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江西省渝水区16个乡镇为研究对象,在构建"三生"空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综合评价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渝水区乡村"三生"空间进行了评价测算.基于测算结果及协调度分析,划分乡村空间功能类型,并提出了对应的乡村空间格局优化发展策略.结果 表明:(1)渝水区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用地空间差异明显,呈现以东部平原区为主导的生产空间,环中心城区为主导的生活空间和南部山地丘陵为主导的生态空间分布特征.(2)渝水区各乡镇"三生"空间综合发展水平差异显著,且整体发展水平偏低,平均分为0.42,生产空间评分>生活空间评分>生态空间评分;各乡镇耦合协调度差异不大,从空间分布上看,耦合协调度呈现"中心区高边缘低"的分布特征.(3)结合"三生"空间综合发展水平以及协调度评等定级结果,将渝水区乡村空间划分为7种核心发展类型功能区,并提出了相应的乡村空间优化方案.研究结果可为渝水区乡村发展规划编制和建设美丽乡村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湖口县为例,探索分析三生空间的尺度依赖性与功能主导性,为县域国土空间规划的科学编制与国土空间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借鉴.[方法]采用多尺度格网分析、综合指标体系评价法.[结果](1)湖口县三生空间生产空间占比最大,生态空间占比第二,生活空间占比最小.生态空间主要集中分布于县域东南部和西部,生产空间主要分布于县域中部,生活空间集中分布于县域北部主城区和各乡镇镇区;(2)三生空间的地类构成呈明显差异,生态空间地类构成较为统一集中,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地类构成更为分散多样;(3)三生空间划分总体上对尺度依赖性较低,生态空间和生产空间的划分尺度依赖性较小,生活空间的划分尺度依赖性较大;(4)湖口县三生空间主导功能一般明显及以下区域面积占44.41%,而主导功能明显与极明显区域占27.58%,说明湖口县国土空间主导功能还不够显著,有较大优化空间.[结论]从土地功能视角构建三生空间评价体系,基于GIS空间分析功能多尺度划分三生空间,能科学揭示县域三生空间的尺度依赖性、功能主导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基于乡村土地利用形态日趋多元化的现状,探究山东省乡村三生空间整体及系统间时空演变、格局演化等关键问题,从而为山东省各地市未来乡村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提供科学依据.运用2007、2012、2017年数据构建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和变异系数法确定权重,进而对山东省乡村三生空间进行综合评价,并利用耦合协调模型探讨其格局演化与时空特征.结果表明,乡村三生空间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区域差异显著,东中部地区明显优于西部地区;山东省乡村三生空间耦合度与协调度发展轨迹相似,分别经历了由拮抗向协调以及中度失调向中度协调的转变,同时耦合协调度呈现以"核心-周边"形态由西南向东北层层递增的格局;乡村三生功能之间耦合协调分布不均,其中生产-生活耦合协调度最高、生产-生态最低.因此,山东省乡村空间优化应以人为本,全面提升西部地区各项用地空间水平;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乡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优化重构集约高效的乡村生产空间.  相似文献   

