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为防治蚕种生产中僵病的发生,本文对不同品种、发育阶段、熏烟时间进行试验,结合生产实际,提出了种茧硫磺熏烟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周顺珍 《四川蚕业》2007,35(1):19-19
种茧育的后期死蛹是指种茧调查后发生的病死蛹,后期死蛹的表现症状较多,主要有黑死蛹、黄死蛹、红死蛹、僵蛹、干蛹等,死蛹的发生造成蚕种生产的“丰产不丰收”。后期死蛹中发生率较高的是黑死蛹和黄死蛹,主要为细菌性肠道病和细菌性败血病。在养蚕生产上,后期死蛹的发生直接关  相似文献   

3.
菁松原蚕秋期细菌病防治探讨嵊县蚕种场何业定,于钰明在蚕种生产上,菁松品种易发生细菌病已被公认,其中蚕期细菌病直接影响到收茧量并增加前期死蛹,削茧鉴蛹以后的细菌性。败血病,造成后期死蛹的增加,均影响了制种成绩。对于后期败血蛹的发生,近年来通过推迟削茧的...  相似文献   

4.
广东家蚕微粒子病流行状况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与分析了1990年以来广东家蚕微粒子病的流行状况及原因。广东蚕种生产比较稳定,原种微粒子病蚕种淘汰率低,普通种微粒子病蚕种淘汰率7年平均为2.8%。在实施蚕种集团磨蛾集中检疫条件下,胚种传染不是广东微粒子病流行的原因。原种发生微粒子病的传染源主要来自野外昆虫;普通种生产微粒子病流行的原因是丝茧育蚕区广泛污染,病原多渠道传入原蚕区及原蚕区净化不彻底,原蚕期食下感染病原所致。丝茧育蚕区病原随洪水扩散至原蚕桑园和养蚕环境是近年几个重疫场微粒子病严重流行的主要原因。外地不良蚕种流入是导致蚕区病原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两次使数县丝茧育遭受严重损失。发现广东蚕区桑园及野外昆虫患微孢子虫病比较普遍,对蚕种生产存在交叉感染的危险。提出了宏观防治对策及开展几项关键性防治技术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蚕种场在蚕种生产中,为了确保蚕种生产任务的完成,对后期病死蛹的防治显得尤其重要。近几年我场由于后期死蛹而造成了较大的损失,特别是1992年春,全场由于病死蛹损失蚕种8000多张,造成经济损失10多万元。 我们知道,引起后期死蛹的原因很多,这里谈两个方面:一是蚕期,特别是5龄期大量用桑,防病卫生因工作量大而逐渐淡化,饲育操作也逐渐粗放,野外桑园昆虫大量繁殖,染病而污染桑叶,这些造成了大蚕期的病原菌的食下感染和创伤感染,感染重的成为病蚕弱小蚕而遭淘汰,感染轻的、生命力强的,则不表现症状,一直带病发育到茧蛹期。二是上簇及削茧,鉴蛹、摊蛹等操作粗放;簇具、簇室、摊蛹场所及使用材料消毒不彻底,亦可造成创伤感染。针对病死蛹的发生原因,在生产中我们注意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有效地防止和减少了病死蛹的发生,从而提高了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柞蚕空胴病的病原及蚕期、蛹期、蛾期的病症,从传染源与传染途径阐述了传染规律。提出了在制种生产中要选择无毒蚕种、采取卵面消毒及蚕期科学放养等防治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7.
陕西蚕病流行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牛虹  王进 《蚕业科学》1995,21(4):243-247
通过历年盒种产茧量、干茧病蛹及蚕期蚕病调查,得知养蚕技术、养蚕形式、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影响陕西蚕病的流行分布。近几年危害生产的主要是僵病、多角体病及微粒子病。各地由于养蚕形式、技术、地理及气候差异,蚕病发生轻重不同。僵病流行比其它蚕病受养蚕技术、地理、气候影响更明显。多角体病流行与僵病不同,有较明显的垂直传播特点。微粒子病自1989年发现之后,蔓延迅速,其病原首先来自从疫区调入的带毒蚕种。  相似文献   

8.
射阳县在2005年秋蚕饲养期大面积发生僵病,发病率达85%,部分农户损失达10%,少数农户颗粒无收。通过调查,笔者就僵病发生的情况、原因及防治措施小结如下:1僵病发生情况射阳县2005年秋蚕期饲养蚕种52 440张,其中一秋蚕15 570张,于8月22日发种。二秋蚕36 870张,于9月22日发种。一  相似文献   

9.
程开官 《四川蚕业》2007,35(2):15-16
硫磺熏烟在蚕种生产上是防治僵病的有效措施之一,现在还被广泛应用。2005年秋季,我场蚕四组晚秋毛脚茧收回场后,在种茧保护中却出现了大批死蛹,导致781这一品种死蛹率达70%以上,个别户达100%,损失茧量1000多公斤,少制蚕种3000余张,造成了一定的损失。究其原因,认为与硫磺熏烟有关。针对这一问题,我场于2005年10月晚秋二批毛脚茧收回场后做了种茧保护期硫磺熏烟对蚕蛹影响的试验,探讨不同品种、不同熏烟时间和熏烟次数在同一环境下死蛹发生情况。为今后生产中提供可操作的依据。现将试验情况汇报如下:1试验材料原蚕茧来源于本场蚕五组晚秋原…  相似文献   

