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以木兰县1989年和2011年两景Landsat TM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基于RS和GIS技术,在定量反演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基础上,获取植被盖度等级图并进行动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22年来NDVI在0.2~0.3面积增加的最多,为141.41km^2,在0.4~0.5减少的最多,为340.29 km^2,低盖度植被区域面积增加的最多,高盖度植被区域面积减少的最多。该研究成果对深入了解该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山州石漠化面积10017.3km^2,占全州岩溶面积的59.65%,占国土面积的31.07%.目前石漠化已经成为制约文山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最严重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主要危害是:土地退化,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土地生态功能下降;加剧区域农民贫困.文山州石漠化的形成是由于岩溶地区地质环境脆弱,在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作用下,一些地区植被退化乃至消亡,导致水土严重流失,最终形成了连片分布的裸露石漠.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以清水县为研究区域,以1979年和2008年该区的TM数据为遥感数据源,在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系统和GIS支持下,通过提取NDVI值以及NDVI与植被覆盖度之间的关系,对该县植被覆盖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979~2008年清水县整体植被覆盖有所增加,植被指数在138以上的面积从1979年的52488.13hm2增加到2008年的117603.38hm2,净增65115.25hm2,占全县面积的33.80%;低盖度植被类型面积大大减少,其中,Ⅴ级植被面积减少了73780.25hm2,占全县总面积的34.22%,高盖度植被面积增加,其中,Ⅰ级植被增长了33798.07hm2,占全县总面积的17.54%,Ⅱ级、Ⅲ级植被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植被盖度等级未变化的面积为62954.75hm2,占全县总面积的32.68%;植被退化面积为11768.25hm2,而植被好转面积多达117926.75hm2,是退化面积的10.02倍。通过综合治理,清水县生态环境得到大大改善。  相似文献   

4.
北京延庆县植被恢复动态遥感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利用ETM+数据得到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进行植被变化监测的方法,并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试验点延庆县为例,利用1999、2002、2006年ETM+数据,分析了该区1999年至2006年间植被指数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7年来,农田植被呈现先快速减少,后期又增加的趋势;高盖度植被面积呈现增加趋势,增加了36353.16hm^2;中盖度植被面积呈减少的趋势,减少了38352.9hm^2;低盖度植被面积呈现增加趋势,增加了7029.45hm^2.1999年至2006年间,延庆县不同植被盖度有增有减,但总的趋势是增加的.  相似文献   

5.
在武功山草甸严重退化区,通过撒播不同草种、覆盖不同辅助物料、草皮移植及封育等措施进行植被恢复试验,分析不同恢复措施植被生长效果及适应性特征,探讨适合在当地特殊环境进行植被修复的优良措施,对退化草甸生态修复工作提供理论指导,为亚热带山地草甸的经营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在无辅助措施下,直接撒播芒草种在武功山退化土壤环境中发芽率最高(盖度为45.67%),对环境适应性最好;其次为狗牙根(盖度为15.33%),高羊茅、黑麦草和画眉草的生长效果较差(盖度依次为6%、5.33%、2.67%)。(2)覆盖无纺布作为草种撒播后的辅助措施,比覆盖草帘子及无覆盖措施的植被生长效果好。(3)草皮移植的植被生长效果在所有植被恢复措施中最好,且本地草种芒(盖度为93.33%,株高为36.88 cm)、中华薹草(盖度为95%,株高为49.53 cm)、武功山飘拂草(盖度为94%,株高为41.26 cm)比引进草种狗牙根草皮(盖度为80.67%,株高为4.29 cm)移植后的生长效果更好。(4)在对原植被环境不产生显著破坏的情况下,推荐使用草皮移植的措施对退化草甸区进行修复;推荐芒作为主要修复草种,狗牙根作为辅助草种,并搭配覆盖无纺布开展植被恢复工作。  相似文献   

