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南方"猪高热病"的原因分析与控制策略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朱连德 《猪业科学》2006,23(9):24-27
自2006年5月底开始,江西省部分地区发生从散养户、小中型猪场逐渐向较大规模猪场传播的以体温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治愈率低(三高一低)为特征的疫病;继而在湖南、福建、浙江、江苏和安徽等省份的部分地区发生此病,并有继续蔓延的趋势。受害猪群包括生长、肥育/育成猪、保育猪和部分母猪。大部分患病猪场发病率在50%以上,死淘率高达50%~100%,母猪死淘率达到15%~30%。一些猪场因此病而倒闭。该疫病较大面积的流行,给市场低迷一年多来的养猪业又一沉重打击,给猪场和养猪户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一疫病较为迅速的流行?是什么因素导致如此高的死亡率?如何认识疫病流行的特点?怎样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疫病?在困惑和无奈中,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勇敢面对并积极地采取措施,防止疫情扩大。  相似文献   

2.
华东某地区发生猪无名高热综合征的控制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2006的5月底开始,华东某地区的许多猪场,生长育成猪和部分母猪、保育猪暴发猪无名高热病,大部分发病猪场患猪发病率在50%以上,死亡率高达50%~90%,给猪场和养猪户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有些猪场因此而破产。  相似文献   

3.
猪高热综合征的病因分析及防控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6年5月以来,国内部分地区的不少猪场发现部分生长肥育猪、保育猪和母猪体温升高,发病急,死亡率高的疫病。尤以保健意识差,免疫不健全的猪场发病更为严重,统称猪高热综合征,给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4.
我国猪瘟的流行病学现状分析   总被引:45,自引:1,他引:44  
根据调查、收集的猪瘟(CSF)临床与流行病学资料,分析了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48个发病猪场(疫点)的流行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的CSF流行在较大范围内以临床表现不典型的CSF为主,发病多见于3月龄以下的创一猪,发病率与死率普遍较高,流行规模以局部流行为主,同一猪场中育肥猪与种猪的发病率很低,但母猪多呈隐性感染,部分感染母猪表现出繁殖障碍,因此认为隐性感染母猪可能晨仔猪感染的重要传染源,在某些地区,仍然流行着高发病率和致死率的急性、典型CSF。所调查的猪群具有较高防疫注射密度但仍有CSF发生,可能表明猪群的免疫水平不高,调查结果对进一步了解我国CSF的流行现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2006年夏秋季节,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发生猪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给养猪业造成较大经济损失。由于该病不分年龄,即不管仔猪、育肥猪还是母猪均可发病死亡,死亡率可达50%以上。甚至某些小型养猪场母猪的死亡率达40%,育肥猪可达80%以上。一旦猪场发生该病将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避免该病的发生,猪场对该病的防控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本人提几点建议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每年入夏以后,由于高温高湿等因素,很多养猪场的生猪会发生以高热不退、皮肤发红、食欲废绝为主要症状的"高热病",对我市生猪生产影响极大,严重影响饲养户的积极性,并造成经济损失. 1 流行特点 生猪"高热病"的病原复杂,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低治愈率、病程长、易复发、传播快等多种特点.具体为疫情流行区域广,我市大多数镇的不少猪场均有发病;疫病虽在各个季节均可发生,但在高温高湿的夏季易发;不同日龄猪群均可发病,病猪体重一般在10~80千克,主要为保育仔猪、生长育肥猪,很多猪场的母猪和哺乳仔猪发病情况也非常严重;发病猪只以体温升高为主要特征,患猪死亡严重,大部分发病率在50%以上,死亡率高达20%~60%.患猪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哺乳和保育仔猪死亡率可高达80%;母猪发病出现死亡、流产或不发情症状,严重的死亡率可达10%左右.  相似文献   

7.
2006年5月底以来,许多地区猪场爆发以高烧持续不退、呼吸急促,全身发红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猪病疫情,该病发病率在50%以上.死亡率10%~30%.部分猪场达100%,给猪场及养猪户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此次流行疾病以高热持续不退为主要特点。直到目前为止.病因尚无明确定论.因此许多专家把此次疫情定名猪“高热病”。采用抗生素、疫苗处理.死亡率未见控制。  相似文献   

8.
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是一种由多病因相互作用引起的呼吸道疾病的总称。秋冬季节是生猪存栏高峰季节,也是猪场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容易发生的季节,从母猪、哺乳仔猪、保育猪到育肥猪的各个阶段猪都能感染呼吸道疾病,混合与继发感染是导致猪群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原因,日龄越小死淘率就越高。  相似文献   

