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青海省退耕还林(牧)还草地的生态恢复及改良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青海草种区划及栽培技术的简介,探讨了青海高寒地区不同生态类型区适宜种植的优良牧草和退耕(牧)还草地的生态恢复和草地改良技术,旨在为我省退耕还草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以喀斯特区域不同草地生态恢复阶段为研究对象,采用时空互代法对喀斯特山区耕地、退耕还草地、草地、林草间作地的土壤颗粒、团聚体、微团聚体粒径分布及分形维数进行研究,并分析分形维数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石漠化恢复过程中,粗粒径微团聚体、团聚体含量随生态的不断恢复而增加,细粒径含量降低,但土壤机械组成与之相反。0~10 cm土层土壤微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表现为林草间作地、草地耕地退耕还草地,退耕还草地显著低于其他草地类型,分别比林草间作地、草地、耕地低0.15、0.15和0.11 mm;团聚状况在10~20 cm下均表现为草地林草间作地耕地退耕还草地,其中退耕还草地显著低于林草间作地和草地,分别低8.26%和13.18%;土壤结构特征表明退耕还草地结构最弱。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微团聚体和团聚体的分形维数从大到小依次为退耕还草地耕地林草间作地草地,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从大到小依次为草地林草间作地耕地退耕还草地,表明喀斯特山区土壤结构随生态恢复而逐渐变好,土壤分形维数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喀斯特石漠化区域生态恢复的过程与特征。同时喀斯特地区土壤分形维数与其理化性质存在较好的相关性,微团聚体及团聚体分形维数能够较好的表征土壤结构及抗蚀能力的强弱。在石漠化区域生态恢复与石漠化治理过程中,通过人工调控措施,缩短退耕还草阶段,加快草地等植被覆盖度的增加,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改善该区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3.
以喀斯特区域不同草地生态恢复阶段为研究对象,采用时空互代法对喀斯特山区耕地、退耕还草地、草地、林草间作地的土壤颗粒、团聚体、微团聚体粒径分布及分形维数进行研究,并分析分形维数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石漠化恢复过程中,粗粒径微团聚体、团聚体含量随生态的不断恢复而增加,细粒径含量降低,但土壤机械组成与之相反。0~10 cm土层土壤微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表现为林草间作地、草地>耕地>退耕还草地,退耕还草地显著低于其他草地类型,分别比林草间作地、草地、耕地低0.15、0.15和0.11 mm;团聚状况在10~20 cm下均表现为草地>林草间作地>耕地>退耕还草地,其中退耕还草地显著低于林草间作地和草地,分别低8.26%和13.18%;土壤结构特征表明退耕还草地结构最弱。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微团聚体和团聚体的分形维数从大到小依次为退耕还草地>耕地>林草间作地>草地,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从大到小依次为草地>林草间作地>耕地>退耕还草地,表明喀斯特山区土壤结构随生态恢复而逐渐变好,土壤分形维数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喀斯特石漠化区域生态恢复的过程与特征。同时喀斯特地区土壤分形维数与其理化性质存在较好的相关性,微团聚体及团聚体分形维数能够较好的表征土壤结构及抗蚀能力的强弱。在石漠化区域生态恢复与石漠化治理过程中,通过人工调控措施,缩短退耕还草阶段,加快草地等植被覆盖度的增加,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改善该区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4.
<正>本刊讯近日,山西省农业厅在太原市召开了"2017年全省退耕还水果基地建设培训会议"。全省各市农委分管副主任、果业站站长、相关县农委(果业)分管副主任10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省果业站闫和健站长主持,省农产品加工局局长李岳峰、省农业厅副巡视员张红星出席会议并讲话。培训会上李岳峰局长就退耕还水果基地建设提出了要求,一是各市要高度  相似文献   

5.
浅议对乌昌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措施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是乌昌经济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了加强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草原改良、已垦草原的退耕还草、草原生态置换保障体系、草原濒危野生植物等保护建设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阿坝州退耕还林还草与生态环境重建问题初议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阐述了阿坝州生态环境现状、农业气候区划特征、农业生态组成方案及退耕还草还林的意义及效益。  相似文献   

7.
在调查和分析奉节县退耕农民增收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奉节县自然社会和养殖习惯,提出了在奉节县退耕还林地采用林草间作发展兔业生产的思路.这是充分利用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加快生态建设,促进林牧共同发展,使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8.
报道:为提高退耕还林还草的综合效益,实现农民利益最大化,山西省神池县把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当作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着力探索退耕还林还草和发展生态畜牧的双赢之路,走出一条“退耕推调产,调产保退耕”的“1 +6”还林还草新模式,即“一行柠条、6垄苜蓿”的灌草结合栽种模式,在保证柠条造林密度每公顷3300穴的同时,穴行距由原来的1.5米×2米,设计为1米×3米,加宽了种草行间,每行播种6垄2米宽的草带,在5年的柠条生长期内用紫花苜蓿发展舍饲养畜。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由适应性到战略性的调整,为国家增绿、农民增收开辟了有效途径。神池…  相似文献   

9.
1发展人工草地的意义 新修订《草原法》颁布后,国家对退耕还草、建立人工草地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人工草地生产逐步被纳入重要日程。但目前人们对退耕还草、建立人工草地的认识还只是着眼于草地的生态功能上,其实其意义远不止这点。  相似文献   

