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中兽医治病既重视祛邪,也强调扶正,这是中兽医治病的特色之一,也是中兽医辨证施治的治疗原则.<元亨疗马集·八证论>即表里,寒热,虚实,正邪.中兽医学中的"正邪"二证,贯串着"预防为主"的道理.正气概指机体内一切抗病物质,包括脏腑经络营卫气血的正常生理功能.邪气是一切致病因素的总称,既指外界六淫之邪,又指机体内阴阳(包括脏腑经络营卫气血)失调所产生的病理改变(如虚症)和病理产物(如淤血,痰饮)等病邪.<素问>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也完全符合近代医学、免疫学所述的道理,可见对疾病演变与转归,决定于正邪相争的消长盛衰.正能胜邪,病情则能减退,邪盛正衰,病情则增进.因此扶助正气,祛除邪气,改变正邪双方的力量,促使疾病趋向好转和痊愈,防止病情恶化或导致死亡,就成为指导临床的一项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
<正>1中兽医理论与免疫学传统中兽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既与外在因素有关,又与机体的内在功能有关,且非常强调"正气"在疾病发病学上的主导作用。《素问》中提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1]这里的"虚"是指内在因素,"邪"是外在致病因素,而"正气"就是动物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由此可知,中兽医认为只要体内正气旺盛,即使有许多致病因素(邪气),正气也能抵御(祛邪),机体就可免于生病(即传统意义上的"免疫")。但如果抵抗外邪的正气低下,则邪气就会趁虚而入,导致机体发病。现代免  相似文献   

3.
奶牛流行热的虚实错杂辨析李瑞斌(广东省广州市国营珠村奶牛场516660)虚证和实证是辨别畜体正气强弱和病邪盛衰的两个总纲。一般而言,虚者正气不足,实者邪气有余。若牛体正气不足,病邪亢盛,便可导致群体疫病暴发。在流行热发病过程中,虚与实在不时变化。疫病...  相似文献   

4.
扶正祛邪是兽医辨证论治的一个重要原则。任何疾病过程,都不外乎是由正邪双方力量的消长决定的。正胜邪却,则疾病趋向痊愈;邪胜正却,则病情加重。因此,治病的根本目的是改变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从而使正复邪去,恢复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使疾病痊愈。扶正,就是使用扶助正气的方药、针灸及加强病畜护养等方法,以提高机体抗病力,达到祛除邪气,战  相似文献   

5.
<正>家畜外感皆六淫之气侵犯畜体,正邪相争,致使机体气血、阴阳、脏腑机能失调而致病。如若治疗不及时;或畜体平素虚弱;或感邪过重,致使病程缠绵日久,邪未除而正先损,病程日久必将累及脾胃,往往导致顽固性不食。笔者在治疗中运用小柴胡汤合平胃散加补中益气汤临症加减,取得了满意疗效。1病因病机1.1素体亏虚:外感病证的病因为六淫病邪,或时行疫毒,从发病来看,中兽医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外邪作用于机体是否发病,或发病后病  相似文献   

6.
中药调节动物免疫作用的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人和动物机体本身具有排除异物、保卫自己的免疫系统,即是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中医称之为“正气”。中医非常强调“正气”在动物疾病发病学上的主导作用,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内经》中就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认为只要体内正气旺盛,纵有许多致病因素(邪气),正气也能抵御(驱出或消灭之),机体就可免于生病。但如果抵抗外邪的“正气”低下,则“邪气”就会乘虚而入,导致动物机体发病,是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中医提出了“扶正祛邪”的基本治疗法则,用“扶正”的中草药来增强动物的免疫功能。近年来,随着我国集…  相似文献   

7.
<正>中兽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是指畜禽机体机能活动及抗病力;"邪气"是指各种致病因素。包括六淫、疫疠、饥饱劳役、逸伤、中毒、外伤、寄生虫等因素。一般情况下,邪气必须在正气不足、畜禽抵抗力降低的情况下,才能乘虚侵入而致病。机体正气的强与弱,决定于体质因素和饲养管理。体质因素与先天的禀赋(遗传性),后天饲养  相似文献   

