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给观赏桃的花期调控提供理论依据,以‘照手桃’Prunus persica‘Terutemomo’为研究对象,在其花前期及花中期喷施不同质量浓度的赤霉素(GA),研究其对‘照手桃’开花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花前期还是花中期的处理,GA对‘照手桃’花芽、花蕾及花瓣的生长起促进作用,并对‘照手桃’中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C/N值及内源激素(GA、IAA、ZR、ABA)产生有利的刺激效果,增强了‘照手桃’的新陈代谢,有利于‘照手桃’开花。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植物外源激素对观赏桃花的花期及花径的影响情况,以‘照手桃’为材料,分别在其花前期、花中期、花后期喷施不同质量浓度的赤霉素(GA)、6-苄基腺嘌呤(6-BA,常见的人工合成的细胞分裂素)、水杨酸(SA)3种植物外源激素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在花前期、花中期及花后期喷施GA,均可使‘照手桃’的花径增大,从而提高桃花的观赏品质。花前期,喷施浓度为120 mg/L的GA可使其花径达到最大值(49.80 mm);花中期,喷施浓度为150 mg/L的GA可使其花径达到最大值(52.94 mm);花后期,喷施浓度为90 mg/L的GA可使其花径达到最大值(50.61 mm)。而喷施不同浓度的6-BA和SA对其花径均表现出抑制作用。在花期调控方面,花前期及花中期喷施GA、6-BA及SA均不能使其进入始花期的时间提前;而在花后期,SA处理可使其开花持续的天数较对照组延长1~2 d。在应用实践中,可于观赏桃的花芽萌动期与始花期之间喷施90~150 mg/L的GA,且在始花期时喷施30~45 mg/L的SA,这样可以提高桃花的观赏性并且延长其观赏时间。  相似文献   

3.
‘品霞’是北京植物园采用人工授粉方法培育的桃花新品种,其父本为‘白花山碧桃’,母本为‘合欢二色桃’。杂交育种及筛选于1994—1996年在北京植物园进行,杂交种子播种后于1998年首次开花,并发现一株粉色(69A)变异,花期明显早于母本,与父本的花期基本接近。经多年繁殖其性状稳定,适应性强,适宜在园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光质和B9对杜鹃花观赏性状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杜鹃‘萍花’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光质(白光、红光、蓝光)和不同浓度梯度B9(0,300,600,900 mg.L-1)处理对其花期、花径、成花率、花色素苷含量等开花品质及叶片光合特性、花瓣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B9、红光、蓝光处理均能增强杜鹃叶片光合能力,延缓花瓣衰败,延长花期;在一定B9浓度范围内,红光、蓝光和B9相互作用表现出加合效应,提升观赏品质的效果比单因素处理更好,但当B9浓度过高时,这种相互作用表现出拮抗效应;蓝光+B9300 mg·L-1处理光合速率高,有利于花瓣中可溶性蛋白的积累,成花率、花径、花色素苷含量均较高;红光+B9 600 mg·L-1处理有利于增加叶片叶绿素b和花瓣可溶性糖含量,并能有效延缓花瓣SOD活性的降低,花期最长.综合各生理指标认为:蓝光+ B9 300 mg·L-1处理和红光+ B9 600 mg·L-1处理较好,能有效提高杜鹃花的观赏品质.  相似文献   

5.
