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取宜春市宜丰、樟树、上高三个试验点,通过与常年(2012~2016年)同期平均值对比,分析了宜春市2017年6月21日~7月2日持续强降水过程对早稻产量及生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早稻产量与抽穗灌浆期间的过程降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过程降水量对早稻产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结实率的显著下降上;抽穗灌浆期间的持续强降水显著延迟了早稻抽穗至成熟阶段的生育进程,使全生育期延长了4~8 d。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沿江地区双季稻生产季主要气象要素分布及其对双季稻生育特征的影响,以18个常规早、晚稻品种为供试材料,连续3年进行定位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双季稻生产季气象要素分布与其生长发育密切相关,早稻季移栽期日均温与缓苗时间(-0.725**)呈极显著负相关,移栽期至始穗期日最低温度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0.564**)和产量(0.805**)呈极显著正相关,抽穗扬花期日降水量与结实率(-0.695**)呈极显著负相关,灌浆期日降水量与结实率(-0.663**)呈极显著负相关,日照时数与产量(0.535**)呈极显著正相关;晚稻季移栽期日均温与缓苗时间(0.787**)呈极显著正相关,抽穗扬花期日降水量与结实率(-0.741**)、产量(-0.565**)呈极显著负相关,灌浆期日降水量与结实率(-0.663**)呈极显著负相关,灌浆期日均温和日照时数(0.504**  相似文献   

3.
不同机插条件下双季稻不同品种的产量和干物质生产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不同生育期早、晚稻品种各8个,探讨机插秧条件下生育期表现、以及产量和物质生产力,为双季机插稻适宜品种的选择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插秧机型对生育期没有影响。早稻品种生育进程差异表现在营养生长阶段。生育期较长的品种营养生长期较长,幼穗分化较晚;不同品种穗分化和发育期、籽粒灌浆期差异小。晚稻品种生育进程的差异表现在营养生长阶段和抽穗后的灌浆结实期。晚稻品种的营养生长期较短,灌浆结实期较长。早稻生育期112 d以下、晚稻120 d左右的品种为机插宜栽品种。机插稻谷产量、干物质总产量与生育期显著正相关,其相关系数,早稻分别为0.573 0**和0.668 0**,晚稻分别为0.737 8***和0.582 8**。相同生育期品种,稻谷产量和干物质产量存在差异。稻谷产量与各生育阶段的干物质日生产能力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随着生育进程推进提高。要获取双季稻机插高产,在选择适宜生育期品种的前提下,早稻品种应前期和全生育期干物质日生产力高,晚稻品种应后期干物质日生产力和全生育期干物质日生产力高。双季稻宽窄行机插优于等行机插。  相似文献   

4.
旱地春小麦产量对不同生育阶段温度变化的响应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定量分析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旱地春小麦不同生育阶段温度变化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为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制定合理种植模式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依据。【方法】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不同生育阶段温度与旱地春小麦产量间的关联性,确定影响旱地春小麦产量的关键生育阶段。应用APSIM(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 Simulator)模型模拟不同生育阶段温度变化条件下春小麦的产量,通过二次多项回归分析、单因素边际效应分析方法研究旱地春小麦产量对不同生育阶段温度变化的响应机制。【结果】(1)APSIM模型对模拟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播种期旱地春小麦的产量和生育期具有较高的适用性,模拟产量和生育期的均方根误差(RMSE)平均值分别为39.95 kg?hm -1和2.78 d,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平均值分别为1.55%和1.87%,模型有效性指数(ME)平均值分别为0.73和0.83;(2)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旱地春小麦全生育期平均温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不同生育阶段的温度增幅各不相同,播种—出苗、出苗—分蘖、分蘖—拔节、拔节—孕穗、孕穗—开花、开花—灌浆和灌浆—成熟阶段的平均气温倾向率分别为0.44℃?(10a) -1、0.34℃?(10a) -1、0.17℃?(10a) -1、0.41℃?(10a) -1、0.49℃?(10a) -1、0.52℃?(10a) -1和0.35℃?(10a) -1;(3)不同生育阶段温度变化对旱地春小麦产量的影响大小依次为灌浆—成熟、开花—灌浆、播种—出苗、孕穗—开花、拔节—孕穗、出苗—分蘖、休闲和分蘖—拔节阶段;(4)在其他生育阶段温度不变的条件下,播种—出苗阶段温度每提高0.5℃,春小麦产量平均增加0.45%;孕穗—开花阶段温度每提高0.5℃,春小麦产量平均减少0.34%。开花—灌浆阶段温度每提高0.5℃,春小麦产量平均减少0.65%;灌浆—成熟阶段温度每增加0.5℃,春小麦产量平均减少1.09%。【结论】APSIM模型对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播种期旱地春小麦的产量和主要生育期有较好的模拟效果。研究区旱地春小麦全生育期平均温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不同生育阶段温度增幅不同。不同生育阶段温度变化对春小麦生长和发育影响不同。播种—出苗阶段增温倾向于增产,其他阶段增温倾向于减产。  相似文献   

