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十年前,茶文化名家余悦先生曾立下豪言壮语,有生之年要编写出一部可以传世的"枕头"作品.五年后遂有<中国茶文化经典>问世,成了中国茶文化史料中权威性书籍之一.对此,有人形象化道:"一本在握,可以揽尽天下茶史".在当今中国茶文化界,能有这般"扛鼎"之作的人并不太多.难怪天津茶文化学者陈云君先生在其<检点茶事>一文中,既感怀于余悦等学者"多有宏制",又发出中国茶坛太需要这种"精英文化"学者的呼声.我想,在中国茶文化的舞台上,余悦是一位不应被忽略的人物.因为,他为中国茶文化冲泡出了<中国茶文化经典>这杯"陈香甘爽"之茶.  相似文献   

2.
福建建安的老百姓,在古代斗茶时应用的冲点茶汤的技艺,如今已被接受而推广用之。据《茶录》记载,点茶的技艺分为“藏茶”、“炙茶”、“碾茶”、“罗茶”和“侯汤”、“盏”、“点茶”等七道程序。与如今的饮茶习惯相异的是:宋代福建点茶必须用茶叶粉为原料。具体办法是将茶饼碾碎成粉末,再用茶罗筛过。茶粉越细越好,所以要求茶罗十分细密,“罗细则茶浮,粗则下沉。”至于“候汤”,就是掌握点茶用水的沸滚程度,是点茶成败、优劣的关键。唐代人煮茶,已经讲究“三沸”:在第一沸时,加入少许食盐;在第二沸时,放入茶末;到第三沸后…  相似文献   

3.
钱寅 《农业考古》2019,(5):139-145
点茶是宋代常见的茶饮方式。在宋代寺院清规中,点茶礼仪反复出现。在寺院僧侣聚合仪式和身份转换的过程中,可以发现点茶充任了过渡礼仪的角色。点茶正像一个境界向另一个境界过渡的渡口,隔离出境界间的过渡通道。在人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敕修百丈清规》里涉及点茶礼仪文献展开分析,可以更清楚地认识茶在佛教生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神奇的茶手     
所谓"手",应该是和某种专业、行业的技能有关,如"手艺"…….那么,"手艺"一旦达到了上乘的水平,人们就要奉称为"师",譬如塾师、厨师、琴师、茶师等. "师"们的技艺精湛,雄居金字塔的高层,而它之上的塔尖,一个不胜寒冷的高处,隐约可以仰望到的,是一尊尊雕像一般的脸.而能称得上师的,是人中的杰出者,好生了得,像"茶圣"陆羽那样的大师,可谓更是凤毛麟角. 然而,见得多的则是各色的"匠",木匠、石匠、泥水匠等等.匠人的工作,就是一次又一次地重复昨天,并且把这种连续不断的重复作为自己的谋生手段,说好听点就是手艺、技艺.而技艺优劣、境界高下,是一个手艺人最终的名声与归宿,那就是"师"!但是,在徽州茶乡,人们只是称那些"手艺"高超的人为"师".谢正安的儿子谢大钧就被称作"茶师",而谢大钧的儿子谢永清也被称作"茶师",因为这一对父子都是得到了谢正安的真传,制茶看茶评茶的手艺或技艺都很高.可是,与超出一般意义的"茶手"相比,还是有相当的差距,而"茶手"的制茶熟练和看茶评茶技艺已经超出了一般意义的"茶师",更何况"茶手"是有着神奇的手!  相似文献   

5.
浅析国有林场茶业的产业化经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丽水产茶历史悠久,早在三国时期,松阳、云和、龙泉等地就盛产茶叶.而到唐代,丽水茶叶已经相当有名,唐玄宗李隆基在品尝松阳"卯山仙茶"后,大加赞赏,并指定该茶为宫廷贡品.北宋大文豪苏轼在松阳西屏山与祖谦掸师饮琼品茗时,更是写下了"东坡有意读茶经,要使祖谦名不朽"的诗篇.  相似文献   

6.
绍兴人的“吃讲茶”及其文化意蕴浙江省绍兴市社会科学院陆伟民在外埠人观念中,绍兴人与老酒似乎有一种特殊的亲缘关系;其实,绍兴人与茶结缘更是渊深。绍兴人“谦冲淡和”的民风,在某种程度上言,是接受了茶文化的“淡泊宁静”思想熏陶。绍兴栽茶、饮茶的历史十分悠久...  相似文献   

7.
在湖南,有一只见过世界的"金毛猴",有一杯被端上美国国宴的红茶——臻溪金毛猴红茶.它如一粒火种,点燃湖南红茶的希望,引领湖南红茶重铸昔日辉煌. 臻溪金毛猴红茶为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湖南省高新技术企业——湖南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湘茶集团")四大品牌"臻溪"所属产品之一,目前由其全资子公司湖南省湘茶高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湖南省湘茶高科技有限公司在整合湘茶集团基地、品牌、原料、科研、加工、渠道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基础之上,利用科学技术及茶叶大数据,通过工艺的传承和革新,以臻溪金毛猴红茶为标杆,引领"湖南红茶"品牌发展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8.
"茶禅一味"四字,最早出自北宋圆悟克勤禅师。千百年来,茶人和禅人各自领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形成了"茶禅一味"的四重境界,即:以茶助禅的物境,以茶入禅的意境,茶即禅禅即茶的悟境和无我无茶无禅的化境。  相似文献   

9.
竺济法 《农业考古》2012,(2):230-238
最近几年,笔者一直在研究茶史。让笔者深感惊讶的是,《茶经》、《续茶经》、《茶经述评》、《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等权威文献从未提及的吴理真,怎么一下子成了茶祖神农之后的"西汉茶祖"和中国植茶始祖了呢?这是中国茶史和佛家茶事的重要事件,值得广大茶人关注。  相似文献   

