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夏季的凉爽     
正导读:夏季炎热,服饰趋向清凉,内衣外穿应运而生,成为时尚。在古代,裲裆、反闭、凉衣、明衣让古代穿着者在闷热的夏日里享受到凉爽的感觉。夏季正是爱美女子展露肌肤,凸显性感身材的绝佳时机,她们如何能够浪费这大好时机!六朝时期的江南,就已经流行体现夏季凉爽的内衣服饰。当时流行的内衣服饰叫裲裆,《宋书》记载:山阴令谢  相似文献   

2.
衫子的流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盛行,重清谈,个性上率性而动,服饰上不拘小节,衫子在此时流行,并得到文人名士的推波助澜,成为时尚潮流。  相似文献   

3.
<正>导读:魏晋时期玄学盛行,人们重清谈,好吃药,身体发热,为了避免皮肤与服饰摩擦溃烂,穿起了宽大服饰,歪打正着,形成了褒衣博带的服饰风格,进而成为服饰飘逸的时代风尚。魏晋时期的服饰,沿袭秦汉旧制。由于战乱带来的南北民族大融合,中原地区的服饰,在原有基础上也吸纳了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特点,衣服裁制的更加紧身,更加适体。传统的服饰样式逐渐消失,而被称为胡服的西北少数民族服  相似文献   

4.
市场动态     
明星服装定制业务网上销售市场广早在几年前,动漫的流行刮起了一股动漫服饰流行风,其服饰的高利润吸引了众多商家介入,形成了动漫星城这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吉祥织锦纹样在服饰的运用丰富多彩,寓意深厚,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明清作为服饰发展最为繁荣昌盛的时期,目前学术界关于明清服饰上吉祥织锦纹样的艺术特征及运用的研究很少。本文通过服装博物馆的实物考察,获得比较详实的实物资料和文献资料,分析吉祥织锦纹样的历史渊源,吉祥织锦纹样的艺术表现手段,具象吉祥织锦纹样和抽象织锦纹样艺术特征中的构成要素,探讨各种吉祥纹样蕴含的深层艺术文化寓意。归纳出明清时期服饰上的吉祥织锦纹样具有服饰艺术文化的传承保留性与发扬光大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历史时期疫灾的发生存在阶段性的高峰变化,人口变动趋势与疫灾频度变化存在线性关系,战争是导致疫灾频发、形成疫灾高峰波段的直接要因。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历史时期疫灾出现的首个高峰时期,气候的寒冷特征导致的气温、降水异常是促使该时期疫灾发生呈现峰值变化的导向原因,存在如旱、水、兵—饥—疫等复合型灾害链的灾害表现形式。此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疫灾应对措施是影响疫灾广度与深度的另一重要因素。然而,军队作为疫灾发生的重灾区,在应对疫病流行的治理上未显现出应有的正面处置措施,甚至借疾疫充当完成政治目的的手段,加剧了疫灾流行的广度与深度。  相似文献   

7.
<正>裙子一直是最具流行元素的女性服饰。中国女性也很喜欢裙子,汉代有留仙裙,魏晋有绛纱复裙、丹碧纱纹双裙等,唐代的襦裙更具代表性。裙子的穿着起初并不分男女,汉魏时期以前男女均可穿,唐代以后则主要用于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大家庭,其中除了人口最多的汉族之外,其余五十五个民族被统称为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传统民俗文化。在这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之中,满族是一个不可不提的重要成员,其曾经在清朝时期的中国占据着社会主导地位。满族的民俗文化从服饰、形象、礼仪等多个方面,曾经在全国形成过重要影响。直到今天,满族的民族服装旗袍、马褂等,仍然被视为近代中国的代表性服饰之一。因此对满族民俗文化的研究,有着独特的历史意义与社会意义。本文谨以满族为例,对其民俗文化的嬗变略作管窥。  相似文献   

9.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时期:中央集权分崩离析;传统礼教急遽解体。它既是一个充满人生痛苦的年代,又是一个追求精神自由的大动荡大变化的年代。正是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大时代背景,促使了魏晋妇女妆饰的独特性和时代性。本文试图另辟蹊径,选择妆饰这一视角再一次探寻这一特殊时期的历史风貌及其表象之下的文化原因。本文将从魏晋妇女的服饰,包括魏晋妇女的服装形制、魏晋妇女服装纹样及其文化内涵来论述魏晋妇女的妆饰审美诉求。  相似文献   

