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正茶文化忽悠的是我们自己,坑的是生存艰难的茶农。必须弘扬科学的茶文化,回归正本的茶道——精行俭德。陆羽在《茶经》中将茶道的原则概括为:"精行俭德。"茶乃草中英,草本俭物,山中自长,随意可采之。《茶经》卷下《六茶之饮》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茶者,荼也。《尔雅》有"苦荼"之句。《茶经》云:"茶茗久服,有力悦志。"这是对茶功效的概括,也说明茶初期似乎是常用药的一种。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西汉王褒《僮约》有"烹荼尽具""武阳(四川属地)买荼"。唐白居易《长恨歌》句:  相似文献   

2.
茶似茶非     
今古形殊义不差,古称荼苦近称茶.其实,有关"茶"、"荼"二字,自古众说纷纭,混淆时有.今夏,拜读了西泠林老乾良先生《先荼后茶》妙篇(《中国茶叶》第5期),茅塞顿开.茶喜憬然之余,遂不揣学浅,续貂二三,芹献于方家,以佐茗兴. 先荼后茶.查索清《订正六书通》,在"总目·上平声第一·五模"中,"荼"字释义如下:"《说文》苦荼也,同都切,臣铉等曰:此即今之茶字."  相似文献   

3.
三、字义笔者赞成陈椽先生所说的“分析中唐以前的记载,要依当时所说的事情实质而断定其所指何物,不能以字论字。”在“茶”字出现之前,“荼”一直分担着茶的意义。“荼”是一个多义词,对于“荼”字在上古时代的意义,特别是作为充饥之物,有的认为是茶,有的认为是苦菜,各执一端,莫衷一是。现摘录几条再作讨论。  相似文献   

4.
巩志 《中国茶叶》2008,30(7):33-34
茶,钟山川之灵禀,集天地之风露,含英咀华,吐香韫玉。宋徽宗《大观茶论》:“夫建茶擅瓯闽之秀气,臻山川之灵禀。”茶为草木之灵芽,本是大自然之杰作,是上天赐予人类的最佳饮料。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一般认为唐代中期(约公元8世纪)以前的“茶”写成“荼”(读作“ú”)。据查,“荼”字最早见于《诗经》,在《诗经·邶风·谷风》中记载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相似文献   

5.
甬茶溯源     
郑明道 《中国茶叶》2011,33(3):29-29
茶叶,在汉代以前还没有一个正名,许慎《说文解字》一书中没有茶字,只有"荼"字,"从草从余声"。《诗经》"堇荼如饴,皆苦菜也"。《晏子春秋·神农食经》曰"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说文解字》"茗荼芽也。"《尔雅·释木》  相似文献   

6.
据历史文献记载,茶的名称主要有荼、茶、摺、蔎、茗和荈等:1.荼:此字在古代经史中不多见。顾炎武的《日知录》:“……据《唐韵》,‘按茶有三:‘谁谓荼苦’苦菜也;‘有女如萘’茅秀也;‘以薅荼蓼’陆草也。尔雅上的茶蒤字凡五见而名不同……”可见古代荼字本不固定指一种东西。它所指何物,应根据当时具体情况而定,如《尔雅释木》中的荼字则明显地指的茶树了。  相似文献   

7.
对于"茶"字的发展和变迁,历来研究和争议颇多,本文通过训诂学的方法对"茶"的几个古字——"荼"、"槚"、"荈"、"茗"进行分析和释义,并基于此文字的变化探讨茶文化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必然性。研究表明,在唐朝之前,"荼"、"槚"、"荈"、"茗"和"茶"之间的"音"、"形"、"义"各不相同,但它们在使用上存在着严重的混淆情况,唐朝以后才逐渐确认用"茶"来代表茶。"茶"字的变迁与人们应用茶的方式的变化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饮茶风俗谈     
我国的饮茶习俗,历史悠久。《尔雅》中就提到苦荼。唐陆羽著《茶经》,才把“荼”字减一画作“茶”。魏晋时,饮茶已开始成风。唐代诗人韩翃《茶序》中说:“吴主礼贤,方闻置茗;晋臣爱客,才有分茶”。到了唐代,长安,洛阳以及湖北、四川等地,已是茶肆栉比,饮茶成风。陆羽《茶经》说:“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渝)以为比屋之饮”。唐宋时代,以饮茶为主,元代以后,才普遍饮用叶茶。  相似文献   

9.
正世界三大饮品茶第一,人文茶以园为先,四川幸有文豪传真中国西汉乃至全球第一大茶园。茶三用:药礼饮,解毒、礼神、醒脑。一、药茶《神农本草·木部》"茗,苦荼"和《草部》"苦荼,一名荼"。草木混叫,异物同字,秦汉同物异名把人害苦了。西周战乱,巴蜀军需茶叶入药,防疫消毒。狗监杨得意推荐司马相如陪汉武帝,作《凡将篇》:"乌啄桔梗芫华,款冬贝母木蘖蒌,芩草芍药桂漏芦,蜚廉雚菌荈诧,白敛白芷菖蒲,芒消莞椒茱萸。"荈、诧都是茶,他常用药治疗糖尿病,竟  相似文献   

10.
先荼后茶     
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所作有"角茶轩"横披,全文如下:"角茶轩(篆书,"茶"作"荼").礼堂孝廉藏金石甚富,用宋赵德父夫妇角茶趣事以名山居.光绪乙已春吴俊卿.茶字不见许书,唐人于頔茶山诗刻石,茶字五见皆作荼,缶又记." 所谓"角茶趣事",是指宋代金石学家赵明诚(字德父、德甫)和他的妻子、婉约派词人李清照以茶作酬,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相濡以沫,精研学术的故事:"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李清照《金石录后序》)  相似文献   

