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光学显微镜观察鲶卵膜形成的显微结构,第1时相卵母细胞外具1层质膜.第2时相卵母细胞外可见到滤泡膜,第3时相卵母细胞时,可见到放射膜.第4时相初滤泡层和放射膜较前期更加增厚.第5时相卵母细胞外的滤泡膜已脱去.第6时相放射膜逐渐消解.透射电镜观察鲶卵膜形成的超微结构,在第2时相时,不仅具滤泡层,而且有鞘细胞层、基板和刚发生的放射膜,第3时相基板加厚.第4时相基板逐渐消失.第5时相滤泡细胞解体,放射膜的外层已经消失.对鲶卵母细胞膜发生的显微和超微结构作了比较,对卵膜的划分及分期、滤泡层的来源和构成、放射膜生成的机制等作了描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用光镜和电镜观察鲶卵巢发育的形态结构特点,结果表明,鲶卵巢的发育可划分为6个时相,第1时相的卵母细胞呈原始分化状态,细胞外仅具1层细胞质膜;第2时相卵母细胞不仅具有滤泡膜和结缔组织膜,还开始形成放射膜,第3、第4时相的卵母细胞分化明显,由散在的卵黄沉积逐渐形成的卵黄颗粒。第4时相卵母细胞的滤泡膜中具有大量的卵黄滴,滤泡细胞解体后,大分子可通过胞饮经放射膜进行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鲶卵巢第5时相和第6  相似文献   

3.
圆口铜鱼卵巢发育及卵子发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于长江木洞江段和金沙江攀枝花江段的165尾圆口铜鱼进行了常规解剖,显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卵巢发育可分为Ⅰ~Ⅴ期。Ⅰ期卵巢较细,呈线状,以卵原细胞为主。Ⅱ期卵巢体积增加,呈“V”形;第2时相卵母细胞进入小生长期,产卵板明显;细胞质中出现卵黄核和生长环,周围有零散滤泡细胞。Ⅲ期卵巢因血管分布呈微红色,第3时相卵母细胞进入大生长期,核仁外排明显;液泡、卵黄颗粒及放射带出现,形成单层扁平滤泡层。Ⅳ期卵巢呈囊状,血管分布丰富,可见卵粒;第4时相卵母细胞,液泡逐渐退化,卵黄颗粒充满细胞质,滤泡层分化为2层。  相似文献   

4.
对采于长江木洞江段和金沙江攀枝花江段的165尾圆口铜鱼进行了常规解剖,显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卵巢发育可分为Ⅰ~Ⅴ期.Ⅰ期卵巢较细,呈线状,以卵原细胞为主.Ⅱ期卵巢体积增加,呈"V"形;第2时相卵母细胞进入小生长期,产卵板明显;细胞质中出现卵黄核和生长环,周围有零散滤泡细胞.Ⅲ期卵巢因血管分布呈微红色,第3时相卵母细胞进入大生长期,核仁外排明显;液泡、卵黄颗粒及放射带出现,形成单层扁平滤泡层.Ⅳ期卵巢呈囊状,血管分布丰富,可见卵粒;第4时相卵母细胞,液泡逐渐退化,卵黄颗粒充满细胞质,滤泡层分化为2层.  相似文献   

5.
大鳍鳠初级卵母细胞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鳍鱯初级卵母细胞的超微结构,在初级卵母细胞早期,细胞器丰富,线粒体发达,并可见到卵黄核和颗粒细胞,在初级卵细胞后期,在滤泡层下面可见到放射层。该时期线粒体、卵黄核的形态和数量以及细胞膜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鳍鳠初级卵母细胞的超微结构,在初级卵母细胞早期,细胞器丰富,线粒体发达,并可见到卵黄核和颗粒细胞,在初级卵细胞后期,在滤泡层下面可见到放射层.该时期线粒体、卵黄核的形态和数量以及细胞膜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系统观察龟纹瓢虫(Propylea japonica (Thunberg))卵子发生过程,为进一步了解龟纹瓢虫的生殖生物学奠定基础。【方法】对处于不同发育时期的龟纹瓢虫卵巢做石蜡切片,光镜下观察其卵子发生过程。【结果】第1阶段,在卵原区可见分化的卵母细胞和滋养细胞,卵母细胞正进行减数第一次分裂;第2阶段,卵母细胞向生长区移动,细胞体积逐渐增大,细胞核形成胚泡,前滤泡细胞逐渐分布于卵母细胞之间;第3阶段,卵母细胞体积明显增大,呈圆球形,前滤泡细胞分化形成滤泡细胞,呈单层扁平细胞包围卵母细胞,胚泡移动到卵母细胞的一侧;第4阶段,滤泡细胞呈立方形,此时卵母细胞仍然通过营养索与滋养细胞相连;第5阶段,卵母细胞不再与滋养细胞连接,滤泡细胞由立方形变为扁平状,在卵母细胞质的边缘处出现细小的卵黄颗粒;第6阶段,卵黄颗粒逐渐充满整个卵母细胞,胚泡退化;第7阶段,卵母细胞表面形成卵黄膜和卵壳,滤泡细胞逐渐与卵母细胞分离,卵母细胞发育为成熟的卵子。【结论】龟纹瓢虫卵子发生过程可明显划分为卵母细胞分化期、卵母细胞生长期、卵黄形成及卵子成熟期3个时期,并可进一步分为7个阶段。  相似文献   