10.
调查并分析日喀则地区退耕还草(林)工程实施后生态功能效应发现,退耕还草显著提高了植被总盖度和平均高度。退耕还草5年后外来物种增多,原播种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的重要值降低,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增加,说明退耕还草使植被群落趋于稳定。随退耕还草时间延长,植被和土壤碳密度总体呈上升趋势,退耕还草5年后,植被碳密度比退耕初期增加331.81 g C·m-2。不考虑退耕初期因耕播时施肥的影响,并以退耕还草第3年的土壤有机碳为本底值,0~3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从退耕3年后的2.74 kg C·m-2增加到5.06 kg C·m-2,土壤固碳速率为1.16 kg C·m-2·a-1。0~30 cm土壤全氮增加到2.98 kg N·m-2,比退耕1年和3年分别增加了1.60和1.64 kg N·m-2。退耕并禁牧后土壤趋于松软,地表植被覆盖物增加,土壤容重随退耕年龄延长而降低,土壤最大持水能力增大,特别是土壤0~10 cm最大持水量增加显著,5年后达52.37 mm,比第1年(44.48 mm)高7.89 mm。由于退耕还草时间较短,底层土壤容重及最大持水能力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高山地区退耕还林还草不同技术模式效益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张榕 《草业科学》2004,21(6):41-44
通过在甘肃和政县和定西县高山坡地实施林草结合的退耕还林还草试验研究,筛选出适合当地条件的林草复合植被的建植技术模式,表明在甘肃高山坡地建植林草复合植被,效益显著,是实现退耕还林还草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种草先行是退耕还林的重要步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种草先行 ,先草后林 ,有利于保持水土 ,有利于树木的生长 ,有利于农民增加收入 ,是退耕还林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13.
海东地区退耕还林(草)区草业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庆 《青海草业》2004,13(3):49-51
概述了海东地区五年来退耕还林(草)实施情况,介绍了退耕区草业资源及利用现状,针对海东地区退耕还林(草)工程区草业存在问题,提出了今后草业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4.
平安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及后续产业发展情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退耕还林草区农民收入及后续产业的调查,摸清了平安县退耕还林草取得的成效以及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等,提出了后续产业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为选择适合石羊河流域干旱地区种植的牧草,对9个多年生禾本科牧草进行了物候期、产草量和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老芒麦、肥披碱草、垂穗披碱草、冰草和西伯利亚冰草在产草量和适应性方面表现较好,适宜在该地区推广种植,可以作为退耕还草、建立人工草地的优质牧草。  相似文献   

16.
随着西部开发的号角,退耕还林,绿化环境也在内部实施,牧草种植利用技术,不断推广普及,本文介绍了牧草饲喂奶山羊的产奶试验情况,揭示了牧草的营养价值与奶山羊增奶的自然生态规律。  相似文献   

17.
魏雯 《草地学报》2014,22(2):249-254
综合运用3S技术和实地调查的方法,对太仆寺旗1986—2009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土地利用变化背景下生态服务价值量的变化,以及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1986—2009年,研究区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有所增加,其中林地面积增长速度最快;而耕地、草地和水域面积均有所减少。土地利用变化引起了生态环境的改变,对生态服务价值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研究时段内生态服务价值呈上升的趋势。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来看,林地的生态服务价值增长最快,对总的生态服务价值贡献最大;从各单项服务功能价值来看,气体调节、气候调节、土壤形成与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原材料及娱乐文化功能价值持续增加,主要得益于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实施。2000年以来,研究区植被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但区域所面临的土地退化和干旱缺水等主要生态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生态服务功能还未完全改善和恢复。在今后的生态环境建设中,应该结合研究区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  相似文献   

18.
利用重庆市1996-2005年的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分析了重庆市直辖十年来耕地动态变化,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进一步探讨了影响耕地动态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0年来,重庆市耕地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2001年后,耕地占用的速率明显加快。其中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人口增加、生态退耕政策等构成了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9.
大通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世财  包成兰 《青海草业》2001,10(4):34-35,29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启动 ,2 0 0 0年大通县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完成退耕面积2 0 0 0hm2 ,其中退耕种草 1 866.7hm2 ,人工造林 1 33.3hm2 ;周边荒山治理 2 4 0 1hm2 ,其中种草 346.1hm2 ,人工造林 2 0 5 4 .9hm2 。在实施过程中 ,立足现实 ,因地制宜 ,采用“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20.
陈宝琴 《草地学报》2020,28(1):245-251
为了比较粤北石漠化区域传统治理措施的有效性,本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研究了5个石漠化程度和7个传统治理措施;对B层判断矩阵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结果发现,潜在石漠化土地和轻度石漠化土地具有轻度生态风险,中度石漠化土地具有中度生态风险,重度和极重度石漠化土地具有强度生态风险;对C层判断矩阵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结果发现,不同治理措施对不同石漠化土地的效应不同,石漠化程度越强,治理措施效应越低;治理措施组合权重分析结果显示退耕还林草+人工造林和禁止乱垦滥伐+农村能源建设2项措施对治理粤北石漠化土地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