9.
本病在仔猪中传播非常快,某只仔猪发病,很快全窝发病,且治疗效果都不理想,易复发,给猪场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临床表现为仔猪下痢、消瘦、被毛粗乱,精神萎靡,常因脱水死亡。仔猪腹泻发生率在20%~50%左右,造成猪场死淘率增高,死亡率在20%以上,病猪增重减缓,甚至生长抑制,成为僵猪,饲料报酬低,机体抵抗力下降,继发病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0.
2010年9月份下旬,普兰店市墨盘乡庆某型猪场发生以育肥猪和母猪急性结肠炎、腹泻、食欲减退为主要症状的疫病,发病率25%,死亡率0.7%,病淘率1.5%。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剖检结合病史调查诊断为猪霉菌毒素中毒,报告如下。1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1.
高致病性蓝耳病猪流感混合感染的诊治及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2007年5月底开始,江苏苏北某地区的许多猪场,育成猪和部分母猪、保育猪暴发以高热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疾病,大部分发病猪场发病率在50%以上,死亡率高达50%-90%,给猪场和养猪户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有些猪场因此而关闭。病猪临床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或废绝,呼吸困难、喘气,部分猪伴有皮肤发红变紫等症状,少数毛孔有出血点。  相似文献   

12.
自2009年5月起,我区部分地区发生以体温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治愈率低为特征的猪病,受害猪群包括生长猪、育成猪和部分母猪。药物治愈率低,常用抗菌药、抗病毒药、解热镇痛药难于控制病情,各猪场患病猪只疾病的临床症状略有不同,猪场发病猪只血清学化验结果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3.
根据调查、收集的猪瘟(CSF)临床与流行病学资料,分析了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48个发病猪场(疫点)的流行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的CSF流行在较大范围内以临床表现不典型的CSF为主,发病多见于5月龄以下的仔猪,发病率与死亡率普遍较高,流行规模以局部流行为主,同一猪场中育肥捂与种猪的发病率很低。但母猪多呈隐性感染,部分感染母猪表现出繁殖障碍,因此认为隐生感染母猪可能是仔猪感染的重要传染源。在某些地区.仍然流行着高发病率和致死率的急性、典型CSF。所调查的猪群具有较高防疫注射密度,但仍有CSF发生,可能表明猪群的免疫水平不高。调查结果对进一步了解我国CSF的流行现状具有重受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猪高热病”是由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变异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变异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疫病。该病主要以猪高热、发病急和死亡快为特征,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育肥猪也可发病死亡。这种病来势猛,传播快,饲养管理条件差的散养户和小型猪场多发,往往能给养猪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5.
附红细胞体病是猪、牛、羊等多种动物共患的传染病。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诊断,证实我市已有14个乡镇(占总数的44%)、70多个猪场(占总数的7%)发生该病。2001年6~11月我们从214头猪血样中检出阳性131头(其中44头有明显症状),阳性率达61.21%,由于并发、继发病的存在和诊疗不及时,仔猪、肥育猪和母猪均有死亡,病死率达33.59%,有的猪场阳性母猪产下的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达50%以上,给规模猪场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1流行特点1.1有较明显的季节性。2001年春季,我们已发现少数…  相似文献   

16.
蓝耳病全称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以怀孕母猪流产、早产、死胎和木乃伊胎等繁殖障碍以及仔猪和育肥猪的呼吸道症状为特征。2006年5月份开始,南方地区发生猪无名高热病,大部分发病猪场患病发病率在50%以上,死亡率高达50%~90%,给养猪生产造成了数十亿的经济损失。2007年初,国家农业部正式定性为高致病性蓝耳病,虽然仍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但是对其重视程度已不亚于高致病性禽流感。因此,了解影响PRRS流行的因素对于蓝耳病的防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综述就PRRS的流行因素作以论述。  相似文献   

17.
猪传染性胃肠炎在现代规模化养殖过程中发病率逐年增高,重点危害能繁母猪和哺乳仔猪,有极高的死淘率,60日龄以后保育猪死亡率逐渐降低,但生长发育受阻,严重影响猪场养殖效益。结合近年养殖实践经验总结,掌握本病临床典型特征,准确诊断原发病,积极布控预防措施,采用对症疗法,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8.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2006年6月首先在我国的南方部分省市出现.以后逐渐蔓延至全国.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给我国的养猪业造成了较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19.
<正> 2004年1月,北京地区某猪场生长猪群不同阶段猪死淘数量明显上升,哺乳仔猪死亡181头,死亡率22%;育仔猪死亡108头,死亡率6%;育成猪死亡66头,死亡率5.8%;淘汰肥猪215头。通过猪群的临床表现、剖检情况、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诊断等确诊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通过加强猪群管理、卫生与消毒、猪群预防用药、个体治疗等综合防控措施,使猪场疫病很快得到控制。至2004年4月份,该猪场的生产恢复正常,哺乳猪死亡58头,死亡率6.7%;育仔猪死亡50头,死亡率3.2%;育成猪死亡24头,死亡率296;淘汰肥猪37头。现将此次疫病的诊断、发生原因和控制措施进行总结,希望能对规模化猪场预防和控制猪呼吸道病综合征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20.
1流行 非典型性猪瘟的发病率不高,疫势较缓和,潜伏期和病程延长,成年猪发病较轻或不显症状,多呈隐性带毒,带毒率范围一般为3%~20%,高者可达33%以上,且多数猪场还存在着多种病原的混合感染.成年猪的死亡率为2.1%~2.4%,有时还发生在疫苗免疫过的猪群中.多呈散发,流行速度缓慢,而中小猪及哺乳仔猪发病率及死亡率都较高,凡带毒母猪所产仔猪的猪瘟病毒带毒率为66%~100%,而致死率可高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