8.
布氏罗非鱼性腺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布氏罗非鱼性腺分化的时间和性腺发育的特点,本研究通过组织学方法观察不同发育时期的布氏罗非鱼(Tilapia buttikoferi)性腺的组织形态结构。结果显示:布氏罗非鱼出膜后的20 d卵巢分化,分化的标志是出现卵巢腔;精巢分化晚于卵巢,分化标志为精巢内形成精小叶;雄性个体在180日龄达到性成熟,而雌性个体240日龄才完全成熟。布氏罗非鱼卵巢发育分为6个时期:卵原细胞期,初级卵母细胞小生长期,初级卵母细胞生长期,初级卵母细胞大生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第Ⅱ时相卵母细胞有多个核仁,出现单层滤泡膜;第Ⅲ时相卵母细胞出现空泡,核仁环状贴核膜排列,后期出现双层滤泡膜结构;第Ⅳ时相卵母细胞出现卵黄颗粒和粗大的核仁;第Ⅴ时相卵母细胞,其核膜溶解,核仁消失,细胞质内充满大的卵黄颗粒,空泡与卵黄颗粒交互排列。在五期卵巢中同时存在Ⅱ、Ⅲ、Ⅳ时相卵母细胞,并且靠近卵巢壁的卵母细胞发育时期要早于中间,布氏罗非鱼产卵类型为非同步分批。布氏罗非鱼精巢为小叶型。  相似文献   

9.
经电镜扫描寡齿新银鱼的第Ⅳ时相,第Ⅴ时相卵母细胞和受卵的卵细胞粘丝,结果表明,卵细胞表面具从受精孔发生的12根左右粘丝,此粘丝于受精孔处微弱弯曲,经侧部渐向受精孔相对处呈现很强扭曲或互相缠绕。卵细胞粘丝不仅出现在受精卵和第Ⅴ时相卵母细胞表面,而且清晰地出现在第Ⅳ时相卵母细胞的滤泡膜上。  相似文献   

10.
齐口裂腹鱼卵巢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用石蜡组织切片和扫描电镜法,对齐口裂腹鱼卵巢发育进行了组织学研究。结果表明:卵母细胞的发育分为5个时相,卵巢发育可分为6个时期。第2时相卵母细胞中具有卵黄核、围核透明层,并可见核仁物质外排现象;液泡中的内含物和卵黄颗粒呈现多种形态;卵母细胞发育过程中,核仁数增加较多;卵膜由质膜和放射带组成。在第5时相成熟卵子的受精孔中仍有精孔细胞堵塞。产卵时间为2月下旬至4月下旬,属分批同步产卵类型。  相似文献   

11.
利用HE染色方法对拟黑多刺蚁卵子发生进行显微研究。结果发现,拟黑多刺蚁卵子发生可以分为3个时期11个阶段,即卵母细胞分化期、卵母细胞生长期和卵母细胞卵黄形成期。在卵子发生的整个过程中,卵母细胞、滋养细胞及滤泡细胞形态均有明显变化;在卵母细胞生长及卵黄形成期,滋养细胞核内的多核仁现象、灯刷染色体与旺盛的物质合成有关;卵母细胞本身也合成一些物质;滤泡细胞参与卵黄蛋白的合成,并为外源性卵黄蛋白提供通道。因此,卵母细胞内卵黄蛋白的形成是自体合成和外源合成同时并存;滤泡细胞还参与了卵黄膜及卵壳的形成。并发现,拟黑多刺蚁与果蝇卵子发生有相似的卵母细胞凋亡现象,主要发生在卵黄形成前期,这种凋亡可能是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即生物对不良环境的适应性对策。  相似文献   

12.
Fertilization is the sum of the cellular mechanisms that pass the genome from one generation to the next and initiate development of a new organism. A typical, ovulated mammalian egg is enclosed by two layers: an outer layer of approximately 5000 cumulus cells and an inner, thick extracellular matrix, the zona pellucida. To reach the egg plasma membrane, sperm must penetrate both layers in steps requiring sperm motility, sperm surface enzymes, and probably sperm-secreted enzymes. Sperm also bind transiently to the egg zona pellucida and the egg plasma membrane and then fuse. Signaling in the sperm is induced by sperm adhesion to the zona pellucida, and signaling in the egg by gamete fusion. The gamete molecules and molecular interactions with essential roles in these events are gradually being discovered.  相似文献   