植物内源激素含量和植物开花过程的关系密切,植物调控开花的其他途径一般是通过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而达成,所以研究油茶开花期间内源激素的含量变化,对于了解油茶花期的形成机制及花期激素调控具有重要意义。为给油茶花期化学调控提供理论依据,以‘铁城一号’为研究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测定了油茶花瓣中的生长素(IAA)、赤霉素(GAs)、细胞分裂素(CTK)、脱落酸(ABA)、茉莉酸(JA)5种内源激素含量在花期各个阶段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不同激素的含量和含量比值对油茶花的形态建成和开花时期有不同的影响,CTK对‘铁城一号’油茶的开花具有促进作用,高水平的IAA、GAs、ABA对花的凋落有促进作用;ABA/CTK、ABA/GAs、ABA/IAA、IAA/GAs、ABA/(IAA+CTK+GAs)之值均低能够促进‘铁城一号’油茶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而ABA/CTK、ABA/GAs、ABA/IAA、IAA/GAs、ABA/(IAA+CTK+GAs)之值均高则有利于花芽的形态分化,GAs/CTK、IAA/CTK、(IAA+GAs)/CTK之值均高对花的凋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JA不论在花芽的生理分化期还是形态分化期都起着关键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0.1 g/L SA、0.3 g/L SA、0.5 g/L SA、500 mg/L NaClO和清水浸泡处理‘乌壳’栗种子后低温贮藏,测定贮藏过程中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SOD活性、淀粉酶活性变化。结果显示:0.1 g/L SA处理在减缓淀粉酶活性的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下降、可溶性蛋白分解和可溶性糖的增加方面均显著优于其他4种处理。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肥城桃果实品质,以‘红里’为试材,研究了叶面喷施不同质量浓度的油菜素内酯对肥城桃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及其果实内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蔗糖含量、果糖含量、淀粉含量和单果质量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肥城桃发育时期喷施不同质量浓度的油菜素内酯对果实品质的影响不同,硬核期喷施0.10 mg/L的油菜素内酯的处理效果最佳,与对照相比,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单果质量分别提高了11.18%、14.42%、8.01%、18.39%和11.88%。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核桃生长发育中内源激素与果实特性的关系,以‘香玲’和‘西林3号’核桃为试材,测定不同发育期果实中内源生长素(IAA)、赤霉素(GA)、玉米素(ZT)和脱落酸(ABA)含量,分析果实生长和综合品质变化,并探讨激素含量与果个变化和核仁营养品质变化的相关性。结果显示:(1)两个核桃品种的4种内源激素含量均随果实发育进程呈波浪状变化,且趋势相似。其中ABA和IAA峰值出现在6月份,GA和ZT峰值出现在5月份。整个发育过程中,4种内源激素ABA含量始终最高,GA含量最低。(2)随着果实生长发育,青果重、青果横纵径、坚果三径及均值呈上升趋势;核仁粗脂肪含量逐渐增加,‘香玲’和‘西林3号’的峰值分别为69.29%和69.13%。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整体呈升-降-升的趋势,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则呈连续“W”形变化。(3)不同发育时期,不同内源激素与果实品质的相关性不同,‘香玲’粗脂肪含量与IAA、GA极显著负相关,‘西林3号’则与ABA、ABA/IAA、ABA/GA极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核桃品种果实中各种激素含量不同,在果实发育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各异,IAA、GA和ABA三种激素在果实生...  相似文献   

9.
观赏桃Amygdalus persica属桃属中的花桃,以花色艳丽、开花繁茂、品种丰富、花态别致等特点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蔡甸区大好河山景区2012年2月从武汉植物园引种‘菊花桃’、‘迎春’、‘满天红’等3个品种进行了栽培试验,2014年5月对这3个品种进行了生长量调查,调查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10.
春桃开满园     
《绿化与生活》2009,(3):F0002-F0002
在北京植物园的碧桃园内,可观赏到直立型桃、云龙桃、斑叶桃、菊花桃、山桃花系等60个品种、万余株色彩艳丽、花型各异的桃花。香气扑鼻的白花山碧桃,是由北京植物园独自完成的第一个人工杂交的新品种,而粉花山碧桃的开花时间,则填补了山桃与桃花花期间的空白。从山桃花开到绛花碧桃花开.可持续赏花一个多月。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不同类型技术处理下‘小叶紫’三角梅Bougainvillea glabra‘Sao Paulo’的开花效果,形成可量化应用的三角梅花期调控技术体系,本研究以‘小叶紫’三角梅为试验材料,采用修剪强度(重剪、中剪和轻剪)、修剪时间(预定开花前80 d、70 d、60 d、50 d进行修剪)、施肥浓度(0.5%、0.3%、0.1%、0氮磷钾复合肥)和生长调节剂(75 mg·L-1乙烯利、2 000 mg·L-1多效唑和2 000 mg·L-1矮壮素)单因素设计,研究不同处理对‘小叶紫’三角梅开花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修剪强度、不同修剪时间、不同施肥浓度和不同生长调节剂处理均对‘小叶紫’三角梅花期调控有显著效果,其中不同修剪处理对‘小叶紫’三角梅的花期影响较大,较不修剪处理均能提前进入现蕾期、初花期和盛花期,延长植株的整体花期,尤其以重剪处理、预定开花前60 d修剪处理的‘小叶紫’三角梅开花效果最佳;不同施肥浓度处理和对照同时进入现蕾期和初花期,但不同施肥浓度处理均延长了植株的盛花期持续时长和花期,0.3%浓度氮磷钾复合肥处理同对照相比,花期延长了10 d;在不同生长调节剂处理试验中,...  相似文献   

12.