5.
邹俊丽  王洪明  齐斌 《农技服务》2013,(12):1368-1368
为指导小麦生产,对20122013年岱岳区冬小麦全生育期(播种期、冬前生长期、越冬期、返青拔节期、抽穗成熟期)的气象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22013年岱岳区冬小麦全生育期(播种期、冬前生长期、越冬期、返青拔节期、抽穗成熟期)的气象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22013年冬小麦生育期间气象条件利大于弊。  相似文献   

6.
根据2015-2016年同期平江县逐日降水量资料,利用相关检验、分析等技术方法,对平江县内的水稻受洪涝灾害及年降水量变化影响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洪涝对水稻产量影响的关键生育期和致灾因素,同时得出在抽穗开花期遭受暴雨洪涝对水稻产量影响最大,充分考虑洪涝灾害和早稻发育期抗灾力的不同影响,为我县早稻生育过程中开展气象服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不同生育期气候变化对河南省冬小麦产量影响的量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冬小麦不同生育期气象因素变化趋势及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选取河南省17个农业气象观测站2009—2019年气象资料与产量资料,采用HP滤波法分离得到气象产量,并通过建立一元回归与多元回归模型,分别在时间和空间上对河南省冬小麦不同生长阶段的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对产量的贡献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冬小麦各生育期表现为一致增温,光照与降水量均在分蘖期、返青期、灌浆期3个时期显著减少;温度、光照、降水量分别在分蘖期、返青期、抽穗期对冬小麦产量贡献率最大;豫北和豫东地区温度显著升高,而该区域在冬小麦播种—分蘖期间的光照和降水量分别呈现显著增加和显著减少的趋势,降水量在豫西和豫西南地区全生育期间表现为先减少后增加;温度、光照、降水量在抽穗—成熟阶段的河南省大部分地区、东南地区、越冬—拔节阶段的东北地区对冬小麦产量贡献最高。  相似文献   

