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鸡油菌是一类美味的珍稀蕈菌,干品在国际市场上十分走俏。由于人们认识不足,许多地方根本没有采集,浪费了一大宝贵的自然资源。为此,笔者参考各种文献,对我国鸡油菌属已知种类进行了整理,供大家采集和收购,加工和销售时参考。 鸡油菌属即Cantharellus Adans.:Fr.,全世界有70余种。分类学上为鸡油菌目鸡油菌科。与该属相近的是喇叭菌属:Craterllus。两属的主要区别在于鸡油菌属子实体为肉质,喇叭菌属子实体多为膜质。  相似文献   

2.
鸡油菌属值得关注的2个中国新记录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中国西南地区鸡油菌属真菌的分类研究中,发现了我国2个新记录种,即弗瑞斯鸡油菌和鸡油菌双色变种.对这2个种进行了详细地描述、鉴别和讨论,并附有线条图.  相似文献   

3.
王茂胜  连宾  陈烨 《食用菌》2008,30(1):46-47
在分离野生鸡油菌(Canchare llus cibarius)的过程中获得一株伴生真菌LBJ016,对比研究了鸡油菌子实体及其伴生真菌菌丝体的营养成分.对鸡油菌子实体及LBJ016菌丝体中的微量元素、氪基酸、多糖含量及其单糖组成分析表明:LBJ016菌丝体中微量元素含量与鸡油菌子实体基本一致,氨基酸含量大约是鸡油菌子实体的2倍;LBJ016菌丝体多糖含量为8.28%,鸡油菌子实体多糖含量为12.59%,LBJ016菌丝体和鸡油菌子实体粗多糖各由3种单糖组成,其中LBJ016菌丝体多糖的单糖组分是葡萄糖、半乳糖和甘露糖,鸡油菌子实体的单糖组分是葡萄糖、半乳糖和核糖.  相似文献   

4.
通过实地调查和相关文献整理分析,初步确定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鸡油菌科种类8种,占中国鸡油菌科种类的44.4%,研究还为该保护区鸡油菌资源的开发利用及生态平衡的维持等提供科学材料和数据。  相似文献   

5.
鸡油菌类群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贸易和生态系统中,鸡油菌是一个重要类群。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些珍稀野生食用菌资源,对鸡油菌类群研究做一个总结,为鸡油菌的保护和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6.
介绍采自中国罗霄山脉南端湖南省内的一种可食用鸡油菌。通过详细的形态学特征观察和基于nrLSU序列的分子系统学分析表明,该种是近年报道于东南亚热带地区(马来西亚)的一个鸡油菌新种——淡蜡黄鸡油菌(Cantharellus cerinoalbus)。此系该物种在我国首次记录,证明了该种可自然分布至东亚亚热带地区。该种的主要鉴别特征是子实体小到中型;菌盖表面蜡质,易碎,淡黄绿色;菌褶在鸡油菌种类中相对较薄且没有或很少分叉及横脉;担孢子7.5~10(~10.5)×5~6.5(~7)μm。依此特征可与鸡油菌属其它常见种类区分。  相似文献   

7.
鸡油菌(Cantharellus ccbarius)又名鸡蛋黄、杏菌、黄花菌,伏菌子等。子实体肉质,喇叭形,杏黄色至蛋黄色,有杏香味,以富含维生素A著称。据资料,蛋白质含量21.4%,粗脂肪4.3%,碳水化合物65.7%,纤维素11.2%,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8种氨基酸含量很高,是理想的营养保健食品。据现代医学分析,鸡油菌具人体抗衰老的功效和治疗多种因缺少维生素A引起的疾病。因此,人工驯化栽培鸡油菌很有意义。本文主要报道笔者对鸡油菌的驯化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8.
简述了以往对伏牛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大型真菌调查结果,以及本区优势野生食用菌鸡油菌的营养、药用价值;总结对野生鸡油菌初步组织分离培养结果,并提出进一步人工驯化建议。  相似文献   

9.
李波  徐贵华  芦菲  南海娟 《食用菌》2010,32(2):66-67
研究了七种云南产食用菌甲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竹荪、草菇和美味牛肝菌的甲醇提取物得率较高,依次为32.76%、30.21%和28.81%;鸡油菌和块菌较低,分别为15.92%和10.95%。黄牛肝菌总酚含量最高(24.56mg/g),鸡油菌最低(4.41mg/g)。七种食用菌甲醇提取物的还原能力为:黄牛肝菌竹荪美味牛肝菌黑虎掌块菌草菇鸡油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为:黄牛肝菌美味牛肝菌黑虎掌竹荪块菌草菇鸡油菌;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为:黄牛肝菌鸡油菌块菌竹荪黑虎掌美味牛肝菌草菇。黄牛肝菌的抗氧化活性最强,可能与其总酚含量高有关。综合考虑甲醇提取物的得率和活性,以黄牛肝菌、竹荪和美味牛肝菌的抗氧化活性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10.
鸡油菌(Cantharellus cibarius)又名杏菌,在秦岭和巴山分布很广,当地俗称黄花菌、黄食菌、伏菌子。菌体金黄,清香鲜嫩,人们很喜欢采食,视为珍品。为开发这一著名食用菌资源,近年来我们对鸡油菌进行了生态调查和菌株分离试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鸡油菌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章对外生菌根真菌鸡油菌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以及系统分类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介绍了其食用、药用价值及其在保护生态多样性中的作用,同时展望了鸡油菌在食用、药用以及生态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2.
采用液氮速冻 ,探讨在不同冻结条件下鸡油菌的冻结温度曲线及冻结温度与解冻后鸡油菌的汁液流失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在 - 6 0℃对鸡油菌进行冻结时 ,出现了明显的冻结三阶段现象 ,而在其它温度下冻结时此三阶段不明显 ;建议采用 - 80℃以下温度进行冻结 ,冻品在 - 2 6℃冰箱中冻藏 6个月 ,解冻后的汁液流失率低于 2 7%。  相似文献   