毛竹花期不同器官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酶联免疫法测定未开花毛竹和开花毛竹叶、花、枝、秆和鞭中内源激素吲哚乙酸(IAA)、赤霉素(GA3)、脱落酸(ABA)和玉米素核苷(ZR)的含量,分析开花毛竹内源激素分布和含量的变化与花形态分化的关系.结果表明:与未开花毛竹相比,成花期(6月中旬)开花毛竹叶、枝和秆中的IAA含量显著降低,枝的ABA含量也显著降低,而秆的ZR含量显著升高;扬花期(7月中旬)开花毛竹枝中的IAA含量显著降低,而GA3含量则显著升高.内源激素在开花毛竹各器官中的分布规律:IAA为秆>鞭>枝>花,GA3为花>鞭>枝>秆,ZR为花>枝>秆>鞭,ABA为秆>枝>花>鞭.二级枝中IAA含量显著低于一级枝,而其GA3和ZR的含量高于一级枝.IAA、GA3和ABA在竹杆中的含量呈向基性增加,而ZR则呈向基性减少.在成花期和扬花期ABA、ZR和GA3所占比例高于未开花毛竹,高比例的ABA、ZR和GA3和低比例的IAA可能促进毛竹花的发育.  相似文献   

13.
金银花是一种重要的大宗中药材,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临床应用广泛。金银花主要以其干燥花蕾入药,花蕾产量和品质与药材质量和经济效益密切相关。该研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方法检测了金银花花发育过程中3种内源激素IAA、ABA和GA3的含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种内源激素的变化趋势并不相同,IAA质量浓度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并持平的变化趋势,其含量的持续增加促进了花的发育;ABA和GA3的质量浓度在白蕾期到金花期的过程中迅速上升,说明高质量浓度的ABA和GA3促进开花过程。3种激素的平衡在不同发育阶段呈现出不同变化趋势,IAA/ABA比值的升高有利于花蕾初期的发育,而其比值的下降则促进花蕾后期的发育和开花过程;IAA/GA3和ABA/GA3比值的升高促进花蕾的发育和开花,而其比值的下降可能促进了花色由白转黄和衰老过程。该研究对揭示植物内源激素调控金银花花发育的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香妃’成花过程中主要内源物质的变化特点,为人工调控花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了非诱导光周期下营养生长期(S1)以及诱导光周期下未分化期(S2)、总苞原基分化期(S3)、花序原基分化期(S4)、小花原基分化期(S5)5个时期的顶芽,分别测定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生长素(IAA)、玉米素(ZT)、脱落酸(ABA)、赤霉素(GA_3)的含量,并且以非诱导光周期为对照,分析诱导光周期下各种内源物质在成花过程中的作用。[结果]GA_3因含量极低,在5个时期中都未能检测出;可溶性糖、ZT的含量以及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比值在非诱导光周期的营养生长期均达最高,并且随发育进程的推进逐渐降低;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在营养生长期处于中等水平,未分化期、花序原基分化期达最高,总苞原基分化期、小花原基分化期达最低;IAA含量在非诱导光周期的营养生长期达最高,虽在诱导光周期的花序原基分化期有所回升,但其水平仍低于营养生长期;ABA含量以及ABA/ZT在非诱导光周期的营养生长期达最低,随发育进程的推进持续升高,并在小花原基分化期降低;ABA/IAA随发育进程推进持续升高;ZT/IAA在总苞原基分花期之前急剧升高,之后,又急剧下降并维持在低于营养生长期的水平之下。[结论]相对于非诱导光周期,‘香妃’在诱导光周期下内源ABA、ABA/IAA、ABA/ZT维持在较高水平,以及可溶性糖、IAA、ZT、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维持在较低水平有利于成花;ZT/IAA维持在较高水平有利于成花的生理分化,而维持在较低水平则有利于成花的形态分化。