6.
澜沧江流域云南段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澜沧江云南段的干流长1170km,有大小支流96条,流经8个地(州)32个县(市)268个乡(镇),流域总面积90010.03km^2,1000万人口,现有土壤侵蚀面积25746.59km^2,占28.6%。其中65%为轻度面蚀,中度面蚀占32.5%,强度侵蚀占2.5%,水土流引发洪涝、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造成生态环境质量下降,淤积江河、缩短库塘寿命,影响工农业生产,提高了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因害设防,重点治理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一、项目及项目区概况 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尚义县西坪、常青河项目,规划治理面积128.5km^2,规划治理年限从2003年开工至2005年完成,工期3年,总投资2508万元。项目实施建设目标:竣工期项目区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70%,泥沙减少70%以上,林草保存面积达到宜林宜草面积的80%以上,农业产业结构趋于生态型,人均粮食稳定在550kg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由治理前的1000元增加到2000元以上,初步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利用1995年和2005年的Landsat5卫星遥感数据提取反映生态环境的植被覆盖度、土壤指数等因素,在软件ERDAS和Arcgis10.2支持下建立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评价了辉腾锡勒风电场区域1995—2005年近10年的生态环境变化。结果表明:生态环境质量"差"级面积增加了0.003%,"较差"级面积增加了0.045%,"优"级面积减少了0.82%,"良"级面积减少了6.359%,"中"级面积增加了7.130%,说明十年间辉腾锡勒风电场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趋于变差。  相似文献   

9.
我国天然草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41.7%,但90%的天然草原正在不同程度地退化。为了减缓草原退化的趋势,有效保护和恢复草原生态,我国积极组织实施了退牧还草、天然植被恢复建设等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截至2005年底,有20%的可利用草地实施了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同时,全国人工种草累计保留面积达1459万公顷,草地改良面积达1583万公顷,草地围栏面积达3789万公顷。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石羊河下游干旱荒漠区半固定沙地中白刺群落开展围栏封育试验,结果表明:半固定沙地白刺群落围栏封育3年后,白刺群落中植物种类数与对照区相比灌木种类增加了2种,草本种类增加了6种;群落总盖度比对照区增加了126.7%,且第3年灌木盖度比草本盖度增加幅度较大;灌木高生长和冠幅生长分别比对照区增加了68.7%和62.6%.实施围栏封育后,有利于白刺群落中植物种类的增加和群落的生长及退化种群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监测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2000—2015年森林空间分布格局,研究森林动态变化过程及其机制,为水源区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水质安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2000、2010和2015年3期30 m分辨率国产环境灾害卫星HJ-1 A/B CCD以及Landsat TM影像数据,采用面向对象决策树分类方法,监测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的土地覆被,并运用像元二分模型和归一化植被指数估算植被覆盖度。【结果】3期土地覆被数据精度(K)分别为89. 4%、86. 9%和84. 4%,2000年用户精度为98%,2010年用户精度为96%,2015年用户精度为94%。土地覆被监测结果表明,受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等生态工程项目实施影响,2000—2015年,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森林面积持续增加,增幅达9. 5%,增加面积主要来自草地、耕地和建设用地;然而,随着水源区大规模移民和区域经济不断发展,也使得约4 547 km^2的森林转化为耕地、草地和建设用地。分市统计分析表明,十堰市和安康市森林面积增量最大,均超过1 300 km^2,生态修复工程效果显著。2000—2015年,水源区植被覆盖度也呈增加趋势,其中森林植被覆盖度增幅达25. 4%,且植被覆盖度在0. 6以上的森林面积比例3期均超过70%。【结论】近15年来,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森林面积和森林植被覆盖度增加显著,森林密度得到提升,高密度的森林植被能够在地表形成植被保护层,降低水源区发生水力侵蚀和沟渠侵蚀的风险,从而提高水源区水土保持能力。  相似文献   

12.
基于RS的长株潭绿心区植被覆盖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0年、2005年、2011年3个时期的landsat5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像元二分法模型反演三个时期的植被覆盖度,并研究3期植被覆盖度变化特征、植被覆盖度转移矩阵。结果表明:研究区植被覆盖状况良好,3期Ⅳ级和Ⅴ级植被覆盖度(f_c0.5)区域的面积和占总面积百分比均为79%以上。2000—2011年,研究区植被覆盖度总体呈下降趋势,2000年平均植被覆盖度为0.78,2005年平均植被覆盖度为0.72,2011年平均植被覆盖度为0.70。  相似文献   