4.
在乡村振兴时代背景下,构建乡村"三生"空间功能评价体系,测算2014、2019年山东省乡村"三生"空间耦合协调关系及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以期为脱贫攻坚胜利后山东省乡村发展方向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耦合协调度略有上升,表现为轻度失调、基本协调、中度协调、高度协调4种类型,呈现出"东北高西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未来应以生态建设为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5.
乡村"三生空间"的协调发展和格局重构有利于推进乡村振兴.通过构建"三生空间"分类体系,以重庆市綦江区高庙村和团结村为研究对象,采用"三生空间"转移矩阵、重心迁移、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等方法,对研究区2010~2018年"三生空间"的演变轨迹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乡村"三生空间"格局的重构.结果表明:(1)从面积变化上来看,生产空间面积持续减少,生活空间面积有所增加,生态空间面积波动较大,主要是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之间的相互转化.(2)从重心迁移的角度来看,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整体由西向东迁移,生活空间由东北向西南迁移,生活空间迁移距离较远.(3)研究区"三生空间"总体处于"磨合—基本协调"的水平.(4)生产空间重构以产业发展为着力点,优化产业结构;生活空间重构着重改善人居环境,推动传统单一的生活空间向"生活—生产"复合空间转变;生态空间重构以划定山水林田湖草边界为主,保护乡村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6.
乡村"三生空间"的协调发展和格局重构有利于推进乡村振兴。通过构建"三生空间"分类体系,以重庆市綦江区高庙村和团结村为研究对象,采用"三生空间"转移矩阵、重心迁移、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等方法,对研究区2010~2018年"三生空间"的演变轨迹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乡村"三生空间"格局的重构。结果表明:(1)从面积变化上来看,生产空间面积持续减少,生活空间面积有所增加,生态空间面积波动较大,主要是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之间的相互转化。(2)从重心迁移的角度来看,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整体由西向东迁移,生活空间由东北向西南迁移,生活空间迁移距离较远。(3)研究区"三生空间"总体处于"磨合—基本协调"的水平。(4)生产空间重构以产业发展为着力点,优化产业结构;生活空间重构着重改善人居环境,推动传统单一的生活空间向"生活—生产"复合空间转变;生态空间重构以划定山水林田湖草边界为主,保护乡村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甘肃省乡村“三生”(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发展现状及耦合协调水平,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发展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2011—2020年甘肃省乡村“三生”功能耦合协调特征,并利用障碍度模型找出制约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发展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三生”功能综合发展水平逐年提高,耦合协调水平由最初的严重失调逐步演化为优质协调,其中2011—2016年耦合协调度年平均增长率高于2017—2020年;2011—2016年甘肃省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发展障碍因子主要集中在生态功能,2017—2020年障碍因子主要集中在生产功能。  相似文献   

8.
多功能视角下县域乡村发展水平评价与类型划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开展乡村发展水平评价和类型划分的综合研究,对厘清乡村发展的内部差异和主导因素,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研究区域,选择多功能视角下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在内的19个指标,通过综合评价法对各乡村三生功能、发展水平及类型划分进行研究,进而根据各县域乡村主导功能类型的识别结果,探索各乡村差异化发展的有效路径。【结果】各乡村发展水平差异相对较大,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空间分布呈现东西部发展水平较高,中部相对较低的态势。三生功能指数的变化与其生产、生活、生态条件密切相关。根据主导功能的识别结果,将研究区划分为生产建设区、生活保障区、生态保育区和综合发展区,其中,生态保育区和综合发展区所占比例最大,为33.30%,生产建设区所占比例最小,仅为11.10%。【结论】研究结果可为明确乡村功能定位,探究区域内部发展差异,优化主导功能区划,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乡村综合评价是乡村空间重构的基础,优化乡村"生活-生产-生态"空间是加快美好乡村建设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以江苏省徐州市姚集镇为例,构建了三生空间视角下村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各行政村综合评价值对三生空间发展进行等级划分,并提出相应的空间重构路径。结果表明,姚集镇各村发展不均衡,整体评价分值较低,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生态空间。生活空间重构采取居民点整治路径,将村庄分为城镇集聚型、调控发展型、迁居拆并型3种类型;生产空间重构采取农业规模经营和工业园区集中规划路径;生态空间重构路径包括建立生态廊道和划定生态红线。  相似文献   

10.
国土空间利用质量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国土空间利用的要求出发,将国土空间划分为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从国土空间的现实状态以及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保障作用和支撑能力等方面构建国土空间利用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综合评价等方法,对2005—2014年苏南城市群国土三生空间利用质量及其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分异特征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苏南城市群的国土生产和生活空间利用质量均呈上升趋势,而国土生态空间利用质量呈整体下降趋势;国土空间利用综合质量及其协调度均呈现上升的趋势,但整体上国土三生空间利用质量耦合协调度不高,仅南京处于基本协调类型;国土空间利用质量整体上呈现出南京苏州无锡与常州镇江两个不同质量水平的区域分异特征.各类利用质量相对较低区域,在保持其农业生产优势的同时,应进一步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提高国土空间利用的生活质量,减少污染排放来提高国土空间利用的生态质量.  相似文献   

11.
利用黄河流域2003—2018年相关数据,结合耦合协调模型,测算黄河流域三生空间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并进行时空演化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流域三生空间耦合度逐年上升,经历了从拮抗时期向协调耦合时期的过渡;耦合协调度呈波动上升的趋势,近80%的地区由极度失调改善至轻度失调,但区域差异不明显;三生空间两两之间的耦合协调度不断上升,但“生活-生态”功能耦合协调度增长速度小于“生产-生活”耦合协调度和“生产-生态”耦合协调度。  相似文献   