10.
王立霞 《农业考古》2019,(4):176-182
宋元时期,产自南方偏远地区的橄榄广泛流行于当时的日常生活,时人对橄榄本身及其功用等都有了进一步认识。宋元时期橄榄的广为流行,主要得益于宋元时期统一政局的实现与南北经济、文化、士人交流的加深,宋元时期饮食业的高度发展与饮食日用的广受关注,以及当时茶文化盛行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生态服装设计已成为服装设计界的主要话题,生态服装的含义应从服装审美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进行论证,对什么是服装的生态美应从服装的设计方法和面料制作两大方面去论证,并从简约和谐的设计角度以及健康环保的面料要求角度去进行,从而创建真正全方位的生态服装设计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服饰中的图案装饰艺术是构成古代灿烂的服饰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共具有四个艺术特征:一、服饰图案题材丰富多样;二、服饰图案造型具有”写意”性;三、服饰图案纹样具有“标识”性;四、服饰图案构成具有‘寓意”化特征。  相似文献   

13.
园林石峰与造型艺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根据较为丰富的史料,从造型艺术的美学角度出发,阐述园林石峰的造型艺术价值、品石标准、园林石峰与诗画之间的关系以及历代诗画名人嗜石成癖与搜罗奇峰异石的种种趣事。  相似文献   

14.
振兴安徽服装业是安徽省在中部崛起中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在对中部崛起与振兴安徽服装业关系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元素风格和文化张力与当代徽派服饰的发展问题,认为当代徽派服饰的发展要优化产业布局,形成产业集群优势;要借鉴徽派装饰艺术特点,形成地域品牌特色;要坚持产学研结合,提升核心竞争力,创造出一条既具地域特色又具时代气息的现代徽派服装产业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5.
中国茶祭的文化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 China there has been a long history and tradition with Tea Worship,which was originated from the idea of soul worship and filial piety.The manifestations of tea worship are of great varieties.Tea worship has become important content in Chinese historical tea culture and has been accumulated with national spirit and social fashion.And it was a positive effect on Chinese society in the past.Tea worship has been endowed with new cultural meaning in the new period.  相似文献   

16.
《夏小正》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气候物候历,书中记载了大量的植物物候信息。植物考证可以解决历代注释中植物名莫衷一是的问题,客观认知早期农业发展和植物的关系,同时有助于重建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夏小正》中共记录29种植物,除一种存疑外,其他隶属17科26属,其中木本植物占31%,草本植物占69%,禾本科和菊科出现的植物最多,水生植物和湿生植物占据一定的比重。蓼蓝、芸苔、韭、桃、杏、枣等植物的栽培首次见于文献,反映了该时期的农业技术已初具规模;大部分植物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主要作为早期先民的食物、香料、染料、木材以及衣物原料。  相似文献   

17.
以河南科技学院新东区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为例,分析了校园总体规划和规划设计理念,具体探讨了以水景设计为中心的一心点缀、两轴贯穿、多园环绕、各区融合的景观空间格局。从集水、渗水、净水方面探讨了校园景观规划的生态设计问题。认为设计中突出水景的流动,空间的连续以及功能的多变,形成了教学与生活相衔接、人文与自然相融合的大学校园景观。  相似文献   

18.
陈科平  熊伟  王浩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19):194-196
在园林景观系统中,种植池是一种重要的景观小品。由于寒区气候条件的特殊性,其种植池的设计应该更有针对性。该研究对当前寒区种植池常见问题进行了归纳,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问题的解决方法。笔者通过对种植池的结构构造的改进、使用功能的完善、外饰颜色的搭配和寒区特有设计元素的融入,旨在克服种植池在寒区所面临的不利因素,提升寒区园林景观种植池的品质。  相似文献   

19.
《诗经》中的农事诗,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农业及其他各种生产活动的状况,其中记载了较多关于桑的情况。《诗经》中的桑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上游地区,桑的主要种类是柔桑和家养桑。在农桑稼穑的时代,桑的主要用途是供人们采桑喂蚕,以解决人们的穿衣问题。蚕桑业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农业生产部门之一,本文通过对《诗经》中桑的研究,力图基本把握先秦时期人民生活现状,并总结出桑种植在黄河流域的历史变迁,对桑史的研究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20.
刚刚跳出贫困陷阱不久的中国农民又陷入温饱陷阱,温饱生活水平成为较长时期内农村资源配置的一种均衡状态。其原因是:人地关系紧张,农村就业不充分,我国将长期维持小农经济状态,农村长期淤积大量剩余劳动力。跳出温饱陷阱的出路在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农村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收入结构由农业为主向非农业为主转变。一个可行的方案是从宏观发展战略层面大力发展中小企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