13.
为分析油炸对鸡(土从)菌风味物质的影响,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色谱技术(gas chromatography 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GC-IMS)、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及液相高效色谱技术,分别测定新鲜鸡(土从)菌、油炸后鸡(土从)菌及鸡(土从)菌油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和非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结果表明,新鲜鸡(土从)菌中共检出63种已知的挥发性化合物,以醛类、酮类、醇类为主;油炸后的鸡(土从)菌中共检出25种已知的挥发性化合物,以醛类、酮类为主;鸡(土从)菌油中共检出11种已知的挥发性化合物。油炸后的鸡(土从)菌中氨基酸含量普遍升高,其中鲜味氨基酸和甜味氨基酸占总游离氨基酸的比例分别提高了1.16%和4.67%;核糖含量下降;呈味核苷酸种类及总量均高于新鲜鸡(土从)菌,只有5’-鸟苷酸(5’-GMP)含量降低。说明油炸对鸡(土从)菌风味物质有显著影响,可以提高其香味和滋味。  相似文献   

14.
采用苯酚-硫酸法,研究了12种野生食用菌(马勃、绣球菌、大红菇、珊瑚菌、鸡油菌、黑脉羊肚菌、干巴菌、青头菌、红汁乳菇、桃红牛肝菌、松茸、黑牛肝)中的总糖含量。通过测定得出,总糖含量最高的是马勃(3.469%),最低的是黑牛肝(0.719%)。各种食用菌的总糖含量高低顺序是马勃大红菇干巴菌松茸绣球菌红汁乳菇青头菌珊瑚菌黑脉羊肚菌桃红牛肝菌鸡油菌黑牛肝。  相似文献   

15.
西陵峡河谷区发现一罕见野生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7月13日,笔者在西陵峡河谷区发现一种罕见的野生菌。子实体紫色.中到大型,宽5-14cm,高6-25cm,单个鲜重可达183g。经一年的调查研究,此菌可食,干菇有特殊的菌香味。经初步鉴定,此菌属于鸡油菌属Cantharellus。极有可能是一种新发现的食用菌,暂定名为紫鸡油菌西陵峡河谷区发现一罕见野生菌@谭爱华  相似文献   

16.
研究以采集自云南省楚雄州的青头菌、鸡油菌,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县的鸡菌为原材料,设计了正交试验探讨这三种野生食用菌子实体粗多糖的最佳提取方案,在此基础上比较了同一地区的不同野生食用菌子实体所含粗多糖含量的差别,不同地区的不同野生食用菌子实体多糖含量的差别。结果发现楚雄青头菌多糖最佳提取工艺为75℃浸提3 h,料液比为1∶40;楚雄鸡油菌最佳提取工艺为75℃浸提2.5 h,料液比1∶20;马龙鸡菌子实体多糖最佳提取工艺为80℃浸提2 h,料液比1∶20。楚雄青头菌子实体粗多糖提取率高于其他两种野生食用菌子实体粗多糖的提取率。  相似文献   

17.
通过2014年6月至2016年7月对伏牛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种质资源的调查,共采集到大型真菌标本1 800余份,已鉴定出259种,内有担子菌239种、子囊菌20种,隶属2个亚门、6纲、12目、40科。其中食用菌132种、药用菌82种、外生菌根菌27种、有毒真菌44种、木腐菌56种。其中,隶属盘菌纲、盘菌目、马鞍菌科的黑马鞍菌,隶属盘菌纲、柔膜菌目、锤舌菌科的橘色小双孢盘菌和隶属层菌纲、非褶菌目、鸡油菌科的灰褐鸡油菌为河南省首次发现报道的新菌种。  相似文献   

18.
正2017年云南玉溪易门县菌交会将于本月20日至24日在易门县体育场举办。本届交易会按照"政府推动、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市场联动"的模式,共设菌类商品交易区、名特优产品交易区、野生食用菌鲜货交易区3个区域。易门森林覆盖率达72.16%,绝大部分林地均有野生菌生长,盛产牛肝菌、干巴菌、鸡地从、松茸、青头菌、鸡油菌、  相似文献   

19.
王俊燕 《食用菌》2004,26(4):7-7
在阿尔泰山考察“蘑菇滩”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林地上那鲜杏黄色、金喇叭似的珍品——著名世界性食用菌鸡油菌。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外生菌根真菌对无籽刺梨生长发育和营养物质吸收的影响,寻求一种最佳的无籽刺梨栽培技术,研究了不同外生菌根菌对无籽刺梨的株高、地径、生物量、不同部位的碳、氮、磷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外生菌对无籽刺梨的株高、地径生长有促进作用,其中鸡油菌和紫色马勃菌一起使用对无籽刺梨的生长促进最明显,2种外生菌根菌相互协调,共同促进无籽刺梨扦插后的生长与发育;鸡油菌+紫色马勃菌的总生物量最大,单独接种鸡油菌的总生物量次之,对照组的总生物量最小,从不同部位生物量表现为茎枝叶根;接种菌根菌对无籽刺梨的根、茎、叶中养分C、N、P的含量均比对照组明显提高,叶片是C、N、P的积累中心,外生菌根菌处理显著提高无籽刺梨根部的N∶P、C∶P,对无籽刺梨茎部C∶N有降低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