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猪丹毒是由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猪的急性热性传染病。病程多为急性败血型和亚急性疹块型。是猪的常见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对养猪业危害很大。临床实践中按西医传统疗法,应用抗生素(青霉素、磺胺类),配合强心剂,可取得一定疗效,但易产生抗药性和副作用,而用中药治疗可避免上述反应,并有药原广、价格低、疗效高等优点。笔者应用清疹汤加减治疗猪丹毒,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多表现为急性败血型或亚急性疹块型,转为慢性后发病猪多发生关节炎、心内膜炎。亚急性型猪丹毒表现为发病猪皮肤疹块和发热,常有皮肤感染症状。全身治疗用头孢噻呋钠、阿莫西林钠、青霉素钠等,配合解热镇痛药(如安痛定注射液)和消炎抗过敏药(如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皮肤感染用碘剂涂擦有很好的疗效。及时正确的治疗是降低发病猪死亡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型传染病,急性型猪丹毒呈败血症状。亚急性型猪丹毒出现皮肤疹块,俗称"打火印",慢性型猪丹毒主要发生心内膜炎和关节炎。该病可感染各年龄的猪,但主要侵害育成猪和育肥猪。猪丹毒在我国各地普遍流行,对养猪业危害很大。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积极预防该病对猪群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猪丹毒流行情况和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丹毒(swine erysipelas)也叫"钻石皮肤病"(diamond skin disease)或"红热病"(red fever),是由红斑丹毒丝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急性败血症型、亚急性疹块型、慢性关节炎型、心内膜炎型和皮肤坏死型。1882年Pasteur首先从患猪丹毒病的猪体内分离到猪丹毒杆菌。人通过创  相似文献   

5.
正近几年来,随着生猪养殖收益的示范效应,文安县生猪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数量激增,但养殖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和管理不当造成了疫病多发趋势,特别是猪丹毒病有死灰复燃、蔓延多发倾向,下面就猪丹毒病的预防和诊治浅析如下:猪丹毒是一种发生在猪身上的急性热性传染病,夏季易发生,病原体为猪丹毒杆菌,可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疹块型)和慢性型不同类型。1猪丹毒症状1.1急性型猪丹毒急性型猪突然发病死亡,无明显症状,皮肤潮红、腋  相似文献   

6.
猪丹毒(Swine Erysipelas)是由猪丹毒杆菌(Erysipelothrix Rhusiopathiae)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其病原体为红斑丹毒丝菌,习惯上又称之为猪丹毒杆菌,是一种革兰氏染色阳性的纤细小杆菌[1]。猪丹毒病程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败血型、亚急性疹块型和慢性关节炎及心内膜炎型。本病广泛发生于世界各地,不同年龄的猪都能感染,但以架子猪的发病率最高,3月龄以下猪很少发生,6月龄以上猪发病率不高,是威胁养猪业的一种重要传染病[2]。在近年来猪病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中我们发现,猪丹毒大有卷土重来之势,并常常与蓝耳病、猪瘟、圆环病毒病、副猪嗜血杆菌病、喘气病、猪肺疫等并发,发病初期极易误诊,成为当前生产猪群突发死亡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猪的急性传染病,利川市柏杨坝镇某猪场出现猪急性死亡的情况,经过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的观察和流行病学诊断证实为急性猪丹毒,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对猪群进行治疗,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8.
正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俗称"打火印",是猪传染病中重要而古老的病种之一。丹毒杆菌可感染多种动物,但以猪最敏感,主要侵害架子猪和育成猪,近年来母猪感染也时有报道。特征性病理变化为急性型的败血症全身变化、亚急性型的特征性疹块变化以及慢性型的关节炎和心内膜炎等。近年来,永州地区规模猪场多次发生急性猪丹毒病,笔者根据猪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实验室检验进行了确诊,并采取了综合防治措施,为诊  相似文献   

