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7 毫秒
1.
语境是语用学重点研究的对象。翻译的语境化问题已逐步成为翻译研究的理论热点。本文分析了翻译语境理论的发展,从"译必适境论"角度论述了语境对翻译的调节机制,验证了语境在翻译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作用。  相似文献   

2.
幽默语言的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受到了许多学者的重视。但有些人认为,幽默像诗歌一样是不可译的。本文认为,毫无疑问幽默是具有可译性的。只要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不同国家的人们就能够共享幽默。该文以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为研究对象,以"功能对等"理论为知道理论,同时又依托补偿策略对情景剧中幽默对白字幕翻译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3.
变译理论的提出为研究新闻英语翻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变译理论强调译者的主动性,主张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灵活应对,巧妙地运用多种变通手段对文本进行处理。变译理论更好地诠释了新闻翻译过程中运用的各种方法,如增译、减译等,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又用于指导实践,变译理论经证明是适用于新闻翻译的。  相似文献   

4.
借鉴许渊冲诗译“三美”理论为基本原则,就对联英译中“音、形、意”三美再现的翻译策略进行探究,提出在翻译过程中要以工对工,以偶对偶,意美为上,意在形先的翻译原则,从而使对联英译做到达意、求形和传神。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旅游资料翻译中所涉及的文化差异以及由这些文化差异引起的翻译难点,并以纽马克翻译理论为指导分析了旅游翻译的原则和旅游资料中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作者认为旅游文本翻译应采取归化与异化动态统一的原则,并提出了其它四种常用于旅游翻译的策略:增译、减译、注释、类比。  相似文献   

6.
ヨウト作为テモ类的派生词,有关其研究却并不多。本论文着眼于作为让步复句形态标志的ヨウト,从《中日对译语料库》中选取与其有关的对译例后着重研究其表示让步式转折意义时的中文对译倾向特征。研究结果发现,ヨウト主要有四种意义用法,而每种用法相对应的对译倾向有所不同,并不能简单地只用"不管……都"或是"无论……也"来翻译。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对鸠摩罗什的佛经翻译思想进行观察和解读。"质而能雅、依实出华"的佛经翻译思想之所以在中国翻译史上影响深远,正是由于对当时复杂的宗教翻译生态环境多方面、全方位的适应与选择:翻译操作上删繁就简,翻译过程中精益求精,翻译方法的融合创新,翻译形式的有别以往,最终形成经久不衰的优秀译品。本文拟为宗教典籍的翻译思想研究拓展一个新的视域,为翻译学研究和翻译文学理论研究提供更深广的历史向度。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借助许渊冲先生的"三美"理论,即音美、形美、意美,鉴赏并且分析几首汉诗英译的佳作,作为今后诗歌翻译实践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前城市公示语翻译存在随意性,过于囿于原文而进行硬译、死译、一文多译等不规范现象。公示语翻译的乱象亟待解决,这就要求有统一的翻译规范来约束,本文从公示语的定义,翻译规范的内涵和规范的建立以及如何对公示语翻译过程发挥作用进行了论述,其目的在于使城市公示语翻译更加规范。  相似文献   

10.
《望岳》被誉为经典泰山诗集大成者,与泰山同寿,非常值得推广到英语世界,以加深英语读者对泰山的理解与欣赏。英国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奈特提出的文化翻译观超越了狭隘的研究视角,将翻译纳入文化这一宏大的研究范畴,以文化转换、交流为己任,正适用于指导该诗英译。本文将比较吴钧陶与许渊冲的两个译本,尤其是"岱宗"、"齐鲁"及"造化"三个文化词的英译,探讨文化翻译思想的成功运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诗英译是当今翻译界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在东西方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由于翻译家们不懈的努力,对于中国古诗的英译已经产生了许多优秀的译本。然而由于语言本身的特点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对于古诗的翻译总是不能完全的传达原诗的音、形、意美。比较鉴赏杨宪益和孙大雨两位翻译家对李白诗歌"蜀道难"的翻译,我们发现两种译文各有千秋,但就诗歌的"三美再现"而言,杨译本在充分诠释原诗意义的基础上更好地向读者传递了诗歌的意境之美;尽管如此,缺憾仍是有的,这要归咎于古诗英译本身存在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读者观照就是西方翻译理论家倡导的读者反映论,这恰是我国传统译论一个显著的特点.不论是佛经翻译,还是近现代西方社会科学的译介,译者在翻译时均考虑到了读者的文化修养、文化背景、视野期待、审美能力等诸多因素.读者的需求和反应无疑会影响译本的质量以及译者对所译作品、翻译手段的选择.解读我国传统地译论中读者关照主要目的在于科学地审视和全面地评价传统译论.  相似文献   

