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战国时期之后,“经”字是一个泛称,用来指称先秦诸子最重要的典籍。“经学”之名,始于汉代,特指关于儒家经典的学问。《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典籍是“中华元典”,自汉以后,这五种典籍书名皆缀“经”字。由此五部经典逐渐衍生扩大,而有七经、九经、十二经,至宋代定为“十三经”。这些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干”,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价值理想。经学因此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主导性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理雅各对《易经》的翻译及其研究问世以来便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评论。在《易经》西传史上,理氏的《易经》英译及其对《易经》的研究是里程碑式的,对后来从事典籍研究和翻译的中外学者有着多方面的启示。理氏《易经》英译本主要包括理氏英译《易经》的学术准备、英译包括《易经》在内的《中国经典》之动机、英译《易经》的底本及其相关参考书考辨、关于理氏《易经》英译的评析、理氏《易经》英译本的体例、译本特点,旨在探析其易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自东周到清朝,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核心只能是经学(解释和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儒家经典以礼为本.研究儒家经学,不能废弃史、子、集部之学,不能忽视佛道二氏之学.经学没有死,不会死.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茶文化在明清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明清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概况,已有很多的论文和论著作了研究和介绍,但往往不谈茶文化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近十多年来,一些学者不断地研究和介绍了中国茶文化的西传,但又往往不把中国茶文化的西传放在明清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来探讨其历史的地位,因而,本文将着重探讨这一问题。本文所指的明清时期是指从明朝的建立到清代中后期的1840年这一时期。这一时期是中西文化平等交流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影响西方的重要时期;而1840年以后,西方文化传入中国是伴随着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殖民侵略,不是一种平等的文化交流。中国的文化精英…  相似文献   

5.
明清实学既是中国儒家学说发展到某一历史阶段的学术思潮 ,又是当时一个特色鲜明的学术流派。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向前追溯 ,宋明、汉唐、甚至先秦文化中就有实学文化的基因 ;向后延伸 ,在清末民初 ,以至近现代的文化中都可以看到实学文化的重大影响。所以我们说实学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基本的价值倾向 ,有其逐步形成、发育、成熟的过程 ,并且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着导向性和激励性的作用 ,这就是中国实学文化的普世性价值。  相似文献   

6.
以儒家经典为主导的正统阅读是中国古代阅读的主流。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文化的进步,阅读行为出现了由“官”向“民”的下移和扩展,不仅阅读人数大大增加,而且阅读目的性和内容也发生了一定变化。在儒家正统阅读为主流的大背景下,分化出了许多支流,构成了中国古代民众阅读演进的又一重要特征:阅读目的性的分化和阅读内容的多元。研究古代民众阅读状况,对今天的阅读型社会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模因论是源于西方的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目前正在蓬勃发展之中.文章从模因论的全新视角分析了其对中国传统文化典籍英译的启示.根据其启示,文章提出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的文化要素的英译策略可以分为“基因型译文取向”的英译策略和“表现型译文取向”的英译策略两大板块,而“基因型译文取向”的英译策略板块中又包括可以使原著模因按等值方式传播的策略和使原著模因按等效方式传播的策略两类,文章并以《孙子兵法》为例予以说明.最后,文章指出翻译者必须面对文化现实灵活运用两大板块中的翻译策略以期在确立中华文化真实面貌的同时使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得到英语世界读者的喜爱并发挥其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儒家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千百年来一直作为伦理道德之本、行为规范之首而深入人心。弘扬儒家孝文化,对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感恩意识,人格的自我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通过分析儒家孝文化的基本内涵,探讨儒家教文化对大学生的教育价值,提出儒家孝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路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典诠释学的构建是面向21世纪的中西哲学走向对话与融通的具体路径之一,如何理解现代文化中的经典现象与古典意义上的“经”及其学术,是进入中西差异、古今交错之复杂的经典观念丛林的第一道门。文章以儒家经典诠释的相关线索为例证,探讨了经典的流传性及其作为活的思想源泉的本质特征,对经典的意义如何实现扩展以及典范转移的问题、经典所具有的恒常性与时代转换问题等,均做了一定的分析,并对传统经学与现代诠释学的结合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刘晓萍 《农业考古》2019,(4):202-206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其传统文化的核心本体是农业文化,同时农业科学文化研究也是研究中国科技与文化互动关系必不可少之环节。本文尝试以李约瑟对中国农学发展的关注、他和多位农学专家对中国农学典籍西向传播的贡献、《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中对中国农书的译介为进路,梳理中国农业文化与西方的交流及其产生的影响,重新发现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对世界文明进步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礼记》等儒家礼学典籍,记录创制了中国礼教文化。旧时女性在娘家与婆家,人生两个阶段分别受到不同家庭文化背景、不同礼学内容的教化,承受了沉重的人性压抑;但也派生出维护封建家庭稳定、教育子女成功的正面作用。礼学教化培养出的婆母,为维护家族利益而维护礼教和宗法,进一步维护了家族稳定。礼教的设定意在对社会结构以家族为基础的宗法社会予以支撑,从而有效地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18世纪中叶,欧洲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高水平的东方文化,欧洲艺术的某些领域内因此而掀起了一股崇尚中国的热潮。大批东方的商品,包括艺术品和工艺品,源源不断地运往欧洲;东方的哲学和文化也传到了欧洲,欧洲人见所未见,大为倾倒,这其中,中国的文化尤其受到欢迎。  相似文献   