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索NaCl胁迫下2个桑树品种叶片中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以‘物45’和‘铁把’的2a生嫁接苗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NaCl浓度处理(0、0.2%、0.3%、0.4%),研究不同浓度处理下3种渗透调节物质含量随胁迫时间而呈现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1)NaCl胁迫导致2个桑树品种体内的脯氨酸大量积累。在0.2%、0.3%NaCl处理下,2个品种的脯氨酸含量在胁迫21d时达到峰值,分别比同期对照显著增加了111.742%、146.407%和117.185%、194.443%,之后开始下降;而‘铁把’在0.4%处理下,其脯氨酸含量一直升高,至28d达到最大值时高于对照117.262%。(2)在各浓度NaCl处理下,2个品种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在处理7~21d均保持较高的水平,胁迫到28d时显著下降,与胁迫初期(7d)相比,‘物45’在0.3%NaCl处理下降低最多,为81.73%;‘铁把’在0.4%NaCl处理下降低最多,为106.41%。(3)2个品种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在各浓度NaCl处理下均持续降低,到胁迫28d时与胁迫初期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并在2%的NaCl处理时降低最多,分别比胁迫初期(7d)降低了82.796%、107.738%。以上结果表明,NaCl胁迫可导致2个桑树品种叶片中的脯氨酸大量积累,胁迫时间越长,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越显著。  相似文献   

16.
‘脆保’桃是从‘大久保’桃自然实生后代中选出的耐贮运新品种。果实发育期105d。果实近圆形,果顶圆平,大小整齐,平均单果质量268g,最大单果质量315g;果面着鲜红晕,着色度95%以上;果肉白色,具红色素,硬溶质,离核;风味酸甜适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6%,可滴定酸0.24%;果实硬度8.5kg/cm2,耐贮运。自花结实,丰产性强。  相似文献   

17.
《林业科学》2021,57(5)
【目的】牡丹花期短而集中,为探究牡丹秋季开花机制,研究牡丹秋季开花过程中赤霉素和DNA甲基化的作用。【方法】以河南洛阳露地栽培的春秋二季开花牡丹品种‘户川寒’为试验材料,2019年9月中旬试验材料自然落叶前,平均分为4组,对照组无脱叶无药剂处理,3个处理组分别经脱叶、脱叶+650 mg·L~(-1)赤霉素(GA_3)、脱叶+500 mg·L~(-1)多效唑(PP_(333))处理,观察记录各处理组与对照在秋季萌芽、开花过程中的生长发育情况,并测定各处理组生理生化及基因组DNA甲基化状态。【结果】1) 4组牡丹‘户川寒’均能在秋季萌动、开花,但施加处理能够促进秋季二次萌动开花提前且增加开放整齐度,其中脱叶+650 mg·L~(-1)GA_3处理促进萌动和花朵开放作用最佳,在处理后11天时萌动率已达81.4%,并于42天时进入初花期,初花期时间较对照组提前30天。2)脱叶+650mg·L~(-1)GA_3、脱叶、脱叶+500 mg·L~(-1)PP_(333)都促进了‘户川寒’秋季较快较整齐地萌芽和生长,且对开花的加速作用依次降低,说明脱叶能够促进芽的萌动和生长,施加GA_3具有叠加促进效应,PP_(333)会一定程度抵消脱叶产生的促进效应。脱叶在短时间内发挥了对GA_3、GA_4含量的抑制作用后,又使芽内GA_3、GA_4的含量升高而ABA含量下降,施加GA_3后加强了GA_3、GA_4含量升高和ABA含量下降的强度,且延长了GA_3、GA_4含量上升期,而施加PP_(333)表现出相反的作用。