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陕西渭北地区苹果树腐烂病发生情况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明确近年来陕西省苹果主产区腐烂病发生动态,于2009-2011年在渭北7个县区对不同树龄、不同品种的525个苹果园进行系统调查。结果表明,这些果园苹果树腐烂病发生普遍,平均病株率55%、单株平均新生病疤数1.5个、病情指数25、侧枝发病率14%,年份间除侧枝外,其他发病率没有明显性差异。不同树龄的富士苹果树发病情况调查显示,其平均侧枝发病率、病情指数差异显著,树龄大发病严重,16~20a树龄比6~10a树龄的果园发病率和单株平均新生病疤数分别高出58.89%和46.21%;富士、嘎啦和秦冠3个品种发病情况调查显示,其平均侧枝发病率差异显著,以秦冠发病最轻,且平均病株率和病情指数也明显低于其他品种;不同地域富士发病情况差异显著,渭北台塬西部区的腐烂病发生最为严重,渭北台塬东部区次之,渭北高原沟壑区发病最轻;栽植密度对富士果园发病影响显著,栽植密度大的果园其平均病株率、单株平均新生病疤数、病情指数、侧枝发病率均明显高于栽植密度小的果园。  相似文献   

2.
于2008年调查了天津城区法桐叶烧病与树龄、光照的关系及其消长动态。结果表明:法桐叶烧病发病初期在5月中旬,5月下旬到7月中旬为缓慢发病期,7月下旬直到10月底病害进入发病盛期;环境光照对病害发生轻重有显著影响,向阳面树体发病程度(平均病情指数41.66%)明显重于背阴面的树体(平均病情指数13.77%);不同树龄的树体病株率差异明显,在发病较轻的背阴面,严重度(病情指数)差异不明显,在发病严重的向阳面随树龄增加病情指数呈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李树品种、土壤质地、立地条件、栽培密度和管理水平等与黑李溃疡病发生相关因子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黑李溃疡病发生的严重度与李树品种的关系最为密切,在所调查的品种中,安哥诺李抗性最强,未发病;玫瑰皇后李次之,株发病率与病情指数均较低;美丽李株发病率较高,但不严重,病情指数较低;黑琥珀李抗性较差,株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都高,发病严重;富莱黑李抗性最差,发病最重,部分果园株发病率达到100%,并引起整株成片枯死。土壤中有效氮、有效磷、速效钾及有机质含量高的果园,黑李溃疡病发病轻;相反,含量低的果园发病严重。土壤pH值4.68~5.02时,pH值的高低与该病害发生的严重度没有相关性。地势低洼、背阴受风的果园,黑李溃疡病发病早程度重。栽培密度高,果园郁闭,发病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种植密度和肥力对大蒜叶枯病的影响,为大蒜的优质高产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成都温江地区种植密度和肥力对大蒜叶枯病的影响.[结果]大蒜叶枯病发生存在2个发病高峰期,分别在每年的1月和4月.病情指数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升高,平均最高病情指数为67.47,平均最低病情指数为32.07;各种植密度间病情指数差异极显著.各肥力水平下病情指数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与D9(CK)相比,最好的处理为D8(N100-K200-P100)处理,病情指数为31.10.[结论]低密度有利于减少叶枯病的发生;氮肥过多会导致病害发生偏重,而增施磷肥和钾肥有利于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降低病害的严重度.  相似文献   

5.
为十字花科根肿病的综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以油菜黔油18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土壤温度、含水量、pH和黏性等土壤环境因子对十字花科根肿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十字花科根肿病的发生率与土壤温度、pH、含水量和黏性关系密切。根肿病最适发病温度为25℃,其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71.25%和38.75;酸性土壤有利于病害发生,土壤pH 5.5~6.0时病情指数为30.69~37.64;病害发病率和严重度随土壤含水量增加而增加,土壤含水量为50%~60%时发病率为70%~80%,病情指数为37.22~46.67;土壤黏性大不利于透水,纯白化泥处理根肿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67.50%和35.0,均较其他处理高。  相似文献   