11.
饮茶史话     
我国是茶的故乡。在远古时代 ,人们把茶叶当作一种药材 ,称为“荼”(《说文解字》)、为“”(《尔雅·释木》)。“茶”字出现较晚 ,始见于盛唐时的《开元文字音义》。但茶的药用价值早为人们所认识。《诗经·谷风》 :“谁谓荼苦 ?其甘如荠。”《神农食经》说 :“利小便 ,去痰热 ,止渴 ,令人少睡。荼茗久服 ,有力悦志。”东汉华陀《食论》也说 :“甘荼久食益意思。”茶作为饮料究竟始于何时 ,历来说法不一。据《华阳国志》记载 ,传说周武王伐纣后 ,巴蜀等西南小国曾将其所产茶叶作贡品献给周武王。茶作为饮料的正式记载见于西汉王褒的《僮约…  相似文献   

12.
张英沛 《福建茶叶》2016,(8):395-396
"茶"这一字源于辞书《尔雅·释木》中"槚,苦荼也"。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廊中,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与"琴棋书画诗酒"并列,得到文人骚客的青睐,从许多诗词歌赋文学作品中得以体现茶的独特魅力。本文将首先从茶历史的背景入手,通过对各朝代关于茶的作品的进行赏析,来探析其作品的文学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3.
以《茶经》"七之事"里一则故事中的两个词组为例,揭示了《茶经》翻刻(印)过程中,存在因笔误改字而致歧义的现象,并指出因为"繁体字"近似,在"简化"的过程导致变异的情况,也是《茶经》翻刻与校注过程中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应引起编者和校注者注意,积尺寸之功,以防微杜渐。  相似文献   

14.
薛德炳 《茶叶通讯》2014,41(4):52-54
近读2013《中国茶叶》3~6期关于《神农本草经》的考证结论:出自汉或后编辑的《神农本草经》中未收录"茶",仅有荼,苦菜,列菜部;且没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得荼而解之"的记录;"神农得荼"的传说首见于康熙二十四年(1717年)刊印陈元龙编《格致镜原·饮食类·茶》:《本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得荼而解之",今人服药不饮茶,恐解药也。陈氏所引《本草》可能是宋以后的版本,信证度不高。  相似文献   

15.
“皋芦”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78年,《湖南茶叶》(增刊)上,曾刊出拙著《茶考》成册。此书曾得到过一些强烈的反响,特别是其中“槚—苦荼—皋芦”的演变,国内学者毁誉参半,有的支持,有的反对。这本是学术上争鸣的正常现象,不足为奇。在那本书上,我列举古代七个茶字,进行过较详细的考证。至今看来,  相似文献   

16.
“荼”作为古代茶字的研究由来已久,近年又有所深入,这对中国茶业历史的研究,无疑是极有裨益的。本人根据手边资料,不揣浅陋,对“荼”字的音、形、义之流变作一粗略的探索,管见之下,错误在所难免,祈望同道补正。  相似文献   

17.
在古代茶诗中,提及茶叶产地经常会遇到"武夷"二字,其在多数情况下是指武夷山,但并非绝对如此。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和苏轼《荔枝叹》《叶嘉传》茶诗中多次出现的"武夷"地名,经考证指的应该是建安凤凰山北苑官私诸焙。  相似文献   

18.
茶在"饮中为第九"之说,出自诗僧担当的诗句。担当(1593~1673),法名普荷,又名通荷,字担当。云南晋宁人,俗姓唐,名泰,字大来。原籍浙江淳安,其先代于明初从戎于滇。其诗曰:"好茶如酒亦神仙,名姓须将杜老传。谱入饮中为第九,纵虽不醉亦飘然。"于是,所谓"饮中为第九"就容易使一些人造成茶在诸多饮料中排名"第九"位的误解。其实不然,"饮中为第九",实质为第一。这是因为古人认为"九"是数字中的极数,茶是饮中之冠。所以,茶在所有饮料中排名第一。  相似文献   

19.
<正>没有茶树,也就无所谓茶叶、无所谓茶文化。茶文化之源,不是陆羽之《茶经》,不是唐人饮茶之习俗,而是神农氏尝百草发现第一棵茶树之传说。《神农本草经》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陆羽《茶经》提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先民古老的传说虽然有夸张虚构之处,但"学者们对传说特质的认知有两个侧重,一是作为标志物的客观的  相似文献   

20.
不知何时紫娟茶被赋予了"紫气东来"的雅号,时觉较感兴趣,上网搜索查看才知:"紫气东来"出自汉,刘何《列山传》:中"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传说老子过函谷关之前,关尹喜见有紫气从东而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果然,老子骑着青牛而来,旧时比喻吉祥的征兆。紫娟茶新秀被赋予了"紫气东来"的雅号我想也和吉祥有关吧,反正应该是吉祥、美好的象征。那让我们来认识认识这个茶中的新秀吧!紫娟茶的历史:20世纪50年代,云南省茶科所科技人员在南糯山群体茶园中曾发现有芽叶较紫的茶树,但当时并没有特意去引种繁殖。直到1985年春,才专门组织人员前往南糯山寻找,但几经寻觅,却一直没有找到理想的植株。当年5月,该所科技人员在曼真所内群体茶园中终于发现了一株紫茎、紫叶、紫芽的茶树。经无性繁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