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采用GGE双标图分析方法对2000~2010年期间27组长江流域国家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以安庆、南阳、黄冈、荆州、武汉、襄阳、常德、岳阳、南京、南通、盐城、九江、简阳、射洪和慈溪等15个试验点为代表的长江流域棉区目标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基于棉花纤维长度选择的品种生态区进行探索与划分,并对品种生态区划分结果进行信息比(IR)校正,以提高品种生态区划分的可靠性,为长江流域棉区棉花品种纤维长度的选择和推荐策略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结果表明:我国长江流域棉区大致可划分为基于纤维长度选择的3个品种生态区,第1个品种生态区包括安庆、九江、武汉、南通、黄冈、常德和岳阳,第2个品种生态区包括荆州、盐城、南京和射洪,第3个品种生态区包括慈溪、简阳、襄阳和南阳。  相似文献   

2.
以欧美材料为主对200余份花椰菜材料进行引种适应性研究和试种选优。根据其熟性表现划分五个生育期类型。除第一类型(极早熟)和第五类型(极晚熟)外,第二、三、四类型(分别为早熟、中熟、中早熟)均适于北京地区春季栽培。其中优良早熟品种M。米兰诺已在推广利用。  相似文献   

3.
不同熟期类型玉米品种籽粒灌浆和脱水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自然生态条件及玉米品种的熟期、籽粒灌浆与脱水特性和产量潜力等进行科学品种布局,是实现玉米高产优质和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本试验选用中早熟、中熟和中晚熟3个熟期类型,共13个玉米生产主栽品种,通过测定籽粒干物质积累和含水率的动态变化,研究并明确了不同熟期类型玉米品种的籽粒灌浆和脱水特性,旨在为生产品种布局提供参考和指导。试验结果表明:产量、籽粒灌浆和脱水特性在不同熟期类型和品种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产量表现为中晚熟(13,813.0 kg hm^–2)>中熟(12,970.4 kg hm^–2)>中早熟品种(10,729.0 kg hm^–2),中晚熟分别较中早熟和中熟品种增产28.7%和6.5%。平均灌浆速率表现为中早熟(0.034 g 100-grain^–1℃^–1)>中熟(0.031g 100-grain^–1℃^–1)>中晚熟品种(0.027 g 100-grain^–1℃^–1),生理成熟后的平均物理脱水速率表现为中熟(0.027%℃^–1 d–1)>中早熟(0.025%℃^–1 d–1)>中晚熟品种(0.018%℃^–1 d–1)。中早熟代表性品种京农科728的平均灌浆速率和生理成熟后的物理脱水速率。分别较3个熟期代表性品种郑单958、先玉335、农华101高38.5%和112.5%、28.6%和54.5%、28.6%和13.3%;中晚熟代表性品种京科968产量潜力最大(14,813.0 kg hm^–2),且平均灌浆速率和物理脱水速率分别较同熟期品种郑单958高7.7%和18.8%。产量与灌浆期天数、积温、平均灌浆速率和百粒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收获期籽粒含水率与灌浆期天数和积温显著正相关、与生理降水速率和物理脱水速率极显著负相关,生理降水速率和物理脱水速率与平均灌浆速率相关性不显著。综上,中早熟、中熟和中晚熟3个不同熟期类型及不同玉米品种的籽粒灌浆和脱水特性差异显著,生产中品种布局除考虑熟期外还需兼顾该特性,以更利于实现玉米高产优质和资源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中国各大豆栽培区大豆遗传资源的生育期表现,东北春大豆区的大豆品种多为早熟和极早熟种。黄淮夏大豆品种以中热种居多。长江流域夏大豆品种成熟期分布比较分散,晚熟和极晚熟种多于早熟和中熟种。秋大豆则以中熟种占多数,大豆是以不同生育期和播期类型适应各地条件的,不同生育期的大豆遗传资源极为丰富。  相似文献   