8.
在MODIS数据产品MOD13的支持下,采用决策树分类法提取了山东省小麦种植面积,划定研究区的小麦种植区,将非种植区的气象站点数据剔除,着重分析麦区范围内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了19802010年山东省冬小麦产量受麦区气候影响的规律,结果表明:(1)19802010年山东省冬小麦产量受麦区气候影响的规律,结果表明:(1)19802010年山东省麦区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全生育期内平均气温的升高和总日照时数的减少,变化率分别为0.6℃/10 a和-60 h/10 a;生育期内总降水量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2)19802010年山东省麦区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全生育期内平均气温的升高和总日照时数的减少,变化率分别为0.6℃/10 a和-60 h/10 a;生育期内总降水量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2)19802010年山东省冬小麦单产与全生育期内平均日最低气温、平均气温、≥0℃积温在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越冬期平均日最低气温和返青期平均日最低气温与单产在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明淮北地区不同温光条件对优质食味粳稻产量的影响。 【方法】 以优质食味中熟中粳南粳2728和南粳505,迟熟中粳南粳9108和福粳1606为试验材料,设置5月10日(S1)、5月17日(S2)、5月24日(S3)、5月31日(S4)、6月7日(S5)、6月14日(S6)、6月21日(S7)7个播期处理。研究不同播期处理下水稻产量、生育期、日均温度、积温和日均辐射量的差异,水稻产量与日均温度、积温、日均辐射量的相互关系。 【结果】 (1)随播种期的推迟,水稻产量显著下降。播种期每推迟7 d,中熟中粳和迟熟中粳产量分别降低0.49 t·hm -2、0.63 t·hm -2。(2)随播种期的推迟,播种至拔节期、拔节至抽穗期和全生育期天数呈下降趋势。抽穗至成熟期生育天数呈增加趋势,迟熟中粳S5—S7处理不能正常成熟,抽穗至成熟期生育天数缩短,2种类型水稻产量与全生育期天数极显著正相关。(3)随着播种期的推迟,播种至拔节期日均温度显著升高,拔节至抽穗期、抽穗至成熟期和全生育期日均温度显著下降。2种类型水稻产量与播种至拔节期日均温度极显著负相关,与拔节至抽穗期、抽穗至成熟期和全生育期日均温度极显著正相关。(4)2种类型水稻播种至拔节期、拔节至抽穗期、抽穗至成熟期和全生育期积温随播期推迟均呈下降趋势。播种期每推迟7 d,中熟中粳和迟熟中粳全生育期积温分别降低106.6℃、123.1℃。2种类型水稻产量与各生育阶段积温极显著正相关。(5)随播种期推迟,全生育期日均辐射量显著下降,中熟中粳产量与拔节至抽穗期和全生育期日均辐射量极显著正相关,与播种至拔节期和抽穗至成熟期日均辐射量呈正相关关系。迟熟中粳产量与播种至拔节期日均辐射量显著正相关,与全生育期产量极显著正相关,与拔节至抽穗期和抽穗至成熟期日均辐射量正相关。【结论】在稻麦两熟的淮北地区,与光照相比,产量对温度的响应更为敏感。在播期范围内,各生育阶段积温越高,水稻产量越高。为了保证2种类型优质粳稻能够安全成熟,中熟中粳和迟熟中粳应分别于6月14日和5月31日之前播种。当2种生育类型水稻播种期在5月10日至5月24日,水稻能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0.
通过常规中熟早籼湘早籼45号连作二晚翻秋直播栽培,开展不同播期种植示范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播期的水稻生育期及产量差异显著,生育期与抽穗灌浆期间的气温负相关,气温愈低,生育期愈长;产量与抽穗灌浆期间气温正相关,气温愈高,产量愈高。湘早籼45号等中熟早籼稻在鄱阳湖平原连作二晚翻秋直播栽培,适宜临界播种期为7月下旬前期。  相似文献   

11.
早稻结实率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小曼  吴炫科  王超球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7):3363-3364,3367
[目的]科学地利用气候资源,以保证早稻高产稳产。[方法]应用1993~2008年柳州沙塘早稻生育状况观测资料及同期气象观测数据,利用统计分析对早稻开花期、乳熟前期和乳熟后期的平均日最高气温、平均日降水量和平均日照时数与水稻空壳率、秕谷率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早稻各生育期气象要素对早稻结实率的影响。[结果]早稻空壳率随着开花期平均日照时数的增加而减少;秕谷率随着乳熟前期平均日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乳熟后期平均日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平均日照时数的增加而减少。[结论]早稻结实率与气象因子相关。根据其变化适当地进行人工调节,可降低早稻空壳率,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2.
6月中旬至7月中旬是江西省双季早稻经历抽穗—灌浆的生育历程,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和容易受灾的敏感时期。针对2017年江西罕见持续阴雨寡照天气对双季早稻抽穗灌浆和产量形成造成的严重影响,基于ORYZA 2000模型定量评估灾害影响和损失。结果表明,本地化的ORYZA 2000模型对江西双季早稻的生育进程以及生长量变化具有良好的模拟效果;模型结果表明,持续低温阴雨寡照导致灌浆期热量和光照不足,造成各站点早稻成熟期普遍偏晚1~3 d;早稻穗干质量和地上部干质量增长趋势显著变慢,且与基准气候环境的差值随时间持续而扩大,总体来看,对茎叶干质量的影响较小,平均损失率为2.8%;但对穗质量和产量影响较大,地上部干质量、穗干质量和产量平均损失率分别为4.7%、6.8%、8.1%。  相似文献   

