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剑麻粤西114号是根据剑麻近期选育种目标培育出的抗病高产新品种。该品种以H.11648为母本,剑麻为父本杂交进一步筛选培育出来的。经1984~1988年小区、大区品比试验以及广东省金星农场种植,其主要性状如下: 一、品种特性粤西114号株型高大,叶片比H.11648长而宽,单叶重,叶基较厚,叶色深绿,耐瘦瘠、粗生速长。小苗叶缘有  相似文献   

2.
剑麻选育种工作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全面与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剑麻选育种的概况及经验,着重介绍了剑麻抗病育种的主要成就和生产上推广应用的积极意义。根据生产发展需要和剑麻育种工作的实际,提出了剑麻近期与长远育种目标及今后育种工作的方向与途径。  相似文献   

3.
本文全面与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剑麻选育种的概况及经验,着重介绍了剑麻抗病育种的主要成就和生产上推广应用的积极意义。根据生产发展需要和剑麻育种工作的实际,提出了剑麻近斯与长远育种目标及今后育种工作的方向与途径。  相似文献   

4.
剑麻是中国热带地区最重要的麻类经济作物。剑麻H.11648是中国唯一的当家品种,此品种虽高产但易感斑马纹病,而现有的化学农药防效差且病原菌易产生抗性。为了培育出剑麻抗病新品种,以Pcambia3300为基础质粒,构建由35S驱动的APX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3300-35S-APX-nos,再通过农杆菌EHA105将其导入剑麻中,经PCR扩增后电泳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外源基因已整合到受体植物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5.
龙舌兰麻育种工作,在国外坦桑尼亚穆陵格诺剑麻研究站,于1931年开展有性杂交育种研究工作,1960年选育出龙舌兰麻杂种11648。该品种推广后发生斑马纹病,生产受到严重威胁,以后一直不能大量推广。据报导,1971年又育成一个能抗斑马纹病的杂交新品种(以下简称“抗斑杂种”),并选育出一些具有不同抗病能力的杂交后代。  相似文献   

6.
毕粳42号是贵州省毕节地区农科所根据贵州粳稻栽培区生态条件及育种目标采用籼粳复合杂交、异地鉴定、单株定向选择、混合选择培育而成的耐寒抗病高产稳产粳稻新品种.表现耐寒抗病、高产稳产.介绍了该品种的栽培要点.  相似文献   

7.
浅述25年来采用常规杂交选育4个抗病棉花品种的基本方法和经验,在于对抗病品种遗传规律的了解与掌握,提出以抗病材料作杂交配组母本是创造新抗病类型的可能性较大,在重病圃中连续选择是较快获得稳定材料的捷径;种质资源的广泛收集与创造是育成新品种的基础和基因库;常规育种与新型的生物技术育种是今后抗病育种有所突破的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油菜抗菌核病、根肿病育种和抗病品种利用现状,采用人工接种辅以自然病圃诱发方式,连续7年对西南区(云、贵、川、渝)油菜新品种/育种材料和主栽品种进行抗病性评价。结果表明近7年共获得OM109、华油杂706R、南油1958R、川农油2251和川农油2252共5份高抗根肿病新品种。其中,2023年获得3份高抗根肿病新品种和16份育种材料,抗根肿病育种进展最为显著。油菜菌核病抗病新品种选育尚无明显突破,抗病类型主要以低抗菌核病为主,达到43.69%,中高抗菌核病品种抗性不稳定,连续两年鉴定显示无高抗菌核病品种。主栽品种根肿病、菌核病跟踪监测发现,抗病品种应用少,无兼抗根肿病、菌核病品种。本研究结果直观解析了油菜抗病育种成效,将为油菜抗病育种及抗病品种利用、推广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剑麻是我国乃至世界热带地区最重要的麻类经济作物,用途广泛,综合利用价值高。而斑马纹病是剑麻生产上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严重制约着剑麻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本研究通过农杆菌介导将抗病的Hevein基因导入,获得37株剑麻抗性植株,阳性率约为24.7%。经PCR检测,证明外源基因Hevein已成功整合到该剑麻植株的基因组中。并通过体外抑菌和抗病性检测,说明转基因剑麻植株中表达出一定的活性,而且还提高了对剑麻斑马纹病的抗性。研究结果为培育抗病高产转基因剑麻新品种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采用抗条锈遗传背景丰富、适应性广泛的品种组配杂交组合,育种与抗病鉴定相结合,育成了抗条锈病新品种中梁17。根据该品种选育成功的经验,在今后的育种工作中应及时进行产量测定及适应性鉴定;正确处理基因型和表现型之间的关系;根据当地生态条件变化,调整育种目标;采用地方耐旱品种与高产多抗型外引品种、远缘中间材料杂交,使优良基因聚合累加;利用现有资源,引进、创造、筛选新抗源及亲本;利用太谷核不育轮回选择广谱持久抗病抗旱冬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11.
通过盆栽和大田小区试验测定3种拮抗菌M10、WZ254和WZ159发酵液对香草兰疫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3种发酵液对香草兰疫病均有一定防治效果,其中M10发酵液对香草兰疫病具有较好的保护和治疗作用,分别为70.49%、68.85%,与对照药剂25% 甲霜·霜霉威WP 1 000倍液在0.01水平上相比差异不显著。WZ254和WZ159则防效较差。  相似文献   