5.
黄河流域棉区纤维品质区域分布特征与生态区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旨在研究黄河流域试验环境与参试品种品质性状互作模式。【方法】选用2005―2014年国家棉花品种区域试验黄河流域棉区中熟常规组19个试验点,作为试验环境;运用GGE模型绘制双标图,结合纤维品质性状选择对适宜的生态区划分进行探讨,并基于GGE双标图对纺纱均匀性指数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1)纤维的纺纱均匀性指数与纤维的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和长度整齐度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断裂伸长率、反射率表现为正相关但不显著,与马克隆值显示为负相关但不显著。(2)黄河流域棉区纤维品质性状在19个生态试点的表现可划分为3个特征明显的纤维品质生态区。第Ⅰ生态区包括江苏泗阳、响水,安徽灵璧,河南新乡和商丘,其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和纺纱均匀性指数都显著高于其余生态区,长度整齐度指数显著高于第Ⅲ生态区,且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和马克隆值协调较好,都达到了国家棉花品种审定的Ⅱ型标准,为"优质纤维生态区"。第Ⅱ生态区包括陕西大荔,河南西华,山东宁津,河北石家庄和故城,其马克隆值较高,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和断裂比强度表现一般,纺纱均匀性指数表现最差,为"普通纤维生态区"。第Ⅲ生态区包括陕西杨凌,山西运城,河南安阳,河北邯郸、沧州,天津宁河,山东惠民、金乡和临清,其马克隆值最低,其余性状表现中等,为"低马克隆值生态区"。【结论】本研究明确了黄河流域棉区棉花纤维品质生态区的划分,可为黄河流域广适性棉花品种的选育、生态区划分和理想试验环境选择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吉林省不同熟期玉米病虫害发生情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吉林省中部地区的梨树县,依据玉米病虫害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通过田间试验进行了不同熟期玉米病虫害发生种类、程度以及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为了明确气候变化条件下,吉林省不同熟期玉米病虫害发生规律、特点,进而为气候变化条件下不同熟期玉米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2013年在吉林省中部地区的梨树县,通过田间试验调查并分析了不同熟期玉米病虫害发生种类、程度及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熟期玉米粘虫的植株平均被率分别为中早熟组5.59%、中熟组3.23%、中晚熟组2.61%;不同熟期玉米螟的平均蛀茎率依次为中早熟组17.40%、中熟组16.51%、中晚熟组5.97%;不同熟期玉米叶斑病病级指数依次为中早熟组2.03%~10.07%、中熟组0.70%~2.73%、中晚熟组0.73%~3.09%。说明中早熟组玉米病虫害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较强,抗病、抗虫性低于中熟组和中晚熟的玉米品种;同一熟期的不同品种之间由于遗传特性也表现出抗性差异。不同熟期玉米产量分别为中早熟组8732.8~10273.1 kg/hm2、中熟组11507.0~13724.0 kg/hm2、中晚熟组11684.5~12722.6 kg/hm2。产量表现以中熟组和中晚熟组明显高于中早熟组,说明在吉林省中部地区早春低温、高湿,生长季节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种植中早熟品种病虫害发生较重,不利于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1991年在河北农业大学温室用1989年从山西省南部中熟冬麦区、中部晚熟冬麦区、北部春麦区的13个县(市)的不同生态区采集的181个叶锈菌菌株与山西省的33个生产品种、后备品种及亲本材料研究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不同生态区叶锈菌群体具有不同的毒性.例如丰抗13在各生态区表现的抗、感反应不一致,即使在表现抗病的地区,其抗性也不一致.  相似文献   

8.
基于HA-GGE双标图的长江流域棉花区域试验环境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许乃银  张国伟  李健  周治国 《作物学报》2012,38(12):2229-2236
采用遗传力校正的GGE (HA-GGE)双标图方法对2000-2010年间27个独立的长江流域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的15个试验环境(试验点)在皮棉产量选择上的鉴别力、代表性、理想指数和离优度指数进行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湖北黄冈、江苏南京和湖北荆州是最理想的试验环境,对以长江流域为目标环境的广适性新品种选育和作为区域试验点鉴别理想品种的效率最高,而四川射洪、四川简阳、湖北襄阳和河南南阳不适宜作为针对长江流域的新品种选择与推荐环境。理想试验环境都位于长江流域除南襄盆地以外的中下游棉区,而不理想试验环境中的四川射洪和四川简阳位于长江流域棉区最西边的品种熟期较早且种植密度较高的四川盆地棉区,河南南阳和湖北襄阳位于长江流域棉区最北边, 与黄河流域棉区接壤, 霜期较早且晚秋降温快的南襄盆地棉区。本研究充分展示了HA-GGE双标图在区域试验环境评价方面的应用效果,也为长江流域棉花品种生态区划分和国家棉花区试方案的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种子》2018,(10)
选用不同熟期玉米品种分析其产量、灌浆特性与籽粒含水量变化,结果表明:中晚熟品种产量(8 840.2kg/hm2)显著高于中早熟品种(7 656.9kg/hm2),中晚熟品种百粒重显著提高(38.0g);早熟品种丹8439、利民33灌浆启动快,后期灌浆速率下降迅速;中晚熟品种丹8662、丹8420、桥玉8生育后期灌浆速率下降缓慢,百粒重显著高于中早熟品种;灌浆持续期早熟品种丹8439、利民33为52,53d,丹8662、丹8420、桥玉8分别为64,63,63d;不同熟期品种最大灌浆速率(Rmax)在1.2~1.3g/d范围内,品种之间差异不显著。在生理成熟前,丹8439籽粒脱水速率最快,中晚熟品种较慢,生理成熟后各品种籽粒含水量下降程度相似,至10月26日观测结束时,中早熟品种丹8439、利民33籽粒含水量分别为20.4%、21.1%,中晚熟品种为20.4%~26.3%。由此得出,在辽东南地区中早熟品种后期籽粒脱水速率快,但花后灌浆持续期短,产量降低严重,不利于实现高产;中晚熟品种灌浆持续期长,但成熟时籽粒含水量高,不利于机收。选择立秆性能好的中晚熟品种并延迟收获,能够实现高产与机械粒收。  相似文献   