6.
对榆中县金崖镇无公害蔬菜产区以白菜、花椰菜为代表的十字花科蔬菜霜霉病、黑斑病、白锈病、软腐病和黑腐病的连年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2014—2018年花椰菜黑腐病发病率高达39.50%~68.51%,病情指数高达15.50~29.54;白菜霜霉病逐年加重趋势最为明显,发病率从23.48%上升至62.45%,病情指数从6.49上升至33.45;白菜黑斑病发病也较重,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高达51.30%和21.40;白菜白锈病和软腐病相对较轻,病情指数最高分别为19.70和15.70。5种病害连年持续发生,对当地无公害蔬菜生产造成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大青山30年生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研究2 000~4 000株/hm~2密度内不同林分密度对不同坡向油松人工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北坡和东坡的油松人工林生长规律对林分密度的响应趋势一致,即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平均冠幅、平均冠长均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减小,林分密度对高径比的影响无明显规律。大青山油松人工林北坡受林分密度的影响大于东坡,建议在此地区进行抚育时,北坡和东坡采取不同的抚育措施。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榆树流液病(暂定名)在乌鲁木齐市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在乌鲁木齐市植物园、水上乐园、红山公园、农大校园,采用随机抽样法开展调查。研究发现乌鲁木齐市榆树流液病发生较为普遍,农大校园病害发生率与病情指数均为最高,分别为75.00%和51.25。红山公园发病率最低,为56.70%;白榆较倒榆和圆冠榆发病重;修剪伤口较多且伤口直径大的榆树病害发生严重。研究结果为病害的诊断和防治策略制定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油松人工林林分生长过程动态预测及检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北京山区调查的246块油松人工林固定样地资料,运用理论生长方程,建立了油松人工林林分高和断面积的生长模型,并对其生长过程进行了精度评价及预测检验。结果表明:Compertz、Mitscherlish、Logistic方程拟合油松人工林林分高生长过程时,方程渐近参数受立地指数的影响,将立地指数作为方程自变量时,预测精度最高的是Mitscherlish方程;将立地指数、林分密度指数引入Korf理论生长方程中拟合油松人工林林分断面积生长过程,其模拟精度R2达0.98;对两个模型进行χ2检验,发现观测值和预测值差异不显著,拟合效果良好。研究结果可对北京地区油松人工林的生长动态进行精确预测,为油松人工林的科学经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十字花科根肿病的综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以油菜黔油18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土壤温度、含水量、pH和黏性等不同土壤环境因子对十字花科根肿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十字花科根肿病的发生率与土壤温度、pH、含水量和黏性关系密切。根肿病最适发病的温度为25℃,其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71.25%和38.75;酸性土壤有利于病害发生,土壤pH 5.5~6.0时病情指数为30.69~37.64;病害发病率和严重度随土壤含水量增加而增加,土壤含水量为50%~60%时发病率为70%~80%,病情指数为37.22~46.67;土壤黏性大不利于透水,不加珍珠岩的白化泥处理根肿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较其他处理高,分别为67.50%和35.0.  相似文献   

11.
小陇山人工油松林径级结构及林下植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典型样方法获取样地数据,并根据径级分布、物种重要值、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对小陇山人工油松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油松林中小径级林木较多,缺乏大径级林木;林下更新物种丰富,共包含47个科98个属112种;Gleason丰富度指数随着林龄和郁闭度增加而减小,且从阴坡向阳坡逐渐升高;多样性指数Simpson与Shannon-Wiener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与Pielou均匀度指数一样,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大,且多样性指数随着郁闭度的增加而减小,从阴坡向阳坡逐渐升高,而均匀度指数受郁闭度和坡向的影响较小。小陇山人工油松林群落总体更新良好。  相似文献   