8.
试论正气     
1正气与邪气 正气是畜禽机体的功能活动和对外环境的适应能力、抗病能力、康复能力,是机体识别和排除异物、维持自身内环境平衡与稳定的功能,是以脏腑功能和气血津液等物质为基础;邪气是与正气相对立,是指一切致病因素,以六淫、疫疠、内伤为基础.整个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就是正气与邪气斗争的反映,正邪斗争贯穿疾病发展的始终.  相似文献   

9.
正阴阳学说是中兽医学的根本大法和重要理论基础,它贯穿在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的各个方面。不仅寓含表里、虚实、寒热,更是反映疾病的过程即正气与邪气的相搏过程。动物机体是统一有机联系的整体,"阴阳宜相济,不宜相胜"、"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祖国中兽医学这些重要学说阐示了阴阳一旦失衡,疾病就会发生的病机。在此前提和基础下,笔者仅"阳"中"阳虚"一证浅作探讨,请同仁指正。1阳的重要性1.1阳的根源:古人谓之元气,元气是畜体生命  相似文献   

10.
猪风湿热的辨证施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的风湿热是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全身性变态反应。本病属于祖国兽医学中“痹症”的一种证型。痹证是指风寒湿邪侵袭畜体,引起患畜生理机能紊乱,脏腑、经络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致使患部肌肉疼痛、关节肿大变形,屈伸不利,甚至出现卧地不起、食欲减退或废绝直接影响猪的生长发育,给养殖业造成不应有的损失。1病因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外邪的侵袭和畜体自身正气的虚弱有关:1.1外邪入侵引起风湿热的外邪主要为风寒湿热诸邪侵入肌肤、经络,流注关节,致使气血瘀滞、经脉不通,“不通则痛”,因而产生肌肉关节红肿疼痛发热…  相似文献   

11.
胎衣不下亦称胎衣滞留,是母牛分娩后8~24小时之内胎衣不能正常自然排出的疾病。该病是奶牛的一种常见病,滞留时间过长会影响奶牛的受孕和产奶,引起子宫内膜炎,导致其他疾病发生,亦可诱发败血症危及奶牛生命。1病因中兽医学认为,该病多因妊娠期厩舍狭小,运动量不足、饮喂失调以致畜体衰弱,真气不足。或畜体素虚,临产经过时间过长,畜体过度疲倦而引  相似文献   

12.
外感病,是由于疫毒侵入畜体,是正气与邪气在体内进行剧烈斗争,引起机体以阴阳、气血、脏腑机能失调为主的一种急性、热性疾病。根据多年临床观察黄牛、小家畜发病较多,一般病情表现为轻重两种,轻者可引起家畜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四肢无力,重者使患畜高热不退,精神沉郁,食欲废绝,更严重的是邪入脏腑、营、血、变证峰起,或使机体抵抗力减低,感染并发症而引起死亡。  相似文献   

13.
<正>外感病是六淫之气侵犯畜体,正气与邪气在体内进行剧烈斗争,引起机体阴阳、气血、脏腑机能失调为主的一种疾病。据临床统计,小家畜发病较多,而大家畜也占一定的比例。一般病情表现有轻重两种,轻者可引起家畜精神不振,食欲减退,使役力下降;重者使患畜高热不退,精神沉郁,食欲不振,不能使役;更严重者邪入脏腑、营、血,变证蜂起,或是机体抵抗力下降,感染并发症而引起死亡。由此看来家畜外感病的防治工作尤为重要,必须引起兽医工作者重视。  相似文献   