13.
从科技英语翻译的译前,译中,译后探讨科技英语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4.
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理论在报刊新闻标题由汉文翻译成维吾尔文的过程中同样有着重要指导作用。本文基于汉文报刊新闻标题维译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结合具体实例,从语法调整、修辞运用、文化取舍三个方面阐述汉文报刊新闻标题维译中交替使用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隐喻是生动形象、运用频繁、富有表达效果的艺术修辞格,英语隐喻的翻译一直是翻译界公认的难点。近些年兴起的生态翻译学为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将有助于译界重新审视和解读各种翻译现象和翻译思想。因此,本文拟从生态翻译学视角以佐拉·尼尔·赫斯顿作品为例探讨隐喻翻译,以期对隐喻翻译做出全新的探寻  相似文献   

16.
量词是汉语中独特的词类。与只能计量的日语量词不同,汉语量词可以表达虚义,还具有修辞色彩。用人体器官名词作量词就是一个特别的例子,如"一身汗"、"一腔热血"等,既可以表示"满"的意义,又具有感情色彩。本研究旨在通过考察对器官名词作临时量词的日译,探明在文学作品中此类量词的翻译方法,希望对文学翻译以及翻译教学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50年代后,苏联译坛逐渐形成了文艺学派和语言学派这两大流派,盛极一时。其中,作为苏联译坛中文艺学派的代表性人物,加切奇拉泽和托佩尔在继承传统文艺学派的基础上,分别从现实主义翻译和比较文学翻译角度进行翻译研究,为苏联文艺学派翻译理论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本文从比较研究的视角切入,梳理两人的文艺翻译观,比较两种翻译观的异同,进而窥探苏联苏联译坛文艺学派翻译思想,以期为大家今后翻译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文学翻译历来是翻译研究的核心问题,在文学翻译中究竟应该翻译什么?如何翻译?翻译是否有效?这离不开对文学翻译中"核"的本体研究。各翻译派别站在不同的角度阐述对翻译的认识,或众说纷纭,规范性理论也好,描述性理论也好,各派之间似乎很难完全说服对方,这一方面体现了理论的可发展性,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些理论还有待完善、提高。本文作者在纵深研究主要中西译学的基础之上,发掘其中的问题和共性,认为文学翻译要理解原文的核心要素,并创造性再现原文的核。  相似文献   

19.
郭沫若兼具诗人、作家、学者于一身,因此他的翻译实践活动除了具有一切翻译实践的共性外,突出地表现在将译作与创作相结合、将翻译与研究相结合。他在从事翻译实践的同时不但提出了诸多关于翻译问题的独特见解,如风韵译、创作论、以诗译诗等,而且将其运用到翻译实践,集理论与实践探索于一体。当时正处于中国现代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一个历史时期,因此他的翻译又表现出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他的翻译,从原著选择、翻译取向、翻译策略、翻译方法、翻译风格、翻译语体、翻译类型、翻译模式、翻译特长到翻译地位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  相似文献   

20.
多年来,世界经典名曲经久不衰,一代一代地传唱下去,歌曲的翻译可算一位大功臣。一些大诗人、大作家认为歌曲不可译,然而语言的共通性和艺术的可意会性决定歌曲是可译的。那么又该如何译?功能主义主流派抛弃旧时翻译法,在翻译技巧上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