品种主要性状特点与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增大种植密度后油菜品种的群体优势和单位面积产量,以2013年品种区域试验中密植条件下(3.45×105~4.05×105株/hm2)国家审定的22个冬油菜品种为材料,研究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品质性状及抗病性状,分析不同区域审定品种各性状的差异,比较密植条件与稀植条件下油菜品种在单株产量、单位面积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的平均单位面积产量为2 861.25kg/hm2,平均含油量为44.88%;3个产量构成因子中,单株角果数、每角粒数和千粒重平均分别为280.52个、21.13个和3.85g,其中,以单株角果数的变异系数最高,为0.21,表明其在不同品种间差异大,是最不稳定的产量因子。单株产量与单株有效角果数和分枝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9和0.68,达到极显著水平,与每角粒数和千粒重无显著相关关系;单位面积产量则与3个产量构成因子均无显著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4个综合指标的累计贡献率81.83%,可以用其对单位面积产量进行概括分析。与2001-2010年间稀植条件下审定的冬油菜品种相比,2013年密植条件下审定的冬油菜品种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了10.61%,然而3个产量构成因子中,单株角果数降幅为29.08%,每角粒数和千粒重则无显著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主要归因于油菜种植密度的大幅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