9.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猪,以架子猪最易感,尤其是3~6月龄的猪多见,好发于炎热潮湿季节。病猪和带茵猪是主要传染源。潜伏期1~7天,临床上分为三型:急性型;疹块型,也叫亚急性型;慢性型。诊断较易,预防主要是接种猪丹毒疫苗。治疗可用青霉素和抗猪瘟血清。猪丹毒是动物检疫中的常见病。检疫要抓住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两个环节,检出的病猪、死猪和不合格肉品,按相关规定处理。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某些地区尤其是偏南方的地区养猪场内多发生急性败血型猪丹毒,从而导致众多发病猪急性死亡,给养猪场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如何有效防控猪丹毒是养猪场必须要严肃面对的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猪丹毒的发病特征和病因等,并给出猪丹毒防控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猪饲养行业中,猪丹毒是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危害性极大,主要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主要发生于猪,通常架子猪比较容易感染上猪丹毒,特别是那些月龄在3~6的猪比较多见,一旦猪染上这种病或者带上猪丹毒杆菌,很容易在猪群中蔓延开来.从临床上看,该病有一个1-7天的潜伏期,通常有急性性、疹块型以及慢性型三种类型,诊断起来并不存在太大难度,通常在猪饲养中,通过对猪进行猪丹毒疫苗接种来达到预防猪丹毒的目的,一旦猪真的感染上猪丹毒,可采用青霉素和抗猪瘟血清对病猪进行治疗.考虑到猪丹毒是猪养殖过程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病,因此在检疫时一定要牢牢把握住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如果经检疫发现存在病猪、死猪和不合格肉品,应妥善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12.
吴学林 《广东饲料》2013,22(4):43-44
猪丹毒(Swine erysipelas)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猪的一种热性传染病。病程多为急性败血型或亚急性的疹块型(故俗称"打火印"),之后转为慢性的多发生关节炎、心内膜炎。主要容易感染育肥猪,偶尔也可致使人、禽类等感染。  相似文献   

13.
猪丹毒是由红斑丹毒丝菌引起的猪的急性热性传染病,病程可分为最急性、急性的败血型、亚急性的疹快型和慢性的关节炎及心内膜炎型。也可感染其他家畜和人。而且大约35%-50%的健康猪在扁桃体和其他淋巴组织中存在猪丹毒杆菌,并可通过粪便或分泌物排菌。  相似文献   

14.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所引起的一种猪的传染病,在临床上有急性败血型、亚急性疹块型和慢性型几种,其中急性败血型猪丹毒由于病程发展快、病死率高而对养猪业危害极大.  相似文献   

15.
猪丹毒是发生在猪身上的一种细菌感染所致的疾病,在全球各地均有发生。猪丹毒分为急性败血型和慢性型2种类型,其中急性败血型的症状发病较快,并且能够表现在体表,急性败血型猪丹毒一般会在猪皮肤上表现为一些特征;而慢性型猪丹毒则不具有表观的病症,一般表现为以增生性心内膜炎和非化脓性关节炎为主要特征。猪丹毒在全球影响较广,并且难以根除,每年养猪业由猪丹毒造成的经济损失不计其数。清晰认识猪丹毒,并且了解猪丹毒的诊断、预防和控制,对减少此病给养猪业带来的危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以高热和皮肤上出现特异性疹块为特征的人畜共患病。本文针对规模化猪场急性死亡的育肥猪采用了病理剖检、细菌分离培养、动物试验和药敏试验诊断法,结合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分离菌对头孢类药物、青霉素、阿莫西林高度敏感的特性,判定该猪场育肥猪死亡是由猪丹毒杆菌感染所致。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措施,取得了明显得治疗效果,疫情得到了有效地控制。  相似文献   

17.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急性败血症、亚急性皮肤疹块、慢性多发性关节炎和心内膜炎等。本文介绍了上海地区某猪场猪丹毒的诊断和治疗情况。  相似文献   

18.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败血型、亚急性疹块型和慢性型.做好猪丹毒的科学屠宰检疫与无害化处理,有助于保障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19.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丝菌引起猪的急性、慢性、败血性传染病,死亡率可达80%~90%,特征性病理变化为急性型表现为败血症全身病变,亚急性型表现为特征性疹块病变以及慢性型表现为关节炎、心内膜炎和皮肤坏死等[1]。  相似文献   

20.
正猪丹毒是人畜共患传染病,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病猪以高热,出现急性败血症、皮肤疹块(亚急性)、慢性疣状心内膜炎、皮肤坏死与多发性非化脓性关节炎(慢性)为特征。猪丹毒一般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该病不同年龄的猪均可发生,一般多见于3~12月龄猪,其病程为2~4 d。1流行病学本病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有时也呈暴发性流行,一般常发生于炎热多雨季节,而冬春较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