3)芽萌动开花伴随大量淀粉和可溶性糖消耗,高浓度的可溶性糖含量可能有利于芽的萌动。4) MSAP检测结果显示,在整个试验期间‘户川寒’DNA总甲基化的变化范围为57.3%~72.4%,开始萌动前达到DNA甲基化的最高水平,之后逐渐下降。以对照1天时状态为基准,对比其甲基化状态与各处理不同时期甲基化状态发现,处理组甲基化状态变化更活跃,且集中为去甲基化和超甲基化2种模式。各处理组去甲基化率随时间推移增加,且都高于对照组同一时期的去甲基化率,推测去甲基化率高可能更有利于‘户川寒’秋季萌动。【结论】牡丹‘户川寒’能够在秋季自然萌动开花,脱叶能促进内源GA_3合成,结合外施GA_3的叠加效应,使体内GA_3增加并抑制ABA,促进其秋季提前萌动二次开花,且花期整齐,外施PP_(333)一定程度抵消了脱叶引起的内源GA_3的合成促进作用。芽从萌动到开花伴随着大量糖类物质消耗,高浓度的可溶性糖含量可能有利于芽的萌动。牡丹‘户川寒’可自我调控相关DNA序列CG位点的甲基化状态,从而诱导其花芽在秋季萌动,施加处理可能会提前触发这一调控过程,其中DNA去甲基化率高更可能促进秋季萌动、开花。  相似文献   

18.
该文阐述了大花蕙兰花芽发育期开花株与不开花株可溶性糖含量的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大花蕙兰‘圣蕾芬’花芽发育期的可溶性糖含量在开花株与不开花株间差异是比较显著的,但是大花蕙兰‘天使’的差异却只有盛花期比较显著。并进一步分析了可溶性糖含量与各元素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樱花Cerasussp.不同品种在杭州地区的开花物候及适应性,以23个樱花无性系为试验材料,观测其在杭州地区的花部形态和开花物候,分析各无性系的物候因子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花径、花瓣长宽、萼筒长等花部性状在无性系间差异极显著(P0.01),以松月樱C. serrulata‘Superba’的花径最大,为55.77mm,安徽野樱C.‘Anhui’的最小;思川樱C.×subhirtella‘Omoigawa’花朵的萼筒最短,红粉佳人樱C.‘Pinklady’的最长,呈长钟形。(2)无性系间的开花物候存在差异,以椿寒樱C.‘Introrsa’开花物候的每个时期均为最早,普贤象樱C. serrulata‘Albo-rosea’的均为最迟;各无性系花期持续4~16 d,无性系间变异系数达36.93%。(3)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将5个花部形态指标和4个花期物候指标综合为2个主成分,其累积贡献率达83.47%,将23个无性系分为3类,分别为早花型、中花型和晚花型。(4)开花物候与温度、气压的关系最为密切,呈显著相关;初花期与初花期前30 d的温度、气压累计值的相关系数最大,分别为0.985,0.973。因此,今后可根据多年观测建立初花期预测模型,提早预测最佳观赏期,为樱花花期旅游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2014年4月,在河北省承德市,将‘冀桑2号’Morus alba‘Jisang 2’嫁接在‘冀桑3号’M. alba‘Jisang 3’的砧木上。嫁接苗于次年4月移栽于盆中并置于防雨棚下。2015年6月,分别用质量浓度0.0%(CK),0.2%,0.3%,0.4%的NaCl溶液处理试验苗木28 d,处理后每隔7 d取样一次并检测各项生理指标。结果表明:随着NaCl胁迫时间的增加,‘冀桑2号’叶片中的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MDA)含量不断上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先上升后下降,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先上升后下降;可溶性蛋白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