10.
马铃薯熟性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是我国不同栽培区划选择适宜品种的重要指标之一。本研究以晚熟品种中薯18号和早熟品种中薯5号及其F1分离群体为材料, 2018—2019年连续2年对“中薯18号(母本)×中薯5号(父本)”杂交分离群体进行熟性评价,从中筛选出极端晚熟和极端早熟的基因型各30个,并分别构建极端晚熟和极端早熟基因组DNA混池。利用简化基因组2b-RAD (2b-restriction site-associated DNA)技术测序,寻找差异标签开发出3个与熟性连锁的分子标记SCARA2-2、SCARA4-21和SCARA5-16,3个分子标记联合使用对熟性分离群体子代进行验证,晚、早熟表型符合率分别到达了87.5%和93.0%,这些分子标记的开发和联合使用对辅助马铃薯熟性选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不同机械种植方式对肇庆水稻生产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探究不同机械种植方式对水稻生产经济效益的影响,2010—2012年在广东肇庆怀集县,对钵毯机插、毯状机插、机直播和人工手插4种种植方式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产量上,2010年早稻,钵毯机插、毯状机插和机直播均比手插低,分别低1.28%、0.96%和7.69%;2011年早稻,也分别较手插低了0.45%、0.67%和8.29%;2012年早稻,则比手插分别提高了12.52%、11.22%和0.00%。3年中,机直播的平均日产量都高于其他种植方式。在经济效益上,2010年早稻,钵毯机插秧、毯状机插和机直播的成本均比手插低,净利润分别增加1.43%、2.14%和-10.84%,而2011年的成本分别较手插变化2.28%、2.28%和-5.90%,净利润分别下降了3.68%、3.20%和10.62%,2012年的成本分别较手插变化2.28%、2.28%和-5.90%,净利润均有提高。由此得出,毯状机插和钵体机插较适用于肇庆早稻生产,而机直播不同年份间产量波动较大。  相似文献   

12.
棉花不同熟性品种栽培技术新途径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7~1999年对中早熟春棉和短季棉品种在一熟条件下的不同播期和密度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晚播有利于一播全苗,并能调节结铃盛期与山东棉区的最佳结铃期自然重叠,伏桃增多;密植矮化可使单位面积的总铃数显著增加,从而提高了皮棉单产。据此认为棉花晚播密植栽培是山东棉区棉花增产的又一种栽培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种植方式对麦套中早熟直播棉棉铃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研究结果表明,3—2式棉纤维发育早于3—1式,3—2式棉子(仁)脂肪和蛋白质累积明显优于3—1式,晚播极不利于3—1式脂肪和蛋白质的累积。种植方式对中早熟直播棉棉铃发育的影响小于播期作用,适期播种时3—2式选用中早熟品种较好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华北平原地区冬小麦节水栽培的生产措施,2004-2006年,以冬小麦品种8049为试验材料,在大田4种灌溉条件下,研究了等行距平作、宽窄行平作、沟播和垄作4种种植模式对播前土壤含水量消耗及冬小麦耗水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等行距平作相比,另3种模式增加了播前土壤含水量的消耗,其耗水量显著提高,尤以沟播模式30 cm以下播前土壤含水量的消耗最为明显。和等行距平作相比,在灌拔节水+抽穗水和灌拔节水+抽穗水+灌浆水条件下,沟播模式显著提高冬小麦产量;而垄作模式的产量没有显著提高。在灌拔节水或灌拔节水+抽穗水条件下,沟播种植模式的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其他3种种植模式。在本试验条件下,沟播种植结合灌拔节水或灌拔节水+抽穗水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节水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5.
栽培方法对3-1式麦套春棉棉铃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栽培方法对铃重影响作用表现为移栽棉大于直播棉,其差异随播期延后而减小;移栽棉纤维伸长早于直播棉,纤维素累积强于直播棉,其程度随播期延后而降低,棉纤维IAAO活性变化也说明了这一点;适时播种条件下,移栽棉棉子(仁)脂肪累积优于直播棉;棉仁棕榈酸、油酸、硬酯酸含量稳定,栽培方法和播期对其影响作用小,豆寇酸与亚油酸变化趋势相反,栽培方法和播期对其有所影响;适当推迟播期有利于棉仁氨基酸累积;就两熟中熟春棉而论,3—1式应选择育苗移栽方法。  相似文献   