14.
中草药作为饲料添加剂是在中医学的“正邪”学说和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指导下提出和发展起来的。“正”即“正气”包括“元气、卫气、宗气”等。是维持身体健康,各机能阴阳平衡的根本;“邪”即“邪气”是指造成身体功能失调,阴阳不平衡的疾病。显然“健康与疾病”是人类发展畜禽业再生产的一对基  相似文献   

15.
国医疗气象学研究表明,一年四季之中,气温、气流等气象变化都可能影响畜体生物钟发生变化。只要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则备体安康无病。中兽医学认为,“风为百病之长,春天多风病”。风常与其他病邪相兼为患,成为致病因素之一。由于畜体阳气不足,卫气不固,逢气候突变,牲畜劳役以后身热出汗,遭受风吹雨淋,运行乘热渡河,或带汗揭鞍,以及夜卧于寒湿处等,致使风寒湿邪乘虚而入,凑里及经络.发生气血凝滞,以致发生风湿痹。如(素问·五脏生成论):“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表为痹”。故又有(内经)云:“风寒湿三气杂致,合而为痹…  相似文献   

16.
幼畜发烧、抽风,多由邪实所致,属外感病范围者多,但也不单纯是由外邪所引起,机体的内在因素也很重要。不论内在或外来的病邪,能否致病,都是依畜体正气强弱而定的。在外邪方面,应分析其性质、盛衰和侵入部位;在内因方面,应考虑到幼畜生理特点及其平时的体质状况,有无宿食停滞、痰湿存留,正气、特别是阴液是否耗伤,是否误治等。现将笔者对这类病症的辨治初探作一介绍,请同行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7.
脑炎与中兽医学的脑癀相似。一般多发生于夏秋暑热季节。劳役过重,热毒熏蒸,积于心肺,暑温疫疠之邪乘虚而入,正邪相搏、瘟疫病邪郁结化热,热毒郁结不能外泄,痰浊郁于胸膈,上攻于脑,蒙闭心窍,阻塞经络,致发本病。病畜表现惊狂或呆痴。治疗方药:凉血解毒,舒肝清心,安神  相似文献   

18.
家畜外感一症,是由于六淫之气侵犯畜体,正气与病邪在体内进行剧烈斗争,引起机体阴阳、气血、脏腑机能失调为主的一种疾病,在以六经论证的过程中,临床以太阳、阳明、少阳三阳证最为多见,而三阴证较少,其中少阴、厥阴证更少。现将三阳证的部分症型的辨证施治介绍如下。1太阳型太阳主家畜机体的表层,外邪侵袭,首当其冲,故多先出现太阳病,亦称表病。主要由于畜体虚弱,四时之气乘虚而入而致病。大致可分伤寒、中风、风热等证。1.1伤寒多发生于寒冷季节。系寒犯皮毛、肺失肃降、肌腠闭塞、发热的一种表实证。症见:耳耷头低,腰拱毛乍,无汗,脉浮紧,…  相似文献   

19.
湿热是家畜的主要致病因素。由于它侵犯畜体的部位不同,病畜的症状也不同。现就湿热的成因和所致疾病的辨证施治,谈点个人临床经验与体会。一、湿热产生的原因湿热为合邪,来自外界,也生于内伤。外感湿热,多与气候、劳役、圈舍等有关。如在暑热季节,雨后太阳暴晒地面,湿热上蒸,家畜在这种环境中劳动、放牧、休息,易感受湿热之邪。湿热内伤,主要与脾胃运化失常有很大的关系。薛生白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这又说明内外二因并非孤立致病。湿热侵犯的脏腑不同,病畜的临床表现也不同。如湿热蕴结胃肠,会出现荡泻如水,粪便气味  相似文献   

20.
外科感染是家畜外科范围中最普遍最常见的病,虽然大多发生于体表,易于确诊,但每一种疾病都有其不同的致病因素和发病机理。现代兽医外科学所称的外科感染属于中兽医的疮疡范围。中兽医学认为疮疡的致病因素不外乎两类:一日外感(外感六淫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