13.
为了分析贵州水稻生育期内有效降水量和需水量等水资源的变化特征,研究基于贵州80个气象站点1961—2015年的逐日气象资料,采用美国农业部(USDA)土壤保持局推荐的有效降水量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推荐的参考作物蒸散量计算方法,计算贵州水稻不同生育期内的有效降水量和需水量,并分析水稻不同生育阶段缺水量和灌溉需求指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5年,贵州水稻全生育期有效降水量为324 mm,呈递减趋势,其中,移栽—抽穗期是有效降水量最大的阶段,呈递增趋势,其他生育期有效降水量均为递减趋势;水稻全生育期需水量为737 mm,呈递减趋势,其中,移栽—抽穗期、抽穗—灌浆期需水量呈递减趋势,其他生育期需水量呈递增趋势;水稻全生育期多年平均缺水量为413 mm,呈递增趋势,其中,移栽—抽穗期缺水量呈递减趋势,其他生育期呈递增趋势。全生育期作物水分盈亏指数为0.56,其中,抽穗—灌浆期对灌溉依赖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14.
正当前,南方早稻陆续进入抽穗扬花和灌浆结实期。据气象局预报,6月19日起江南、华南地区将出现大范围持续高温晴热天气,日最高气温达35℃-39℃,并持续10天以上。持续高温不利于早稻授粉和灌浆,影响结实率和千粒重。针对当前早稻长势和气象条件,农业部提出加强后期田间管理、避免和减轻高温热害的指导意见。以水调温,加强水分管理。在抽穗扬花期,出现持续35℃以上的高温天气,要及时灌深水,使田间保持水层4-5厘米,有效降低穗层温度,有条件的地方可采取日灌夜排的方式,调节群体小气候,提高结实率。在灌浆结  相似文献   

15.
临汾市冬小麦生育期降水对产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冬小麦产量的变化主要受降水、温度、光照等气象要素的影响,其中,以降水尤为明显。冬小麦全生育期对降水量的需求不尽相同,拔节—抽穗期和抽穗—乳熟期是冬小麦需水最大的时期,降水对产量的影响也最大。临汾市冬小麦生育期降水量的变化是影响冬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1985—2008年冬小麦产量和降水的对比分析发现:4月份(拔节—抽穗)降水量的多少对冬小麦产量影响很大,降水量与小麦产量呈正相关,在适宜的范围内,降水量偏多的年份为增产年,降水量偏少的年份为减产年;在冬小麦全生育期,临汾市多年平均降水量小于冬小麦生育期需水量;在春季降水异常的年份中,降水量偏少比降水量偏多对冬小麦减产影响明显;在冬小麦生育后期,降水因素(降水量与降水日数)是影响冬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高温环境对抽穗开花期杂交水稻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以常规早稻赣早籼58号为母本和热敏感材料周南稻为父本构建杂交F2:3家系,在抽穗开花期对F2:3家系进行7 d高温胁迫处理,并在大田设置同期对照。结果表明,F2:3家系在抽穗开花期遭受高温胁迫后,高温组相较对照组株高、穗长、每穗实粒数、每穗总粒数、着粒密度和结实率平均值显著下降,每穗空粒数显著上升;产量相关农艺性状中亲优势提高,其中每穗实粒数中亲优势明显;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的变异系数明显上升,每穗空粒数变异系数下降。穗长、每穗总粒数、每穗空粒数与处理期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平均温度和时积温与相对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湿度与温度共同影响抽穗开花期F2:3家系的生殖生长。以胁迫温度高于38℃的时积温作为高温危害阈值对F2:3家系进行热害状况评估,随时积温增加,热害程度加重,相对结实率下降。  相似文献   