13.
中国茶文化是经过数千年发展演变而成的独特的文化模式和规范,是多民族、多社会结构、多层次的文化整合系统。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包容着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人生等多方面的内容,涉及到中国的哲学、社会学、文艺学、宗教学等多门类的学科。在经历了千回百转的历史岁月后,中国茶文化带着全部的文化密码,横陈在我们面前。漫长的历史积淀使中国茶文化是那样的深沉和凝重,在它的广安和无限丰富性面前,我们难以估量出那沉甸甸的分量。而破解这些文化密码的按钮,就深藏在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之中。这些典籍文献如实记载了中国茶业发展…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古代儒家荣辱思想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儒家荣辱思想的内涵与实质、功能与作用等方面。其中内涵研究成果比较丰富,阐述也比较详细。学者们认为中国古代儒家荣辱思想内涵具有道德规约性、主体差异性、阶级立场性,实质主要是以义为上、以义制利,功能主要表现为美化社会风俗、养成个人心性修养。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今后还需进一步加强中国古代儒家荣辱思想的哲学基础、不同道德主体的荣辱思想、儒家荣辱观教育方法和途径、中国古代儒家荣辱观的当代价值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以尤金·A·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为指导,文章以中国儒家古代经典《礼记》的两个英译版本为例,即理雅各和老安的英译本,探讨这两个英译本在词汇层面,句子结构的保留,句意传达等方面的得失,并比较他们在句子,风格和文体方面是否对等,是否传达出了源文深层的文化信息。以期为中国古代经典的译者提供一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6.
儒家传统政治文化对公民的政治参与实践有很大的影响。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然而儒家传统政治文化的诸多负面因素以及当前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状况使得民主政治建设任重道远。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不可能完全脱离儒家传统政治文化的,我们应当借鉴吸收其积极的一面,克服其消极的一面,以提高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水平。  相似文献   

17.
自欧洲铜管乐传入到中国之后,历经了百年发展的铜管乐与我国传统文化之间发生了各种融合与碰撞,逐渐发展成为了具有我国特色的铜管乐音乐文化,这也使得铜管乐得到了我国广大音乐爱好者的高度喜爱,成为了一个喜闻乐见的乐器品种。本文主要就是对欧洲铜管乐在中国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首先分析了欧洲铜管乐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并指出了我国当前在发展铜管乐时存在的一些问题,以期能够为今后我国更好地发展铜管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茶文化如同整个的中国文化,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儒家的人生追求、道家的自然理念、佛家的禅悟精神皆汇于其中,构成了中国茶文化精深、独绝的境界。而茶对佛门禅宗的重要性及二者渊源又远远超过儒道二家。……  相似文献   

19.
一欧洲的农耕文化——新石器时代的出现是与西亚农耕的扩展有着密切联系的。这一点已为考古研究所证实。尽管碳十四年代测定方法的出现,对这一文化发展的绝对年代序列体系作出重大修正,但这一结论至今仍然是完全正确的。西亚农业起源的研究,目前在国内已为许多考古学者所关注;如果从了解农业由发生到发展,以至向其它地区扩展的全过程来讲,认识欧洲农业与西亚农耕文化的关系以及这种农耕文化在欧洲境内的传播情况,应该说也是同样重要的。因为真正“发生”农业的所谓“起源中心”,毕竟是有限的几个地区,就世界  相似文献   

20.
宋明时期许多注经的著作中已经渗透了理学思想,而理学家的讲学内容也大多不离经学的主题。两者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果离开对方,便没有真正意义的"宋明理学",也没有真正意义的"宋明经学"。理学是经学演变的合逻辑产物,理学以经学为根柢,同时又是从经学思想中升华出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反过来理学又指导并服务于经典解释。宋明时期许多理学家的语录是以讲儒家经学为主的,《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有七十九卷是纯粹讨论儒家经学的,这些语录反映了对理学家经典文化的一种深度理解。由于传统教育是经典教育,理学家的一个最终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