12.
抽样调查黑龙江省伊春地区上甘岭林业局2013年度阔叶红松混交林遭受松梢象甲危害的24个林班、59个小班内177块样地的立地和林分因子、受灾情况等,计算有虫株率、虫口密度、Simpson多样性指数,分析阔叶红松混交林立地因子和林分因子对松梢象甲发生及危害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上甘岭林业局阔叶红松混交林中,南坡受松梢象甲的危害较北坡严重,南坡虫害发生数是北坡的189.80%,占总有虫样方的52.54%,为主要受灾区域;将受灾样地的有虫株率与郁闭度值进行一元二次方程拟合,y=–12.689x~2–11.713x+27.843,R~2=0.666 4;将受灾样地的有虫株率与Simpson指数进行一元二次方程拟合,y=0.001 3x~2–0.060 4x+1.084 1,R~2=0.720 8;随着Simpson多样性指数的增加和郁闭度的增加,有虫株率有明显降低的趋势。松梢象甲虫口密度与受灾林地的乔木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3.
油松蒙古栎种植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油松纯林与油松蒙古栎混交林的物理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物理性质随林型和土壤深度变化的差异极显著.在0~30 cm土层中,混交林的土壤容重比纯林低0.006~0.052 g/cm3,总孔隙度提高了-1.668%~1.838%,最大持水量提高了-2.672%~17.555%.表明油松蒙古栎混交林对改良土壤物理性质、提高土壤贮水保水能力均较油松纯林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准确掌握油松生长过程、改善油松经营管理模式,利用北京地区油松连续清查数据,在Richards模型基础上,考虑林分起源的差异,在模型中引入哑变量,建立北京地区不同林分起源相容性油松林分生长模型。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含哑变量的油松生长模型,对油松林分生长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决定系数高达0.9380和0.9918;油松蓄积量的拟合效果比断面积好,人工林的拟合效果高于天然林。用检验数据对模型进行适应性检验,林分断面积和蓄积量生长模型的预估精度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15.
大青山区油松人工林密度对林木生长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大青山区对油松人工林密度与其生长因子关系的研究指出,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林分平均胸径、冠幅呈减小趋势,二者呈幂指数函数关系,即在一定林分密度范围内,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胸径和冠幅减小。树高随密度的变化不显著,而树木的高径比随密度增加呈上升的趋势,二者关系可拟合为对数曲线。该区油松人工林密度对生长因子影响的最大临界值阳坡为3 000株/hm2,阴坡为4 000株/hm2可作为调空密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干旱胁迫对苗木蒸腾耗水日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9  
采用BP340 0精密电子天平 ,于 2 0 0 2年夏季研究了在不同水分胁迫条件下 ,4种北方主要造林树种苗木的日蒸腾耗水速率及实际耗水量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 ,在正常水分条件下 ,各苗木的日最大耗水速率出现在 10 :0 0— 14 :0 0之间 ,阔叶树种的蒸腾耗水速率远远大于针叶树种 ,是针叶树种的 5~ 7倍 ,苗木的耗水速率排序为 :黄栌 >火炬树 >侧柏 >油松 ;1年生的黄栌和火炬树与 5年生侧柏的日耗水量相差不大 ,是油松的 1倍 .当苗木受到干旱胁迫后 ,苗木的日最大耗水速率会提前 ,蒸腾速率迅速下降 ,但下降幅度不同 ,耗水速率排序为 :火炬树 >黄栌 >油松 >侧柏 .在中等干旱胁迫下 ,油松、火炬树、侧柏、黄栌的日平均耗水速率分别下降了 5 4 0 %、6 8 6 %、87 2 %和 90 2 % ;侧柏和黄栌之间 ,油松和火炬树之间的日耗水量基本相同 ,但侧柏和黄栌只有油松和火炬树的一半 ;干旱胁迫继续加重后 ,油松、火炬树、侧柏、黄栌的日平均耗水速率只有水分正常条件下的 15 7%、12 1%、4 3%和 9 2 % ,日耗水总量下降到 5 %~10 % ,4个树种间相差不大 .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揭示臭氧(O3)浓度升高对城市森林光合作用的影响机理,利用开顶式气室研究了高浓度O3对沈阳城内油松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自然O3浓度,约45 nmol/mol)相比,在O3浓度升高(80±8)nmol/mol条件下,油松针叶的叶绿素含量降低,而类胡萝卜素含量则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净光合速率和Hill反应活力明显下降,降幅分别为18.36%~45.95%和11.35%~20.84%;羧化效率降低,降幅为7.50%~26.59%;叶绿体ATP酶活性受到抑制,但Ca2+-ATP酶活性与Mg2+-ATP酶活性的变化趋势略有差异。同时O3浓度升高抑制了油松针叶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的积累,说明O3浓度升高对油松光合作用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冀北山地油松蒙古栎混交林空间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河北省围场县北沟林场的油松蒙古栎混交林中选取面积为1.0 hm2的样地,通过对样地内每株林木树高、胸径的测量及坐标定位,应用混交度、大小比数和角尺度以及点格局方法分析了林分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该林分中主要有6个种群,油松(Pinus tabuli formis)和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在数...  相似文献   

19.
华北地区油松人工林直径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Weibull分布密度函数对华北地区油松人工林直径分布规律进行了拟合检验与直径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整个调查地区油松人工林的直径分布不太合理,林分的密度需进行必要的调整,尤其是对于高密度造林的地段;(2)整个调查地区绝大多数林木的直径分布仍表现为中度偏小的径阶林木株数占多数的特点,急需进行必要的抚育间伐,以提高油松人工林质量;(3)平均胸径与Weibull分布密度函数三参线性回归分析的结果还不能充分应用于生产实践,有待于今后深入的探讨与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