13.
应用光、电镜技术研究发现:新排卵母细胞的纺锤体位于动物极质膜下,长轴与质膜平行,卵周隙狭窄,除纺锤体区外,微绒毛呈倒伏状遍布于卵细胞表面,皮质颗粒排列于质膜下,线粒体多分布于卵母细胞近中区及染色体旁;排卵后2~4h,纺锤体在质膜下旋转90°,卵周隙增宽,微绒毛逐渐竖起,少数皮质颗粒提前外排,线粒体趋于分散,排卵后8h,纺锤体内移,微绒毛趋于融合,皮质颗粒减少,线粒体退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猪带绦虫虫卵和六钩蚴膜的超微结构。【方法】猪带绦虫病患者用槟榔、南瓜籽法驱虫,收集成熟虫卵。次氯酸钠法破壳后,等渗percoll溶液收集六钩蚴,人工肠液激活六钩蚴。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虫卵和六钩蚴。【结果】猪带绦虫成熟虫卵呈卵圆形,直径约为50-58μm,由胚膜、内胞质层、六钩蚴膜和六钩蚴等几部分组成;发育期猪带绦虫六钩蚴的膜结构由外向内分别是外胞膜残留层、外胞质层(包括不规则较致密的外层和均质透明的内层)、胚膜(包括胚层和内胞质层)和六钩蚴膜,而成熟六钩蚴的膜结构仅六钩蚴膜一层,厚度约为49-51nm。【结论】猪带绦虫虫卵和六钩蚴膜的超微结构和缩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diminuta)及肥胖带状绦虫(T.saginata)的超微结构相似,但膜下层的糖原颗粒外周无包膜。  相似文献   

15.
东南太平洋智利竹鱼卵巢发育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大型拖网渔船"开欣"轮2010年9-10月以及"开富"轮2011年8月在东南太平洋海域采集的441尾智利竹鱼样本,对雌鱼卵巢进行组织学切片与观察。结果表明:(1)智利竹鱼卵母细胞发育分为5个时相,其中第2时相核膜外出现透明层,第3时相胞质中形成大量卵黄颗粒和油滴,第4时相核膜开始溶解并且能观察到精孔结构,第5时相成熟卵粒与滤泡膜分离;(2)卵径分布图显示,Ⅳ期卵巢中有各种不同卵径的卵粒,并且存在两个明显的高峰;(3)卵巢内卵母细胞发育不同步,产卵类型属于分批非同步型;(4)从8月底到10月初是智利竹鱼性腺发育高峰期。  相似文献   

16.
以雅发祖代种鸡为研究材料.用比浊法测定鸡血浆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浓度.试验结果表明,母鸡血浆VLDL浓度随鸡周龄的增大而持续增加.产蛋期个体间血浆VLDL浓度的变异系数为15%~69%,29周龄母鸡血浆VDL浓度的遗传力为0.24.血浆VLDL浓度与腹脂重、腹胀率、肝脂含量均呈正表型相关趋势.29周龄血浆VLDL浓度与产蛋前期产蛋量、18周龄体重、开产日龄、蛋黄重、蛋黄比例、蛋黄蛋白比例的遗传相关系数分别是0.27,0.38,-0.33,0.23,0.25,0.22.  相似文献   

17.
应用改良柠檬酸铅法、Tris-Malcate法和Dermer氏保存磷脂的固定方法,分别研究了山羊卵母细胞发育、受精和老化过程中硷性磷酸酶(Alpase)、酸性磷酸酶(Acpase)和磷脂的超微结构定位和含量。结果表明,a.碱性磷酸酶主要定位于MV.卵皮质和伸入到卵母细胞内的颗粒细胞突起上;生长卵母细胞的硷性酸酶活性很强,排卵后活性减弱,受精卵中无Alpase活性。b.排卵24小时后卵母细胞内开始出现Acpase阳性的髓样小体,并随卵老化而逐渐增多。c.卵母细胞脂滴内磷脂含量很少,且恒定;MV、ZP、质膜和Mi上都含有许多磷脂;生长卵母细胞MV和质膜上磷脂多,排卵后减少;受精卵质膜和Mi膜上磷脂明显增多。文中讨论了酶和磷脂变化与卵母细胞生理状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中华绒螯蟹卵黄发生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对中华绒螯蟹卵母细胞卵黄发生全过程进行了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卵黄发生前期的卵母细胞为小生长期初级卵母细胞,细胞质嗜碱性、无卵黄颗粒,与卵原细胞相比,内质网等细胞组分数量明显增多;卵黄发生期的卵母细胞为大生长期初级卵母细胞,细胞质中出现指滴和大量卵黄颗粒,高尔基复合体、内质网、核糖体和溶酶体等细胞器均参与卵黄合成,细胞核呈生发泡状,细胞表面形成微绒毛,卵周隙中出现致密颗粒物质,但未被卵母细胞吸收;卵  相似文献   

19.
中华绒螯蟹卵黄发生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华绒螯蟹卵母细胞卵黄发生全过程进行了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卵黄发生前期的卵母细胞为小生长期初级卵母细胞,细胞质嗜碱性、无卵黄颗粒,与卵原细胞相比,内质网等细胞组分数量明显增多;卵黄发生期的卵母细胞为大生长期初级卵母细胞,细胞质中出现指滴和大量卵黄颗粒,高尔基复合体、内质网、核糖体和溶酶体等细胞器均参与卵黄合成,细胞核呈生发泡状,细胞表面形成微绒毛,卵周隙中出现致密颗粒物质,但未被卵母细胞吸收;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