17.
水稻是中国和四川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气候变化已对其产量及构成要素产生显著影响,研究水稻不同生育期间气候因子在产量形成中的作用,能为水稻灾损判定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本文在水稻分区及分生育期的基础上,选取了四川省24个农业气象观测站和2个农业气象试验站33年的水稻生育期及产量构成要素资料,采用线性回归、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从较微观的层面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水稻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四川省大部区域水稻空壳率与孕穗到抽穗期温度、降水量成负相关;穗粒数与孕穗到抽穗期最低气温和降水量成正相关;千粒重与抽穗到成熟期温度成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油-稻-稻三熟制下双季稻高产品种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在早稻-晚稻-套播早熟油菜(油-稻-稻)三熟制下,筛选生育期适宜的高产水稻品种,系统研究早、晚稻高产品种特征,以期为油稻稻三熟制下水稻高产品种的选育与栽培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9个早稻品种和10个晚稻品种为材料,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和方差分析等方法对油稻稻三熟制下双季稻高产品种特征进行研究。【结果】(1)与低产和中产类型双季稻相比,高产类型双季稻有效穗数、结实率、千粒重、生育期差异不显著,但每穗粒数、总颖花量、产量及日均产量显著高于低产类型。(2)高产类型与低产及中产类型双季稻的分蘖增长率、分蘖下降率及高峰苗数差异不显著,但成穗率显著高于低产类型,高产类型分蘖呈稳增缓降的发展态势。(3)早稻抽穗期干物质量及各生育时期平均单茎干物质量不同类型间无显著差异,结实期与全生育期干物质量随产量水平的提高呈增加趋势,高产类型显著高于低产类型;晚稻各生育时期干物质量及平均单茎干物质量不同类型间差异较大,高产类型均显著高于低产类型,但与中产类型差异不显著;各产量类型品种收获指数差异不显著。(4)随产量水平的提高,双季稻抽穗期和成熟期群体叶面积(LAI)和单茎叶面积呈增加趋势,灌浆结实期叶面积下降率则呈降低趋势,高产类型与低产类型均存在显著差异;粒叶比随产量水平的提高而增大,其中早稻高产类型与低产类型差异显著,而晚稻差异不明显。【结论】在油稻稻三熟制条件下,高产类型双季稻具有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全生育期特别是花后干物质生产量及单茎干物质量大、中后期LAI及单茎叶面积较高、每穗粒数较多、总颖花量大、粒叶比协调和日产量高等基本特征。高产类型早稻品种生育期为105-110 d,日产量75-78 kg·hm-2·d-1,每穗粒数125-140粒,千粒重26-28 g;高产类型晚稻品种生育期约115 d,日产量77-81 kg·hm-2·d-1,每穗粒数140-160粒,千粒重24-28 g。  相似文献   

19.
荆州市中稻产量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正交多项式法分析了荆州市历年中稻妥穗分化期和抽穗结实期的气象条件(温度、降水、日照时间)和中稻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荆州市中稻产量与稻穗分化期的平均气温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同期日照时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同期降水量相关不显著;与抽穗结实期的平均气温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同期日照时数和降水量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高粱是中国白酒的主要原料,其产量受生育期生态条件的影响很大,直播是轻简化栽培趋势下的必然选择,探讨直播条件下播期对不同高粱品种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为西南地区直播高粱高产、高效生产提供依据。【方法】以5个西南地区主栽高粱品种为材料,设置5个播期,研究了播期对直播高粱出苗率、生育期、光合性能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并分析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播期对高粱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均有显著的影响,品种间变化趋势相似,但变异程度存在差异。随着播期的推迟,高粱出苗率显著增加,生育期缩短,主要表现在播种—抽穗的生育日数明显缩短。抽穗期顶三叶SPAD值和叶面积指数(LAI)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结实率、千粒重、穗粒重和产量均随播期的推迟而降低。高粱出苗率与播种后7 d均温、有效积温和降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生育期和产量与抽穗前和全生育期均温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较迟播而言,早播高粱生育期延长,产量较高,但出苗率低。西南地区直播高粱的适宜播期为4月15日—5月2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