13.
高雁  刘蜀鄂  雷琳 《林业调查规划》2011,36(6):10-12,16
植被覆盖度是刻画地表植被覆盖的一个重要参数,也是指示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以洱海流域1990年和2006年TM影像为数据源,利用NDVI的像元二分模型法对洱海流域1990年和2006年植被覆盖度进行遥感估算,并进行变化分析.结果显示,近17年来洱海流域植被覆盖度总体上有所提高,无植被覆盖区域面积明显下降,高植被覆盖占全植被覆盖区域面积比大幅提高,二者面积比近50%;在空间分布上,洱海流域上游地区、东部部分地区植被覆盖度相对较低,对地区生态环境稳定构成重大威胁,将是今后洱海流域生态建设和整治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4.
基于MODIS NDVI的三峡库区植被覆盖度动态监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MODIS—NDVI遥感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估算三峡库区2000—2009年的年最大植被覆盖度,并在像元尺度上分析库区年最大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三峡库区大部分区域处于高植被覆盖度,并随高程和坡度的增加而增大,其中年最大植被覆盖度大于60%的区域占92.35%;近10年来,库区年最大植被覆盖度总体呈微弱上升趋势,其中呈显著增加或降低趋势的像元数仅占7.16%,在20个区县中石柱、江津和丰都的植被覆盖度存在退化风险;降水是影响库区植被覆盖度年际波动的主导因子,当年5—8月降水量与年最大植被覆盖度的相关性最高,但在空间上存在差异,其中呈显著正相关区域主要分布于库区西部低山丘陵农业种植区,该区域降水增加有利于植被生长,而部分高海拔地区的年最大植被覆盖度与降水呈显著负相关,过多降水反而会抑制植被生长。  相似文献   

15.
利用2000年、2005年TM影像和2008年SPOT影像,对多伦县植被覆盖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0—2008年植被低覆盖度减少了1410009km2,占2000年低覆盖度总面积的34.26%;中覆盖度增长了8倍;高覆盖度与2000年相比增长了11倍。由此看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2005-2006年综合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对四川白河自然保护区内川金丝猴的栖息地进行监测评价.结果表明:在不考虑人为干扰的情况下,保护区内川金丝猴的最适宜栖息地面积为20.079 4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2.39%;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8.152 2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1.20%;勉强适宜栖息地面积为64.439 3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9.77%;不适宜栖息地面积为59.509 1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6.72%.由于放牧、采药的影响,川金丝猴的适宜栖息地大面积丧失.在川金丝猴的实际栖息地内,最适宜栖息地面积为5.811 9 km2,仅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59%;适宜栖息地面积为8.072 1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98%;勉强适宜栖息地面积为46.920 4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8.96%;而不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01.235 6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62.48%.  相似文献   

17.
以Landsat TM影像为信息源,通过选取热带气旋频数、人口密度、耕地面积密度、地均GDP和人均第三产业产值五个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加权综合评价法,评估浙东热带气旋的综合风险;并以此为基础,引入多目标逐步宽容约束模型,实施浙东沿海防护林的空间优化配置。研究结果发现:1沿海防护林面积明显增加,增幅达5.4%,森林覆盖率由48.7%增至51.3%;2森林结构趋于合理,针叶林、阔叶林、混交林和灌木林面积比例分别由优化前的64.77%、19.84%、8.36%、7.03%调整为40.30%、37.34%、18.06%、4.30%,有效解决了针叶林比重过大的问题;3土地利用服务价值各指标均有明显增加,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增幅分别为3.7%、2.4%和5.5%;4实现了分区、分级、分目标的防护林优化配置,生态效益各指标均随热带气旋综合风险的增加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社会、经济效益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18.
利用栅格数据以及Arcgis10.3软件,对呼和浩特市2000—2015年间的土地利用状况通过转移矩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5年间各个地类面积由大到小分别是草地、未利用土地、林地、农地、湿地、灌木林地、城乡居民地和水域。草地、城乡居民地、林地为面积增加地类,增加的面积为1000 km^2、2900 km^2、2000 km^2;减少的地类为灌木林地、农地、未利用土地、湿地、水域,减少的面积为200 km^2、1400 km^2、2600 km^2、1400 km^2、300 k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