10.
临安市秋蚕僵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 ,我市在晚秋蚕种饲养期间 ,大面积地暴发了流行性僵病 ,为历史上所罕见。现把僵病发生的情况、原因及防治技术对策措施分析总结如下 :1蚕病发生情况全市晚秋期共饲养蚕种24945张。由于我市地域差异 ,共分为三批发放。8月31日发放蚕种10350张(乐平、紫水、於潜等十余个乡镇) ,9月5日发放蚕种8300张(昌化镇、河桥乡等九个乡镇) ,9月12日发放蚕种690张(临安市最西端的昌北地区各乡镇)。第一批发下的蚕种在蚕发育至三龄时(9月10日左右)发生了大面积僵病 ,发病最严重的於潜镇南山村饲养蚕种46…  相似文献   

11.
原蚕后期死蛹的发生与防治办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正红 《北方蚕业》2008,29(1):30-30
原蚕后期死蛹的发生与蚕期饲养叶质有关,与种茧保护期间的环境条件有关,与蛹期创伤传染有关。在生产中,针对以上因素采取相应措施,就能有效控制后期死蛹发生,从而提高蚕种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2.
正许多蚕种生产单位常会出现"丰产不丰收"的现象,究其原由,是种茧期发生了大量病死蛹,降低了蚕种繁育系数。死蛹的表现症状较多,主要有败血蛹、僵蛹、旋蛹、干蛹等,大都属于细菌、真菌类病害~([1])。笔者结合本场生产经验与教训,探讨种茧期死蛹的发生原因和防止措施。1死蛹发生的原因1.1蚕体虚弱因蚕体虚弱,抗病力差引发死蛹,一是蚕种本身的问题;二是大蚕后期食用偏施氮肥的桑叶,或成熟度不够、日照不充足、轻度污染(如农药、  相似文献   

13.
<正> 一、秋季蚕种生产的不利因素 1.病原留存量多、面广、病原活力强,容易发生各种蚕病。秋季原蚕饲育继春蚕和夏蚕(丝茧育以后,为害更大)以后,各种病原累积多、分布广、病原活力强,因此易感染蚕病。 秋季桑树害虫种类繁多、虫口密度大,感染的各种病害可以通过桑叶途径带进蚕室感染家蚕,我省的桑树剪伐型式更是促成这种过程。 微粒子病、病毒病、真菌病是我省秋季蚕种生产为害最严重的三种蚕病,其次是蛹期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我们对原蚕生长发育阶段中败血病发生的规律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及分析介绍于后。 1.幼虫期与蛹期败血病发生率调查 1.1.调查品种苏6原种,由江苏省蚕种公司提供。 1.2.调查时间 1997~2000年每年的春蚕期。 调查地点如东县掘港镇掘西村。 1.3.调查方法指定10户作为每年调查的对象,要求蚕农蚕作水平相当,每户每期饲养量不低于40g,每次随机抽查1000头,调查发生败血病的蚕(蛹),计算出发病率。 1.4.调查结果见表1。 表1 原蚕败血病发生情况调查  相似文献   

15.
<正> 近几年来,各地均反应僵病发生较多,不仅是白僵病,而且曲霉病、绿僵病、灰僵病等也有一定数量,蚕种场僵蛹发生也逐年增多,僵病已对蚕茧、蚕种生产带来一定威胁,我们在科研工作中,对僵病的发病规律与预防方法有一些认识,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 家蚕微粒子病属国际性检疫病害。我省自1989年发现以来,病势迅速蔓延。去年经我站检验,全省销毁超毒蚕种达10万多张。农村丝茧育从陕南主产茧区到陕北零散产区均有微粒子病发生。该病对我省蚕业生产已造成严重损失。因此,要积极采取防治措施。而防治的关键措施是认真进行蚕种的微粒子病检验。  相似文献   

17.
李学军 《四川蚕业》2012,40(2):51-52
<正>在蚕种生产上,尤其是多丝量品种的繁育中,从种茧调查至发蛾产卵期间的病死蛹发生率较高,是蚕种生产上必须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我场生产实际,提出病死蛹防治方法。1病死蛹的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18.
<正> 原蚕后期死蛹,指蚕种繁育。中削茧鉴蛹后陆续发生的败血性死蛹,是蚕种生产丰产不丰收的主要原因之一。关于后期死蛹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曾有一些专家提出看法。就防治方法一般强调从上簇开始特别是采茧以后的削茧鉴蛹等过程,要求动作轻,不使蛹体受伤;夏耀等(1987)提出蚕期应提高饲料营养质量,避免喂湿叶、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区各蚕种场制种量增多,原蚕户扩大,原蚕在春夏秋均有不同程度白僵病发生。在1989年秋季9、10月份,气候比较干燥的情况下仍有不少地区出现此病,特别是在蚕的蛹期发病严重,有的原蚕户茧质调查时僵病率达10%,到制种前有的发展到35%,还有甚至达到95%不能制种,严重影响了制种量。由于多年来对白僵病的为害认识不足放松防治,导致接连发生。现对该病防治提出如下几点意见,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养蚕量的增加和多批次养蚕的推广,微粒子病大有发展蔓延之趋势,特别是秦巴山区独特的自然和地理环境,山高树多,野外昆虫较多,空气湿度较大,在原蚕区蚕种生产中,不但给微粒子病的防治增加了难度,同时易发生僵病。通过几年来对石泉蚕种场生产成绩的分析来看,有时僵病带来的损失甚至大于微粒子病的危害。因此,在从事原蚕区蚕种生产工作中,不但要重点抓好防微,也要搞好防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