16.
The effects of three okra planting densities (28 000; 56 000 and 111 000 plants ha1) intercropped within or between maize rows were investigated in two field trials during the 1990 and 1991 wet seasons at Nsukka. The plant height and the leaf area index (LAI) increased as the planting density increased in sole or intercropped okra while the number of branches per plant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okra planting density. The height of maize plants also increased as okra planting density increased but the LAI decreased. Intercropping reduced the yield and yield components (number and weight of pods per plant) of okra and maize (number of cobs, cob length and 100-grain weight). Increasing okra planting density reduced the sole and the intercropped okra and also the maize intercrop yield by reducing the number of pods and grains as well as the pod and grain size, respectively. Assessment of the productivity ofthe mixtures showed that the highest yield advantage (35%) of growing okra and maize together was obtained at 28000 okra plants ha1 while the highest monetary return was realized at the highest okra planting density of 111000 plants ha1 intercropped between maize rows. The patterns of row arrangement did not have effect on the growth, yield and yield components of the mixtures.  相似文献   

17.
为了阐明盛花期湿害胁迫对不同种植方式芝麻影响的差异,在芝麻盛花期即始花后28天,对垄作和平作2种种植方式的芝麻进行湿害处理,撤水后调查2种种植方式芝麻的萎蔫面积、萎蔫株率、病害发生程度等指标,测定不同生育时期芝麻的干物质积累量,成熟期进行室内考种并测产,计算投入产出比,比较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垄作比平作能有效减轻湿害造成的芝麻萎蔫、倒伏、叶枯病和茎点枯病的发生;盛花期湿害对2种种植方式的芝麻生长都有抑制作用,但对垄作芝麻的影响较小;湿害对2种种植方式芝麻的农艺性状和产量有很大影响,且对平作的影响大于垄作,其差异性大小为单株蒴数 > 单株产量 > 单产 > 有效果轴长度 > 有效果节数 > 株高,显著性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蒴果长度的差异达显著水平,对蒴粒数、千粒重的差异影响不显著;垄作、平作的投入产出比分别为1:2.86、1:2.04,垄作芝麻每公顷可增加纯收益5492.7元。  相似文献   

18.
春播和秋播对南方春大豆种子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唐桂香  成灿土 《作物学报》1998,24(2):243-247
试验采用春播(4月4日)和秋播(7月30日)两种播期法,研究春播种子活力低,秋播种子活力高的生理生化原因,结果表明,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电导率,过氧化物酶活性和真菌侵染率,这些反映种子活力的生理指标,秋播种子均优于春播种子,此外,秋播种了表皮结构较春播种子致密,种子表面小孔数目少而小,这可能也是秋播种子活力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种植密度和播期对薏苡产量的影响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薏苡在北方地区的高产栽培和育种提供科学依据,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排列设计,研究了种植密度、播期对薏苡产量的影响,利用通径分析对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和播期对薏苡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种植密度为8.25万株/hm2(株行距40cm×60cm)时薏苡的产量最高,若考虑经济效益,则最优种植密度为4.05万株/hm2(株行距60cm×80cm),适宜播期在4月27日左右。通径分析表明,单株粒数和百粒重是影响薏苡产量的首要因素,应作为育种中的首选指标;分蘖数和结实率对产量具有较大的间接增加作用,可通过栽培中对密度的调节得以提高,从而获得薏苡高产。  相似文献   

20.
北枣南种速生高产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传统枣树栽培方式在北方五省(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是育苗、起苗、定植、定干和整形等,导致因起苗伤根太多而使栽植成活率低、长树慢,影响枣树速生、多结、高产特性的发挥。而海南省采用就地播种育苗,并采用丛状留株建园及改用拉倒篱壁整枝的新模式,既可实现666.7m2栽555株枣树的高密度,又可充分发挥枣树的速生和高产特性。海南省枣树建园当年即可大量挂果,甚至连续挂果,第1年株产枣果2.6kg,666.7m2枣园产枣果1443kg,第2年株产枣果4.8kg,666.7m2枣园产枣量2664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