12.
斑马纹病是剑麻的主要病害之一,为了挖掘剑麻斑马纹病抗病相关基因,以斑马纹病抗病品种热麻1号为材料,分别在接种0、24、36、48和72 h进行转录组测序,组装后获得103 326个转录本和70 110个Unigenes,转录本和Unigene的平均长度分别为726 bp和645 bp。其中有33 474个Unigenes被成功注释到NR,NT,KO,Swissport等7个功能数据库中。DEG分析表明,在接种24、36、48、72 h后分别有4 676、3 769、3 308、3 757个Unigenes被诱导差异表达,且PR蛋白,类黄酮生物合成、苯丙素类生物合成、过氧化物酶等基因上调表达明显,而热击蛋白、细胞色素P450和叶绿素a/b结合蛋白等基因明显下调表达。差异基因代谢通路分析表明,参与核糖体、光合作用、苯丙素类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通路、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脂肪酸生物合成途径等代谢通路明显富集。本研究全面了解剑麻与烟草疫霉互作关系,是为剑麻斑马纹病抗病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描述了福建西番莲(Passiflora edulis Sims)栽培区发生的西番莲疫病的症状。其病原菌经鉴定为烟草疫霉(Phytophthora nicotianae B.de Haan)。抗病性试验结果表明,黄果种(P.edulis var flavicarpa Degener)具有抗性,而紫果种(P.edulis Sims)易感病。高温、高湿可能是该病害发生的主要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14.
通过大田鉴定与室内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18份剑麻种质资源的抗病性进行了测定评价。结果表明:H.11648、K1、K3属于高感种质;普通剑麻、粤西114、东109、东5、东74、东16、南亚2和灰叶剑麻为中感种质;K2在大田鉴定为高感,而在室内鉴定为中感;广西76416、银边假菠萝麻为中抗种质;马盖麻为高抗种质;南亚1号大田鉴定为高抗种质,而室内鉴定为免疫种质;无刺番麻和番麻为免疫种质。  相似文献   

15.
香草兰疫病疫霉菌种的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云南西双版纳的景洪、勐腊两地的热带作物园香草兰疫病果荚、茎节、叶片上分离到10个疫霉分离菌,根据孢子囊、厚垣孢子、藏卵器、雄器形态、菌落形态及主要生长温度,鉴定为烟草疫霉(寄生疫霉)Phytophthoranicotianae(P.parasitice),10个分离菌株均属于A1交配型。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若干病原菌引起的西番莲茎基腐病症状类似,难从症状方面辨别病原菌的问题,采用经典方法即常规鉴定法,对引起海南省琼海市西番莲基腐的病原菌进行鉴定。配制选择性PDA、PDA、V-8、选择性V-84种培养基,对样本中的病原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分离菌的各项形态特征描述和分离菌株的主要生长温度测定结果,以及有关文献提供的原理方法进行该分离菌鉴定。结果表明:①分离到1种疫霉菌菌株;②该菌株在选择性PDA、PDA、选择性V-8培养基生长的诸方面特征一样。菌落圆形均一,气生菌丝不丰富。孢子囊形态为侧梨形、柠檬形或椭圆形,基部钝圆,长×宽为24.5~44.3μm×22.8~34.5μm,冷冻后释放游动孢子,未见厚垣孢子。③菌株最低生长温度8~10℃,最适生长温度28℃,最高生长温度36~40℃。④28℃下,分离菌在V-8上日生长量为16.2mm,而在PDA上则为13.7mm。⑤该病原物疫霉菌属于[Phytophthora nicotianae Breda de Haan(parasitica Dastur)]。  相似文献   

17.
芦荟疫病疫霉种的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7年10月和1998年9月在海南儋州市海南省种苗组培中心芦荟苗圃和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农学院花圃发现芦荟疫病,感病芦荟叶片病斑初呈水渍状,暗绿色腐烂。从病组织上分离到10个疫霉分离菌。根据孢子囊形态、孢子囊梗脱落性、厚垣孢子有无、藏卵器形态、雄器着生方式、菌落形态,最低、最高生长温度,将其鉴定为烟草疫霉(寄生疫霉) Phytophthora nico-tianae  Van Breda de Haan.(P.parasitica)。这10个分离苗中存在A1,A2和A1,A2三种交配型。  相似文献   

18.
斑马纹病是剑麻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了剑麻产业的发展。本文从斑马纹病病原菌种类及特征、斑马纹病主要症状及为害情况、斑马纹病的防治方法、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剑麻斑马纹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从茶园土壤分离到62株放线菌株,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对茶白星病(Phyllosticta theafolia Hara)进行拮抗放线菌的筛选。结果表明,共获得拮抗放线菌菌株9株,编号分别为:F1、F2、F3、F5、F8、F11、F15、F57、F59,其中菌株F1、F2、F3、F5、F8抑菌活性强且抑菌谱广,对辣椒炭疽病菌 (Colletotrichum capsici ),烟草黑胫病菌(Phytophthora var.nicotianae),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黄瓜腐霉病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亦有较好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斑马纹病是剑麻的主要病害之一,本研究以剑麻斑马纹病高感品种H.11648为材料,分别在接种烟草疫霉0、24、36、48、72 h取样,用电镜观察H.11648叶片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同时分析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防御酶活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H.11648在接种24 h,可见大量休止孢,叶绿体结构被破坏,植物组织开始降解,随着时间延长,附着孢出现,吸器形成,植物组织解体更严重,接种72 h,可见大量菌丝。在整个接种过程中,CAT、PAL和PPO活性显著增强,72 h达到最高,分别为501.44、25.73、1 742.67 U/(g.min)。SOD和APX活性显著下降,72 h达到最低,分别为2 888.62 U/g和841.96 μmol/(g.min)。POD活性先下降72 h又上升,但均显著低于接种前POD活性。本研究从细胞学和生理水平为探讨剑麻与烟草疫霉互作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