12.
“三生空间”对于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重庆市2005、2010、2015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基于土地的主导功能,划分“三生”用地空间,并进行时空格局分析。构建“三生功能”评价指标体系,采用GIS空间分析与景观格局方法对2015年重庆市“三生功能”进行定量化刻画与分析。结果表明:1)重庆市“三生空间”以生态空间为主,生产空间次之,生活空间最少,“三生空间”时空分布和空间变化特征明显;2)生态空间景观受人类活动影响在持续的加强,景观破碎化程度在不断地增大,生产空间受人类活动影响在加强,生活空间扩张趋势明显,集聚度越来越大;3)2015年重庆市三生功能呈现出较强的空间分异性,其结果与定性分析吻合度较高。  相似文献   

13.
扬州是长三角城市群和长江经济带重要城市,分析“三生”空间功能和耦合协调度变化对于城市协调发展和国土空间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影响扬州市“三生”功能的因素,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以2007—2019年资料为例,运用综合评价方法进行了功能评价,应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行了耦合协调性分析。结果表明,2007—2019年扬州市国土空间“三生”总功能呈上升趋势,主要是生产功能增长快,对总功能的贡献为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且总功能空间分布较均衡。2019年耦合指数均接近于1,为高耦合阶段,说明“三生”功能耦合性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作用增强。但在生产功能快速增长时,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增长慢,发展指数为0.6~0.8,处于中级发展阶段。耦合协调度从基本协调和轻度协调发展到较高协调和高度协调,空间上从有一定差异发展为较均衡。影响扬州市国土空间“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演变的主要因素是发展指数的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增长慢,今后要在保持生产功能稳定增长的同时大力提升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优化“三生”空间功能。  相似文献   

14.
探究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关系可为国土空间规划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依据,本研究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相关性分析和Tobit模型,选用2005、2010、2018年土地利用类型和统计数据分析山西省县域"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化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5—2018年山西省县域耦合协调度水平显著提升,耦合协调变化由不合理转向合理.(2)2005—2018年山西省县域"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水平地域分异特征明显,整体呈现出"东西低,中部高;平原高,山地低"的空间分布格局.(3)山西省县域"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高水平县域在平原区小规模集聚,低水平县域在山地区大范围集中.(4)山西省县域"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时空分异是国家宏观管制、社会经济因素、自然资源禀赋和自然地理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应用发展指数评价公式对四川省18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的乡村人口、经济、社会各子系统以及综合发展指数进行了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四川省乡村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基于容量耦合模型的计算出耦合度,并应用耦合协调度分析法对人口-经济-社会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结果表明:从三个子系统综合发展指数来看,四川省乡村三大系统总体发展水平处于较低等级;从四川省整体来看,四川省乡村人口、经济、社会三大子系统,其综合发展指数以及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差异大。基于耦合协调提出了三条乡村优化发展策略:加强各市(州)乡村协同,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加强各市(州)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乡村发展;加强各市(州)乡村人才培养与技术引进,促进乡村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王进  李宁 《广东农业科学》2022,49(10):164-172
【目的】构建西北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测度西北地区“生态 - 经 济”系统耦合协调水平,为促进“生态 - 经济”系统及其要素协同共进提供对策建议。【方法】基于西北 5 省 区 2008—2020 年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西北地区“生态 - 经济”系统耦合协调水平, 利用聚类分析将西北地区“生态 - 经济”系统耦合程度划分为 6 个等级。【结果】西北地区“生态 - 经济”系 统耦合协调度时序特征在考察期内稳定增长,协调水平逐步由轻度失调、低水平协调向优质协调过渡。空间特 征表现在“生态 - 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度呈现出陕西 > 甘肃 > 新疆 > 青海 > 宁夏的特征,西北 5 省区于 2016— 2020 年间均达到并保持在 V 类基本协调水平,其中陕西于 2020 年率先进入Ⅵ类优质协调水平,宁夏和青海“生 态 - 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度波动增长。【结论】西北地区内部存在较强的空间异质性,应从内源创新、消费升 级与政府推动 3 个方面完善西北地区“生态 - 经济”系统及其要素协同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三生"空间理论与耦合协调模型,定量测算2003—2018年成都平原城市群68个区县的"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度以及耦合协调度,并揭示其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成都平原城市群县域生产功能呈"一核、多级、两带"的增长趋势,东部生产功能增长速度高于西部。生活功能高值地区大多分布于研究区中部,且呈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核心区域,其他地级市主城区为多级化区域,带动周边地区生活功能整体提升的空间特征。生态功能在空间上呈明显的四周高、中间低,西边高、东边低的空间分布规律;从时序维度可以看出,北部以及西部地区生态功能呈连续上升的态势。成都平原城市群生产、生活与生态空间之间的关联程度整体呈由拮抗到协调耦合的上升趋势,且表现为"从点到面"的空间增幅形态,"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度处于波动增长状态,其中轻度失调型阶段增幅最大;"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度的演变态势接近于"∩"形的成长曲线。  相似文献   