10.
"茶和天下"是指借助茶,调节人事,改善关系和环境,助推世界和平进程的特殊形式或手段。当今天下风云变幻,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纠纷不断。根据中国的经验,茶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和或缓解人与人(包括人自身)、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进入新时代,适应新形势,中华民族应弘扬中国担当的精神,在以往茶及茶文化传播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思路,传播"茶和天下"新概念,推动"茶和天下"为人类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石阡苔茶群体品种鲜叶和成品茶的主要生化成分,结果表明:石阡苔茶群体品种鲜叶中,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和Vc的含量高于福鼎大白茶鲜叶,其中B样点鲜叶中咖啡碱、可溶性糖、茶多酚、氨基酸含量均高于A、C样点,A样点Vc含量最高达1.13%;成品茶茶多酚含量低于福鼎大白茶,而咖啡碱、水浸出物、Vc含量明显高于福鼎大白茶。说明作为贵州地方又一群体品种,石阡苔茶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姜欣  黄荷 《农业考古》2020,(2):162-166
茶传记的发展历经了唐、宋、元、明四个朝代,是中国茶典籍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大量独特的茶语模因。在拟人化艺术的加持下,语言模因与其他强势因子相结合,构建出新的模因复合体,在变异的同时既保留了元模因的重要特质,又发展了深层蕴义,使模因产生了更强的生命力。本文以四篇最著名的茶传记:《叶嘉传》《清苦先生传》《味苦居士传》《六安州茶居士传》为评议对象,从名号中的茶称化用表征、形象中的茶质移就表征、叙事中的茶性借代表征三个方面,分析拟人化艺术如何增强语言模因的感染力和表征力。  相似文献   

13.
陆羽与越州     
陈郑 《农业考古》2021,(2):197-201
陆羽《茶经》第一次系统整理了茶事,建构了后世茶学著作的基本架构,为普及茶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陆羽也被尊称为"茶圣"。为考察茶事,陆羽走访了很多地方,其中包括越州。在越州,陆羽品鉴越茶,到会稽山祭祀,和越州结下了深厚的渊源。越州的考察经历也影响到陆羽的创作,在其创作的作品中,尤其是《茶经》中,也留下了与越州相关的素材。  相似文献   

14.
浙江舟山为打响普陀佛茶的知名度,以普陀佛茶文化节庆的方式将当地传统茶产业和佛教文化进行整合开发,利用普陀山佛教文化内涵和影响力来推广发展普陀佛茶产业,促进普陀佛茶品牌的形成。通过对普陀佛茶文化节的开发背景、举办内容、影响力和趋势的分析研究,探索当今时代佛教文化和茶产业的联合开发价值和途径。  相似文献   

15.
宋霞 《农业考古》2021,(2):202-206
水的择取和烹煮对茶之真味真香的激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水品决定茶品,故有"水为茶之母"的说法。陆羽《茶经·五之煮》详细记载了烹茶之法,以及对水次第品级的等级排列。在《茶经·六之饮》中陆羽将水品的评判视为"茶之九难"的核心,可见宜茶之水鉴别之重要。"水"的意象在道家视域中具有特殊的意义,水"几于道"的无为品格和其对本真自性场域的开显,使其在诸形万物中成为"道"的现实表征。故而对宜茶之水的择取、烹煮和育华,便成为温润滋养茶叶和成就茶人精行体道的契点。  相似文献   

16.
自从香与茶进入中国古人生活,茶事、香事开始成为古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茶、香的养生保健功效是人们嗜好茶与香的基础,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则使茶事、香事有了形而上的意义。茶与香又有本质上的区别,茶浸润口舌与鼻观,香则付诸鼻观。这也使得茶事、香事既可各自造化,又可相辅相成,在相互交会时相得益彰。明代之前,人们制作茶叶,将茶叶制作成龙团凤饼,并在其中掺杂香料。茶事、香事都是文人生活雅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僧人有日常茶事香事与茶会香事,仪式中香、茶不可或缺,日常生活中更是助其禅思。茶事与香事的交会在古代文学经典和日本茶道、香道中也有体现。  相似文献   

17.
张耒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以诗歌创作的成就闻名于世,其杂诗数量约有四百首。张耒杂诗创作数量多,是受当时社会背景和个人诗歌主张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他在新旧党争中的坎坷经历;二是他的反对片面追求声律之奇,发乎自然,出乎精诚的诗歌创作主张;三是其诗歌创作远师汉唐,近师都官、苏门。  相似文献   

18.
采用乙醇提取法分别对梵净山绿茶、石阡苔茶和梵净山翠峰中的茶多糖进行提取,用蒽酮-硫酸比色法测定茶多糖的含量。结果表明:3种茶叶的多糖含量依次为:梵净山绿茶为4.99%,石阡苔茶为5.40%,梵净山翠峰为9.03%。由此可知,茶多糖的含量与其品种及产地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陈青松 《农业考古》2020,(2):156-161
作为国饮,茶不仅可以上升为茶道,也可以沁入日常。在杭州地方的民间文学中,有不少是以茶故事、茶歌谣和茶谚作为书写对象的。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对本地茶叶知识的一个感性认识和初步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杭州茶业经济在当地的重要性。总结民间文学中的茶事文字,可以深刻感受到茶文化印记触及到了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也就可以发现人们日常生活中茶文化的点点滴滴呈现。  相似文献   

20.
茶艺教学应以茶艺师的岗位需求为基础,突出学生岗位技能的培养。可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搭建社团平台、激励学生参加茶艺技能比赛及考试与职业技能资格考试衔接等途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