18.
[目的]传统村落是中国持久农耕文明的产物,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探究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对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江西省省级传统村落——霞山村为例,按照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思路建立生态型重要性、生产型适宜性、生活型适宜性的单空间适宜性评价体系,借助GIS空间分析和二维矩阵空间划分的方法,在多空间评价的基础上遵循最适宜原则和生态-生产-生活优先递减原则,划定"三生空间"功能分区,通过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促进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结果](1)单空间适宜性分布的规律表明,生产、生活适宜性分布的空间相似性较强;生态重要性与生产、生活适宜性的空间异质性显著.(2)多空间评价结果表明,霞山村三生空间总体融合程度好,毗邻效果佳,以林地为主的生态空间面积为959.07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54.54%,呈片状分布在村域周边地区;以耕地为主的生产空间面积为661.51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37.62%,集中分布在村域中心地带;以农村宅基地为主的生活空间面积为137.78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7.84%,呈零星状零散分布.(3)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过程中,生态空间应注重加强生态脆弱和敏感区域的保护力度,生产空间应注重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生活空间应注重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结论]以土地利用现状为基础,基于三生空间适宜性与协调性划定三生空间的方法,较好地缓解了生态保育、耕地保护、建设用地扩张对土地资源需求的矛盾冲突,可为其他村域型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在生态、生产和生活空间划分的基础上,以吉林省汪清县为例,依托ArcGIS平台,根据不同空间功能主要限制因素初步确定适宜性等级,同时结合地类转移梯度综合确定其城市开发建设适宜程度。研究表明:(1)2017年汪清县生态空间面积为792848.98 hm2,占汪清县国土总面积的90.54%,在各乡镇均大面积分布;生产空间面积为74457.29 hm2,占汪清县国土总面积的90.54%,在各乡镇均大面积分布;生产空间面积为74457.29 hm2,占8.50%,主要集中分布在汪清县东部及罗子沟镇;生活空间面积为8384.05 hm2,占8.50%,主要集中分布在汪清县东部及罗子沟镇;生活空间面积为8384.05 hm2,占0.96%,主要分布在各乡镇中心地区。(2)汪清县不适宜开发建设区域居多,面积为794725.35 hm2,占0.96%,主要分布在各乡镇中心地区。(2)汪清县不适宜开发建设区域居多,面积为794725.35 hm2,其中生态空间面积最大;临界适宜空间面积为72055.08 hm2,其中生态空间面积最大;临界适宜空间面积为72055.08 hm2,以生产空间为主;一般适宜空间面积为4615.24 hm2,以生产空间为主;一般适宜空间面积为4615.24 hm2,以生活空间为主;而比较适宜空间面积为4294.65 hm2,以生活空间为主;而比较适宜空间面积为4294.65 hm2,也以生活空间为主。(3)汪清县各乡镇土地经改造后可用于国土空间开发建设的区域较少,占比较高的有汪清镇、大兴沟镇以及罗子沟镇,但占比均不到20%,其余乡镇比例更低,未来开发建设应着重考虑其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   

20.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发展面临着严峻的问题,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生产空间利用低效、生活空间无限扩张。乡村三生空间的优化研究,有利于乡村空间规划以及制定乡村发展方向。本研究以隆尧县梅庄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研究其三生空间的现状特征,结合村庄发展模式,提出其三生空间的优化对策,使其生活、生态和生产空间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